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途径及阻断措施。方法对2002年6月至2003年6月广东省江门市妇幼保健院2568例孕妇孕期筛查HBV标志物HBVM,对}玎3sAg( )孕妇检测HBVDNA,并于妊娠16~20周每月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采用择期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新生儿检测Ht3VM,并联合免疫注射HBIG及乙型肝炎疫苗,检测产妇乳汁HBVDNA,阳性者采用人工喂养婴儿。结果筛查孕妇2568例,HBsAg( )者318例,占12.38%。新生儿HBsAg( )者10例,占3.14%,新生儿1个月时复测无新增病例,多种措施联合阻断成功率达96.86%。结论孕妇早期检测HBVM、HBVDNA,早诊断,早治疗,多种措施干预,可有效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2.
母乳喂养不影响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效果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目的:比较不同喂养方式对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影响。方法: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常规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或接受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并随访。62例婴儿单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21例母乳喂养,41例人工喂养;168例婴儿联合免疫,33例母乳喂养,135例人工喂养。结果:单用疫苗时1、3、6、12月龄抗-HBs阳性率母乳喂养组分别为4.8%、42.9%、57.9%、80.9%,人工喂养组分别为12.2%、26.3%、60.5%、73.2%;联合免疫时1、4、7、12月龄抗-HBs阳性率母乳喂养组分别为72.7%、75.8%、77.4%、90.9%,人工喂状组为77.0%、72.9%、76.2%、90.4%。单用疫苗时,母乳喂养组1例、人工喂养组3例免疫失败;联合免疫时,母乳喂养组无一例免疫失败,人工喂养组4例免疫失败,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母乳喂养不影响抗-HBs产生,不增加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孕产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阻断的效果。方法 2008-2012年,通过多中心队列研究,对湖北省、山西省、广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的孕产妇进行HBsAg筛查;对上述地区部分医院入院分娩的HBsAg阳性母亲及8~12个月龄婴儿进行随访观察,所有标本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部分标本检测HBV DNA。结果 筛查孕妇82214例,HBsAg阳性4924例,阳性率6.0%。随访HBsAg阳性母亲及8~12个月龄婴儿1371对,婴儿免疫阻断失败率3.1%(42/1371),HBsAg及HBeAg双阳性母亲婴儿的免疫阻断失败率为8.2%。免疫阻断失败的婴儿其母亲均为HBeAg阳性且HBV DNA≥6 log10 copies/mL。HBeAg阳性母亲孕期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 HBIG)及未注射HBIG组,其婴儿免疫阻断失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 vs. 8.1%, P=0.807)。结论 多中心调查显示目前孕产妇HBsAg阳性率6.0%,HBV母婴阻断失败率3.1%。HBsAg及HBeAg双阳性且HBV DNA≥6 log10 copies/mL 的孕妇应为母婴阻断的重点人群。孕妇孕期注射HBIG不能提高HBV母婴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是乙肝主要传播途径。母婴传播主要见于高病毒载量和乙肝e抗原阳性的孕妇。对这些孕妇孕晚期给予抗病毒治疗,联合新生儿和婴儿及时规范全程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以尽最大可能阻断母婴传播。本文对孕期抗病毒药物用药、停药和产后乙肝发作处理、母乳喂养问题进行综述,以进一步优化联合免疫接种和抗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娩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方法:将HBs 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211例,按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126例)和选择性剖宫产组(85例),两组新生儿均完成主被动联合免疫接种,检测孕妇及婴儿出生24h内、7个月、12个月龄时的外周静脉血的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DNA水平,比较两组婴儿HBV母婴阻断效果。结果:婴儿出生24h内选择性剖宫产组的HBs Ag、HBV DNA阳性率低于阴道分娩组(10.59%vs 21.43%,P0.05)。婴儿7个月龄、12个月龄时,两组的HBs Ag、HBV 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HBe Ag阴性、HBV DNA≤10~(11)copies/L时,阴道分娩组和选择性剖宫产组的HBV母婴阻断失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HBe Ag阳性、HBV DNA10~(11)copies/L时,选择性剖宫产组的HBV母婴阻断失败率明显低于阴道分娩组(3.45%vs 23.81%,5.25%vs 33.33%,P0.05)。结论:分娩方式与HBV母婴传播阻断有关,当孕妇HBe Ag阳性或HBV DNA10~(11)copies/L时,选择性剖宫产可能降低乙肝母婴垂直传播几率。 相似文献
7.
