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血栓素A2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发挥抗血小板疗效,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然而,临床上部分患者规范服用阿司匹林达不到对血小板的显著抑制,仍有动脉血栓事件发生,称为阿司匹林抵抗.  相似文献   

2.
心血管病治疗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抵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闽春  沈晓英  杨耀芳 《中国药房》2006,17(13):1024-1026
许多临床试验证实,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C10pidogrel)能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美国和欧洲的指南推荐冠心病及其它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患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能使高危人群的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5%。但临床发现,患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反应存在明显个体差异,部分患达不到预期疗效,产生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和氯吡格雷抵抗(Clopidogrel resistance)。目前,有关上述二抵抗机制研究较多,笔认为这些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使更多患受益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治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为此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应用已有上百年应用历史,早期是作为抗炎、解热药物,数十年来小剂量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发挥抗栓作用。阿司匹林广泛应用于临床,对它的研究发现,尽管一些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仍然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栓事件,目前它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现将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血小板对聚集血小板药物抵抗或反应较差是脑梗死患者在临床治疗上较显著的现象[1]。特征性的表现为:即使规范地服用二磷酸腺苷(ADP)受体P2Y12抑制剂——氯吡格雷,仍然反复发生急性脑梗死。有研究表明:氯吡格雷没有充分发挥抑制血小板集聚的药效与再发脑梗死相关[24]。但是,即便意识到氯吡格雷抵抗的重要性,也对它认知甚少。从靶向P2Y12受体的药理作用,或从反复发生脑梗死  相似文献   

5.
王燕  史敏  刘永春  李姣 《河北医药》2010,32(20):2794-2796
目的建立一种规范化、标准化的抗血小板药物实验监测方法。血小板反应指数(PRI)并与光学法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进行对比,比较二者在监测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方面的相关性,进一步证实PRI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体检健康者350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心血管患者224例,抽取静脉血进行PAGT和PRI检测,前者血小板聚集率I〉70%为阿司匹林抵抗,后者PRI≥1.25为阿司匹林抵抗。结果健康人PRI参考范围为0.95±0.11;224例患者中,用PRI方法检测,检出阿司匹林抵抗患者30例(13.39%),用PAGT方法检出16例(7.14%)。PRI检出率明显高于血小板聚集率(P〈0.05)。结论PRI可作为监测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临床常规检测技术之一,具有实用、快速、成本低、易操作、不受干扰、准确度和可靠性高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治疗的基石,可减少高危患者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及脑卒中。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是指阿司匹林不能预防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或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形成的一种现象[1]。目前,用来评价阿司匹林及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实验技术虽然较多,但尚未形成规范,达成共识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更少。  相似文献   

7.
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阿司匹林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的药物之一,临床上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但阿司匹林抵抗(AR)却使得部分个体对阿司匹林反应不良,限制了其疗效。笔者对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分型、发生机制、发生率、检测方法、临床意义和应对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新型抗血小板凝集药普拉格雷和替卡格雷及它们与原有抗血小板聚集药氯吡格雷的异同及克服氯吡格雷抵抗作用进行综述。方法参阅最新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阐述新药普拉格雷和替卡格雷的研发思路及作用特点,比较它们与原有抗血小板聚集药氯吡格雷的异同,论述其克服氯吡格雷抵抗的作用机制所在。结果相对于氯吡格雷,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普拉格雷和替卡格雷更加强力有效,并可明显降低甚至避免氯吡格雷抵抗事件的发生。结论国际知名制药公司对普拉格雷和替卡格雷的研发理念可带给我们新启示,这些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新的用药选择。  相似文献   

9.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异常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以抵抗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桂平 《今日药学》2007,17(4):26-28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异常黏附、聚集和释放反应以抵抗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蚓激酶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探讨其对AR的干预作用;方法20例患者均停服阿司匹林2周。随机分为阿司匹林联合蚓激酶组10例;蚓激酶组10例,服药1个月检验血小板聚集率;结果两组ADP及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干预前后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蚓激酶组与阿司匹林联合蚓激酶组干预后血小板聚集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蚓激酶能抑制血小板功能,改善临床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  相似文献   

