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星 《山东医药》2008,48(8):17
1993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采用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患者286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286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男184例,女102例;年龄14~66(35±3.6)岁.均为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其中肝炎后肝硬化210例,自身免疫性肝硬化26例,酒精性肝硬化20例,特发性肝硬化30例.肝功能Child 分级A级221例,B级65例.均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中重度曲张258例,中度曲张28例;238例有上消化道出血(呕血或黑便)史.均有不同程度脾肿大及脾功能亢进.本组行肠-腔人工血管架桥术94例,脾-腔人工血管架桥术86例,脾-肾分流术24例,门-腔分流术16例,改良脾-肺固定术66例.结果23例治愈出院,死亡7例(术后1周内死于腹腔内出血及急性肝功能衰竭各3例,术后2周死于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82~1984年采用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20例,效果良好。临床资料男13例,女7例。年龄22~61岁。20例均为肝炎后肝硬化。14例术前行钡餐造影,示食管下端静脉曲张。有上消化道大量出血者16例,2次以上出血史4例;急症分流术2例,按Child分级;A级6例,B级10例,C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评分系统指导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2004-06/2007-10本组收治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78例,将患者病因、年龄、肝功能状态、临床特征、手术史等进行评分,根据评分值选择适宜手术方式治疗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术后随访患者.结果:根据评分,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89例,加食管下段横断吻合术22例,经胸食管横断吻合2例,近端脾肾分流术39例,肠腔限制分流术21例,门腔侧侧分流术5例.围手术期可逆性腹水41例,中量胸水8例,食管吻合口漏1例,食管吻合口狭窄1例.术后随访99例,偶发黑便16例,再发呕血并死亡1例,1级肝性脑病2例.切口疝1例.结论:针对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不同病理生理特征建立评分系统,根据评分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改善该疾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刘子良  刘旭 《山东医药》1997,37(1):31-31
1967年6月至1994年6月,我们为75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外科手术,现将远期疗效报告并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男46例,女29例;年龄7~70岁,平均38.7岁。其中72例为肝炎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入院前近期有上消化道出血23例,肝外门静脉栓塞3例。本组肝功能分级(按武汉会议标准)Ⅰ级65例,Ⅱ级3例,Ⅲ级7例。因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手术治疗41例(其中急症8例,择期33例),无出血史预防性手术34例。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35例,其中3例肝外门静脉栓塞行单纯脾切除术,32例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大网膜包肝、包肾或后腹膜固定。Ⅱ组40例均为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均行脾切除、上半胃及食管下段(贲门上4~6cm)周围血管离断术。其中1例22年前因脾功能亢进已行脾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选择性远端脾腔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总结近8年来施行的42例选择性远端脾腔分流术的临床疗效和血流动力学效应以评价此术在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中的治疗价值。本组门静脉高压症病人在分流术后仍维持术前的门静脉高压状态及门静脉向肝血流;而脾腔静脉吻合通畅率高,脾静脉压力显著下降。术后病人只有1例发生早期再出血,肝功能稳定,无肝性脑病发生,病人生活质量佳,本文结果表明,选择性远端脾腔分流术是一种较理想的选择性分流术式。  相似文献   

6.
1982~1989年,我们采用胸腔侧侧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50例,经过4~12年的长期随访观察,证明该术式的效果较好。 1.临床资料:男32例,女18例;年龄16~53岁。均为肝硬化患者(经手术证实),其中肝炎后肝硬变43例,原因不详7例。肝功能(Child分级) A级14例, B级26例, C级10例。 32例有食管下端静脉曲张,有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史42例,2次以上出血史12例。有手术史者15例。入院后行急诊手术5例,择期手术37例,预防性手术8例。手术死亡3例。 2.随访结果:对48例随访4~12年,结果:①再出血5例均为择期病人,但出血量较术前减少。  相似文献   

