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丙戊酸抗癫痫治疗过程中引发肉碱缺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肉碱作为机体长链脂肪酸氧化代谢的关键因子,它的缺乏可引起各种非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并有研究发现其与丙戊酸致死性肝脏毒性相关,如在发病早期即给予肉碱补充治疗,能显著提高存活率。故了解肉碱的生理功能、丙戊酸治疗过程中肉碱缺乏的发生机制以及肉碱的补充疗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丙戊酸抗癫痫治疗过程中引发肉碱岂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肉碱作为机体长链脂肪酸氧化代谢的关键因子,它的缺乏可引起各种非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并有研究发现其与丙戊酸致死性肝脏毒性相关,如在发病早期即给予肉碱补充治疗,能显著提高存活率,故了解肉碱的生理功能,丙戊酸治疗过程中肉碱缺乏的发生机制以及肉碱的补充疗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丙戊酸治疗是否影响癫疒间患儿血浆肉毒碱浓度.方法 2003年4月至2004年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癫疒间治疗中心就诊且服用丙戊酸的癫疒间患儿32例,测定其血浆游离的和总的肉毒碱浓度,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对丙戊酸治疗组患儿肉毒碱浓度与年龄、丙戊酸的剂量、疗程、联合用药、合并智力障碍、体重指数等因素作相关性分析.结果丙戊酸治疗组血浆游离的和总的肉毒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但肉毒碱浓度与年龄、丙戊酸剂量、疗程、合并智力障碍、联合用药等因素无显著相关性.丙戊酸治疗后治疗组的体重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肉毒碱浓度与体重指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丙戊酸治疗可引起肉毒碱减少和肥胖程度增加,年幼、丙戊酸剂量增大、疗程延长、合并智力障碍及联合用药并非是肉毒碱减少的危险因素,未发现肉毒碱减少与肥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VPA)对癫癎患儿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8例服用不同剂量VPA的癫癎患儿分别于服药前、服药3个月和6个月时检测其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水平.结果服用VPA 3个月与服药前比较,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t=2.824,P<0.01),且与VPA剂量呈负相关;胶原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下降( t =2.153和2.263,P均<0.05),与VPA剂量呈负相关;TXB2显著下降(t =2.373,P<0.05),与VPA剂量不相关;6-Keto-PGF1α无明显变化.服药6个月与3个月比较,上述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全身性发作组与部分性发作组比较,上述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VPA能影响癫癎患儿的血小板数量及功能,影响的程度与VPA剂量相关,与癫癎患儿的发作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丙戊酸治疗是否影响癫疒间患儿血浆肉毒碱浓度。方法2003年4月至2004年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癫疒间治疗中心就诊且服用丙戊酸的癫疒间患儿32例,测定其血浆游离的和总的肉毒碱浓度,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对丙戊酸治疗组患儿肉毒碱浓度与年龄、丙戊酸的剂量、疗程、联合用药、合并智力障碍、体重指数等因素作相关性分析。结果丙戊酸治疗组血浆游离的和总的肉毒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但肉毒碱浓度与年龄、丙戊酸剂量、疗程、合并智力障碍、联合用药等因素无显著相关性。丙戊酸治疗后治疗组的体重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肉毒碱浓度与体重指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丙戊酸治疗可引起肉毒碱减少和肥胖程度增加,年幼、丙戊酸剂量增大、疗程延长、合并智力障碍及联合用药并非是肉毒碱减少的危险因素,未发现肉毒碱减少与肥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丙戊酸(VPA)治疗对癫癎患儿血浆氨水平的影响。方法测定2003-04—2004-02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癫癎治疗中心就诊且服用VPA的32例癫癎患儿和33例与之年龄匹配的对照儿(儿外科患儿)的血浆氨和游离肉毒碱的浓度,并测定32例癫癎患儿的VPA的血药质量浓度。对服用VPA的癫癎患儿血氨与VPA的剂量、质量浓度、肉毒碱浓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VPA治疗组血氨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显著性意义。血氨与VPA剂量、VPA血药质量浓度显著正相关;与游离肉毒碱浓度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组血氨浓度高于单一用药组。