8.
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及预防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尚涛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6):330-332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 ,流行病学已证实人群中HBsAg携带者中的 5 0 %来自于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 (HBV)母婴传播包括 :①宫内传播 ;②产时传播 ;③产后接触传播。1 宫内传播1.1 传播途径虽然早已证实了宫内感染的存在 ,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HBV宫内传播的途径可能为 :①经胎盘传播 ;②经精子传播 ;③经外周血单核细胞传播。1.1.1 胎盘传播 普遍认为HBV宫内感染是经胎盘传播。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因为没有胎盘渗漏 ,母血就不能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循环 ,因此胎儿宫内感染就不能发生… 相似文献
9.
HBV母婴传播阻断与免疫策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小毛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6):381-382
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者约20亿,其中慢性携带者约3.5亿。我国是乙肝高发区。40%~50%的慢性携带者是由母婴传播造成的。感染时年龄越小,变成慢性携带者的机率越高[1]。因此,采取有效的阻断HBV母婴传播措施对于乙型肝炎的控制和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HBV宫内感染的阻断1.1孕前接种乙肝疫苗(HBVac)婚前常规筛查,HBsAb阴性妇女孕前接种HBVac可打破HBV夫妇→母婴→人群传播链,从而有效防止宫内传播;有报道孕期接种2次HB Vac20μg,新生儿HBsAb阳性率高达84%[2]。1.2孕期常规筛查孕妇HBsAg滴度高、HBeAg… 相似文献
10.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可能途径研究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3
目的 研究乙肝病毒(HBV)母婴之间的各种传播途径,探讨其可能的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PCR检测法对56例孕妇作HBV-DNA检测,阳性者作为研究组,对其新生儿脐血,母乳汁,母唾液作HBV-DNA检测,同期52例孕妇血清HBV-DNA阴性者作对照组,作同样系列HBV-DNA检测。结果 研究组中脐血,母乳汁,母唾液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42.86%,37.50%,10.71%,而对照组分别为0,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及其预防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表明 ,全世界约 5 %的母亲为 HBV携带者。资料表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 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 ,在出生后半年内约 40 %~ 5 0 %HBs Ag为阳性 ,而 HBs Ag、乙型肝炎 e抗原 (HBe Ag)双阳孕妇分娩的婴儿在出生后半年内 HBs Ag为阳性者可高达 90 %以上。我国 HBV携带者约有 3亿 ,HBs Ag携带为 9.7%。其中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探讨HBV母婴传播机制及其预防措施是产科、儿科、传染科共同关心的问题 ;对减少儿童时期乙…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胎盘HBV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51例血清HBsAg阳性孕妇HBV标志物及其新生儿血清HBsAg;PCR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和PBMC中的HBV DNA;免疫组化ABC法检测孕妇胎盘组织中HBsAg。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孕妇血清HBV DNA阳性、孕妇PBMC HBV DNA阳性、胎盘HBV感染等73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151例血清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151例新生儿中,血清HBsAg阳性5例,血清HBV DNA阳性29例,PBMC HBV DNA阳性36例,HBV标志物任一项阳性57例,宫内感染率为37.8%(57/151)。(2)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孕妇血清HBV DNA阳性、孕妇PBMC HBV DNA阳性、胎盘HBV感染比值比(OR)分别为2.25(1.08~4.72)、2.69(1.26~5.73)、4.63(1.70~12.62)。(3)胎盘HB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孕妇血清HBV DNA阳性,OR为4.24(1.22—14.69)。(4)新生儿PBMC HBV DNA阳性的危险因素为孕妇PBMC HBV DNA阳性,OR为24.53(7.92~76.01)。结论孕妇PBMC和血清HBV DNA阳性及胎盘HBV感染为HBV官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孕妇PBMC HBV DNA阳性可能是形成新生儿宫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阻断977例1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阳性母亲分娩新生儿实施母婴阻断的最佳方案 ,探索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通过总结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第二医院 1985~ 2 0 0 3年 32 0 0例HBsAg阳性母亲分娩新生儿实施母婴阻断后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 (HBV)标志物资料 ,根据不同阻断方案分成 5组 :血源疫苗组(第 1组 )、血源联合组 (第 2组 )、基因疫苗组 (第 3组 )、基因联合组 (第 4组 )和宫内阻断组 (第 5组 )。其中共 977例婴儿随访至 12个月龄。观察、比较各组婴儿出生时及 1、6、12个月龄时的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HBsAb)的阳性率。结果 第 5组 12个月龄时HBsAg阳性率仅为 4 0 % ,保护率达 96 0 % ,与前 4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或P <0 0 1)。第 4、5组比较 ,出生时HBsAb检出率分别为 8 3%、81 0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 1) ;宫内感染率分别为 5 1 7%、32 0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免疫失败率为 19 4 %、12 5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第 2、4组 12个月龄时HBsAg的阳性率分别低于第 1、3组 ,HBsAb阳性率高于第 1、3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双阳组、单阳组母亲分娩新生儿 12个月龄时HBsAg的阳性率分别为2 0 1%、7 8% ,差异有显著性意 相似文献
14.
