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成药》2016,(5)
目的比较不同采收期甘草Glycyrrhizae uralensis、光果甘草Glycyrrhizae glabra、胀果甘草Glycyrrhizae inflate、刺果甘草Glycyrrhizae pallidiflora、黄甘草Glycyrrhizae eurycarpa的产量和其有效成分甘草苷、甘草酸的含有量。方法以1~3年生、不同采收期的甘草为原料,称重法测定其干重(产量的主要因素),HPLC法测定甘草苷和甘草酸含有量。结果甘草苷、甘草酸的含有量以及干重均依次为甘草光果甘草胀果甘草刺果甘草黄甘草、3年生2年生1年生、当年秋季次年春季。结论在人工栽培条件下,我国西北干旱荒漠与半荒漠地区应选用3年生的甘草进行培育,最佳采收期为当年秋季。  相似文献   

2.
芮和恺  吴美芬 《中药材》1991,14(4):12-13
植物名称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胀果甘草(G.inflata);黄甘草(G.korshinskyi);粗毛甘草(G.aspera);云南甘草(G.yunnanensis)。材料类别带节茎段。培养条件 MS培养基附加(1)BA0.5mg/L(激素浓度单位下同);(2)BA1;(3)BA2;(4)BA4;(5)BA2 NAA0.05;(6)ZT0.5;(7)ZT2;(8)ZT8及生根培养基(1/2)MS附加NAA0.1。培养温度25±1℃。每日光照12小时,光照强度约1500lx。生长与分化情况光果甘草等五种甘草种子经常规消毒后播在MS培养基上进行无菌萌发,得到无菌苗。取上述无菌苗的带节茎段接入各种培养基内进行试验。将光果甘草带节茎段插入培养基(5)内,  相似文献   

3.
甘草加工方法对甘草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或根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主要成分为甘草甜素(甘草酸),甘草黄甙及大量淀粉,糖类等。能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在中药处方中应用最为普  相似文献   

4.
黄惠英  马文芳  陈晓燕  王清 《中草药》2011,42(10):2104-2109
目的建立甘草愈伤组织细胞高频染色体加倍体系,为获得高产量药效成分的甘草品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培养法对甘草子叶、下胚轴和胚根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和染色体加倍;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愈伤组织甘草酸、甘草总黄酮的量。结果 NAA、2,4-D不同质量浓度及配比对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染色体倍性变异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下胚轴2n>14和2n=28的细胞频率明显高于子叶和胚根,平均为42.38%和25.19%;且子叶、下胚轴及胚根分别在2.0 mg/L NAA、2.0mg/L 2,4-D以及1.0 mg/L 2,4-D下,2n>14和2n=28的细胞频率最高,分别为61.50%、39.20%,63.00%、36.23%,63.50%、37.50%。此外,NAA、2,4-D对愈伤组织中甘草酸、甘草总黄酮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在1.0 mg/L NAA+1.0 mg/L 2,4-D组合下,子叶愈伤组织的甘草酸和甘草总黄酮量均达到最高,分别为52.13 mg/g和8.36 mg/g;在2 mg/L NAA下,下胚轴愈伤组织甘草酸及甘草总黄酮量最高,分别为49.01 mg/g和8.54 mg/g。相关分析表明,愈伤组织中甘草酸、甘草总黄酮量与2n=28的细胞频率呈正相关。结论 NAA、2,4-D对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加倍及甘草酸、甘草总黄酮量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染色体加倍有可能获得高产量药效成分的甘草品系。  相似文献   

5.
采用化学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典型愈伤组织诱导培养条件对甘草愈伤组织次生代谢产物多样性的影响,这些诱导培养条件包括甘草种属(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外植体(胚轴和子叶)、光照条件(24 h 光照和24 h黑暗)和2种激素组合。以化学成分总黄酮为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评价不同诱导培养条件下获得的甘草愈伤组织的总黄酮含量,结果显示甘草种属、外植体和光照条件对甘草愈伤组织中总黄酮的含量影响显著(P<0.05)。采用HPLC指纹图谱的差异度评价不同诱导培养条件对甘草愈伤组织次生代谢产物多样性的影响发现:诱导培养条件对愈伤组织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多样性有显著影响,激素组合(差异度=0.37)和光照条件(差异度=0.45)对甘草愈伤组织次生代谢产物的多样性影响最大。上述结果对选择合适的愈伤组织和细胞系培养生产甘草药用次生代谢产物或活性组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栽培胀果甘草产量和甘草酸形成动态进行分析,为胀果甘草大面积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每年的9月10日,20日和30日样品测定甘草根和根茎产量;用每年9月30日的样品测试甘草根和根茎甘草酸含量,甘草酸含量测定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胀果甘草产量在不同年份差异很大。第1年产量很低,第2年迅速增加,第3年产量增长速度虽变缓,但较第2年和第1年产量差异分别达显著水平(P<0.05)和极显著水平(P<0.01)。栽培的胀果甘草第1年和第2年甘草酸含量分别为1.22%和1.96%,均达不到国家药典标准;第3年甘草酸含量为3.19%,远超过国家药典标准。结论根据胀果甘草产量和甘草酸积累动态分析,栽培胀果甘草应种植3年后收获。每年地上部分的刈割期宜在9月下旬植株枯萎之后进行。  相似文献   