7.
Xu K  Han GH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7):481-482
门静脉高压常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甚至破裂出血、腹水、脾功能亢进、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等,统称为门静脉高压症,尤其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和顽固性腹水最为常见.静脉曲张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致死性的并发症,50%的肝硬化患者诊断时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中多数发生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或C级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我们近来应用洛赛克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炎并出血12例,效果满意。 临床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28~54岁。均因黑便以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就诊。其中因门脉高压症、脾大、脾亢、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脾切除加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例,脾切除加胃冠状静脉结扎术2例。脾切除加肠腔分流术2例;另外5例以前均被诊断为肝硬变门脉高压症。经纤维胃镜检查8例,均诊断为门脉高压性胃炎,胃底粘膜糜烂出血。肝功能按Chlid分级,A级2例,B级7例,C级3例。首次出血者3例,出血2次以上者9例,无失血性休克  相似文献   

9.
对于门静脉高压症所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药物及介入等方法都有一定的疗效,但手术疗法是不可替代的。手术治疗首要的也是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预防和治疗食管下段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其次是消除脾肿大和严重的脾功能亢进;第三是通过施行腹腔静脉转流术(LeVeen分流)控制肝硬化引起的顽固性腹水。1手术方法1.1门腔分流术大口径的门腔侧侧分流术和端侧分流术因术后入肝门静脉血供减少,肝性脑病发生率高,不能提高存活率,已很少采用。目前多采用“限制性门腔侧侧分流术”,分流口径为0.8~1.2cm。外周型门体分流术,即离开肝门一定距离、小口径的…  相似文献   

10.
王书红  徐彩霞 《山东医药》2004,44(23):42-43
门静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常见,一旦发生常危及生命,精心护理有重要意义。1998年2月~2003年12月,我们对35例门静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25例,女10例;年龄35~71岁,平均46.2岁;病毒性肝炎病史1~20年。35例均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功能分级:Child B级5例,Child C级30例;首次出血23例,2次出血11例,3次出血1例;合并肝性脑病7例。本组人院后均予禁食、卧床休息、输鲜血、静滴垂体加压素、置三腔管压迫止血和防治肝性脑病等治疗。结果治愈33例,死亡2例。  相似文献   

11.
王维举  丁延东 《山东医药》2000,40(18):30-31
198 8~ 1 995年 ,我们对 40岁以下 ,Child分级为A、B级 ,有出血史的 2 2例门静脉高压症 (PHT)患者实施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PCDV)加脾肾静脉分流术 (SRS)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 1 7例 ,女 5例 ;年龄 2 4~ 40岁 ,平均 35岁。有肝炎史者 1 2例 ,HBs Ag阳性 1 9例。 2 2例均有脾肿大、脾亢 ,1 5例有鼻衄、牙龈出血。有腹水史者 7例。本组 2 2例均有上消化道出血史 ,其中 1次出血 1 5例 ,2~ 3次出血 7例 ;因大量出血曾在内科住院治疗 8例。2 2例均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1 0例行纤维胃镜检查 ,均…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院对13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变所致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作了选择性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效果满意。一、临床资料:本组男8例,女5例;年龄16~42岁。肝功能ChildA级6例,B级7例,其中5例伴轻度腹水,11例有食道静脉曲张,均有充血性脾大及继发性脾亢,9例曾有上消化道大出血史。术后随访6个月至4年,有上消化道大出血及腹水者均消失;11例食道静脉曲张患者中,7例消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脾肾静脉分流术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 5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分别采用脾肾静脉分流术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A组,26例)和单纯门奇静脉断流术(B组,24例)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凝血功能、门静脉压力(FFP)以及胃食管静脉破裂出血再发生率等.结果 A组术后胃食管静脉破裂再出血发生率仅3.8%、FFP为(21.5±2.6)mmHg,B组分别为20.8%、(24.4±3.7) mmHg,两组相比,P均<0.05.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分级、凝血功能相比,P均>0.05.结论 脾肾静脉分流术联合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临床疗效明显,而且其治疗效果优于单纯门奇静脉断流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普奈洛尔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疗效。方法 10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口服普奈洛尔,从10 mg,3次/日开始,剂量逐渐增加到能使心率降低到基础心率的75%(不低于60次/min),维持该剂量。观察治疗前后门静脉、脾静脉的宽度,脾脏大小的变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结果观察1年以上的87例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消化道出血率由21%降至5%。结论普奈洛尔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患者,可减低门静脉压力,预防和减少静脉曲张所致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  相似文献   

