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究生理盐水注射流率对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扫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行CTA检查的100例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扫描中注射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碘对比剂注射速率4ml/s,生理盐水注射速率4ml/s,注射量40ml)与观察组(碘对比剂注射速率4ml/s,生理...  相似文献   

2.
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的注射速率与重建矩阵的选择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的最佳注射速率与重建矩阵的选择.方法将40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采用Siemens Cardiac 64层螺旋CT行CT血管成像检查.确定增强扫描范围、最佳注射速率与重建矩阵.对比剂注射速率一组为3.0 ml/s,另一组为4.0 ml/s.将获得的图像传人Wizard工作站进行MIP、VR、SSD、VE等后处理,比较两组原始图像及后处理图像质量.24例有DSA对照.每一病人做两次血管成像,一组一次全部成像,另一组为分三段成像.结果注射速率为4.0 ml/s血管增强效果及重建图像质量要明显优于注射速率为3.0ml/s者.分段重建显示血管明显优于一次成像.结论正确的注射速率和重建方法选择是提高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成像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优化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64层CT冠状动脉CTA成像时合理的对比剂注射时间及自动跟踪结合手动触发扫描技术在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对临床拟诊冠心病的338例患者进行CTA检查,其中自动跟踪智能触发组256例,根据触发时间不同分为三组:<15 s组、15~19 s组及>19 s组,探讨触发时间与对比剂注射时间的相关性.自动跟踪手动触发组82例与自动跟踪智能触发15~19 s组106例(最佳组)对照,评价智能触发组与手动触发组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2)对比剂采用优维显(370 mg I/ml),按1 ml/kg体重给药,剂量多在55~85 ml,适当调节剂量与速率保证对比剂持续注射时间为17 s,注射速率按剂量/17计算.(3)自动跟踪智能扫描组阈值设为120 HU;自动跟踪结合手动触发组阈值设为500 HU.结果 (1)256例受检者叶84%降主动脉起始部对比剂达到阈值的时间在13~18 s,平均为15.8 s,加上3.3 s的屏气时间,再减去2 s的盐水排空时间,对比剂的注射时间为17 s最合理,智能触发组中触发时间为15~19 s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其他两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7和0.040).(2)手动触发能克服智能触发启动过早或过晚的问题,图像质量明显优于智能触发组,两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 (1)CTA检查时最佳的对比剂持续注射时间为17 s.(2)自动跟踪结合手动触发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自动触发者,应普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肾脏及肾肿瘤CT灌注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肾脏及肾肿瘤的CT灌注成像方法及价值.方法对11例受检者肾脏进行同层动态扫描.扫描参数包括:层厚3 mm,在对比剂注射后第7 s开始扫描,间隔扫描时间为3 s,共扫描12层,对比剂按1 ml/kg计算给药,经肘前静脉单相注射,注射流量为3 ml/s.取得正常肾脏 (n=13)及肾肿瘤(n=9)血流量(BF)图.结果正常肾皮质BF为(157.3±20.5) ml/(min·100 ml),恶性肿瘤BF为(85.4±43.8) ml/(min·100 ml).结论 CT灌注成像可以定量评价肾脏及肾肿瘤的血流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降低对比剂剂量、注射速率及对比剂浓度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100例可疑或确诊冠心病而行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随机分为五组,每组20例。对比剂剂量、注射速率、对比剂浓度分别设为A组70m L、5.0m L/s,以5ml/s速率追加30ml盐水,B组50m L、5.0m L/s,以5ml/s速率追加30ml盐水,C组50m L、3.5m L/s、以3.5ml/s速率追加30ml盐水。D组60m L、4m L/s、以4ml/s速率追加30ml盐水。E组50m L、4.5m L/s、以4.5ml/s速率追加30ml盐水。A、B组,扫描触发点设定于主动脉弓;C、D、E组,扫描触发点设定于降主动脉。应用美国心脏协会(AHA)冠状动脉改良分段法进行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价。测量各段冠状动脉管腔内CT值。分别比较各方法获得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与管腔内CT值。使用SPSS14.0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秩和检验Wilcoxon法,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图像成像质量比较,A组与D组比较,P0.05,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B、C、E各组间的成像质量比较,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A、D与其余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速率4ml/s、总量60ml追加生理盐水30ml的对比剂注射方案,能够在减少对比剂用量的同时,保持与应用70ml对比剂相同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6.