7.
RP-HPLC法测定甘草废渣及不同产地甘草中甘草查耳酮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琳  车庆明  孙启时 《中草药》2006,37(12):1881-1883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素有“国佬”之称。甘草的化学和药理学研究表明,甘草酸和甘草黄酮类成分是其主要的有效成分,其中黄酮类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溃疡、抗肿瘤、抗氧化、抑菌、抗炎、降血脂、镇痛等药理活性,同时还被广泛用于食品添加剂及化妆品领域[1,2]。长期以来,工业化生产只对甘草中的甘草酸作为主要有效成分进行提取,提取甘草酸后的甘草药渣则被当作废渣遗弃,造成了环境污染和…  相似文献   

8.
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收载甘草为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光果甘草G.glabra、胀果甘草G.inflata 3个品种。不同品种甘草在某些化学成分上不仅存在含量上的差异,也存在种属特异性,药理活性也不尽相同。对不同品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建议将黄酮类化合物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和三萜类化合物甘草酸、甘草次酸作为3种甘草的Q-Marker。另外考虑到不同品种之间成分的特有性和各自的优势生物活性,建议可以将光甘草定作为光果甘草的Q-Marker,将查耳酮A作为胀果甘草的Q-Marker,以期为明确不同品种甘草Q-Marker及不同品种甘草药材质量标准建立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甘草的药理作用及其用于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rrhiza inflate Bat),或光果甘草(Glyc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主要有效成分为三萜类化合物(甘草甜素和甘草酸盐、甘草次酸等),黄酮类化合物(甘草黄碱酮、异甘草黄酮、甘草素等)及甘草多糖类化合物等三大类成分.  相似文献   

10.
甘草为常用中药,在临床上用途较为广泛。甘草来源于豆科(Leguminosoe)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光果甘草Glycrrhiza glabra L;及胀果甘草Glycrrhiza Glycrrhiza inflata Batal的根和根茎。主产于内蒙、甘肃、新疆等产地,其中以新疆产量最大。甘草含甘草甜素(Glycyrrhizin),主要含甘草酸(Glycrrhizic acid G_(42)H_(62)O_(16))的钾、钙盐,为甘草的甜味成份。甘草酸易水解,水解后生成二分子葡萄糖醛酸和18-β-甘草次酸。(18-β—Glycyrrhetic acid,C_(30)H_(46)O_4),其主要成份含量因产地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含甘草酸5.49%~10.0%,总还原糖。  相似文献   

11.
中华芦荟组织培养物的芦荟素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华芦荟的根、茎、叶为外植体,探讨了诱导的愈伤组织与芦荟素积累的关系.分别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表明,在MS NAA 1 mg/L 6-BA 0.5 mg/L培养基上,以叶为外植体产生的愈伤组织,分化程度最高,芦荟素含量也高(0.35%);以茎为外植体产生的愈伤组织,芦荟素含量次之(0.08%);以根为外植体产生的愈伤组织不含芦荟素.在MS 2,4-D 1 mg/L 6-BA 0.5 mg/L培养基上,以根、茎、叶为外植体产生的愈伤组织,分化程度低,均不含芦荟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药用甘草物种划分的分子基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阐明中国药用甘草物种之间的界限,为甘草资源开发和优良品种选育奠定基础。方法:PCR扩增、DNA序列测定、分支分析。结果:获得我国甘草属8种(变种)植物的ITS序列,得到中国药用甘草的系统发育树。结论:支持黄甘草归并入胀果甘草、密腺甘草归并入光果甘草;支持无腺毛甘草为独立的物种。  相似文献   

