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松动假体周围的假膜组织中成纤维母细胞样基质细胞在假体周围骨溶解中的作用.方法 从人工假体周围的假膜标本中分离成纤维母细胞样基质细胞并作体外培养,传代后与外周血单核细胞共培养,并向各组内分别加入骨水泥颗粒和破骨细胞形成抑制因子(OPG)等,检测是否有破骨细胞形成及其活性;并采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成纤维母细胞样基质细胞中核因子κ 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ANKL)和OPG等破骨细胞调节因子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 细胞共培养结束时观察到抗酒石酸磷酸酶(TRAP)和玻璃蛋白酶受体(VNR)阳性的多核细胞及骨吸收陷窝形成,这一过程可被OPG彻底阻断;骨水泥颗粒组骨吸收陷窝的数量较对照组增加.同时基质细胞表达RANKL和OPG mRNA,骨水泥颗粒组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分别增加,并且RANKL/OPG的比率增大.结论 人工假体周围假膜中成纤维母细胞样基质细胞表达膜蛋白型及可溶性RANKL,支持破骨细胞分化及其骨吸收活性,从而促进假体周围骨溶解.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血管生成、微血管密度 (MVD)与人骨巨细胞瘤 (GCT)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检测 40例人骨巨细胞瘤中VEGF蛋白、CD34的表达 ,以对VEGF、MVD与GCT的临床分期 (Enneking’s分期 )、病理分级 (Jaffe分级 )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VEGF在 40例GCT中 ,无论是梭形的基质细胞 ,还是多核巨细胞均有表达 ,Ⅲ期的骨巨细胞瘤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第Ⅰ/Ⅱ期的GCT ;VEGF与病理分级之间的差别不明显。 40例GCT ,C434均有所表达 ,但表达的差异很大 ,其MVD从 3 4- 10 0不等。Ⅲ期的骨巨细胞瘤MVD明显高于第Ⅰ/Ⅱ期 ,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而Ⅲ级的GCT与第Ⅰ/Ⅱ级GCT的MVD之间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VEGF与MVD之间 ,VEGF在单核细胞、多核细胞中表达较高者 ,其MVD均值较高 ;反之 ,则MVD均值较低 ;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P <0 0 5 )。结论 :VEGF、MVD均与临床分期有关 ,而与病理分级无关。VEGF、MVD可作为人骨巨细胞瘤预后判断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nm23蛋白在骨巨细胞瘤(GCT)的表达及其与GCT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方法 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m23在52例GCT(按Jaffe分级:Ⅰ级15例、Ⅱ级25例、Ⅲ级12例)中的表达。 结果 21例nm23表达呈阳性,总阳性率为40.4%,在Ⅰ级、Ⅱ级、Ⅲ级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44.0%、41.7%,nm23阳性表达在骨巨细胞瘤Ⅰ级、Ⅱ级、Ⅲ级中差异无显著性(χ2=0.45,P>0.05)。在术后3年内出现复发的13例中,有9例阳性表达,无复发的39例中有12例阳性表达,两者差异显著(χ2=5.99,P<0.05)。结论 nm23在GCT中的表达与病理分级无关,但与其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4.
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的纯化及其性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酶消化方法对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进行纯化 ,以弥补破骨细胞获取量少的问题 ,为骨质疏松的体外研究提供丰富的细胞来源。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的性质和来源进行探讨。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 8例骨巨细胞瘤的多核巨细胞 ,在培养 2 0h后 ,用 0 .5 g·L-1胰蛋白酶 / 0 .2 g·L-1EDTA联合消化的方法去除贴壁能力较弱的单核基质细胞。将分离培养的骨巨细胞瘤多核巨细胞与牙磨片共培养 ,观察骨巨细胞中多核巨细胞的噬骨能力。并用破骨细胞特异表达的空泡型质子泵、Ⅱ型碳酸酐酶、组织蛋白酶K、基质金属蛋白酶 9对多核巨细胞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TRAP染色。结果 :利用酶联合消化的方法可以获得较高纯度的多核巨细胞 ,纯化率达 85 %。骨巨细胞瘤中的多核巨细胞对破骨细胞所特异表达的空泡型质子泵、Ⅱ型碳酸酐酶、组织蛋白酶K、基质金属蛋白酶 9呈强阳性表达 ,TRAP染色阳性 ,体外培养具有噬骨能力。结论 :利用 0 .5 g·L-1胰蛋白酶 / 0 .2g·L-1EDTA消化的方法可获得较高纯度的多核巨细胞 ,可为破骨细胞体外研究提供丰富的细胞来源。骨巨细胞瘤中的多核巨细胞在功能表达上与破骨细胞相似 ,它可能来源于病变中圆形单核基质细胞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徐钢  庞健 《医学科技》1999,(1):10-13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的组织发生以及对免疫组化特征与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32例骨巨细胞瘤(GCT)进行了8种抗体标记检测。结果 32例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和单核基质细胞CD68均为阳性反应,α-1抗胰糜蛋白酶和溶菌酶两种抗体的阳性反应均较弱;所有病例第Ⅷ因子相关抗原、上皮膜抗原和细胞角蛋白标记在瘤细胞中无阳性表达;全部病例单核基质细胞波形成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均为阳性反应,而多核巨细胞几乎都为阴性反应;PCNA增殖指数在骨巨细胞瘤虽Jaffe病理分级增高而呈递增趋势,Ⅰ组骨巨细胞瘤的PCNA增殖指数与Ⅱ级与Ⅲ级之间的PCNA增殖指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Ⅱ级与Ⅲ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级相互之间有交叉重叠现象。结论 本文结果提示,骨巨细胞瘤可能起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骨保护蛋白(OPG)/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通路探究Lnc-AK077216对破骨细胞(OC)分化成熟的调控作用。