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12例安装VVI型永久人工起搏器患的Holter检测,男女各6例,年龄36~75岁(平均58.16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8例。房室传导阻滞4例。起搏器置入后30~60天,患均觉不同程度心悸、胸闷,疑有心律失常而未被常规心电图所证实。经Holter检测患静息厦活动时心电图,表明起搏器起搏和感知功能均正常;发生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120~140次/min)和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各3例;频发室性早搏和ST—T缺血性政变各3例;药物对症治疗后惠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提示Holter除能如实评定安幕的起搏器早期功能外,还可客观评价患临床症状是否由起搏器故障所致,从而为进一步康复治疗提供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2.
动态心电图监测起搏器功能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olter对监测起搏器功能的价值。方法采用美国进口的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测仪,对30例(42例次)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进行随访。结果发现10例(15例次)出现起搏器感知障碍,其中2例为感知过度,其余8例为感知不良,其中1例并起搏功能障碍。起搏器感知障碍10例中,7例无症状,为短暂起搏器感知失效,未作处理。10例中5例进行2~5次随访,其感知失效减少或消失。结论Holter能确切反应短暂起搏功能障碍情况、判断故障及与症状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患者1,女性,19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年,每2~3个月发作1次,每次持续3~5 min,近3个月心动过速为持续性发作,曾在外院行电生理检查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未行消融治疗.入院后心动过速的心电图房室传导呈1:1或文氏传导(图1)。患者2,女性,45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6年,4个月来心动过速持续性发作,口服药物无效,入院后体表心电图显示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图2)。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81岁,病窦综合征,起搏器植入术后心悸。起搏器程控显示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频繁发生。开启起搏器治疗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的特殊功能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起搏器程控显示房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的发生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71岁,因"心慌、头晕半年,加重2天"入院。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PR间期明显延长,下壁导联ST段可见逆传窄P′波,间断性出现房室分离伴匀齐的长RR间期,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术后随访时,仍有阵发性心慌,明确为阵发性出现的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MT),程控心室后心房不应期至500 ms,患者心慌症状改善,复查Holter未再出现PMT。  相似文献   

6.
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合并束支传导阻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医师(主治医师)本次心电图教学查房内容为患者男性,18岁,阵发性胸闷、心悸2年,运动及情绪激动时易发作,休息或蹲位时能缓解。临床诊断:房室结双径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入院后心电图检查(图略)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规心脏电生理检查见图l~3。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10岁.自幼诊断为室间隔缺损,无紫绀.4年前经心导管检查证实,且有肺动脉高压,以动力型为主.有双向分流.行空间隔修补术.术后因阵发性房宣传导阻滞而安装起搏器.此后一般情况良好.近3个月出现头晕、头痛、呕吐、一过性意识不清,于1982年6月入院.听诊:心律明显不齐.反复停搏,即记录心电图(图1).图示阵发性房室传导阻滞而无起搏信号.上述症状显然由起搏器故障所致,在排除故障后出院.8年后(1990年)又发生起搏器故障,并死亡.心电图分析;第一联RI、R。,第2联RI、R7及第三联已呈rs型.与其前的P波无固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心内电生理检查的深入开展和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术的广泛应用,对于常规心电图显示为显性房室旁道的患者术前诱发心动过速,了解旁道位置及明确心动过速的特征和机制尤为重要。显性房室旁道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又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中的常见类型,本文筛选既往有心动过速发作史的显性房室旁道患者,行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对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门诊或住院常规心电图或24h动态心电图显示心室预激并且既往有心动过速发作史的患者75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35例,年龄11~81(38.27±15.12)岁。根据静息12导联体表心电图表现分为左侧旁道组48例,男性24例,女性24例,年龄11~81(38.46±15.35)岁;右侧旁道组27例,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13~61(37.93±14.9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变异型心绞痛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的类型,并比较不同处理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10年1月~2012年3月变异型心绞痛合并严重心律失常患者34例,记录分析心绞痛发作时及发作后的心电图。随访(12~24)个月,定期复查12导联心电图和(或)Holter,总结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抗冠脉痉挛药物治疗,其中20例(58.8%,20/34)存在血管严重狭窄,18例行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2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中1例术后出现严重心动过缓,予置入永久起搏器);14例冠脉造影结果无异常或轻度异常的患者中1例并发三房室传导阻滞置入永久起搏器,1例伴室性心动过速和晕厥,置入心腔内心脏除颤器(ICD),余仅接受药物治疗。随访期间共2例失访,1例5个月时无法取得联系,另1例7个月时院外猝死,随访率94.1%,余32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后定期复查12导联心电图和(或)Holter,未见严重心律失常、心悸及晕厥。结论通过选择合理治疗方案,变异型心绞痛并发的严重心律失常可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0.
