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心率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患者的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00名患者因怀疑有冠心病或冠心病治疗后复查进行了冠状动脉CTA检查。所有患者没有服用控制心率的药物。扫描用飞利浦64层CT进行,扫描后常规75%时相重建,有运动伪影时增加其他重建时相。冠状动脉的血管分段按AHA的15段分类法进行。对每例患者的2mm以上的血管段进行分析。血管的成像质量按Ⅰ:无伪影;Ⅱ轻度伪影和Ⅲ严重伪影分类。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和Fisher's exac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100例患者共有1353个血管段大于2mm。冠状动脉CTA的质量主要受患者的心率影响(P=0.000),当心率小于60次/min时,无任何伪影;心率为60~70次/min时,11.2%的患者图像在一些血管段有Ⅱ级伪影,但不影响诊断;心率大于70次/min时,58.6%的患者图像有Ⅱ级伪影,其中一个血管段为Ⅲ级伪影。并且随着患者心率的增加,重建的时相增多,后处理时间延长。结论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心率的快慢仍然是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较快的心率出现伪影的机会增多,后处理的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率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及重建相位窗的优选。方法根据心率快慢将86例临床疑患冠心病者分成四组:A组,≤60次/min(beat per minute,BMP),B组61~70BMP;C组,71~BOBMP,D组,〉BOBMP。将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按1~5分共分五个等级,评价不同心率及不同重建相位窗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患者平均心率为64.4±10.1BMP。共有80.5%(277/344)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要求(〉3分)。不同心率组间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有显著差异,心率越慢图像质量越好(P〈0.05)。重建相位窗的选择以舒张期显著好于收缩期(P〈0.05)。相对时相百分比法(%)和固定时间毫秒法(ms)重建方式对图像质量无显著影响。结论心率是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降低心率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智能冠状动脉运动追踪平台Snapshot Freeze(SSF)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选取61例患者,使用Discovery CT750 HD Freedom进行冠状动脉扫描,扫描后分别使用和不使用SSF重建,得到A、B两组图像;根据扫描实时心率将患者分为低心率组(心率≤70次/分,n=34),中高心率组(心率71~80次/分,n=14)和高心率组(心率>80次/分,n=13)。对比分析A、B组间和不同心率组间的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除左主干(S5)外,B组冠状动脉各节段图像质量评分均优于A组(P均<0.05);S5段剔除评分为5分者后,其余7例B组图像质量均优于A组(P=0.008);未使用SSF重建时不可诊断的42个节段经用SSF重建后全部可用于诊断。未使用SSF重建的不同心率组间除S7、S9段外,其余各节段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图像质量随心率增加而下降;使用SSF重建后,不同心率组间各节段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未使用SSF重建的右冠状动脉中段(S2)在15段中评分最低(2.88±0.91)分,S3次之(3.65±1.32)分,且S2在低心率组亦有17例出现移动伪影影响其评估;使用SSF重建后,S2、S3移动伪影显著改善,评分分别提升至(4.32±0.59)分和(4.49±0.59)分,均满足诊断需求。结论 SSF能够有效地纠正高心率及心率波动导致的冠状动脉血管移动伪影,优化CCTA图像质量,尤其对右冠状动脉移动伪影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4.
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用于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准确性.方法 采用320排CT对临床拟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200例连续性病例进行心电门控宽探测器平台下非螺旋全器官容积增强扫描,其中18例有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CTA作为对照.采用横轴位、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图像(MPR)和曲面重建(CPR)等技术,重点分析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和计算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及阴性预测价值.结果 Ⅰ级173例(86.50%),Ⅱ级25例(12.50%),Ⅲ级2例(1.00%).全部病例无阶梯伪影,运动伪影17例.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100%、98.65%、94.00%、100%.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高,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CTA数据后处理重建过程中,ECG编辑功能对修正相位的应用价值。方法69例心律失常的患者在我院接受了冠状动脉CTA检查,所有患者的扫描数据均因心律不齐而采用了ECG编辑软件进行处理,比较处理前、后的图像质量,评价ECG编辑功能对修正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相位重建的应用价值。结果69例患者中,偶发房早24例,偶发室早33例,缓慢型房颤5例,快速率房颤3例,频发室早3例,Ⅱ度Ⅰ型窦房阻滞1例。经ECG编辑处理后,图像质量达到优者26例,占38%;良者32例,占46%;中者5例,占7%。图像质量差者6例,占9%。结论ECG编辑功能对改善偶发早搏(房早、室早)、较慢心率下(≤70次/分)房颤患者的CTA图像质量有较大帮助,但对频发早搏、较快心率下的房颤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建相位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56例拟诊冠心病患者行64排螺旋CT扫描后,使用Philips独立工作站提供的冠状动脉分析软件,进行冠状动脉重建。重建的方法包括容积再现、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和曲面重组等。分析不同R-R时相各支冠状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右冠状动脉近段、远段及左前降支、左回旋支近段的最佳重建时相是70%~75%,右冠状动脉中段、后降支及左回旋支远段重建的最佳时相为70%~75%或35%~40%。结论选择回顾性心电门控最佳R-R时相重建冠状动脉可最大限度减轻心脏运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63例冠状动脉(其中冠状动脉内放置带膜支架4例,冠状动脉搭桥7例)行多层螺旋CT检查,回顾性重建心电门控轴位图像,并对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血管进行多平面重建(MPR)、二维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MIP)、容积重建(VR)等后处理方法,对图像质量及冠状动脉疾病影像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及主要分支显示优良率81.2%,能发现管壁钙化、狭窄等。质量差的图像主要表现有冠状动脉运动伪影、管腔显影不良等。结论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作为一种检查手段,能为临床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和随访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基于平稳小波变换的减小MR图像截断伪影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如何缩短磁共振成像的时间一直是磁共振成像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实际工作中只采集部分相位编码的磁共振信号进行磁共振图像重建,不但可以缩短成像的时间,而且可以使图像保持较高的信噪比,但在重建的图像上出现了截断伪影.