12.
抗血小板治疗是降低心血管病事件的重要措施,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的一线药物,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患者的二级预防.然而,阿司匹林在人群中存在个体差异,并非所有患者都能获得一致的抗血小板聚集和预防卒中复发的功效,从而导致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因此阿司匹林抵抗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就1例阿司匹林高抵抗风险的冠心病患者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复方丹参滴丸对高血压病高危阿司匹林抵抗( Aspirin Resistance,AR)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 631例高血压病高危患者依照血小板聚集率分为阿司匹林敏感者和阿司匹林抵抗者,将103例阿司匹林抵抗者随机分为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组和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528例阿司匹林敏感者中随机选取40例设为对照组.三组患者给予严格的药物治疗后随访一年,观察阿司匹林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以及三组患者治疗之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复方丹参滴丸可以有效地降低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P<0.01);较少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病(P<0.01),而不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P>0.05).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与阿司匹林联用安全,且能提高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金标准”,在预防心脑血管栓塞性疾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并非所有的患者均能获得一致的抗血小板聚集效益。临床上,服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后仍出现心血管事件的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resistance,AR)”。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糖尿病患者。尽管很多糖尿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但获益很低。对于非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可以降低41%的心血管事件。而在糖尿病患者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仅降低了10%。虽然研究显示糖尿病同阿司匹林抵抗高度相关,然而糖尿病患者中高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的原因还不清楚。本文拟就糖尿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机制及其逆转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阿司匹林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的药物之一,临床上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但阿司匹林抵抗(AR)却使得部分个体对阿司匹林反应不良,限制了其疗效。笔者对阿司匹林抵抗的概念、分型、发生机制、发生率、检测方法、临床意义和应对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阿司匹林抵抗”抗血小板治疗是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中,阿司匹林是传统的抗血小板药物,常规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阿司匹林的广泛应用使心脑血管主要事件发生率降低25%。但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部分服用治疗剂量,甚至大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仍发生了血管栓塞事件,此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  相似文献   

17.
抗血小板药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进而抑制动脉中血栓形成,是防治动脉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治疗药物。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临床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研究越来越多。为获得更好的抗血小板效果,目前临床急需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或药物组合,能达到提高抗血小板效果,同时降低药物副作用、减少药物抵抗发生概率、降低术后出血再栓塞风险的目的,以适合更广泛的人群。按药物作用机制,抗血小板药分为如下几类:①环氧酶抑制剂:代表药物阿司匹林,具有强烈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②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药(ADPR - A):代表药物噻氯匹定、氯吡格雷、普拉格雷;③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 受体抑制剂:代表药物阿昔单抗、依替非巴肽、替罗非班;④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代表药物双嘧达莫、西洛他唑,通过激活血小板腺苷环化酶(cAMP)或抑制磷酸二酯酶对 cAMP 的降解作用,使血小板内 cAMP 浓度增高而产生抗血小板作用;⑤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沙格雷酯,可以特异性地与5- HT2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本文对近年较有潜力的或已上市的几类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并分析其原因。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每天给予100mg的小剂量阿司匹林,在连续服用两周后,对血小板的凝聚情况进行检测,观察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情况。结果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有5例(5.0%),影响因素分析为高血压、糖尿病和不吸烟。结论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和不吸烟的患者应选用合适、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银杏叶制剂对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均服用阿司匹林100 mg&#8226;d 1,连续服用14 d;治疗组加用银杏叶制剂,连续14 d。治疗2周后采静脉血,测定经花生四烯酸(AA)、二磷酸腺苷(ADP)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3种不同途径的血小板聚集率均下降,PAF途径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下降,阿司匹林抵抗和阿司匹林半抵抗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银杏叶制剂与低剂量阿司匹林联用能明显降低阿司匹林抵抗,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方法筛选出冠心病患者中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58例入选本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氯吡格雷组,分别给予阿司匹林100mg+安慰剂每天和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每天,14天后采用全血电阻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氯吡格雷组使ADP(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显著抑制[(1.3±0.48)Ω比(12.8±2.5)Ω],P〈0.01,但对从(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没有影响[(12.3±4.3)Ω比(11.9±4.9)Ω],P〉0.05。结论合用氯吡格雷不能完全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阿斯匹林抵抗,对这部分患者应加强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