动态心电图在评估起搏器间歇性感知功能异常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对起搏器间歇性感知功能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美国GESEERMC型三导及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仪,对48例(64例次)安装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起搏、感知功能异常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结果共检测出起搏器间歇性感知功能异常22例(39例次),检出率为45.83%。有7例(11例次)合并两项感知功能异常,所有感知功能异常除2例经常规心电图检出外,其余20例在动态心电图中被发现。检出与起搏器相关心律失常14例。经临床处理后,大部分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异常消失。结论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异常多为间歇性,而动态心电图对其检出率高,是起搏器随访不可缺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老年人单导管双腔起搏器(DDD)和心房感知型起搏器(VDD)起搏系统的临床应用。方法:18例老年人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植入单导管DDD和VDD起搏器,并在植入后1周,3-6月分别做动态心电图(Holter)观察,随访时间6月-4年。结果:18例患者均成功植入单导管DDD和VDD起搏系统。Holter检查显示:VDD和DDD起搏器的工作模式大多为VAT,房室同步起搏率达95%以上。结论:单导管DDD和VDD起搏系统安装简单,无心房电极脱位等优点,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2.
评价双腔起搏器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的可靠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0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62.31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三度房室阻滞植入了带有自动工作方式转换功能(AMS)的双腔起搏器。10例患者中,8例伴有阵发性心房颤动,1例伴有阵发性心房扑动,1例伴有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带有AMS功能起搏器可在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时,由跟踪房性频率的工作方式(DDD/DDDR)自动转换为非房性频率跟踪的工作方式(DDlR)。起搏器可自动将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发生AMS情况储存起来。患者植入起搏器后3个月进行随访,并用体外程控仪调出起搏器的储存信息进行分析。结果10倒患者中有6倒发生了274次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为lOmin~2h不等,患者心房颤动的心室反应为207~400bpm。每次心房颤动,起搏器启动了AMS,心室反应频率在60~90bpm,4例未发生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未启动AMS。结论 双腔起搏器AMS功能工作可靠,对于伴有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双腔起搏治疗时,应考虑应用带有AMS功能的双腔起搏器。  相似文献   

13.
食管心房调搏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即刻心电图表现及处理郑亚西,蔡运昌,赵宁(贵州省心血管病研究所贵阳55000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203例,男125例,女78例,年龄11~76(37.2)岁,病程1月~18年。其中临床诊断高血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合并窦房结功能障碍植入永久起搏器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比较传统心电图记录判断房颤复发率与起搏器程控记录模式转换事件判断房颤复发率有无差别.方法 所有患者因阵发性房颤接受导管消融治疗,因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于导管消融前后植入双腔起搏器治疗.消融术后3个月随访开始记录房颤发作情况.分别通过传统记录方式(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和起搏器程控记录(模式转换事件)判断房颤复发情况.结果 共40例(男28例)患者纳入研究,平均年龄(46.00±9.37)岁,左心室射血分数0.52 ~0.73 (0.61±0.03),左心房内径31.00 ~38.00(34.00±6.56)mm,随访4.5~42.0(25.0±8.2)个月.随访结束时,38例患者维持窦性心律.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诊断房颤复发10例(25%);根据起搏器程控记录房颤复发16例(40%).结论 合并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阵发性房颤患者,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导管消融术后根据心电图和起搏器腔内电图判断房颤的复发率有无差别.  相似文献   

15.
1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72岁,因反复头晕、晕厥半年,动态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于2000年11月植入VVI心脏起搏器,手术顺利,术后心室起搏感知功能良好,患者头晕改善,无晕厥,日常生活能自理,活动后无气急。2003年12月患者突发头晕、晕厥,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起搏器起搏功能障碍.感知功能良好,予调高起搏电压至5.0V后,  相似文献   

16.
