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及痴呆(Va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脑梗死143例,随访3个月,依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评分将其分为无认知功能障碍(N-VCI)组、血管性认知障碍无痴呆(VCIND)组、血管性痴呆(VaD)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1水平,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VEGF的水平,并对血浆ET-1和VEG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VaD组患者血浆ET-1含量明显高于VCIND组及N-VCI组,VCIND组患者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N-VCI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1);VaD组患者血浆VEGF含量明显低于VCIND组及N-VCI组,VCIND组亦明显低于N-VCI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1)。(2)血浆ET-1水平与VEGF存在明显负相关(r=-0.808,P〈0.01)。(3)VaD组患者血浆ET-1与MoCA值成负相关(r=-0.719,P〈0.01),VaD患者血浆VEGF与MoCA评分成正相关(r=0.670,P=0.01);而N-VCI、VCIND组患者血浆ET-1、VEGF与MoCA值无相关性(P〉0.05)。结论高ET-1和低VEGF参与了VCI及VaD的发生发展过程,血浆ET-1与VaD病情成正相关,血浆VEGF与VaD病情成负相关,这些指标的监测可作为判断VaD病情轻重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厄贝沙坦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内皮素-1(ET-1)和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将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治疗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8例),并以23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和7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厄贝沙坦治疗组给予厄贝沙坦150mg+阿司匹林100mg,常规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每天1次,其余治疗方法相同,连续治疗14d。分别在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检测LPA、ET-1和NO含量,并对两脑梗死组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结果(1)脑梗死患者血LPA、ET-1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5),NO含量显著降低(P〈0.05);NDS与NO含量呈负相关(r=-0.4345,P〈0.05)。(2)厄贝沙坦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LPA、ET-1含量和NDS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NO含量显著升高(均P〈0.05)。(3)治疗后厄贝沙坦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血LPA、ET-1、NO含量改善更为明显(均P〈0.05)。结论厄贝沙坦能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LPA、ET-1含量,提高血NO水平,显示其有抗血小板活化及内皮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照研究了脑出血患者血浆及脑脊液(CSF)内皮素-1(ET-1)含量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发现脑出血患者血浆与CSF、ET-1含量均增高;单纯脑血肿者以血浆含量增高为主;脑实质出血伴有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者血浆及CSF含量均显著升高;小量出血与中大量出血比较血浆含量无显著性,而大量出血者CSF、ET-1含量增高。提示脑出血者血浆ET-1增高可能与机体应激有关,而CSF、ET-1升高可能与血脑屏障(BBB)被破坏及损害或刺激室周组织、下丘脑、脉络丛脑膜,引起分泌释放增加有关。CSF、ET-1增高者应警惕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4.
儿童血管性头痛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采用放射免疫法直接测定30例儿童血管性头痛发作期血浆内皮素(ET)水平,同时与3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头痛时血浆ET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发作时有先兆组血浆ET含量显著高于无先兆组(P<0.01),重度头痛患儿血浆ET含量显著高于轻、中度头痛患儿(P<0.01)。提示:儿童血管性头痛的病理生理过程存在缩血管活性肽物质—内皮素参与。并认为动态监测患儿血浆ET含量变化,可作为本病发展,病情轻重判断的一个客观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L -Arg对偏头痛患者血浆NO、ET含量变化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为防治偏头痛的发生发作提供依据。方法 NO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 ,ET用放射免疫法。结果 偏头痛患者血浆NO、ET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两组注射L -Arg与未注射L -Arg血浆NO含量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 .0 1) ,而ET基本无变化。结论 偏头痛发生发作可能与L -Arg/NO通路活动增强有关 ,L -Arg增加抑制血管内皮细胞释放ET是偏头痛加剧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浆中β淀粉样蛋白Aβ1-40、Aβ1-42越及过度磷酸化微管相关蛋白(Tau蛋白)对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VD患者组102例,其中男65例,女37例,年龄60~72岁,平均年龄65.8±5.8岁.根据MMSE量表划分VD患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20~24分)43例,中度(10~19分)38例,重度(10分以下)21例.选取100例健康老年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58~75岁,平均年龄64.2±6.7岁.两组间年龄、性别构成无统计学差异.均排除其他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和物质原因所致的痴呆.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Aβ1-40、Aβ1-42及Tau蛋白水平.