结论VPA治疗可引起血氨浓度增加,且血氨与VPA剂量、VPA血药质量浓度显著正相关,与游离肉毒碱浓度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联合用药可能是血氨增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丙戊酸快速静脉给药治疗 2岁以下婴幼儿频繁癫疒间 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 2 0例频繁癫疒间发作的 2岁以下婴幼儿 ,应用丙戊酸负荷量 (2 0mg/kg ,5min静脉推入 ,静注速度为 2 4~ 6 0mg/min) ,维持量 [5mg/ (kg·h)用 5h],巩固量 [1mg/ (kg·h)用 5~ 10h],进行快速静脉给药治疗 ,用药前后监测患儿生命体征、肝功能、丙戊酸血浓度及血氨 ,综合判定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有效率 85 % ,给药期间生命体征基本平稳 ,个别患儿负荷量后出现心率增快、血压上升 ;肝功能、血氨均在正常范围 ;丙戊酸血浓度波动在每毫升 (97 8±2 8)~ (10 1 5± 2 5 ) μg之间。 结论 应用所制定的丙戊酸负荷量 维持量 巩固量快速静脉给药法可以较为安全有效地控制 2岁以下婴幼儿的频繁癫疒间发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丙戊酸和拉莫三嗪单药治疗儿童失神癫癎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典型临床表现和视频脑电图(过度换气诱发实验阳性)确诊儿童失神癫癎,将患者进行随机开放对照分组研究。分别给予丙戊酸和拉莫三嗪单药治疗,随访1年,观察患者的发作控制情况,脑电图的改善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共有48例入组,45例患者完成观察,其中丙戊酸治疗组23例,拉莫三嗪治疗组22例。丙戊酸组在服药12月时有17例实现无发作,其中15例脑电图无癎样放电。拉莫三嗪组在服药12个月时12例无发作(P>0.05),其中6例脑电图无癎样放电(P<0.05)。所有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丙戊酸和拉莫三嗪均为治疗儿童癫癎的安全有效药物;丙戊酸控制癎样放电可能优于拉莫三嗪。[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8):653-655]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 (VPA)对癫疒间 患儿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38例服用不同剂量VPA的癫疒间患儿分别于服药前、服药 3个月和 6个月时检测其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B2 (TXB2 )和6 酮 前列腺素 F 1α(6 Keto PGF 1α)的水平。结果 服用VPA 3个月与服药前比较 ,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t =2 82 4 ,P <0 0 1) ,且与VPA剂量呈负相关 ;胶原和二磷酸腺苷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下降 (t =2 15 3和 2 2 6 3,P均 <0 0 5 ) ,与VPA剂量呈负相关 ;TXB2 显著下降 (t =2 373,P <0 0 5 ) ,与VPA剂量不相关 ;6 Keto PGF 1α无明显变化。服药 6个月与 3个月比较 ,上述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全身性发作组与部分性发作组比较 ,上述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VPA能影响癫疒间 患儿的血小板数量及功能 ,影响的程度与VPA剂量相关 ,与癫疒间 患儿的发作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10.
癫癎发作引起的脑损伤主要表现为神经元丢失及胶质细胞增生.广谱的抗癫癎药丙戊酸钠具有复杂的药理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丙戊酸钠不仅具有抗癫癎效应,其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还对癫脑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诱导神经营养,减少癫癎发作后神经元的缺失及阻止细胞的凋亡等.但丙戊酸钠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该文重点就丙戊酸钠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丙戊酸钠对癫癎患儿瘦素及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VPA)对癫患儿体质量指数(BMI)、瘦素及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准备单独服用VPA治疗的癫患儿24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观察BMI、瘦素、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VPA治疗3个月在BMI、瘦素、TC、TG、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HDL-C变化不明显。治疗6个月,其各项指标的变化基本同治疗3个月时,仅LDL-C又回降至治疗前水平。结论VPA有导致癫患儿肥胖的作用,且多在服用VPA3个月内发生,并对血脂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丙戊酸镁缓释剂治疗癫的疗效及其对癫患儿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8例患儿予丙戊酸镁缓释剂治疗,并密切观察其发作控制的程度、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定期复查肝功能和血常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分别予患儿智商、P300测定,与正常对照组40例比较。