64层螺旋CT冠脉CTA对比剂注射方案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比较相同碘负荷情况下,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以及相同碘浓度情况下,不同对比剂注射流率在64层螺旋CT冠脉CTA的应用效果.方法 58例可疑冠心病病例分为3组,分别采用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进行冠脉CTA检查;对血管强化程度、重建血管清晰度进行评价.结果 300 mgI/ml×5 ml/s和370 mgI/ml×4 ml/s两种注射方案冠脉平均强化水平相似,约350~370 HU,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70 mgl/ml×4 ml/s和370 mgI/ml×3 ml/s两种注射方案在升主动脉,左、右冠状动脉主干平均强化程度分别为360 HU左右和330 HU左右,但两组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重建血管清晰度无统计学差异,96.3%的重建血管能够满足诊断.结论 应用370 mgI/ml×3 ml/s注射方案相当的单位时间碘负荷量,平均强化程度330 HU,能够满足64层螺旋CT冠脉CTA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寻64层CTA行颈段脊髓前动脉(ASA)成像的可靠检查方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常规头颈部CTA检查(小剂量峰值测量确定扫描时间,对比剂剂量1.5 ml/kg体质量,注射速率5 ml/s)的45例患者的ASA显影情况,将其分为两组:A1组:ASA显影良好;A2组:ASA显影较差或未见显影。测量小剂量对比剂预试验中C6椎体平面椎动脉的CT值峰值,并进行比较。对20例临床要求了解ASA情况的患者行颈段ASA CTA,对比剂剂量2.0 ml/kg体质量,注射速率5 ml/s,根据基底动脉水平小剂量对比剂预试验到峰值后加4~6 s延迟扫描,分析ASA的显影情况。对ASA及前根动脉的显示情况进行目测评分。 结果 45例常规头颈部CTA中,26例ASA显影良好(A1组),19例显影较差(A2组),ASA显示率为57.78%(26/45)。A1、A2两组椎动脉的CT值峰值分别为(234.52±10.16)HU和(212.65±12.38)HU(P<0.05)。20例ASA CTA中,17例(17/20,85.00%)ASA显示满意;ASA CTA能清楚显示ASA及前根动脉的受压及损伤情况,对ASA及前根动脉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CTA检查(P<0.05)。 结论 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对颈段ASA的显示影响显著;颈段ASA CTA应适当增大对比剂剂量并延迟扫描。  相似文献   

8.
目的前瞻性研究64层CT上肢动脉成像方法和临床价值,寻找最佳的对比剂注射方式、速度、用量及最佳的扫描、后处理参数。方法用64层螺旋CT对疑诊上肢动脉病变的48例病人应用不同准直、螺距和不同的对比剂注射方式行上肢动脉CT成像。利用MIP和VR方式重建三维图像;比较不同参数和不同对比剂应用方式的CT上肢动脉图像质量。结果48例病人经足背静脉注射造影剂行双侧上肢动脉成像,其中40个上肢发现有动脉病变,且CT显示病变与手术所见基本相符。经统计学分析,层厚0.6mm螺距1.5组的VR图像评分与层厚0.6mm螺距0.9组无明显差异(t=1.21,P>0.05),而明显高于其他所有组(层厚1.0mm螺距0.9组、层厚1.0mm螺距1.5组、层厚2.0mm螺距0.9组、层厚2.0mm螺距1.5组)的评分(t=3.26,2.25,4.13,2.89,P<0.05)。高压注射器以6.0ml/s双筒依次团注70ml对比剂和50ml生理盐水与单筒以同样速率团注100ml对比剂成像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t=1.30,P>0.05)。结论最佳的参数设置为:螺距1.5,准直64×0.6,层厚0.6mm,重建间隔50%;最佳的对比剂的应用方式为:先70ml对比剂(370mgI/ml浓度)后50ml生理盐水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分别以6.0ml/s的注射速度团注入足背静脉,追踪触发扫描方式待主动脉弓CT值达100Hu时再延迟7s开始扫描双侧上肢。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多期扫描成像质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多期扫描成像质量,找出影响该图像质量的因素及相关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完成的2456例肝脏增强多期扫描图像,分别对肝动脉期、门脉期进行成像质量评价。结果 当注射速度为3.0ml/s、剂量为1.5ml/kg时,大部分(>70%)病人能在注射开始后23s与45s获得满意的动脉期和门脉期图像。结论 当以上述注射速度和剂量从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300mgI/ml)时,超过70%的病人肝动脉和门静脉对比剂达到峰值的时间分别为26-28s和48-50s。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以双源CT行兔体部血管扫描时扫描参数与对比剂注射方案的最佳匹配选择。方法 对32只普通家兔行双能量CTA扫描,依据扫描时不同的螺距(0.2、0.55)、对比剂浓度(300、370 mgI/ml)分为A、B、C、D四组,每组又根据对比剂注射速率(0.2、0.4、0.6、0.8 ml/s)的不同分为4个亚组。通过定量分析及定性分析探寻扫描参数与对比剂注射方案的最佳匹配选择。定量分析:对比各组实验兔腹腔干水平与髂总动脉末端分叉前水平的CT值,并以箱式图分析主动脉平均CT值波动范围的总体差异。定性分析:由两位资深放射科医师对不同扫描条件下的图像质量进行判定,分为良好、一般、差三种。结果 A组及C组腹腔干水平与髂总动脉末端分叉前水平的CT值差异较大(P均<0.05),而B组及D组中B1、D1及D2亚组腹腔干水平与髂总动脉末端分叉前水平CT值近似(P均>0.05)。