15.
刘典夫  隋武  徐盛 《山东医药》2003,43(9):30-31
1991~ 2 0 0 1年 ,我院共收治门静脉高压症 2 0 5例 ,其中 1 78例施行断流术 ,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1 1 7例 ,女 6 1例 ;年龄 1 8~ 6 1岁 ,平均 42 .5岁。均为肝炎后肝硬化。肝功能按中华医学会制定的标准判定。 级 6 8例 , 级 93例 , 级1 7例。有上消化道出血史 1 0 2例 ,3次以上 2 6例。全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门静脉高压症表现 ,如脾大、脾功能亢进、腹水、食管静脉中~重度曲张。择期手术 1 5 5例 ,急诊手术 2 3例。手术指征 :1肝功能 ~ 级 ,达不到 级者先经内科保肝、补充白蛋白、消除腹水等…  相似文献   

16.
门静脉由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而成,是肝脏供血的主要来源。由于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或血流量增加所致的以门脉压力升高、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腹水为特点的临床症候群称为门脉高压症。而食管静脉曲张(EV)是门脉高压症的特征性表现,EV破裂出血是门脉高压症最凶险的并发症,首次出血病死率为40%以上,再次出血病死率达60%以上。因此,对EV病人的处理尤为重要。现就门脉高压症合并食管静脉曲张的药物、三腔双囊管、内镜介入以及手术等治疗做一回顾及瞻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脾大部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侧侧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术治疗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3年12月鹤壁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出血患者111例,将其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55例和试验组56例。对照组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脾肾静脉分流术,试验组行脾大部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侧侧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术,观察手术前后两组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自由门静脉压(FPP)、血清免疫球蛋白、促吞噬肽(Tuftsin)浓度、外周血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及手术效果。结果术前两组患者FPP和门静脉直径、流速、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患者FPP、门静脉直径小于对照组,流速及流量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IgG、IgM、IgA及Tuftsin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患者IgG、IgM、Tuftsin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9.3%,低于对照组的58.2%(P0.05)。结论脾大部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侧侧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术治疗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出血效果确切,能够有效降低门静脉压、控制出血和维持脾脏功能,在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和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诊抢救治疗的临床经验并评估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24 h内止血比例为9/11,全部11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72 h内出血停止。但其中1例患者于治疗后第7天再出血,因拒绝再次三腔二囊管止血而死亡;1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后13 d死于肝功能衰竭。治疗总有效率为82%(9/11),死亡率为18%(2/11)。结论采取内科措施控制出血,将紧急手术转为择期手术,可提高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诊抢救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采用切断左肾静脉(保留左肾),利用左肾静脉近端行门体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共60例,其中左肾静脉近瑞与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分流9例,与脾静脉分流51例,疗效很满意。本组均系肝炎后肝硬化并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48例有呕血史。肝功能分级,Ⅱ级51例,Ⅲ级9例。关于肾静脉切断平面的选择,我们采用在左  相似文献   

20.
门静脉高压是指门静脉和下腔静脉之间的压力梯度增加超过5 mm Hg[1],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脾大、腹水、胃食管静脉曲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等。肝硬化是门静脉高压症最常见的原因,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临床少见,且病因多样。现报道1例反复以消化道出血、脾大就诊,影像学检查提示有门静脉高压而无肝硬化表现,骨穿后最终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MM以门静脉高压所致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者少见,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