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状态,为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SCI-90)量表对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本院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8例进行心理状态分析。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躯体化、抑郁、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最为明显。结论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帮助患者采取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其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和解决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以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提高生活质量。方法60例存在心理问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结果60例患者中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通过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获得了较好的透析疗效。结论做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连俊芳 《北方药学》2012,(4):122-12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通过对60例血液透析病人进行临床观察、分析,发现他们普遍存在焦虑、恐惧、抑郁和自卑心理,且由于患者之间存在着性别、社会经历、性格、家庭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位患者又有着其独特的心理反应。针对患者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采取个体化心理护理。结果:有98%患者都能够学会自我疏导,克服消极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病人重要的肾脏替代疗法之一。由于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必须依赖透析机而生存,以及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等因素的影响,透析病人可能存在一些心理状态的改变,对治疗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为较全面了解北京地区血液透析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血液透析病人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作好心理护理,使血液透析病人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有必要对血液透析病人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样本选自北京市5所综合医院90例无精神病及人格障碍史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其中男4…  相似文献   

5.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状况调查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状况产生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是通过对10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情绪障碍的调查、分析,发现61.5%的患者存在抑郁情绪.结果针对抑郁产生的原因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用药、生活指导,合理饮食、调动家属积极性的护理对策,使血透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结论血透室护士重视患者抑郁状况调查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通过对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分析,总结长期血透患者的心理护理、饮食指导和有效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大多数患者都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提高了生存质量,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周到细致的观察护理对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了解和解决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以提高其生活质量。笔者回顾分析本科12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通过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能提高患者的心理调节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因此,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心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接受护理干预时间均为8周,比较2组生活质量得分结果。评价生活质量采用自制生活质量表,包括食欲、精神、疾病认知能力、家属和朋友的理解、焦虑和抑郁的程度、治疗态度、日常生活情节等。结果干预组生活质量得分显着高于对照组。结论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自护能力,调整心理状态,降低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提高其对治疗的依从性及信心,从而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HD)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并采取多种干预措施来改善其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对4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调查,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后,再进行SAS、SDS、SCL-90和临床疗效总评.结果:经干预后各量表均分明显下降,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临床疗效调查总有效率为86.54%.结论:对长期维持性血透患者的治疗,不应仅限于延长其生命,更应重视心理因素对疾病及治疗产生的影响,并应通过各种干预措施来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综合护理对重症胰腺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应激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3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重症胰腺炎患者作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选取本院2014年2月至2016年1月3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重症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组,于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综合护理.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应激状态及生活质量.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焦虑(SAS)评分(35.4±3.1)、抑郁(SDS)评分(34.8±2.1)均低于对照组[(43.1±4.2)、(41.9±3.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重症胰腺炎患者予以综合护理,可有效缓解患者心理应激状态,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护理质量改进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病人198例,其中2009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2例;2010年106例为护理质量改进后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通过观察其留置导管感染率、透析并发症发生率、内瘘穿刺成功率、内瘘闭塞率、...  相似文献   

12.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以中老年为主,但青少年仍占有一定比例,本组患者,由于年龄、社会、心理、疾病的特殊性,在护理工作中应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提高青少年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质量、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在进行治疗时,要观察其行为、注意其情绪、把握其个性特点、了解其心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各种对疾病造成不良影响的心理状况及改善方法.方法 对116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观察,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并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患者心理状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正确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不但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而且增强了患者的治疗信心,明显提高了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了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焦虑障碍,以寻找可提高生活质量的护理对策.方法 以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对32例血液透析患者首次血透前及3个月透析后各评定1次,找出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首次血透前焦虑评分值在心理护理后明显下降,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明显减轻透析患者的焦虑状态,使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处于积极状态,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相似文献   

15.
邹虹 《中国实用医药》2009,4(22):196-19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3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对其施行饮食及液体摄入、治疗、身体活动、心理社会方面行为干预,在干预前后采用自行设计自我管理行为问卷。结果干预后各项目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施加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提高其相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分析和解决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以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透析中心56例稳定期进行血液规律透析患者进行心理测量,根据得分结果,针对个体问题加以指导。结果 56例患者中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良好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处于接受透析治疗的最佳生理和心理状态,积极主动配合护理工作,获得了较好的透析效果。结论良好的心理护理可帮助患者学会自我心理疏导,克服消极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影响,对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护理质量进行探讨。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6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上加行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量表(HAMA)评分和生存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上述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规护理中,应加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措施,可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医学模式和健康观的转变 ,对护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护士不仅要满足病人解除病痛的需要 ,还要设法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身状态。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的首要替代疗法 ,而初期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变异性偏高[1] 。本血液净化室通过对 39例初期血透病人 ,采取适当有效和易于接受的健康指导 ,让病人对血液透析有较明确的认识 ,从而创造与保持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 ,提高生活质量 ,具有重要意义。1 健康教育前的评估通过阅读病历资料 ,与患者或家属交谈 ,了解他们以往的学习信息 ,学习动机和心理准备状态 ,评估其对有关知识的需求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门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或减少患者的心理障碍,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延长生存期。方法分析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和方法。结果通过认真系统的心理护理,68例患者中90%的患者情绪稳定,规律透析,积极地配合治疗。10%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但经医护人员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也都能正确对待所患疾病,并按时进行透析治疗。结论医护人员运用科学的心理护理措施和方法,结合临床护理经验,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透析治疗,以达到良好的治疗和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使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平稳过渡到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期,减少或避免各种并发症,提高透析效果和生活质量。方法除常规护理措施外,另采取全系统个体化舒适护理干预。结果得到患者及家属的普遍认同和好评,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者对血液透析的依从性。结论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应尽量在提高长期生存率的前提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诱导期血液透析患者舒适化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