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治疗现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Alzhei mer disease,AD)的发病率在升高。AD病多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造成患者记忆力、判断力、抽象思维力、推理能力、认知功能、情感、性格及空间关系等功能丧失,最后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第四位原因,本文从遗传、环境和代谢等方面对阿尔茨海默(Alzheimer’s Discasc,AD)的病因、发病机制予以描述。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氏病(AD)是目前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的认知和记忆力下降,其发生、发展与星形胶质细胞在内的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AD病理过程,如增加Aβ的产生及沉积、加速异常Tau蛋白的缠结、通过炎症因子加剧Aβ的神经毒性、能量供应不足及神经递质释放障碍损害神经功能正常活动等。各个因素在AD不同阶段反复作用,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淀粉样斑块形成、神经元纤维缠结、突触减少及神经元丢失。保护星形胶质细胞的正常功能可能成为AD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的酒石酸卡巴拉汀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精神异常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作用的差异。方法:选择2001-01/2004-03在武警深圳支队卫生队内科门诊就诊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22例,均自愿参加观察。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酒石酸卡巴拉汀6mg组10例,酒石酸卡巴拉汀3mg组12例。酒石酸卡巴拉汀3mg组患者给予酒石酸卡巴拉汀,初始剂量1.5mg口服,2次/d,如无明显不适,2d后增至3mg,2次/d。酒石酸卡巴拉汀6mg组患者给予酒石酸卡巴拉汀,初始剂量1.5mg口服,2次/d,如无明显不适,1周后增至6mg,2次/d。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进行症状评估,并观察药物的副作用,采用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的认知次级量表(满分70分,通常将改善4分作为临床上抗痴呆药物显效的标准评价患者认知功能及精神行为;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据教育程度作出的划界分:文盲组17分、小学组20分、中学或以上组24分,低于划界分为认知功能受损)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痴呆的严重程度;应用Blessed-Roth行为量表(满分36分,按文化程度评估认知功能缺损情况:文盲≥19分,小学≥23分,中学以上≥26分)检测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记录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适症状。结果:22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各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认知次级量表、Blessed-Roth行为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犤16.4±3.2,20.1±4.2,15.1±2.1,17.8±2.9;26.3±6.3,26.1±6.2,19.8±2.2,20.2±2.3(t=2.246~4.487,P<0.05~0.01)犦,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犤26.2±4.3,22.1±3.5;16.0±3.1,16.2±3.0(t=4.434,6.085,P<0.01)犦。②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各量表评分比较:酒石酸卡巴拉汀6mg组患者的认知次级量表、Blessed-Roth行为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酒石酸卡巴拉汀3mg组犤16.4±3.2,15.1±2.1;20.1±4.2,17.8±2.9(t=2.284,2.453,P<0.05)犦,而酒石酸卡巴拉汀6mg组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显著高于酒石酸卡巴拉汀3mg组犤26.2±4.3,22.1±3.5(t=2.468,P<0.05)犦。③不良反应与副作用:两组患者服药期间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副作用。结论:酒石酸卡巴拉汀能显著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异常精神行为,不良反应较少,且大剂量应用时干预效果优于小剂量治疗。  相似文献   

5.
