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殊类型,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nonaneurysmal perimesencephal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NAPSAH)预后较好.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该病的认识逐渐加深.文章对NAPSAH的诊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H)患者的临床特点、放射学特点、诊断标准和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476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DSA)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97例患者的DSA检查为阴性,患者在SAH后3 d内作头颅CT平扫,根据CT平扫检出了17例患者出血仅限于中脑周围脑池。 结果 17例患者SAH发作时均无意识丧失,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所有患者的Hunt-Hess分级均为Ⅰ级或Ⅱ级。17例PNSH患者的随访期为10~70个月,平均随访44个月。无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一般对症治疗,远期生活质量很高。 结论 PNSH临床表现平稳,影像学检查独特,恢复期短,预后良好,无再出血及脑缺血。正确认识、诊断PNSH,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少重复脑血管造影及开颅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3.
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NPS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率为50%~75%,临床表现与动脉瘤性SAH相似,预后较好。早期CT检查和充分的全脑血管造影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为50%-75%,临床表现与动脉瘤性SAH相似,预后较好,早期CT检查和充分的全脑血管造影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出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个特殊亚型,其症状轻、并发症少且预后良好。因此,在临床上有必要将其与普通蛛网膜下腔出血区别对待。文章综述了这一特殊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各危险因素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老干科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期间经临床确诊为aSAH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年龄、高血压、动脉瘤是否多发、手术时期、Hunt-Hess分级、APACHEⅡ等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显著相关性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动脉瘤是否多发、手术时期、Hunt-Hess分级、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动脉瘤是否多发、Hunt-Hess分级、APACHEⅡ与aSAH预后呈显著相关。结论 aSAH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应根据患者情况具体分析,对于高龄、动脉瘤多发、Hunt-Hess分级高、APACHEⅡ评分低提示预后差,临床治疗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动脉瘤性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非aSAH和104例aSAH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CT检查(以德国Freiburg大学神经中心的标准,根据头部CT影像分型)、第1次全脑DSA检查、重复全脑DSA及短期和长期预后MRS(Modified Rankin Scale)评分等临床资料。结果①两组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023,P〈0.001。②两组CT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486,P〈0.001。非aSAH和aSAH患者伴有脑室积血者分别为36.6%(41/112)和89.4%(93/104),χ^2=72.254,P〈0.001;脑积水分别为34.8%(39/112)和74.0%(77/104),χ^2=38.910,P〈0.001。③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非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80,P〈0.01;经Spearman相关分析: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与CT分型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r=-0.4,P〉0.05。④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分别为14.5%(8/55)和21.8%(12/55),非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积水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分别为54.4%(31/57)和42.1%(24/57),两组比较,χ^2=19.575,P〈0.01和χ^2=5.283,P〈0.05。⑤168例非aSAH患者随访92例,MRS≤2分者占90.2%,中、重度残疾占3.3%;104例aSAH患者随访88例,MRS评分≤2分者占50.0%,中、重度残疾占34.1%,χ^2=8.42,P〈0.05。结论非aSAH比aSAH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低,并发症少、预后好,在中脑周围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陈聪 《内科》2014,(1):42-43,75
目的总结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并发症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9例(72.5%)患者以突发头痛为主要症状,头晕或眩晕起病30例(27.5%),意识障碍52例(47.7%),脑膜刺激征阳性98例(89.9%),眼外肌麻痹32例(29.4%),不同程度肢体瘫痪54例(49.5%)。全部病例中共查出不同部位动脉瘤共127个,均为囊性动脉瘤。以前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及分叉部动脉瘤最多见共56例(51.4%),其次是后交通动脉瘤18例(16.5%)。动脉瘤部位与积血部位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绝大部分患者预后好,高血压患者病死率高。结论 SAH临床表现多样化,脑血管造影常可明确病因,多数患者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杂志》1996,4(4):309-31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处理准则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hage(Astatmentforhealthcareprofesionalsfromaspecialwrit...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杂志》1996,4(3):240-24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处理准则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hage(Astatmentforhealthcareprofessionalsfromaspecialwri...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血浆内皮素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发展的关系,对28例SAH患者的ET-1水平动态变化进行了观察,并与30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显示,SAH组发病1~14天ET-1浓度明显增高;伴脑血管痉挛者第7天、14天血浆ET-1浓度均明显高于不伴CVS者;出血量多者血浆ET-1浓度较高。