采用平稳小波变换和图像模板技术消除图像截断伪影及噪声,可有效地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CT成像已成为检测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的无创性手段,图像质量是影响其诊断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在整个心动周期内,冠状动脉所有节段都有相当大的变化,运动速度也随着心率加快而加快。目前的多排螺旋CT的时间分辨率仍不能满足获取冠状动脉在心动周期内任一瞬间清晰影像的需求。根据心脏电-机械耦联理论,选择不同心率和心律情况下相对低速的心电时相进行数据采集或图像重建,以减少心脏搏动产生的运动伪影。心脏电-机械耦联与冠状动脉成像最佳成像时间窗的选择对于不同心率、心律下冠状动脉CT成像有着重要意义,应用该理论可进一步提高心脏CT图像质量及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一种基于非刚性配准的运动校正算法智能边缘修复技术(intelligent boundary registration,IBR)已应用于冠状动脉CTA成像。通过与双扇区重组图像质量的比较,评估IBR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成像的效果。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收集本院行能谱CT冠状动脉CTA检查且平均心率为65次/min(范围58~75次/min)的70例可疑心肌缺血患者,在最佳心动时相进行双扇区图像重组(SSB2),即为SSB2组;在最佳心动时相进行单扇区图像重组,基于最佳单扇区重组执行IBR重组以生成IBR图像,即为IBR组。采用5分制评分(5=图像质量优秀;1=不能满足诊断要求),评价指标包括:整体图像质量、血管的评估(连续性、有无运动伪影、血管的边缘模糊与否)。由两位心血管放射学医师通过双盲和独立观察比较,对SSB2和IBR处理后的图像分别进行冠状动脉整体水平和冠状动脉节段评分。结果共分析了70位患者冠状动脉的984个节段。两位医师的评分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0.81),SSB2组和IBR组的平均评分分别为(4.02±1.28)和(4.45±1.01),两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Z=-9.22,P0.01)。在基于冠状动脉节段的分析中,可接受的图像质量不低于3分的百分比分别为88.3%和91.2%,具有统计学差异(X~2=5.68,P0.05);可接受的图像质量不低于4分的百分比为分别为73.3%和88.5%,具有统计学差异(X~2=6.47,P0.05)。在重组的血管中不可评估的节段IBR组明显低于SSB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2%与9.5%,X~2=12.13,P0.01)。结论能谱CT冠状动脉IBR技术可以提高冠状动脉CTA的图像质量,减少阶梯状伪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率、重组方法和重建时相窗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398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扫描,根据不同心率应用不同扇区重组、多相位重建,传入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结果心率在50-70次/分所得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较好,但扫描时心律变化幅度大者成像质量下降。心率〉75次/分,用双扇区和四扇区重组能获得相对高质量的图像。左前降支、回旋支在75%R-R时相重建图像较好,右冠状动脉在45%R-R时相显示较好。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与心率、扇区重组的应用和多相位重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率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和最佳重建相位窗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患者16层螺旋CT心电门控条件下冠状动脉造影图像。按心率分成≤60次/min、61~70次/min、71~80次/min和≥81次/min分成第1~4组,将冠状动脉图像按伪影多少及血管连续性分为1~3分,评价心率与图像质量的关系,并优选出各组显示冠状动脉的最佳相位窗。结果对每位患者4条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及图像质量进行研究。心率≤60次/min,可用于分析的图像占86.7%;心率61~70次/min,可用于分析的图像占62.5%;心率71~80次/min,可用于分析的图像占40%;心率≥81次/min,可用于分析的图像占12.5%。第1、2组与第3、4组间冠脉总的检查成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1组所有冠状动脉节段以75%相位窗为最佳;第2组冠状动脉节段以75%为最佳相位窗占89.5%,第3组左右冠状动脉以45%和75%为最佳相位窗分别占45%和55%,第4组全部冠状动脉节段以45%为最佳相位窗。结论心率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有重要影响;心率70次/min以下冠状动脉最佳相位窗通常为75%,心率71次/min以上时,应该以30%~90%多相位重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绝对延迟收缩末期重建、相对延迟收缩末期重建及舒张中末期重建3种重建时相与心率波动患者多排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阶梯状伪影的关系。材料和方法:选择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中出现心率波动患者20例,平均心率(65.1±5.0)bpm(55~75bpm),扫描过程中心率波动范围≥5bpm。采用64层MSCT(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64 Cardiac)进行扫描。使用相对延迟方式选出最佳收缩末期及舒张中末期时相。使用绝对延迟方式选出最佳收缩末期时相。由2名本专业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双盲情况下对图像的阶梯伪影评价打分。阅片结果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观察者间Kappa检验,如具有较好一致性则进一步进行评价结果的组间χ2检验。结果:对于评价结果两个阅片者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991(P=0.000)。3种重建时相阶梯状伪影评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延迟及绝对延迟收缩末期重建优于舒张中末期重建。相对延迟收缩末期重建与绝对延迟收缩末期重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绝对延迟收缩末期重建优质图像比例高于相对延迟收缩末期重建。结论:使用绝对延迟收缩末期重建能有效减小MSCT冠状动脉成像中因心率波动引起的阶梯状伪影从而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扫描参数对图像质量和冠状动脉钙化评分的影响。方法 对6只冠状动脉钙化较明显的尸体心脏标本应用不同扫描参数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对图像质量评价和心脏冠状动脉钙化积分进行评价。结果 不同螺距间图像质量差别有显著性,不同有效层厚间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差别有显著性,重建间隔不同图像质量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差别均无显著性。结论 不同扫描参数直接影响图像质量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参数的适当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With faster image acquisition times and thinner slice widths, multislice 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allows visualization of human coronary arterie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mage quality, with high resolution and new software for three-dimensional post-processing, has made noninvasive examination of the cavities within human body possible. OBJECTIVE: The aims of this study are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ECG-gated MSCT for the detection of significant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and occlusions. METHODS: In 25 patients (19 male and 6 female aged 65+/-9 years) with suspected 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ECG-gated MSCT angiography was performed with an 8-slice MSCT scanner. Visual coronary arteries were simulated in three coronary arteries. 