窦缓致获得性LQTS相关的尖端扭转型室速的起搏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用起搏方法治疗窦性心动过缓导致的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 (LQTS)相关的尖端扭转型室速的疗效。方法 :对 7例确诊病窦伴有LQTS相关的尖端扭转型室速患者 (症状发作时经体表心电图或Holter证实存在尖端扭转型室速 (torsadedepoints,TDP)安装永久起搏器治疗。其中 2例安装单腔 (AAI)永久起搏器 ,5例安装双腔 (DDD)永久起搏器治疗 ,并随访其远期疗效。结果 :7例患者安装永久起搏器后 ,选择恰当的起搏参数 ,以AAI或DDD模式起搏心脏。平均随访 (16± 3 2 )个月 ,随访时间为 6~ 2 2个月 ,患者均无TDP发作。结论 :对于窦性心动过缓导致的获得性LQTS相关的尖端扭转型室速(TDP) ,通过安装永久起搏器 (AAI或DDD) ,并且程控为适当的起搏参数来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后长间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后长间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1350例射频消融术患者中,有12例表现为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后长间歇及反复黑矇/晕厥,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临床症状、动态心电图及心脏彩超结果进行随访。结果:12例患者电生理检查提示窦房结功能正常,均成功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房室旁道5例,左、右房性心动过速各1例,房室结双径路1例,I型心房扑动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3例。射频消融术后随访,阵发性房颤组有1例(1/3,占33.3%)仍见短阵房颤或房性早搏后长间歇,另1例患者安装永久起搏器治疗,其他未见缓慢性心律失常及晕厥发作。结论: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后长间歇,可能是独立于病窦综合征之外的一种临床疾病。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后,一般可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随访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伴长间歇的临床转归.方法 2006年5月至2008年9月共入选18例(男12例,女6例)阵发性房颤伴发作终止时窦性停搏≥3 s的患者,年龄37~72(56.8±11.7)岁,病程2~276(69.6±71.3)个月.所有患者均有房颤终止时窦性停搏≥3 s的临床资料,平均长RR间期3.1~8.0(4.5±1.6)s,部分患者伴有黑矇、晕厥先兆或者晕厥症状.首次消融患者,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肺静脉前庭隔离术达到肺静脉-左心房电学隔离;术后常规程序刺激诱发,若合并室上性心律失常或者非肺静脉触发灶,同时消融.术前,术后3d,1、3、6个月分别常规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测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结果 18例患者共进行了27次消融,8例1次手术成功,5例行2次手术,2例行3次手术,3例复发未再行手术治疗.首次消融术中,3例诱发典型心房扑动,同时行后位峡部消融,达到双向阻滞;3例术中出现显性去迷走[血压< 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60次/min].10例复发患者中,1例合并左心房后壁的局灶房颤,第3次消融时成功.平均随访(34.1±7.5)个月,术后2例发生窦性心动过速;3例房颤复发,其中1例为起搏器植入术后,1例房颤复发患者终止后有10.4 s的长间歇,植入单腔起搏器,另外1例房颤复发但无症状,未作特殊处理,临床密切随访.共12例完成6个月动态心电图随访的患者符合分析要求.术前反应迷走神经功能的HRV指标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NN),高频(HF),低频(LF)/HF分别为(42.0±11.1)ms,(136.0±24.9)ms,12.5±3.9,1.32±0.26.术后随访发现其指标均下降并持续至少3个月,但在6个月时恢复.结论 房颤发作时能够抑制窦房结功能,导致长间歇;射频消融治疗祛除房颤这一原始因素后,窦房结功能常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如何利用起搏器自动模式转换(Auto Mode Switch, AMS)功能优化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日常管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期随访于我院的雅培起搏器患者,分析其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起搏器程控的病史资料,选择9例提示存在AMS运作的患者,总结房颤发作及AMS运作的特点,协助临床优化阵发性房颤患者的管理。结果 对于起搏器术后随访患者,可以运用常规及动态心电图、起搏器程控等多种检查识别阵发性房颤,以及房颤发作时AMS运作的情况,程控还可以监测一段时间内阵发性房颤发作的负荷以及AMS事件日志,根据患者病情调整相关参数,为起搏器患者随访提供全面的信息。结论 临床及心电图医师应当重视患者起搏器植入后的随访管理,运用AMS功能检测房颤发作情况,根据病情特点优化程控管理策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心电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许原 《心电学杂志》2003,22(1):49-51
双腔心脏起搏器经心房和心室电极导线进行先心房后心室心脏双腔起搏,与单腔VVI起搏器相比具有血流动力学等多方面的优越性,属于十分理想的生理性心脏起搏方式。双腔心脏起搏器临床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合并症为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MT),这与双腔起搏器的功能特点相关。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发生时,将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变,其起搏心电图十分常见且重要。为提高对这一合并症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必须熟悉其心电图特点。一、发生机制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是双腔起搏器植入后,可能发生的一种折返性心动过速。其发生原因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