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RAW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Lnc-AK077216-shRNA、Control-shRNA转染至RAW264.7细胞,分别设为转染组、空载组。另取未作处理细胞设为对照组。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率,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测定转染后Lnc-AK077216 mRNA相对表达量;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检测诱导分化7 d后的OC数及阳性染色面积;采用qRT-PCR检测诱导分化培养3 d后各组OPG、RANKL、RANK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诱导分化培养3 d后各组OPG、RANKL、RANK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转染48 h后,荧光显微镜显示转染效率> 70%;转染48 h后转染组Lnc-AK077216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和空载组(P <0.05);诱导分化前RAW264.7细胞多呈圆形且形态规则,诱导分化7 d后经TRAP染色,可观察到呈阳性的多核巨细胞,细胞有伪足、突起,且体积较大,表明生成OC;转染组OC数少于对照组和空载组(P <0.05),阳性染色面积小于对照组和空载组(P <0.05);转染组OPG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和空载组(P <0.05),RANKL、RANK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和空载组(P <0.05)。结论 敲低Lnc-AK077216可抑制RAW264.7细胞向OC分化,其调控机制可能与上调OPG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RANKL、RANK mRNA和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中多核巨细胞和单核基质细胞的起源及在肿瘤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骨巨细胞瘤手术标本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巨噬细胞抗原(CD68)、波形蛋白、抗糜蛋白酶(AACT)、抗胰蛋白酶(ACT)以及溶菌酶的表达和分布状况。结果 多核巨细胞主要表达CD68、AACT、ACT以及溶菌酶,无一表达PCNA;单核基质细胞可分为两种类型,以纤维母细胞型占优势,主要表达波形蛋白和PCNA;组织细胞型主要表达CD68、AACT、ACT以及溶菌酶。结论 多核巨细胞并非肿瘤细胞,它可能来自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单核基质细胞中的纤维母细胞型为肿瘤的主要增殖成分,可能来自间充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与骨巨细胞瘤局部溶骨的关系.方法:通过ELISA法、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化法对10例骨巨细胞瘤、5例骨肉瘤和5例正常人血清进行了TNF-Α和M-CSF表达及定位检测.结果:骨巨细胞瘤组织TNF-Α含量和M-CSF表达率明显高于骨肉瘤和正常人血清.TNF-Α由骨巨细胞的部分单核基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分泌;而M-CSF由部分单核基质细胞分泌,多核巨细胞则不表达.结论:骨巨细胞瘤中各种细胞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可能参与该肿瘤的局部骨质吸收.  相似文献   

9.
护骨素与骨质疏松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护骨素(osteoprotegerin,OPG)又称骨保护蛋白,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的新成员.它与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κB ligand,RANKL)和NF-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κB,RANK)是偶联成骨细胞、基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化、活化与生物活性的主要细胞因子,对骨形成和骨吸收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它对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将OPG与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K(Cath-K)在骨巨细胞瘤(GCT)中的表达及其与GCT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SP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骨组织及GCT中Cath-K的表达情况。结果:GCT中Cath-K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骨组织(P<0.05);GCT中Cath-K的阳性表达与Jaffe分级、年龄和有无肺转移有关(P<0.05)。结论:Cath-K在GCT的发生及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14例骨转移癌和20例良性骨肿瘤患者进行三相骨显象检查,并用TF比值和患/健比值进行良、恶性的鉴别。TF比值对良、恶性鉴别的灵敏度为58%,特异性为75%,准确率为66%。而用患/健比值进行鉴别,其灵敏度为65%,特异性为85%,准确率为73%,略优于TF比值的诊断效能。本文认为三相骨显象的患/健比值有助于良、恶性骨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和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bone cyst,ABC)因为具有相似的表现而成为骨肿瘤诊断中较难鉴别的两类疾病;从二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病理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鉴别要点,明确诊断;同时论述了诊断思维的整合性是骨肿瘤诊断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向理科  罗子国 《重庆医学》1993,22(5):266-268
本文对7例脊柱原发性骨巨细胞瘤(GCT)进行了光镜(LM),组化和免疫组化研究,其中2例进行了电镜(EM)观察。LM和EM显示GCT由单个核细胞(MC)和多核巨细胞(MGC)组成。MC包括成纤维细胞(FB)、组织细胞(HC)、原始间叶细胞、中间型细胞、黄色瘤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MFB),并见原始间叶细胞过渡为不同分化的FB和HC。MGC由MC融合而成,多数为HC型,少数为兼有FB和HC的混合型。我们认为GCT起源于原始间叶细胞;HC、FB和MFB属肿瘤性细胞,MGC属反应性细胞。  相似文献   

14.