B1、D1及D2亚组主动脉平均CT值波动较小,分布较集中。D2亚组图像质量良好,各血管及分支显示清晰,其余各组图像质量均存在一定缺陷。结论 选取螺距0.55、对比剂浓度370 mgI/ml、注射速率0.4 ml/s有利于在兔双能量CTA扫描时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技术。方法 采用螺旋方式、准直 2 .5mm屏气扫描。造影剂总量 70~ 10 0ml经手背静脉用高压注射器注射 ,其压力为 3 0 0磅 ,流速 3ml/s ,注药时间约 2 5s ,注药前扫描一次 ,注药后不同时相扫描 2~ 4次。结果  113例肝脏增强扫描患者中 ,10 5例很好地显示出腹主动脉、肝动脉、脾动脉、肝门区血管分支、门静脉、下腔静脉 ,8例患者因门脉高压导致影像不理想。结论 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可获得满意的血管图像。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全身各部位血管及血管相关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3例CT血管成像(CTA)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颅脑血管CTA27例,颈部动脉CTA8例,肺动脉CTA10例,冠状动脉CTA6例,主动脉CTA11例,下肢动脉CTA11例。采集的原始数据经主机上的重叠层厚基础重建后装载到后处理工作站,使用三维软件的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重建(SSD)及容积漫游技术(VRT)等功能软件进行重建及评价。结果73例中有71例检查部位的血管显示良好符合诊断要求,共发现血管异常63例,其中脑动脉瘤7例,脑动静脉畸形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例,脑血管闭塞2例,脑胶质瘤2例,脑膜瘤3例,颈动脉狭窄4例,椎动脉狭窄2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放置术后1例,肺动脉栓塞3例,肺癌侵及肺动脉5例,冠状动脉狭窄3例,主动脉夹层4例,主动脉明显钙化狭窄5例,主动脉瘤2例,肝癌2例,肾动脉狭窄2例,Budd-Chiari综合症2例,髂外动脉闭塞2例,股动脉狭窄5例。结论结合CT轴位图像及各种重建成像,MSCTA能显示全身各部位血管及血管相关病变的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一种安全、简便、可靠、无创伤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椎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的最佳增强时相,准确触发CT增强扫描,提高椎动脉三维显示率.方法 87例椎动脉CTA检查,由足背静脉团注350 mgI/ml的Omnipaque造影剂后,应用SmartPrep软件实时监控,当感兴趣区造影剂浓度达阈值后触发增强扫描序列完成数据采集,经图像重组和三维重建显示椎动脉.结果 87例椎动脉CTA的增强时相均处于最佳和较佳的扫描时期内,增强扫描的实际启动时间为15~43 s不等,个体差异明显,而动脉期靶血管浓度均持续>100 Hu.结论利用SmartPrep软件实时监控造影剂浓度并及时触发增强扫描技术不受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足背静脉注射途径影响因素颇多),不需做预扫描测量相关时间-浓度曲线即可保证正确实施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56层与128层螺旋CT冠脉造影在舒张后期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差异性分析。方法采用多中心研究方式,对存在完全型心肌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收集2014~2016年间256层CT 113例,128层CT 151例,共264例,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CTA)检出心肌桥279支,其中男149例,女115例,年龄27~87岁,主要通过分析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 CPR)、多平面重组(multi planar reformation, 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图像,测量MB厚度及长度,MCA的桥前段、桥下段及桥后段管径,计算壁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分析256层与128层螺旋CT在舒张后期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差异。结果128层CT与256层CT冠脉造影在心肌桥厚度总体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在心肌桥厚度≥3.2 mm组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8层CT与256层CT在心肌桥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8层CT与256层CT在舒张后期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13%,两组数据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128层螺旋CT和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分析,心肌桥厚度≥3.2 mm和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13%的心肌桥壁冠状动脉,256层CT与128层螺旋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8层螺旋CT冠脉造影完全能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15.