结果 (1)VD患者血浆Aβ1-40、Aβ1-42浓度(105.2±5.6pg/ml,80.1±6.5pg/ml)与对照组(102.5±6.1pg/ml,78.1±7.2pg/ml)差异无显著性.VD患者血浆中Tau蛋白浓度(13.4±8.9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5.2±4.1pg/ml)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随着病情加重VD患者血浆Aβ1-40、Aβ1-42浓度无显著性差异(轻度101.5±5.4pg/ml,79.2±6.2pg/ml;中度98.5±6.8pg/ml,78.6±6.5pg/ml;重度97.2±7.8pg/ml,77.2±8.1pg/ml).而血浆Tau蛋白浓度随着病情的加重有显著升高(轻度9.1±7.9pg/ml;中度14.1±6.7pg/ml;重度15.5±7.8pg/ml),尤其是中、重度痴呆组(P<0.001).结论 检测VD患者血浆中Aβ1-40、Aβ1-42浓度对诊断无意义,而Tau蛋白浓度的检测可以成为临床辅助诊断VD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血管性痴呆(VD)是痴呆的常见类型,是脑血管疾病造成的脑部损伤所致的智力损害综合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属于胰岛素家族,脑内IGF-1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发挥促进神经元分化的作用。在脑缺血性损伤后,脑组织中IGF-1及其受体表达增加,能减少梗死面积,修复损伤的神经元。血管性痴呆患者组织病理学上有胆碱能活性降低,IGF-1是脑内胆碱能系统潜在调节因子。  相似文献   

8.
继发性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内皮素(ET-1)通过收缩脑血管、介导脑血管和脑组织损伤引发脑损伤;而一氧化氮(NO)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对脑组织可以起到减少损伤作用;另一方面NO的过量生成以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的表达可直接对细胞产生强大的毒性作用,或者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来损伤脑组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整个病理过程中ET-1和NO的失衡也在脑组织损伤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一氧化氮 (NO)和谷氨酸在内皮素 (ET) 1诱导培养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神经元培养取自新生SD大鼠大脑皮质。培养 5天后分 4组 :对照组、ET 1组 (2 0nM)、ET 1 L NAME(N 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 ,NO合酶抑制剂 ,1 0 0mM)组和ET 1 APV组 (N 甲基 D 天冬氨酸型受体拮抗剂 ,1 0 0 μM)。培养 2 4h后 ,收集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凋亡率。上清液中NO水平通过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亚硝酸盐浓度反映 ,谷氨酸浓度测定用高压液相法。结果  2 0nMET 1处理后 2 4h,培养神经元凋亡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0 1 )。L NAME和APV分别明显阻断ET 1诱导神经元凋亡的作用 ,与ET 1组比较 ,凋亡率降幅分别为 40 % (P<0 0 5)和 80 % (P <0 0 0 1 )。ET 1作用 2 4h后。神经元培养液中NO和谷氨酸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0 1 ) ,L NAME完全抑制了ET 1引起的培养液中NO的升高。结论 NO和谷氨酸参与了ET 1诱导培养大鼠大脑神经元凋亡过程 ,其中谷氨酸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中白介素-1α基因(IL-1α多态与阿尔茨海默病及血管性痴呆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125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70名血管性痴呆患者和93名对照人群,用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和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1方法,分析受检者的IL-1α、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结果 IL-1α等位基因在三组中差异无显著性区别。占主导地位是IL-1α等位基因(约90%)。APOE4等位基因在AD患者组中过表达。APOE4等位基因不影响IL1-1αd基因型或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IL-1α等位基因,特别是TT纯合子,低于白种人,或许可解释白介素-1α基因(IL-1α多态与汉族AD无关。结论 IL-1α等位基因的出现不能被用来作为区分AD、VD和健康对照人群的标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E T-1的影响。方法将9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MMSE、ADL评分评价丁苯酞软胶囊的治疗效果,并监测2组治疗前后ET-1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MMSE、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ET-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能够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能降低血管性痴呆患者ET-1水平,促进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鼠短暂性脑缺血样发作(TIA)前血浆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及血脑屏障(BBB)功能变化及机制。方法 将9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TIA小鼠模型组;血浆ET-1、N0测定组;脑组织EB含量测定组;脑组织含水量测定组及各相应的对照组。观察小鼠TIA样发作前血浆ET-1、NO及BBB通透性改变。结果 与各对照组比较,小鼠TIA样发作前血浆ET-1含量增高、NO含量下降,BBB通透性无改变。结论 小鼠TIA样发作前存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而血管内皮的屏障功能保持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盐酸美金刚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80只健康Wistar大鼠(月龄12~14个月),体质量300~400 g,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美金刚对照组及美金刚治疗组,每组20只.采用持久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造成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美金刚对照组及美金刚治疗组于术后8周开始以美金刚(5 mg·kg-1)每天灌胃,对照组和模型组以同等量的0.5 g/L羧甲基纤维素钠灌胃,连续4周.