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阳陵泉临床应用三则临沂市兰山区南坊镇医院(276000)刘广云关键词阳陵泉;偏头痛;肩周炎;坐骨神经;痛针刺疗法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的腧穴,为合穴,又为八会穴之一。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主治胸胁痛、口苦、呕吐、黄疸、肝炎、胆囊炎等。笔者以...  相似文献   

2.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头痛,头痛部位有手足少阳经、足太阳经、足厥阴经、督脉、跷脉等经脉循行,而以少阳经脉分布范围最广.针刺治疗偏头痛有确切疗效,取穴以足少阳胆经腧穴使用频次最高.除了头痛处局部取穴这个原则外,作者认为取足少阳胆经腧穴治疗偏头痛还与阳跷、阳维等奇经,以及经筋有关,而表里经、同名经配穴的运用可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3.
悬钟穴,属足少阳胆经腧穴,又名绝骨,首见于<针灸甲乙经>,是八会穴中的髓会.位于外踝尖上3寸,当腓骨前缘与腓骨短肌肌腱之间凹陷处,相当于腓骨短肌和趾长伸肌分歧部;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功效:泄胆火,清髓热,通经络,祛风湿;主治手足不遂,颈项强痛,头痛,脚气,胸腹胀满等.笔者临床时,常将此穴随证应用,每获良效,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用穴规律。方法收集1997-201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相关文献,严格依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建立处方数据库,从腧穴选用、腧穴配伍、部位归属、经络归属等方面对用穴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83篇,针灸处方390条,腧穴以廉泉、风池、金津、玉液、翳风使用频次最高,高频腧穴间的相互组合是常见配伍形式,腧穴分布以头面颈项部为主;所选腧穴经穴、非经穴占比分别为73.78%、26.22%,经穴遍布十四经,以足少阳胆经、任脉、督脉最为常用。结论针灸治疗本病以局部选穴为主,配合远端选穴;优先选用廉泉、风池、金津、玉液等高频次腧穴进行处方配伍;重视阳经腧穴的运用,并辅以针对性强的非经穴。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灸治疗卒中后丘脑痛的选穴组方规律。方法:电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和PubMed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卒中后丘脑痛的文献,通过纳排标准对数据进行筛选。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1.0软件、SPSS Modeler 18.0软件及Cytoscape3.9.1软件进行腧穴频次与归经、特定穴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34篇有效文献,提取针灸处方34条,涉及腧穴91个,总频次368次;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曲池、三阴交;最常涉及的经脉为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特定穴以交会穴、五腧穴与八脉交会穴使用最多;聚类分析获得7个有效聚类群;核心关联规则分3类:“曲池-环跳-肩髃-外关-风市”、醒脑开窍针刺法主穴和百会-曲鬓,置信度均≥90%、支持度均≥35%。结论:针灸治疗卒中后丘脑痛以水沟-内关-极泉-委中-三阴交为主穴,重视阳经、夹脊穴和郄穴的应用,同时结合头针及肢体腧穴,可取得更加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索古医籍中针灸治疗瘿病的相关文献,总结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取穴规律。方法:确立瘿病的相关检索词,依据中医大型电子图书《中华医典》中的文献条目构建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考察古代针灸治疗瘿病的腧穴和经脉使用频次、腧穴间配伍规律、特定穴使用情况及腧穴分布情况。结果:古代治疗瘿病以近部选穴为主,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腧穴为天突、肩髃、气舍、天府、臑会,使用频次靠前的经脉为手阳明大肠经、任脉、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腧穴间配伍形式包括局部配穴、本经配穴及同名经配穴,以局部配穴为主,选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选用腧穴多位于颈项部和上肢部。结论:古代治疗瘿病注重近部选穴,多取循经颈部经脉上腧穴,腧穴间配伍以局部配穴为主,多使用交会穴,所选腧穴多分布于颈项部和上肢部,可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灸治疗偏头痛取穴规律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偏头痛临床对照试验中的十四经腧穴用穴规律。方法搜集近几年来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报道40篇,对其取穴规律从中医角度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在合格文献中,治疗偏头痛的主穴有10个。10个腧穴分布于6条经和经外奇穴上,其中足少阳胆经用得最多,有3个,其他经上的各有1个。结论偏头痛的临床研究中使用的腧穴、归经主要以足少阳胆经为主,并且多以风池、太阳与率谷相配出现,而配穴则以辨证取穴为主。  相似文献   

8.