自体骨/固骼生移植治疗四肢良性骨肿瘤性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体骨/固骼生复合物应用在四肢良性骨肿瘤、瘤样病变骨缺损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自2000年3月至2006年12月,38例患者病理证实为四肢良性骨肿瘤;术中将病灶于外科边缘彻底刮除,根据病损情况选择自体骨颗粒加固骼生彻底紧密填塞骨缺损空腔;术后固定关节6周,避免负重。结果38例患者术后随访1—8年,平均3年6个月。所有病例均未见病变复发,4例发生轻度病理性骨折,1例术后切口渗液较多,1个月后停止渗出,切口愈合。其余病例均一期愈合。所有骨移植体X线片上显示理想的再生形态。结论自体骨/固骼生复合物应用在四肢良性骨肿瘤、瘤样病变骨缺损中的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上四肢长管骨肿瘤手术,既要彻底地切除病灶,又要尽力保全肢体和关节以达到满意疗效,难度较大。本文介绍我科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作骨肿瘤局部大块或大段切除、吻合血管的游离骨移 植修复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或肿瘤段截再植术共49例。术后随访3~6个月植骨区全部达到骨性愈合,肢体功能得以保全或改善,达到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1971~1990年,对29例长骨原发性肿瘤或瘤样病损,施行瘤段切除,金属假体置换。部位肱骨近端5例;股骨近端12例;胫骨近端2例;股骨远端9例;桡骨远端1例。其中侵袭性骨巨细胞瘤21例:软骨肉瘤3例;骨肉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动脉瘤性骨囊肿3例。对26例进行了1~19年随访,平均8年。功能优良者16例(占62%);假体柄断裂2例;假体早期脱位1例;局部复发3例;迟发感染3例;1例因肺部转移而死亡。手术的关键是:保证瘤段彻底切除,预防术后感染和改进假体设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侵袭性骨肿瘤细胞凋亡及p53、p21、BcL-2的表达情况,并初步探讨其临床及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原位DNA末端标记法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种共123例侵袭性骨肿瘤中细胞凋亡及p53、p21、BcL-2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其阳性反应率。结果 发现在几种骨肿瘤中p53、p21表达较普遍。BcL-2的表达凶于部分恶性肿瘤病例,良性肿瘤不表达。恶性骨肿瘤p53、p21t BcL-2基因蛋白表达阳性率均高于良性肿瘤,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恶性骨肿瘤细胞凋亡阳性率均低于良性肿瘤,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p53、p21的异常活动在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差相当重要的作用。而BcL-2的表达可作为良、恶性骨肿瘤鉴别的一个参考指征。  相似文献   

18.
The tumor of knee is a relatively common dis-ease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bone tumor of knee andsoft tissue tumor of knee,mainly consisting of bonetumor in distal femurand proximaltibia,cystofknee( including popliteal cyst,cyst of meniscus,ganglioncyst and so on) ,neurilemmoma and hemangioma,etc.It has been already reported about ultrasono-graphic diagnosis of the cystof knee[1] ,butthe diag-nosisof the bone tumor of knee generally depends onX- ray,CT or MRI.This study analyzed the resultsof…  相似文献   

19.
1481例恶性肿瘤核素骨显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祁苏凌  蔡宗萍  王瑛  徐凤  史若飞 《重庆医学》2005,34(8):1134-1135
目的评价核素骨显像对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 481例恶性肿瘤患者注射99mTc-亚锡亚甲基二膦酸盐(MDP)30mci后行SPECT全身骨显像,共作骨显像1 797人次.结果显像阳性1 259例,阳性率85%.其中首次显像阳性973例,随访发现阳性286例.显像特点:多发性放射性分布浓聚占91.58%,单发性放射性分布浓聚4.85%,单发性放射性分布稀疏缺损3.57%.转移癌的好发部位依次为:脊柱、肋骨、盆骨、股骨、颅骨、肩胛骨、指(趾)骨.结论核素骨显像对于早期发现骨转移癌灵敏度高,应列为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20.
核素骨显像与MRI对肿瘤骨转移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琳  罗树春  候梅 《四川医学》2007,28(11):1218-1219
目的 探讨核素平面骨显像(SPE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诊断肿瘤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肿瘤患者接受骨显像和磁共振检查的结果。结果42例患者,骨显像阳性35例(83.3%),MRI扫描阳性30例(71.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0,P〉0.10)。骨显像阳性病灶数68个,MRI检出病灶数59个,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掌意义(P〉0.10)。骨显像和MRI共检出病灶数127个中,脊柱病灶最多。结论 核素平面骨显像仍为筛选肿瘤患者骨转移的首选检查,MRI是其必要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