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腹腔穿刺进行引流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其优点是:中心静脉导管顺应性和组织相容性好,患者无明显不适感,克服了传统穿刺抽液和安置橡皮引流管的缺点,减轻患者的痛苦,其方法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创伤小,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有许多因胸腹部疾病引起的胸腹水、膈下脓肿等,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需放置引流管引流体液、脓液,但不适合用粗引流管。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临床医生经常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然后用3M贴膜固定在皮肤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为胸腔积液的病人行胸腔穿刺术,传统的方法是采用注射器与橡胶管连接抽液,这种方法复杂且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我科对胸腔穿刺的病人应用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肝素帽、引流袋行留置引流,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应用中心静脉导管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包穿刺是心包积液常用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反复心包穿刺易引起多种并发症。我科自 2 0 0 0年10月以来 ,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对 4例各种病因引起的大量心包积液患者进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 ,除 1例恶性心包间皮瘤确诊后终止引流外 ,其它 3例均取得了良好的引流效果 ,在积极的综合治疗护理下痊愈出院。置管时间最长 2 4天 ,最短 3天 ,平均置管 13 2天 ,引流量最少 80 0ml ,最多 2 75 0ml,平均引流量 1987ml ,引流全过程无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1 临床资料4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 ,男 3例 ,女 1例 ,年龄15~ 5 6岁 ,平均年龄 37岁。其中结核性 2…  相似文献   

5.
目前,临床多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经皮穿刺进行胸腹腔闭式引流,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需要每日更换引流袋,以防感染发生。临床上使用的一次性引流袋接口与中心静脉导管接口型号不匹配,常出现连接困难或管路滑脱的现象,造成不必要的危害。2007年起,我科巧用精密过滤输液器的螺旋口连接引流袋,使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刘金华 《护理研究》2012,26(36):3446
胸腹腔积液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胸腹腔内液体异常积聚,当积液较多引起压迫症状明显时,应该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给病人抽取胸腹腔积液以减轻压迫症状和防止胸腹膜粘连。胸腹腔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技术是针对胸腹腔积液而采取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具有易于掌握、可操作性强、安全可  相似文献   

7.
胸腔置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引流4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分胸膜腔积液病人有时需要反复穿刺抽液、注药或置管引流,而反复穿刺会增加病人痛苦和感染的机会.目前置管方法有外科小切口置管或改良套管插管闭式引流等,均有其不足之处.作者自2003年8月至2004年8月共行胸腔置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引流45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9.
肝脓肿是临床上的常见病,随着介入性治疗的广泛应用,在B超引导下定位穿刺置管引流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手段。我科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对21例肝脓肿患者在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将护理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翟庆慧  刘婉姝  曹丽巍  王会  王潇涵 《全科护理》2012,10(12):1132-1132
我科收治肝硬化腹水的病人较多,腹水顽固不易消除者,临床常采取穿刺放腹水的方法来缓解病人的症状,为方便操作及减少经常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可使用腹腔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的接头处接输液接头(或使用肝素帽)封闭,但引流袋的锥形接头大小与中心静脉导管的接头不符,通常是使用4cm~5cm长的止血带消毒后来连接两者,有研究者采用无菌橡胶管与一次性输液器制成的连接管连接[1],不仅耗材、浪  相似文献   

11.
刘晓丽  王茂娟  黄霞红 《全科护理》2021,19(28):3956-3958
目的:探讨三通连接小时集尿袋应用于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医院收治的100例胸腔积液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术的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通过三通接头、自带转换接头连接小时集尿袋引流的方法;对照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通过自带转换接头连接一次性防逆流引流袋引流的方法.观察记录两组置管后24 h引流量控制、管道堵塞、快速引流相关并发症、护士满意度4项指标.结果:置管后24 h引流量控制达标情况比较,试验组达标率90%,对照组达标率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道堵塞情况比较,试验组2例堵管,对照组9例堵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满意度比较,试验组护士满意度92.72%,对照组护士满意度8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快速引流相关并发症.结论:采用中心静脉导管通过三通接头连接小时集尿袋引流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控制引流速度和引流量,且管道堵塞的风险较低,护士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2.
我科经常有胸腔积液的患者需要行胸腔排液,但由于病人病情重、免疫力低,原始的胸腔闭式引流管粗,对病人的创伤大,所以有一部分病人不适合用.如果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胸腔积液,引流袋又无法直接连接.经过临床试验,我们将2 ml注射器用于连接中心静脉导管与一次性引流袋,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心包积液见于多种疾病,可引起心包填塞.长期以来,临床医师采用心包穿剌用于心包积液的诊断和治疗.作者从1995年以来,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经剑突下或心尖部置入双腔中心静脉导管行心包引流,共收治 4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引流方法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我科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专用)应用于胸腔积液的引流并与以往的普通硅橡胶引流管方法对照。结果: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患者与普通硅橡胶引流管引流比较手术操作方便、创伤轻、局部刺激性小,镇痛药物应用量少,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积液复发少(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简单、术后疼痛轻、引流量易于控制、取放简单、不影响患者活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郭琴花 《当代护士》2018,(8):155-156
总结了30例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恶性胸腹腔水的护理体会。包括置管前、置管后的护理闭式引流共30例次,胸水引流12例次,腹水引流18例次。留置引流管最长21 d,最短5 d,无1例发生并发症,引流通畅性良好。认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恶性胸腹腔水方法创伤小,可控制,管径细,不易滑脱,患者可活动自如,并发症少,且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发生方式、特征及改进措施.方法:汇总近期441例行PICC患者数据,对发生导管异位的数据予以统计计算和相关分析.结果:本组441例患者中,33例发生PICC导管异位,总发生率7.5%.其中左、右上肢静脉异位发生率分别为7.8%和7.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右贵要静脉和正中静脉发生率均低于同侧头静脉(P<0.01);发生异位的部位分别是腋静脉15例、颈内静脉9例、右心房5例及其他静脉分支4例.改进方法包括利用手法复位、退管改变体位、边输液边送管等.结论: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的高低与所选择的穿刺静脉、外测量方法、血管解剖变异、患者体位、操作者对血管解剖掌握熟练程度及送管技巧有关.为减少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置管建议首选贵要静脉,宜选用适合国人测量方法即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2肋,送管时患者的体位有待改进;大多数PICC导管异位可以调整到位.  相似文献   

17.
8例心包积液患者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引流治疗,8例均成功置管引流积液,且临床上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经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心包积液具有简单、可靠、安全、有效、经济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留置(PICC)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置管方法、封管方法、封管液的选择及并发症的护理。  相似文献   

19.
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临床上胸腔积液的治疗多采用反复胸腔抽液,病人痛苦,治疗费用高,易感染,医护工作量大;气胸采用的传统闭式引流方法切口大,出血量多,术后病人疼痛明显。2000年8月~2003年8月,我科利用中心静脉导管对16例中等量以上的胸腔积液和12例自发性气胸病人行胸腔闭式引流,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鼻胆引流导管连接引流袋的两种方法对临床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8月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患者23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117例采用手柄组件连接方式,既用无菌剪剪掉伸出过长的鼻胆引流导管部分,保留引流导管距鼻腔长度为40~50cm,装上手柄组件,连接引流袋的引流导管接头。对照组113例,直接将鼻胆引流导管插入引流袋的输入管中至合适深度,用胶布固定连接处。比较两组引流效果、连接效果、患者舒适度及医护人员工作量的差异。结果两组在引流量效果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引流效果、连接效果、患者舒适度、护理工作量方面,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手柄组件连接方法操作简单,连接紧密、不易脱落,可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污染、避免感染,减少护理工作量,可供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