新型胆碱酯酶抑制剂对阿尔茨海默病作用的生物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型胆碱酯酶抑制剂(活性物质)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海马结构的生物化学影响,为AD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基础研究资料。方法:实验选用40只3—5月龄雄性Wistar大鼠,其中30只大鼠切断穹窿海马伞制作AD动物模型。术后第8天静脉给予新型胆碱酯酶抑制剂进行治疗,然后采用分光光度计对各组海马结构分别进行生化检测。结果:海马结构细胞胞浆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测定:活性物质组的酶活A/蛋白A的均值为0.223&;#177;0.058,每毫克蛋白酶活A为0.881&;#177;0.051。单纯损伤组分别为0.402&;#177;0.193和1.558&;#177;1.29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红细胞膜AchE活性测定:单纯损伤组的酶活A/蛋白A的均值为0.62&;#177;0.09。给药后的活性物质组为0.55&;#177;0.08,石杉碱甲组为0.62&;#177;0.14。活性物质组与单纯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新型胆碱酯酶抑制剂(活性物质)具有较强的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其抑制作用大于石杉碱甲,并对AD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是由神经退化失调引起的一种进行性认知和记忆功能丧失的疾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有效的治疗手段。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是治疗AD的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子红  文彬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9):2938-2939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根据医药学专家多年来研究发现,有许多药物在AD患的记忆能力,认知功能及减低疾病的进展速度、延缓疾病的发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型胆碱酯酶抑制剂(活性物质)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海马结构的生物化学影响,为AD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基础研究资料。方法:实验选用40只3~5月龄雄性Wistar大鼠,其中30只大鼠切断穹窿海马伞制作AD动物模型。术后第8天静脉给予新型胆碱酯酶抑制剂进行治疗,然后采用分光光度计对各组海马结构分别进行生化检测。结果:海马结构细胞胞浆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测定:活性物质组的酶活A/蛋白A的均值为0.223±0.058,每毫克蛋白酶活A为0.881±0.051。单纯损伤组分别为0.402±0.193和1.558±1.29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红细胞膜AchE活性测定:单纯损伤组的酶活A/蛋白A的均值为0.62±0.09。给药后的活性物质组为0.55±0.08,石杉碱甲组为0.62±0.14。活性物质组与单纯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新型胆碱酯酶抑制剂(活性物质)具有较强的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其抑制作用大于石杉碱甲,并对AD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以严重的认知和记忆功能减退为临床表现的神经退行性病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随着老龄人口的日益增多,A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2006年全世界约有2.66亿AD患者,预计到2050年AD发病率可达1/85。AD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神经心理康复治疗等方法。本文就AD的药物治疗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前流 《现代康复》2001,5(5):60-6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能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本拟从胆碱酯酶抑制剂、其它神经递质替代药、抗氧化剂、非甾体抗炎药、雌激素、神经生长素、抗β泻粉样蛋白产生物质、抑制NFT药物、中草药等方面对临床上治疗AD较为肯定以及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有发展前景的药物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2007年2月,中国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国家卷)》,其中六项任务和挑战的第一条:面对的是中国人口三大高峰的相继来临,严峻态势即如盛树力的《老年性痴呆的治疗和护理》专  相似文献   

12.
背景:有实验指出酸性肽可能是通过抑制一氧化氮等毒性化合物的生成而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目的:建立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观察给予不同剂量浓度的酸性肽治疗后大鼠脑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与乙酰胆碱酯酶含量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单一实验。单位: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02/07在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的第二研究室和实验动物房完成。选取雄性SD大鼠100只,用跳台实验除去反应迟钝的动物,共84只大鼠纳入实验,随机分为7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吡拉西坦治疗组,酸性肽15,30,60mg/kg治疗组,12只/组。酸性肽为本课题组从牛脑中分离出的一个新的小分子肽,由三个谷氨酸连成的三肽。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常规饲养1周后,均采用大鼠脑组织立体定位微量注射技术,脑海马注射5μg鹅膏蕈氨酸,以损毁大鼠双侧迈纳特基底核建立阿尔茨海默病模型。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不给药,生理盐水组用生理盐水灌胃,吡拉西坦治疗组用0.3g/kg吡拉西坦灌胃,酸性肽15,30,60mg/kg治疗组分别用15,30,60mg/kg酸性肽灌胃,连续20d,1次/d,2mL/次。灌胃期满将大鼠麻醉后断头处死,立即在冰盘中开颅取脑制备组织匀浆。4℃下1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用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检测试剂盒测定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含量。主要观测指标:各组大鼠脑内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和乙酰胆碱酯酶的含量。结果:纳入实验的8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各组大鼠脑内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和乙酰胆碱酯酶含量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酸性肽15,30,60mg/kg治疗组一氧化氮含量均明显降低[(1.95&;#177;O.20),(1.39&;#177;0.10),(1.25&;#177;0.07),(1.00&;#177;0.04)mmoL/kg,P〈0.05];一氧化氮合酶含量均明显降低[(4.53&;#177;0.18),(3.39&;#177;0.09),(3.10&;#177;0.06),(2.97&;#177;0.06)μmol/kg,P〈0.05];乙酰胆碱酯酶含量无明显变化[(0.67&;#177;0.12),(0.71&;#177;0.11),(0.72&;#177;0.08),(0.72&;#177;0.07)mmol/L,P〉0.05]。结论:酸性肽能够显著降低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脑内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的生成,而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并无明显影响。提示酸性肽可能是通过抑制一氧化氮等毒性化合物的生成或毒性作用来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3.