风池穴新探     
<正> 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穴,手足少阳阳维阳跷之会,亦是临床常用经穴之一。根据文献记载,其主治病证有:偏正头痛、中风气塞涎上不语,癫疾僵仆、头晕、目赤痛、目眩、多泪,鼻鼽衄,气发耳塞目不明、颈项强直、腰背肩俱痛,外感风寒、凝结(?)瘧、诸瘿等。这些  相似文献   

9.
风池穴治疗眼疾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经穴,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该穴最早记载于《灵枢.热病》,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中风、目赤痛等病,具有疏风清热、聪耳明目、醒脑开窍的作用,在临床上运用极为广泛。《针灸甲乙经》曰:"目中病不能视,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后取天牖,风池。"导师刘立安教授在临床上善于用风池穴治疗各种疾病。笔者跟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7,(3):472-475
目的:探索中医治疗经行头痛针灸临床的取穴、经脉选取、腧穴配伍和临床方药应用的规律。方法:通过在知网、万方等数据库里搜集现代文献,选取符合关于针灸治疗经行头痛的文献资料,将数据挖掘技术运用探求选穴规律。同时选取名老中医采用中药治疗经行头痛的相关文献进行探讨。结果:用使用频次在10次以上(包括10次)的腧穴进行分析,腧穴使用频次累计最多的为足少阳胆经,其次为足厥阴肝经和经外奇穴;中药治疗经行头痛以疏肝解郁、调节气血为主。结论: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是治疗经行偏头痛的主要选择;依据辨证论治选用适合病人的方药是治疗经行头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胆囊穴当属胆经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倩  赵晓峰  王舒 《中国针灸》2010,30(5):426-426
经外奇穴是传统经络腧穴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经外奇穴的归经,是经外奇穴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外奇穴规范化的最终形式.其中胆囊穴在<经络腧穴学>中被归于经外奇穴一章,但是对照该穴所处位置、主治病证以及足少阳胆经的循行等,笔者认为其应被归于足少阳胆经,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梳理针刺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相关临床论文,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针刺选穴规律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万方、维普、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检索相关文献,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建立针刺处方数据库并运用SPSS Statistics 21.0及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有效文献共计246篇,使用腧穴124个,总使用频次1 361次,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颈夹脊;使用频次较高的经脉为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等;特定穴使用频次最高的为五输穴;使用的穴位主要分布于头颈项部与上肢部;最常用的穴位组合为颈夹脊、风池。结论:针刺治疗本病时,主要使用的穴位为颈夹脊配合大椎、后溪、合谷、风池等穴位;多使用头颈项部及上肢部的远近配穴法;经脉中使用最多的为足少阳胆经。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探寻少阳经脉头部循行以及之间的关系,分析"以痛为腧"的产生过程和腧穴主治特异性规律。方法:发放调查问卷700份,让偏头痛患者将3个最剧烈的痛点标注在网格图上,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得到382份有效问卷,通过统计问卷结果总结和分析其分布规律。结果:头侧部少阳经穴位被点出的次数为732占比63.87%,其中足少阳胆经痛点数为674个占比58.81%,手少阳三焦经痛点数为133个占比11.61%。痛点出现频次较高的少阳经穴有足少阳胆经的悬颅穴、率谷穴、正营穴、颔厌穴等穴位,所占比例分别为8.12%、7.50%、6.46%、6.28%等,以及手少阳三焦经的角孙穴、丝竹空穴、耳和髎穴,所占比例分别为4.10%、3.40%、3.14%。结论:偏头痛在侧头部痛点与少阳经脉的循行线是有联系的,痛点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线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针灸治疗瘰疬的选穴规律。检索《中华医典》中针灸治疗瘰疬相关条文,筛选和提取条文原文、腧穴名称、腧穴特性、腧穴归经等,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建立腧穴处方数据库,对腧穴及其归经和特性进行频次分析;应用SPSS21.0软件对针灸复方进行聚类分析;采用SPSS Modeler18.0软件分别对颈项部和胸腋部复方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共提取针灸处方314条,单穴处方236条;复方78条,其中颈项部复方53条,胸腋部复方25条。共涉及腧穴54个,腧穴总使用频次为530次。使用频次前3位的腧穴为天井、足临泣、太冲;最常涉及的经脉为手足少阳、阳明经;特定穴以合穴、输穴使用最多。聚类分析获得6个聚类群。关联规则分析得到颈项部核心处方为曲池、肩髃、天井、肩井;胸腋部核心处方为大陵、阳陵泉、膻中、肩井、外关、支沟、渊腋、章门。分部复方关联分析所得核心处方与总复方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正络;威灵仙、海风藤通经络,止痹痛,善治肢节疼痛麻木、筋脉拘挛;川芎活血行气,调畅气血;丹参功善活血祛瘀,可加强当归、川芎活血止痛之功效;白芍养血和营,增强补血之力,配甘草,可柔筋止痛;姜黄为苦寒之品,活血行气,通经止痛;地龙性寒味咸,通络止痛;葛根解肌生津,善于缓解项背肌肉痉挛;桂枝温通经脉,散寒解表,与葛根配伍,常用于风寒表证见项背强痛者。