15.
采用阻断措施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哺乳结果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母乳喂养以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已广为世人接受 ,但乙型肝炎病毒 (HBV)携带产妇的母乳喂养一直被视为禁地。随着研究的深入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阻断率日益提高 ,HBV携带产妇能否母乳喂养日益受到重视。为此 ,我们观察了 30 0例HBV携带产妇及其婴幼儿在应用多种阻断措施后进行母乳喂养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选择及分组 :自 1995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在我院分娩的HBV携带产妇及乙型肝炎产妇近 2 0 0 0例 ,选择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双项阳性 ,肝功能正常的初产妇… 相似文献
16.
《现代妇产科进展》2016,(10)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影响。方法:收集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规产检并且足月分娩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68例(乙肝组)及同期分娩的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孕妇64例(对照组)。乙肝组分别检测不同分娩方式临产前母血乙肝病毒标记物、胎盘型碱性磷酸酶、HBV-DNA含量;同时采集脐带血检测胎盘型碱性磷酸酶及HBV-DNA含量,采集新生儿出生后1天内外周血检测乙肝病毒标记物及HBV-DNA含量。对照组分别在临产前及分娩后采集孕妇外周血及脐带血定量检测胎盘型碱性磷酸酶。结果:乙肝组和对照组的选择性剖宫产胎儿脐血中胎盘型碱性磷酸酶含量均低于顺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组不同分娩方式的新生儿外周血HBV-DNA、HBsAg均为阴性,HBe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义(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比顺产更能减少母血向胎儿血的渗透量。 相似文献
17.
剖宫产不能减少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剖宫产能否降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传播的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4年8月采集并保存的江苏省14个县市妊娠15~20周孕妇的外周血血清,采用固相酶联免疫法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其中419例单胎妊娠孕妇HBsAg阳性,进一步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定量检测HBV DNA.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对这419例孕妇所分娩的子女进行随访,随访到298例(71.1%),纳入资料完整、按“0、1、6月”方案正规接种乙肝疫苗的281例儿童为研究对象,采血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比较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儿童5~7岁时的HBV感染率.采用t检验、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剖宫产组136例和阴道分娩组145例,比较2组孕妇妊娠期HBeAg阳性率[25.7%(35/136)与34.5%(50/145)]和HBeAg阳性者的HBV DNA水平[(2.30×106) IU/ml与(2.09×106) IU/ml],以及所分娩子女在新生儿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的比例[38.2%(52/136)与35.9%(52/145)]、婴儿期母乳喂养比例[82.4%(112/136)与75.9%(110/145)]、儿童随访时年龄[(5.9±0.8)岁与(6.0±0.6)岁]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281例儿童中,272例(96.8%) HBsAg阴性,9例(3.2%)HBsAg阳性,163例(58.0%)抗-HBs阳性.剖宫产组和阴道分娩组儿童的HBsAg阳性率[2.9%(4/136)与3.4%(5/145)]、自限性感染(HBsAg阴性且抗-HBc阳性)率[0.0%(0/136)与1.4%(2/145)]、抗-HBs阳性率[57.4%(78/136)与58.6%(85/14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剖官产不能减少HBV母婴传播,临床工作中,不建议为阻断HBV母婴传播而选择剖宫产. 相似文献
18.