13.
<正>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系临床应用最为广泛中药。有效成份甘草甜素为甘草皂甙(甘草酸)的钾盐、钙盐,易被水解生成一分子甘草次酸和二分子葡萄糖醛酸。中国药典1995年版载净甘草饮片的制备方法为: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但对“润透”过程中的具体温度、时间、加水量则无明确规定,使得各地炮制饮片质量参差不一。本文依据甘草酸的性质,采用正交试验法,对甘草的软化方法及其对饮片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统一炮制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甘草种子的鉴别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4种药用甘草: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inflata Bat)、黄甘草(G.eurycarpa P.C.L i)及光果甘草(G.glabra L.)种子的形态、显微特征,并与3种非药用甘草种子进行比较,为保证栽培甘草种子的正确及繁育优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甘草中甘草酸含量的HPLC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功效.在我国中医中药处方中使用频率最高.《中国药典》收载品种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glata L.的干燥根及根茎.但实际上,商品甘草的产地来源、品种规格相当复杂.对于甘草的质量分析过去已有一些研究,但对不同来源的甘草质量分析还未见过报道,为此,本文以有效成分甘草酸为指标,用HPLC法,对不同产地和规格等级的十二种样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甘草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甘草是我国的常用中药 ,最近几年发现它具有抗—HIV作用[1] ,成为预防和治疗艾滋病的重要药物研究对象。药用甘草来源于豆科 (Leguminosae)植物甘草 (Gly cyrrhizauralensisFischer)、光果甘草 (Glycyrrhizaglabral.)和胀果甘草 (Glycyrrhizainflata)的干燥根和根茎。黄甘草 (Glycyrrhizaeurycarpa)和光果甘草变种(GlycyrrhizaglabraVarglandalifera)也入药。甘草不仅具有极高的医用价值 ,而且还可以作…  相似文献   

17.
何首乌组织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杜勤  符红 《中药材》1998,21(3):109-110
采用单因子、正交设计法考察了基本培养基、激素以及光暗条件对何首乌幼嫩茎、叶诱导愈伤组织的影响,以及培养时间与愈伤组织生长量间的关系。实验研究表明:MS 2,4D1mg/L 6-BA1mg/L IBA0.5mg/L和暗培养对诱导何首乌愈伤组织产生效果较好;接种12天时愈伤组织生长量达到最大;愈伤组织经诱导能够产生完整植株,成苗率为95%。  相似文献   

18.
乌拉尔甘草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乌拉尔甘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建立乌拉尔甘草愈伤组织培养方法.方法:采用组织培养法,比较不同外植体、光照、植物生长物质种类及其配比对乌拉尔甘草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的影响.结果:不同外植体中,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平均 94%),且发生最早,愈伤化程度高,筛选出下胚轴是诱导愈伤组织最佳外植体,在MS+6-BA(1.0~2.0)mg/L+NAA(0.5~1.0)mg/L培养基上,愈伤组织可分化产生不定芽;2,4-D诱导产生非胚性愈伤组织,一定浓度的6-BA与NAA配合,诱导产生胚性愈伤组织;光照影响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生长.结论:不同外植体、激素含量及光照是影响乌拉尔甘草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含不同品种甘草的甘遂半夏汤加减甘遂甘草反药组合对腹水模型大鼠肝脏CYP450 mRNA的影响。方法采用Walker-256细胞制造癌性腹水模型,将Wistar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全方炙甘草组、全方炙光果甘草组、全方炙胀果甘草组、去遂炙甘草组、去遂炙光果甘草组、去遂炙胀果甘草组、去炙甘草组、去炙甘草醋甘遂组,共计11组。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蒸馏水,其余各给药组灌胃相应药物。给药11天后,摘取肝脏,液氮保存,进行PCR实验。结果在CYP2E1 mRNA表达方面,全方炙甘草组、全方炙胀果甘草表达下调,且优于全方去掉一味或两味反药。三个甘草品种的甘遂半夏汤的CYP3A1 mRNA、CYP3A2 mRNA表达上调,且优于全方去掉一味或两味反药。结论 (1)全方炙甘草组、全方炙胀果甘草组在CYP450表达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药效作用,其中全方炙甘草组优于全方炙胀果甘草,且均优于全方去掉一味或两味反药组。(2)全方炙光果甘草组则未表现出一定的药效作用,但也未表现出毒性作用,弱于去掉一味或两味反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克隆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UDP-葡萄糖4-差向异构酶(UDP-glucose 4-epimerase,UGE)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光果甘草UGE基因与甘草酸生物合成分子调控之间的潜在关系。方法:从光果甘草主根中提取RNA,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克隆得到UGE基因c DNA序列,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成功克隆得到一条长度为1 121 bp的光果甘草UGE基因(Gg UGE) c DNA序列,包含1个长度为1 053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共编码350个氨基酸残基,在Gen Bank上对所得c DNA序列进行注册,序列注册号为MK638908。序列分析表明Gg UGE基因编码蛋白为不稳定亲水蛋白,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为39. 02 k Da,等电点为6. 13,不含信号肽,无跨膜区,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保守结构域含有葡萄糖4-差向异构酶基因家族结构域。Gg UGE基因的c DNA序列和氨基酸序列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其与豆科植物亲缘关系最近,而与杨柳科植物亲缘关系较远。结论:首次克隆得到了光果甘草Gg UGE c DNA序列,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为后续Gg UGE基因的功能研究以及甘草酸生物合成分子调控机制的解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