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袁小红  徐筱杰  丘小惠 《药学学报》2007,42(11):1218-1221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ly imprinted technique,M IT)是一种对某一特定分子(模板分子)具有选择性的聚合物的合成方法,该聚合物称为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M IP)。当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接触时会形成多重作用点,通过聚合过程被记忆下来。除去模板分子后聚合物中就形成了与模板分子空间构型相匹配的具有多重作用点的孔穴,对模板分子及其类似物具有选择识别特性。M IP的分子识别依靠其内部孔穴的形状、大小和化学功能基的分布,类似于酶和底物、抗体和抗原、受体和激素之间的作用,具有专一的选择性。由于M IP对目标…  相似文献   

2.
黄美霞  胡娟 《海峡药学》2008,20(5):18-20
目的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阿司匹林分子印迹聚合物,并探讨以此为固定相的液相色谱柱行为,为研究中草药中阿司匹林及其结构类似物的直接提取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以供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方法以阿司匹林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AM)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封管聚合法制备阿司匹林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研究MIP对阿司匹林的识别机理。结果与同样化学组成的非模板聚合物相比,阿司匹林分子模板聚合物对阿司匹林有较大的吸附性能。结论封管聚合法制备所得的阿司匹林分子模板聚合物对阿司匹林具有较大的选择性作用,这种选择性取决于模板聚合物的立体孔穴中的功能基团与模板分子功能基之间的作用,以及孔穴的立体选择性,显示了分子印迹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8,(8):1027-1031
目的:合成对羟基苯乙酸(PHPAA)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为肿瘤患者尿液中PHPAA的分离富集提供参考。方法:以PHPAA为模板分子,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分别以4-乙烯基吡啶(4-V)、丙烯酰胺(AM)、1-乙烯基咪唑(1-V)、邻苯二胺为功能单体,以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GDMA)、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RIM)为交联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合成MIPs。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静态吸附试验、分子识别性能试验对其微球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MIPs1(4-V、EGDMA)微球粘连严重,MIPs2(AM、EGDMA)微球呈聚集状;MIPs3(1-V、TRIM)、MIPs4(邻苯二胺、TRIM)微球较为分散,且球形度好。MIPs的红外光谱中未见PHPAA的特征吸收峰。各MIPs的吸附量均高于不含模板分子的空白印迹聚合物,且随着模板分子浓度的升高,其吸附量也随之增加。MIPs3的吸附量显著高于其他MIPs,其对PHPAA的静态分配系数(0.14)高于其他结构类似物[对羟基苯丙酸(PHPA)(0.06)、酪氨酸(TA)(0.01)],对PHPAA与PHPA、PHPAA与TA的选择性分离因子分别为2.3、11.5。结论:以1-V为功能单体、TRIM为交联剂合成的MIPs对PHPAA分子具有特异性吸附和选择性识别能力,可将其作为固相萃取剂,用以分离富集肿瘤患者尿液中低含量的PHPAA。  相似文献   

4.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的思想最早起源于20 世纪40 年代的免疫学,是模仿"抗原-抗体"识别原理制造一种针对目标分子的"印迹材料",用于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即以待测目标分子为模板,通过交联剂与功能单体进行聚合制备,得到单体-模板分子复合物,然后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除去目标分子, 便得到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s,MIP),在这种聚合物中形成了与模板分子在空间和结合位点上相匹配的具有多重作用位点的空间立体构型.利用这种空间构型能够选择/识别模板分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合成球状单分散麻黄碱分子印迹聚合物并研究印迹聚合物的识别特性。方法:采用多步溶胀和悬浮聚合相结合的方法,以麻黄碱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和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分别为功能单体和交联剂,合成麻黄碱印迹聚合物微球。通过HPLC研究微球的识别特性和色谱条件对分离的影响。结果:麻黄碱与伪麻黄碱以及结构类似物在印迹柱上得以分离,非印迹柱则没有这种分离能力。流动相中醋酸比例增加使得麻黄碱保留减小,进样量对峰形有较大影响。结论: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特定的选择性。合成的麻黄碱分子印迹柱有较大的结合容量,可应用于生物样品中麻黄碱RP-HPLC检测的预处理柱和麻黄草中麻黄碱的提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罗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方法,并对其特性进行研究。方法以罗红霉素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以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特异性吸附实验研究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特性。结果通过静态平衡吸附法研究了模板聚合物的结合动力学以及该聚合物的结合能力和选择特性,通过Scatchard分析法研究了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的结合特性,经计算聚合物的最大表观结合量(Qmax)和平衡离解常数(Kd)分别为90.3 mg.g^-1和1.35 mg.mL^-1。结论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有形状、大小以及识别位点都与模板分子相匹配的空穴,即具有印迹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紫杉醇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分子印迹沉淀合成技术,以紫杉醇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在氯仿与甲苯混合液中合成紫杉醇分子印迹聚合物,并以此为填料进行固相萃取,分离纯化紫杉醇。印迹聚合物对紫杉醇的吸附选择性优化聚合反应条件,通过平衡结合法和Scatchard模型评价聚合物吸附特点,再用固相萃取技术对清洗洗脱方法进行优化,采用实际提取浸膏考察固相萃取柱的可用性。结果甲基丙烯酸和紫杉醇的摩尔比为4∶1,聚合温度为60℃时,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MIPs)对紫杉醇呈现高特异性吸附;印迹吸附符合Scatchard模型,计算MIPs对紫杉醇的最大表观结合点数为3.66 mg·g~(-1),K_d为6.627。结论分子印迹聚合物可以为紫杉醇的分离纯化提供新型选择性富集材料。  相似文献   