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ies were performed in all patients. And coronary lesions in MSCT were estimated by two observers, who did not know the results of the coronary angiography. RESULTS: Current MSCT allows visual coronary artery with good image quality. The overall sensitivity for diagnosing significant coronary stenosis were 75.0%, the specificity was 95.6%.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s were 84.9 and 92.2%, respectively. The accuracy of MSCT for detecting coronary stenosis is the highest in the left main tranck and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coronary artery, and lowest in the circumflex coronary artery. CONCLUSION: MSCT was feasible for the detection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桥血管的临床价值。方法28例患者的69条冠状动脉桥血管接受16层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桥血管成像进行影像质量评估,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评估患者心率、心率波动幅度、呼吸运动以及不同CT扫描机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其中10位患者26条桥血管的CT血管成像结果与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呼吸运动伪影与冠状动脉桥血管成像质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38。64层CT扫描机的影像质量高于16层CT扫描机的影像质量。以CAG结果为参考标准,MSCT冠脉成像诊断桥血管及吻合口狭窄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5.7%和92.3%。结论MSCT可以提供可靠的冠状动脉桥血管影像以及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评估心电图编辑软件对提高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8月-2006年4月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981位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成像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心率、心率波动幅度及呼吸运动与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负相关。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受到患者心率、心率波动幅度、呼吸运动伪影及重建时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质量及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00例患者的MSCT图像,进行成像质量评价。其中32例患者行冠脉造影,评价MSCT对冠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①MSCT对冠状动脉近段血管成像质量高,可评价的血管比例在90%以上,对冠状动脉远段血管成像质量相对差,可评价的血管比例在55%~75%,总的可评价的血管比例为83.6%。②MS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的准确率比较高,尤其对近段血管的准确率达90%以上;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有比较高的特异性及阴性预测值。结论MSCT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高,对狭窄的诊断能力强,是目前冠状动脉病变最理想的无创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AIM: To compare informative value (IV) of electron-beam tomography (EBT) and multi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in the assay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nosis with participation of one group of patients. MATERIAL AND METHODS: EBT and MSCT were conducted in 210 patients whose mean age was 60.6+/-7.7years (67% males, mean age 60.2+/-7.6 years; 33% females, mean age 61.5+/-8.3 years) with a verified diagnosis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 RESULTS: 185 patients had calcium index (CI) from 21 to 2636 units. EBT and MSCT have not detected coronary artery calcinates in 34 patients. In one patient CI was 2 units by EBT and 0 units by MSCT. Mean CI by EBT was 499.4+/-598.2 units, by MSCT--533.7 +/-594.9 units (p = 0.8).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IV of the two methods was 0.976 (p < 0.0001). Mean difference between CI by both methods was 34.3 +/-133.6, variation coefficient 22%. There were differences between compatibility of CI in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CI, correlation and variation coefficients in dividing the patients into the subgroups depending on CI. In CI equal to 0-99 units EBT and MSC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made up 0. 72,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66%, in CI being 100-399 units these were 0.81 and 27%, in CI of 400-1000 units--0.85 and 16%, in CI exceeding 1000 units--0.95 and 0.4%,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High IV correlation was found of MSCT and EBT for coronary artery calcinosis assay. Compatability of the MSCT and EBT data depends on C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