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能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本文拟从胆碱酯酶抑制剂、其它神经递质替代药、抗氧化剂、非甾体抗炎药、雌激素、神经生长素、抗β淀粉样蛋白产生物质、抑制NFT药物、中草药等方面对临床上治疗AD较为肯定以及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有发展前景的药物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根据医药学专家多年来研究发现,有许多药物在AD患者的记忆能力,认知功能及减低疾病的进展速度、延缓疾病的发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为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类型。随着社会老年化加剧,AD发病率年增高。目前AD治疗以药物为主,但由于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及副作用,AD非药物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就AD非药物治疗的主要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时氧化心激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了解褪黑素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现状。方法:分析了近年研究的有关阿尔茨海默病氧化损伤证据和可能机制,以及褪黑素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研究现状。结果:阿尔茨海默病3种主要病理变化-老年斑、神经纤维缠结、神经元死亡都有自由基参与,因此外源性抗氧化剂的应用是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治疗的有前途的一种方法。褪黑素是松果体腺分泌的主要激素,具有抗自由基和保护神经元的作用,其延缓衰老的作用已明确,并且褪黑素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体内水平降低也被证实。结论:氧化应激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上起重要作用。褪黑素具有强大的抗自由基作用,但外源性补充褪黑素究竟能否起到预防或减轻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及进展需要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7.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发病率日益增加。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05—2016年的10余年里,因AD死亡的人数增长比例高达57. 8%,预计到2050年全球AD痴呆患者将超过1亿。针对AD的药物治疗一直是研究热点,全世界范围内正在大规模开展抗AD新药的临床前筛选工作,然而,在所有类型AD治疗药物中,失败率均大于99%,而对于疾病修饰治疗(DMTs)失败率为100%。目前仅有五种药物被批准用于治疗,均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谷氨酸受体拮抗剂,且只能减缓症状,无法改变疾病进程。本文就阿尔茨海默病目前常用药物治疗、新药研发现状以及未来研发方向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8.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通常以进行性的认知功能减退和记忆障碍为特征,其病理过程极为复杂,且不可逆转。目前已经提出的相关机制包括:氧化应激、Aβ蛋白的异常堆积、细胞内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金属诱导的神经毒性、基因突变、神经炎症反应、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以及凋亡等。但直到目前为止,上述学说均无法圆满地解释AD的发病机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多巴胺系统与AD患者的认知功能密切相关,并可以预测快速发展型的AD。其涉及的可能机制包括有多巴胺可以影响睡眠周期、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影响情绪等。因此,多巴胺学说的提出,或许能为AD的研究带来曙光。本文就多巴胺系统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做一综述,以便详细地探讨多巴胺对认知作用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9.
<正>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是老年痴呆最典型的病理特征之一。大量证据表明[1],Aβ沉积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很强的相关性,AD患者大脑区域的Aβ1-40和Aβ1-42含量几乎与其认知能力损伤具有定量的相关性。Aβ蛋白、Aβ分子寡聚体、Aβ斑块具有很强的神经毒性,可活化神经胶质细胞,诱导神经元的凋亡、神经突触形成不良等改变,最终引起一系列的病理改变[2-3]。因此,  相似文献   

20.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其高患病率将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由于A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有限的AD治疗药物只能延缓病情进展,却无法逆转病程。近年来,国内外进行了多个药物及非药物干预临床研究,对应的结果也相继披露。本文就近期开展的AD临床诊疗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