8.
氯霉素前体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结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建峰  徐莉  朱全红 《中国药房》2007,18(22):1713-1716
目的:研究氯霉素前体D-(-)-苏式-对硝基苯基-2-氨基-1,3-丙二醇(D-(-)-NAD)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识别特性。方法:以D-(-)-NAD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采用1HNMR和紫外光谱研究其形成机制,用平衡结合实验考察其识别特性及印迹效率。结果:在乙醇溶剂中,模板可通过硝基、氨基与MAA发生氢键或离子作用,该条件下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具有明显的专一识别能力及立体选择性。结论:该印迹聚合物可进一步用作D-(-)-NAD的高效吸附剂或手性色谱分离固定相。  相似文献   

9.
《中国药房》2017,(4):543-546
目的:介绍分子印迹技术(MIT)在中药化学成分富集分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为天然药物化学成分靶向性富集分离提供借鉴。方法:以"分子印迹技术""中药""黄酮类化合物""分离纯化""Molecularly imprinting""Chinese medicine""Flavones"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1年1月-2016年2月在Pub Med、Special Sci、Springer Link、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的制备原理和分类、制备方法及MIT在中药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和归纳。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400余篇,其中有效文献40篇。MIPs由交联剂、引发剂将特异性结合的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聚合,得到空白聚合物,其在空间和功能上与模板分子互补,能从复杂的成分中选择性地分离出目标分子。MIPs的制备主要包括共价聚合、半共价聚合和非共价聚合等;聚合物制备方法主要有本体聚合、表面印迹聚合、沉淀聚合、悬浮聚合等。MIPs可对目标化合物(目标分子)进行特异性识别,从而达到富集和分离目标化合物的目的。MIT应用在化合物分离、样品前处理、液相色谱等较为广泛,具有目标性强、性质稳定、溶剂消耗小等优点。利用MIT靶向性分离、纯化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将是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罗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方法,并对其特性进行研究。方法 以罗红霉素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以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特异性吸附实验研究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特性。结果 通过静态平衡吸附法研究了模板聚合物的结合动力学以及该聚合物的结合能力和选择特性,通过Scatchard分析法研究了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的结合特性,经计算聚合物的最大表观结合量(Qmax)和平衡离解常数(Kd)分别为90.3 mg·g-1和1.35 mg·mL-1。结论 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有形状、大小以及识别位点都与模板分子相匹配的空穴,即具有印迹作用。  相似文献   

11.
搅拌棒吸附萃取技术(SBSE)是从20世纪9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的样品预处理技术,基于固相萃取(SPE)原理,常与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分析仪器相结合使用,建立的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以及较好的重现性,应用十分广泛.分子印记技术(MIT)是一项发展迅速的分子识别新技术,制得的分子印记聚合物(MIPs)具有预定性、识别性和广泛的使用性,对模板分子空间结构的"记忆"效应和作用位点的"识别"作用,能够高选择性的分离富集复杂体系中的微量成分.将分子印记技术与搅拌棒吸附萃取技术相结合,弥补了SPE选择性有限的缺点,在复杂样品预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原位热引发聚合法制备分子印迹整体柱,在高效液相色谱上考察印迹整体柱在不同色谱条件下分子印迹整体柱选择性的变化。利用计量置换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模拟,研究决定分子印迹整体柱选择性识别能力的主要因素。方法: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甲苯和异辛烷为致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选择原位热引发聚合法,制备以对-羟基苯甲酸为模板的分子印迹整体柱。在高效液相色谱上考察印迹整体柱对模板分子的特异选择性;系统考察了向流动相中依次加入水、甲醇、乙醇和异丙醇4种强氢键竞争溶剂后对-羟基苯甲酸、邻-羟基苯甲酸和对-硝基苯甲酸容量因子的变化,利用计量置换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模拟。结果:制得的分子印迹整体柱对模板分子具有特异选择性;在流动相中加入强氢键竞争溶剂后,各种样品的容量因子以及印迹整体柱的选择性均降低;计量置换模型模拟结果显示lnk值用来表示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分离效率,n值用来表示当溶质和印迹聚合物间的相互作用是氢键时,被分离样品和印迹聚合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效应。结论:当强氢键竞争性溶剂加入流动相中时印迹聚合物孔穴结构的匹配性决定了印迹体系的特异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制备槲皮素-Al(Ⅲ)配位分子印迹聚合物,并且对其特性进行研究,为分子印迹技术和生物识别过程及机理的进一步理解奠定基础。方法 以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槲皮素- Al(Ⅲ)配合物为模板分子在甲醇中合成金属配位键的印迹聚合物,并且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透视电镜分析及吸附试验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及性能的研究。结果 紫外光谱表明,槲皮素、Al(Ⅲ)与α-甲基丙烯酸发生了三元配位作用,槲皮素- Al(Ⅲ)模板印迹聚合物对槲皮素- Al(Ⅲ)的配合物表现出明显的吸附选择性和特异性。结论 本文以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槲皮素- Al(Ⅲ)配合物为模板分子在甲醇中成功合成了金属配位键的印迹聚合物,制备的槲皮素- Al(Ⅲ)金属配位印迹聚合物对槲皮素-Al(Ⅲ)配合物具有特异的识别作用,在分离、检测样品中的槲皮素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备以芦丁分子为模板的分子印迹互穿聚合物网络水凝胶,并研究其性能。方法以吸附量为指标,考察黄酮类分子印迹互穿聚合物网络水凝胶合成工艺;以提取率为指标,采用HPLC法考察分子印迹互穿聚合物网络对槲皮素、麻黄碱、芦丁的提取纯化性能。结果当PVA与PAM质量比为1∶1、交联剂25%戊二醛加入量为1.25 m L时,PVA/PAM分子印迹互穿聚合物网络水凝胶对黄酮类分子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提取纯化性能。结论以芦丁分子为模板的PVA/PAM分子印迹互穿聚合物网络水凝胶对黄酮类有较好的选择性提取纯化性能。  相似文献   