19.
常规免疫预防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感染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免疫预防措施在实际应用中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感染的效果,阐明孕妇孕晚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能否减少HBV母婴感染.方法 将2002年7月至2004年8月江苏省14个县市的419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孕妇所分娩子女作为研究组,同地区同期的453例 HBsAg-孕妇分娩的子女作为对照组,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期间对2组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调查母亲孕期HBIG使用情况以及子女出生后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情况,检测儿童HBV血清标志物.率的比较采用χ2分析或者Fisher精确概率法,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研究组实际随访298例(71.12%),其中11例(3.69%) HBsAg+;而随访的328例(72.41%)对照组中,HBsAg阳性率为0.00 (χ2=12.32,P<0.01).共11例儿童HBsAg+,其母亲均为HBsAg和HBeAg同时阳性,除1例具体情况不详外,9例儿童在出生时明确没有使用HBIG或延迟接种疫苗,仅1例同时规范使用了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2组儿童抗-HBs阳性率分别为69.46%和69.21% (χ2=0.01,P=0.95).孕晚期注射HBIG的92例孕妇中,2例(2.17%)儿童HBsAg+;未使用HBIG的197例孕妇中,9例(4.57%)儿童HBsAg+ (χ2=0.98,P=0.51).结论 江苏省常规免疫预防措施在阻断母婴HBV感染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HBV携带孕妇(特别是HBeAg+者)的新生儿仍需强调及时注射HBIG.孕妇孕晚期使用HBIG不能减少母婴HBV感染.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vaccination in routine application on hepatitis B virus (HBV) exposed infants and to clarify whether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HBIG) administration of pregnant women may reduce the risk of maternal-fetal transmission of HBV. Methods Serum samples of 6398 pregnant women at gestation of 15-20 weeks from 6 urban and 8 rural areas across Jiangsu province were previously tested for serologic markers of HBV by ELISA from July 2002 to August 2004. In this study, infants born to 419 HBV carrier mothers were taken as the study group, while infants born to 453 non-carrier mothers were taken as the control group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They were followed-up and screened for HBV markers during October 2009 to March 2010. Information including HBIG administration during pregnancy, HBV vaccination and HBIG administration of the infants were collected. χ2 test or Fisher′s exact method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rates and the comparison of the means was by t test. Results The follow-up rates of the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71.12% (298/419) and 72.41% (328/453), respectively. Of the 298 infants born to HBV carrier mothers, 11 (3.7%) were positive for HBsAg, while none of the 328 infants born to non-carrier mothers was HBsAg positive (χ2=12.32, P<0.01). All of the 11 children were born to mothers with both HBsAg and HBeAg positive, and nine of the 11 children were not injected HBIG or not immunized with hepatitis B vaccine within 24 hours after birth, with only one received regular vaccination and detailed information was unknown in one case. The positive rates of anti-HBs in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69.46% and 69.21% respectively (χ2=0.01, P=0.95). HBsAg positive rate of the children born to pregnant women treated with HBIG during late pregnancy (n=92) was 2.17% (n=2), whereas that in the children born to women not treated with HBIG (n=197) was 4.57% (χ2=0.98, P=0.51). Conclusions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immunoprophylaxis in routine application against perinatal HBV infec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is good. Efforts are required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HBIG administration in infants born to HBV carrier mothers, especially in HBeAg positive mothers within 24 hours after delivery. Treatment of HBsAg positive pregnant women with HBIG in third trimester would not decrease the risk of maternal-fetal transmission of HBV. 相似文献
20.
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经血液或血制品传播。据国外报道,90%以上的输血后肝炎为丙型肝炎[1]。欧美和日本的志愿献血员中抗HCV阳性率约为0.23%~1.20%,除了输血、血制品、凝血因子外,吸毒(静脉或皮下注射)、性混乱、肾透析与医源性接触都是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