认为ET-1参与了SAH的发生、发展,测定其浓度可为监测SAH病情、出血量及判断有无CVS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1996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60岁以上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收治的60岁以下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160例病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老年SAH病因以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为主,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发生率较低,而意识障碍多见,出现局灶损害症状亦较为常见,病死率较高。结论 对老年不典型病例应高度重视,及时腰穿检查及颅脑CT检查,以免误诊,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急性炎症反应综合征 (AIRS)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15 4例 SAH患者 ,以下标准≥ 2项者诊断为 AIRS:T<36℃或 >38℃ ,心率 >90次 /分钟 ,呼吸 >2 0次 /分钟 ,血 WBC<4 0 0 0 /mm3或 >12 0 0 0 / mm3。根据 Glasgow评分对 AIRS标准和其它预后因素进行评估。结果  AIRS与 Hunt- Hess和Hess临床分级评分差、CT表现出血量大和血糖增高明显相关。 AIRS患者病死率高于非 AIRS患者。在 AIRS标准中 ,心率、呼吸、WBC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伴有 AIRS的 SAH患者脑组织广泛损害、临床症状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相关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10年1月所收治的53例Hunt—HessIV、V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出院时以修订Rankin残疾量表分级为终点指标,评估既往高血压病史、责任动脉瘤的部位及大小、Claassen分级、治疗方式、手术时机、后续手术处理颅高压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①有高血压病史21例、Claassen分级I~Ⅲ级31例,Ⅳ级22例,后续手术处理颅高压17例。②预后良好25例(25/53),预后不良28例(28/53)。③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动脉瘤的部位及大小、手术时机、治疗方式等因素对出院Rankin残疾量表分级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高血压病史者Rankin分级的相对危险度(OR)是无高血压病史者的5.333倍(95%CI:1.554~18.304),ClaassenIV级是I~Ⅲ级的4.191倍(95%CI:1.368—12.838),需后续手术处理颅高压者是无需手术处理的13.269倍(95%CI:2.614~67.360)。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可受高血压病史、Claassen分级、动脉瘤术后后续手术处理颅内高压等多项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网下腔出血(aSA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高分级aSAH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Ⅳ~V级)的临床资料。发病≤72h手术者为早期手术(19例),〉72h手术者为延期手术(18例);对20例存在脑内血肿,严重脑室积血、积水的患者行动脉瘤夹闭并减压术,其余17例患者行单纯动脉瘤夹闭术。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量表评价患者的预后。结果37例患者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37例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4.1%(20/37),总体预后良好率为59.5%(22/37),病死率为27.0%(10/37)。Hunt—HessIV级者的预后良好率为67.9%(19/28),病死率为21.4%(6/28);V级者的预后良好比例为3/9,病死患者比例为4/9。早期手术的19例中,17例行动脉瘤夹闭并减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3.7%(14/19),预后良好率为42.1%(8/19);延期手术18例中,单纯动脉瘤夹闭15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3%(6/18),预后良好率为77.8%(14/18)。延期手术组与早期手术组比较,并发症少,预后相对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合并严重脑内血肿,脑室积血、积水的高分级aSAH患者,延期手术可以相对减少术后并发症,预后相对较好。在临床上应结合病情,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外科手术方式,可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通窍活血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DID)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入院时FisherCT分级,将283例SAH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143例,使用通窍活血汤与尼莫地平片预防DID;对照组140例,使用安慰剂及尼莫地平片预防DID。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后24h内口服或鼻饲给药,疗程21d,其他治疗两组相同。结果住院期内,中药组患者病情恶化总发生率、DID发生率分别为47.6%与11.9%,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7%与22.9%(P<0.05);中药组与对照组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2.6%与11.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中药组DID患者重残、植物生存、死亡的总发生率为2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9.4%(P<0.05)。结论通窍活血汤可有效地防治SAH后DID,改善DID患者生存质量,无诱发再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出血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应用尼莫地平与再出血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以307例SAH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确诊SAH给予尼莫地平的时间分为3组,尼莫地平Ⅰ组108例,在发病≤3 d时给予尼莫地平静脉滴注,每日1次,2周后改为口服尼莫地平片30 mg,每日3次;尼莫地平Ⅱ组96例,首次给予尼莫地平距发病时间>3d;对照组103例,确诊为SAH后不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3组再出血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再出血率以尼莫地平Ⅰ组最低,对照组最高,对Hunt-HessⅡ级的SAH病例,尼莫地平Ⅰ组与对照组比较,x2=4.55,P<05,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早期使用尼莫地平预防SAH血管痉挛是安全的,不增加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液及脑脊液中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与脑血管痉挛(CVS)及临床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液和脑脊液中ET含量;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液和脑脊液中NO的代谢产物NO-x(NO-2和NO-3)含量。结果SAH后血液和脑脊液中ET含量增高(P<005),且重症组高于轻症组(P<005);而SAH后血液和脑脊液中NO含量则下降(P<005),重症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结论提示SAH后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可能系ET升高和NO下降使大脑动脉持续收缩所致,且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ET增高和NO下降的程度密切相关。本实验结果支持SAH后CVS发生机制中ET与NO动态平衡破坏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