结果完全控制18例(47.4%),显效11例(28.9%),有效6例(15.8%),无效3例(7.9%),总有效率92.1%;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癫组智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治疗后6个月癫患儿的P300潜伏期、波幅治疗6个月后较治疗前有所改变,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丙戊酸镁缓释剂治疗儿童癫疗效显著,使用方便,无明确的不良反应,且对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拉莫三嗪、丙戊酸钠对癫(癎)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LTG)和丙戊酸钠(VPA)对癫痫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首次确诊的癫痫患儿76例中,36例用LTG单药治疗,40例用VAP单药治疗。用药6个月前后对二组进行智力(IQ)测定。同时选取20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1.癫痫患儿语言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和总智商(FIQ)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各项分测验得分亦均降低(Pa〈0.05)。2.癫痫患儿用LTG治疗6个月后VIQ、PIQ、FIQ及各项分测验得分较用药前无明显变化(Pa〉0.05);癫痫患儿用VPA治疗6个月后VIQ、PIQ、FIQ无明显变化(Pa〉0.05),而在分测验中知识项得分用药后比用药前显著提高(P〈0.05),编码、木块图项得分显著下降(Pa〈0.05)。结论:癫痫患儿易发生认知功能损害,且损害无选择性;癫痫患儿服用LTG 6个月后对认知功能无影响;服用VPA 6个月后FIQ未见明显变化,但在木块图和编码上有降低,而在知识项得分用药后比用药前提高,表明VPA主要影响右脑功能,而对左脑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丙戊酸钠单剂治疗儿童失神癫的疗效。方法选择1990-04—2004-05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医院诊断失神癫并首选口服丙戊酸患儿123例,发作未能完全控制者加用氯硝西泮,观察其疗效并进行追踪。结果123例患儿中,丙戊酸单药治疗后发作完全控制者105例,发作完全控制率84.4%,其余18例单用丙戊酸发作未能完全控制者,加用氯硝西泮后,发作均得到完全控制,全部患儿发作完全控制率为100%。追踪34例停药后的患儿9个月至10年,其中2例复发,占5.9%。结论丙戊酸单药治疗失神癫能使84.4%的患儿发作完全控制,发作不能完全控制者应加用氯硝西泮,二者联合用药可使患儿的临床发作得到完全控制,且起效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托吡酯(TPM)、丙戊酸钠(VPA)、硝西泮(NZP)治疗儿童睡眠中癫性电持续状态(ESES)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00年1月-2006年7月首诊的ESES患儿30例,随机分为TPM、VPA二组,每组15例。分别予TPM、VPA治疗。随访6个月,有效者继续治疗;无效者加用NZP治疗,继续随访6个月,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6个月TPM组有效7例,有效率46.7%;VPA组1例治疗1个月因肝功能损害改为氯硝西泮治疗,余14例中有效7例,有效率为50.0%。二组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组治疗有效者继续观察6个月后疗效良好。TPM与NZP合用8例,有效6例(75%);VPA与NZP合用7例,有效5例(71.4%),二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PM、VPA单药治疗ESES有一定疗效,合用NZP效果明显,可作为治疗ESES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托吡酯和丙戊酸钠对癫癎儿童血浆神经肽Y(NPY)的影响。方法将2003-01—2003-12在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科就诊的特发性癫癎患儿随机分为托吡酯组(45例)和丙戊酸钠组(42例),在治疗前和治疗4个月后测定患儿体重、空腹血糖和NPY(放射免疫法)。结果托吡酯组治疗后出现体重下降[治疗前(19.92±10.61)/kg,治疗后(19.42±10.43)/kg,P<0.05],空腹血糖降低[治疗前(4.99±0.52)mmol/L,治疗后(4.65±0.30)mmol/L,P<0.01],以及NPY下降[治疗前(161.48±51.45)pg/mL,治疗后(141.01±54.94)pg/mL,P<0.01]。而丙戊酸钠组治疗后体重增加[治疗前(18.41±9.32)/kg,治疗后(20.40±9.84)kg,P<0.01],血糖下降[(治疗前4.73±0.70)mmol/L,治疗后(4.49±0.63)mmol/L,P<0.01],NPY升高[治疗前(151.64±30.4)pg/mL治疗后(166.97±24.50)pg/mL,P<0.05]。结论托吡酯治疗可引起癫癎患儿体重下降、血糖降低和血浆NPY的降低,丙戊酸钠治疗会导致NPY的水平升高、体重增加和血糖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丙戊酸钠(VPA)对癫(癎)患儿体质量及糖、脂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首次诊断癫(癎)VPA单药治疗的患儿30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6个月进行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血胰岛素、胰岛素抵抗(IR)指数、瘦素、脂联素和瘦素/脂联素(L/A)测定,进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研究.