全方共奏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同时配合针刺治疗,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肩井穴为手少阳、阳维之交会穴,具有活络消肿的功效;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具有止痛活血通经的功效;外关穴属手少阳三焦经,具有通经活络的功效;天柱穴属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代针灸文献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取穴选用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的方式,对1957~201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中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梳理,得到相关文献43篇,分析现代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选穴规律。结果:通过分析发现,现代针灸文献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选取腧穴主要为合谷、内关、三阴交、外关、肩髃、曲池、手三里、阳陵泉、尺泽和足三里,选取腧穴所属经脉主要为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选取腧穴所在部位主要是上肢部和下肢部,选取腧穴特定穴类别主要是五输穴、交会穴和八脉交会穴。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取穴规律具有以循经取穴、局部取穴和重视特定穴取穴为主的特点。结论:临床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应在中医阴阳平衡理论、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选取以肢体痉挛性瘫痪所在部位属于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为主的腧穴进行配伍,坚持辨证论治选穴配方,重视特定穴,从而发挥所选腧穴协同增效的作用,增强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120例徐国年(山西省孝义市人民医院针灸科,032300)1一般资料120例中,男84例,女36例;年龄在18~79岁之间;病程3天~20年。属足少阳胆经痛者70例,属足太阳膀胱经痛者41例,两经混合型痛者9例。2治疗方法取患侧秩边...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明清时期中医文献中涉及针灸治疗痹证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从经脉、腧穴应用规律等方面总结明清时期针灸治疗痹证的规律,为痹证基础与临床研究提供文献学依据。方法通过对《中华医典·针灸推拿类》进行电子检索,摘录明清时期记载痹证相关内容的资料,将筛选出的条文按照归经、穴位性质录入Excel表中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明清时期记载有关针灸治疗痹证的条文267条,涉及十四经,131个腧穴,其中5个为经外奇穴;足少阳胆经使用频次最高,手阳明大肠经次之;足太阳膀胱经使用的腧穴数量最多,足少阳胆经次之;常用的腧穴有28个(出现频次5次以上),其中最常用于治疗痹证的穴位依次为曲池26次、环跳23次、合谷22次、尺泽16次、阳陵泉15次、委中14次。特定穴中五输穴使用频次最高,使用频次为217次。结论明清医家应用针灸治疗痹证的经脉使用规律为阳经多于阴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使用频次较高;腧穴使用上,注重特定穴位的使用,尤其是五输穴的使用,本研究结果为临床上针灸治疗痹证选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复杂网络技术,分析临床针灸治疗眩晕的穴位选择和配伍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和眩晕穴位处方选择研究提供了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近5年关于针灸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本次研究的文献,并建立针灸治疗眩晕原始数据库。通过IBM SPSS Modeler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再利用Gephi0.9.2对腧穴数据进行“Fruchterman Reingold”算法建模,进行k-core层次分析,通过modularity class算法进行社团分析。结果 最终筛选出符合本次研究类型文献102篇,提取针灸处方169条,包含103个腧穴,腧穴使用总频次1163次。其中,使用腧穴以足少阳胆经为主,而足少阳胆经中又以风池穴使用频次最高(128次)。关联规则分析显示风池-夹脊穴在腧穴间支持度最高;风池-天柱在腧穴间置信度最高。运用k-core优化腧穴处方,得到31个核心腧穴,通过modularity class算法聚类得到3个社团。结论 针灸治疗眩晕处方所选腧穴主要分布于头部,特定穴中以五输穴、原穴以及背俞穴使用较多,而在选穴和腧穴配伍方面则...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聚类分析技术探索清代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经穴选用规律。方法:利用古代针灸处方管理信息系统,检索清代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处方150首,采用频数分析,获取主要腧穴;在此基础上,利用SPSS 21. 0统计软件,进行主要腧穴的聚类分析。结果:清代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主要腧穴包括16个,其中频数最高的5个腧穴是曲池、足三里、合谷、肩髃、阳陵泉,频数最高的5条经脉是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均为阳经,以及4个腧穴聚类结果(即组类)。结论:从古代针灸处方中,发现中风半身不遂治疗选用腧穴的组类,为现代针灸临床治疗中风半身不遂提供了用穴规律参考,为有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