15.
张静  傅强 《药物分析杂志》2006,26(12):1760-1764
目的:合成对麻黄碱具有特异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整体柱。方法:以麻黄碱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酸二甲基丙烯酸酯作为交联剂,以甲苯和十二醇混合溶液为致孔剂,用原位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麻黄碱分子印迹聚合物整体柱。结果:通过优化合成条件,结果显示模板分子、功能单体与交联剂之间的比例以1:2为最佳,致孔剂中甲苯的最佳含量为20-25%(v/V);合成温度和合成时间分别为50℃和12h。通过扫描电镜和孔径分布曲线对得到的麻黄碱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聚合物中存在三种孔结构。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整体柱在有机相和水相中的识别能力。结论:得到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整体柱,对模板分子具有特异的识别能力,在优化色谱条件下,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可以得到较好的分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缬沙坦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分子识别能力。方法 制备缬沙坦分子印迹聚合物色谱柱;考察在不同的流动相中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缬沙坦的分子识别能力及在相同流动相中聚合物对缬沙坦和其他化合物的色谱表征。结果 以甲醇为流动相,缬沙坦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缬沙坦表现出非常强的亲和力,有很好的印迹效率;对绿原酸也有很好的印迹效果。容量因子值随流动相中极性溶剂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以甲醇-醋酸(7∶3)为流动相时,聚合物对缬沙坦的印迹效应消失。结论 缬沙坦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缬沙坦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对绿原酸也有很好的印迹作用,因此可用于筛选中药提取物中与缬沙坦大小相近、结构或功能基团相似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乙酰甲胺磷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microspheres,MIPs),进行量子点(quantum dot,QD)编码,考察其吸附性及选择性。方法采用多步种球溶胀法制备乙酰甲胺磷分子印迹微球,溶剂逐渐挥发法进行量子点编码,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形貌进行表征,以静态吸附法进行吸附性和选择性考察。结果所制备的乙酰甲胺磷量子点-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QD-MIPs)吸附时间为2 h,吸附率可达92.4%,饱和吸附量为92.5 mmol·kg-1,对乙酰甲胺磷的选择性远高于其他有机磷农药类似物。结论乙酰甲胺磷QD-MIPs具有高的吸附性能和选择性能,为农药残留的快速、实时检测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正>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的思想最早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免疫学,是模仿"抗原-抗体"识别原理制造一种针对目标分子的"印迹材料",用于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即以待测目标分子为模板,通过交联剂与功能单体进行聚合制备,得到单体-模板分子复合物,然后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除去目标分子,便得到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s,MIP),在这种聚合物中形成了与模板分子在空间和结合位点上相匹配的具有多重作用位点的空间立体构型。利用这种空间构型能够选择/识别模板分子。自1973年,Wulff等[1]报道首次成功制备了MIP并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利多卡因二氧化硅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探究其吸附特性,用于选择性吸附、富集利多卡因。方法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以利多卡因为模板分子,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利多卡因二氧化硅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并通过静态吸附平衡试验、动态吸附试验、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研究聚合物的吸附特性、结构及形貌特征。结果 与化学组成相同的非印迹聚合物相比,印迹聚合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性。结论 将该印迹聚合物用于选择性吸附、富集利多卡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分子印迹技术是在聚合物材料的合成过程中构建与模板分子在大小、形状和结构功能上都互补的特异性结合位点,这种材料对模板具有选择性的结合能力。尽管小分子印迹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蛋白质分子印迹却由于蛋白质的体积庞大、结构灵活、构象复杂成为既有意义又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蛋白质分子表面印迹技术的研究报道,综述了用于蛋白质分子表面印迹的纳米骨架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