结果 VPA治疗3个月患儿体质量[(21.88±1.82) kg vs (23.80±1.88)kg,P<0.001]、BMI[(15.71 ±0.30) kg·m-2 vs (16.40±0.27) kg·m-2,P<0.05]、血胰岛素水平[(39.81±2.70) pmol·L- vs(52.48±3.43) pmol·L-1,P<0.001]、IR指数[(1.42±0.13) vs (1.82±0.15),P<0.001]、瘦素水平[(3.72±0.25) mg·L-1 vs (6.73±0.72)mg· L-1,P <0.001]、L/A[(0.33±0.05) vs (0.65±0.06),P<0.001]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脂联素水平[(19.02±3.09) mg·L- vs(11.85±1.55)mg·L-1,P<0.01]较治疗前明显降低;VPA治疗6个月患儿体质量[(23.80±1.88)kg vs(25.32±2.07)kg,P<0.001]、BMI[(16.40±0.27) kg·m-2 vs(16.51 ±0.35) kg·m-2,P<0.05]、瘦素水平[(6.73±0.72)mg.L-1vs (10.12±1.17) mg·L-1,P<0.001]、L/A[(0.65±0.06) vs(1.45±0.23),P<0.001]较治疗3个月时亦明显升高,而脂联素水平[(11.85±1.55) mg·L-1 vs(9.00±1.13) mg·L-1,P<0.01]较治疗3个月时下降更明显;血胰岛素水平[(39.81±2.70) pmol·L-1vs (52.48±3.43) pmol · L-1 vs( 30.77±1.54) pmol·L-1,Pa<0.01]、IR指数[(1.42±0.13) vs(1.82±0.15) vs(0.99±0.06),Pa<0.01]较治疗前、治疗3个月时均明显降低.VPA治疗前后空腹血糖水平[(4.79±0.30) mmol·L-1vs (4.64±0.16) mmol·L-1 vs (4.33 ±0.12) mmol·L-1,Pa>0.05]无显著差异.结论 VPA治疗后对癫(癎)患儿体质量及糖、脂代谢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癫癎儿童丙戊酸钠群体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建立癫疒间儿童丙戊酸钠的群体药代动力学 (populationpharmacokinetics ,PPK)模型 ,促进个体化用药。方法 检测 10 0例癫疒间 患儿丙戊酸钠的血药质量浓度 ,用USC PACK软件计算丙戊酸钠PPK参数值 ,建立PPK模型 ;据此预测 36例新癫疒间 患儿 (指未参与PPK模型建立的 )的血药质量浓度 ;将预测值与观测值做配对t检验 ;计算不同预测误差百分比的符合率及其 95 %可信区间 ,判断预测的准确程度 ,验证PPK模型。结果 PPK参数值 :消除速率常数为 (0 0 4 38± 0 0 384 ) /h ,选择吸收速率常数为 (2 5 2 2± 2 74 3) /h ,表观分布容积对体重的斜率为 (0 32 9± 0 4 96 )L/kg。预测值与观测值的配对 t检验没有统计学差异 (P =0 99) ;预测的误差百分比分别为 5 %、10 %、15 %、2 0 %、2 5 %、30 %的符合率分别为 74 %、84 %、89%、92 %、93%、95 %。结论 用USC PACK软件成功建立中国癫疒间儿童丙戊酸钠的PPK模型 ,准确预测丙戊酸钠稳态血药质量浓度 ,为获取个体药代动力学参数 ,设计个体化用药方案 ,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儿童癫癎丙戊酸血药浓度监测48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儿童癫痫丙戊酸(VPA)血药浓度的因素。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技术(FPIA)法测定482例癫痫患儿VPA全血药物浓度(TDx)。结果 达有效血药浓度(50-100μg/ml)270例(56.0%),低于有效血药浓度108例(22.4%),高于有效血药浓度104例(21.6%)。结论 儿童各年龄段体内VPA代谢差异。与其他抗癫痫药物的合用,采血时间正确与否是影响儿童VPA血药浓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丙戊酸(VPA)单药治疗对癫癎患儿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指导VPA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7月门诊首次确诊并给予VPA单药治疗的癫癎患儿.以二氢若丹明荧光染色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患儿服药前和服药6个月时的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刺激指数;收集健康儿童全血,分别加适量VPA配成0、50、100、150和200 μg·mL-1浓度进行培养,于培养后6、18和24 h检测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刺激指数(SI),观察中性粒细胞功能变化的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特征.结果 研究期间纳入癫癎患儿29例,其中男13例,女16例;全身性发作22例,部分性发作7例;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为(6.41±3.14)%,治疗后为(12.30±7.73)%;治疗前SI为440.6±32.4,治疗后为429.6±2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全身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间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S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随VPA浓度升高而增高,SI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VPA 50 μg·mL-1培养6 h后中性粒细胞SI轻度升高,但培养24 h后显著降低;VPA 200 μg·mL-1培养后各时间点均见中性粒细胞SI显著降低.结论 VPA单药治疗癫癎患儿体内存在中性粒细胞的自身活化现象,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的升高呈浓度依赖性,SI的降低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VPA单药治疗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功能的显著下降,且该作用与癫癎发作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