64排CT在头颈CTA中最佳扫描时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64排容积CT头颈联合动脉成像最佳对比剂浓度的扫描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头颈动脉联合成像的扫描延迟时间与靶血管中对比剂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重新设计扫描延迟时间公式,按新公式扫描测量52例头颈CTA靶血管中对比剂浓度。结果使用新设计的延迟时间公式扫描,测得颈总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对比剂浓度CT平均值为(370±51)HU,而原公式对比剂浓度CT平均值为(440±79)HU,明显高于新公式(u=6.5565,P<0.01)。结论使用新公式计算扫描延迟时间,可将头颈CTA中靶血管对比剂浓度稳定地控制在显示血管软斑块的浓度值上,避免对比剂浓度过高、静脉过度显影等造成静脉伪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高度怀疑有颅内动脉瘤或非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4例均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进行图像后处理:采取容积重建(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法(MPR)。同时与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作对比。结果:CTA的图像后处理方法:中,VRT方法:对动脉瘤的检出率最高,<10mm的容积重建术相比DSA动脉瘤的检出率,经检验比较,t=1.998,P>0.05,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3D-CTA对动脉瘤的检出方面相比DSA,经检验比较,t=1.998,P>0.05,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D-CTA为一种微创伤的颅内动脉瘤诊断方法:,可较好对颅内动脉瘤特征及其与周围组织解剖结构的三维关系清晰显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中有显著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用低管电压联合低浓度对比剂在头部CTA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60例行头部CTA检查的患者,根据不同的管电压和对比剂浓度随机分为双低组和传统组。双低组采用管电压100 kV,噪声指数(NI)为10,对比剂为碘海醇(300 mgI/ml);传统组采用管电压120 kV,NI为10,对比剂为碘帕醇(370 mg I/ml)。两组均采用对比剂40 ml,注射流率4.5 ml/s,使用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比较两组CT图像质量(包括动脉强化CT值、图像评分)及辐射剂量。使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分别对所得的各组数据进行分析,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两组CT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低组有效剂量(ED)较传统组降低15.21%,两组辐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低电压联合低浓度对比剂在头部CTA检查所得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同时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16排螺旋CT泌尿系的三维重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泌尿系的三维重建技术。方法:在16排螺旋CT进行26例泌尿系的增强扫描时,增加一个延迟扫描系列,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尿路的三维重建成像。逐例回顾观察,并分析成像的质量。结果:三维重建的影像立体感强,能反映尿路的全貌和解剖的走行方向。重建成像的质量与延迟扫描的时间关系密切,30min的成像满意率为92%,达到了较高的比例。结论:泌尿系螺旋CT三维重建(CTU)的清晰影像,能反映人体内部器官的真实解剖图形和肾功能的代谢,可以取代传统的静脉尿路造影(IVP)。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应用头颈部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简称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实施颈动脉狭窄诊断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宁津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疑似颈动脉狭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入组患者均实施头颈部CTA扫描及颈部血管彩超,对比数字减影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