采用Morris水迷宫衡量大鼠学习记忆水平;测定大鼠脑皮层、海马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活性的变化.结果 术后12周,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P<0.05);脑皮层、海马组织内AChE活性明显升高(P<0.05),ChAT活性明显降低(P<0.05),MDA活性明显升高(P<0.05),GSH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美金刚治疗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提高(P<0.05);脑皮层、海马组织内AChE活性及ChAT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A活性明显降低(P<0.05)、GSH活性明显升高(P<0.05).结论 盐酸美金刚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有明显提高,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脑组织内MDA及GSH的活性来实现的,该实验研究为临床上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提供实验基础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阿耳茨海默性痴呆与血管性痴呆的ApoE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ApoE基因在阿耳茨海默性痴呆(Alzheimer-typedementia,AD)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患者当中的分布情况,以找出中国人的特点,评价ApoE基因检测在早期预测性诊断中的作用,比较AD与VD在ApoE基因多态性方面的异同。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对41例AD、35例VD和30例对照进行ApoE基因型测定。结果小于70岁的AD患者,其ε4等位基因频率大大高于同龄VD组患者和同龄对照组(P<0.01和P<0.05)。而≥70岁的AD患者ε4频率明显低于70岁以下AD患者(P<0.01)。结论(1)ApoEε4与散发性AD之间具有明显相关性,其基因型以4/3为主,而ε4/4相对于国外文献报道要少。(2)AD组ε4等位基因频率高于VD组(P<0.05)。(3)评价AD发病危险时,年龄因素不容忽视,70岁以下ε4携带者可能具有更高的AD发病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联合康复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01—2013-06我院血管性痴呆患者64例分为2组,对照组31例在降压、降脂、活血等治疗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3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静脉注射,2组均为2周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根据MMSE和ADL量表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MMSE和ADL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MMSE和ADL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93.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康复可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智能障碍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IGF-1的影响.方法 将9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前后对所有患者采用MMSE、ADL、CDR评分进行认知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痴呆程度评估.同时测定治疗前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变化,并与同期在我院体检的38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MSE、ADL、CDR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IGF-1水平明显升高,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多奈哌齐能够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痴呆程度,并能提升血管性痴呆患者IGF-1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银丹心脑通(YDXNT)软胶囊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方法 3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假损伤组、VD模型组、YDXNT治疗组.后2组采用血管闭塞法复制VD模型,假损伤组除不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外,其余处理与VD模型组、YDXNT治疗组相同.大鼠术后当天清醒后开始灌胃给药,YDXNT治疗组参照人的给药剂量,每只每次灌服lrnL液体(预先取YDXNT胶囊9粒去除胶囊溶解于360 mL生理盐水中配成液体备用),3次/d,连续注射4周.假损伤组与VD模型组均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放射免疫方法检测海马组织SOD活性与MDA含量. 结果 YDXNT治疗组大鼠找到平台的时间较VD模型组明显缩短,找到平台的游泳距离较VD模型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VD模型组大鼠比较,YDXNT治疗组大鼠SOD活性明显升高,MDA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YDXNT胶囊可增加脑组织氧自由基代谢能力,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8.
血管因素是独立于年龄的导致痴呆的第二大危险因素.在血管性认知损害(VCI)早期即无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甚至认知损害发生之前,血管性因素以及脑血管病是唯一可治疗的,并且能够延缓甚至逆转痴呆进展的干预靶点.因此早期诊断出VCIND的病例,治疗血管性因素及脑血管病,有利于VCI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现对VCIND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天智颗粒联合奥拉西坦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天智颗粒联合奥拉西坦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用天智颗粒联合奥拉西坦治疗;对照组40例用同等量奥拉西坦治疗,疗程60 d。治疗前后进行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的MMSE和ADL评分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天智颗粒联合奥拉西坦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