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上颌窦内提升技术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上颌窦内提升技术在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中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共完成32例、54枚种植体的上颌窦内提升种植修复病例.随访3年以上4例、2年以上12例、1年以上10例、1年以内6例.观察方法为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患者上颌后牙区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之间剩余骨高度在7--11mm之间,无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用于严重骨萎缩患者种植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2009年上颌后牙缺失伴缺牙处余留骨高度不足5 mm的22例患者行单纯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Straumann?? SLA种植体32颗。术后6、12、24、36个月复查并行X线片检查。结果:所有种植体均于术后3~6个月成功负载,其中1颗种植体在负载12个月时脱落,其余种植体稳固,无相关并发症出现。种植体在36个月时的存留率为96.88%。术后6、12、24、36个月的根尖片显示,上颌窦内种植体周围骨高度持续稳定增加,36个月时骨高度增加 (3.41±0.42) mm,边缘骨丧失(1.21±0.46) mm。结论:单纯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能有效解决上颌后牙区严重骨萎缩时的牙种植修复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上颌窦内提升术在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和植入后一年的骨吸收量.方法:对本院2008年8月-2011年12月20例上颌后牙区骨萎缩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ITI种植体27枚.术前及术后1月,3月,6月,12月临床复查及X线片检查骨垂直高度.结果:3例发生上颌窦粘膜穿破,3例发生崩瓷.20例患者术前平均剩余垂直骨高度(RBH)为6.5±1.2mm,提升高度为3.7±1.3mm,均形成良好初期稳定性.术后半年与一年骨吸收的平均值为(0.48±0.21)mm, (0.65±0.28)mm,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上颌窦内提升术创伤小但存在穿破上颌窦粘膜风险.术前严格掌握适应症可降低风险,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上颌窦底冲压提升法种植修复122例缺牙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上颌窦底冲压提升技术在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和技术特点。方法1998年7月至2004年7月,共完成122例上颌窦底冲压提升种植修复病例。男性48例,女性74例,平均年龄46·5岁(20~69岁),共植入157枚种植体。随访5年以上21例,3年以上41例,2年以上27例,1年以上33例,平均随访29·7个月。观察方法为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患者均因上颌后牙种植区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之间的剩余骨高度在8~11mm,无法植入足够长度的种植体,因而采用上颌窦底冲压法局部提升上颌窦底骨板及黏骨膜,提升幅度为2~5mm。术中未使用任何骨移植材料,同期植入种植体。若种植体植入时的扭力>0·25N·m,则行一段式种植体直接安装愈合基台,3~4个月后进行种植义齿修复;若种植体植入时的扭力<0·25N·m,则采取埋入式种植技术,3~4个月后再行Ⅱ期种植体暴露手术及修复。结果122例中有12例上颌窦黏骨膜穿破,但在观察期内未发生上颌窦炎等并发症。157枚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结合并已完成种植修复,至2005年10月为止,无种植体脱落,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结论上颌窦底冲压提升种植修复技术安全、简便、易行;手术创伤小,可在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病例中选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上颌窦外提升技术在上颌后牙区种植高度不足时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7月至2011年7月共完成52例、84枚种植体的上颌窦外提升种植修复病例.随访5年以上13例、3年以上24例、1年以上8例、1年以内7例.观察方法为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患者上颌后牙区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之间剩余骨高度小于7mm,无法植入足够长度的种植体,因此采用上颌窦外提升技术同期植入种植体.术中使用了Bio-Oss骨粉作为骨移植材料,采用非埋入式种植技术,6个月后进行修复.结果:总计52例患者,2例发生上颌窦黏骨膜破裂,但术后观察未发生上颌窦感染等并发症.84枚种植体均获得良好的骨结合并已完成种植修复,至2011年12月为止,无种植体脱落,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结论:上颌窦外提升技术安全可行,是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时种植修复难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在上颌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例上颌窦底牙槽骨剩余高度4.0-7.0mm(平均高度5.4mm)的牙缺失患者采用空心环柱形切骨锯在种植区切骨、取骨,用骨挤压器对上颌窦底提升后,将圆柱状骨芯研磨成颗粒后,将自体骨颗粒或混合羟基磷灰石的颗粒植入上颌窦底,再置入种植体,术后1、3.6、12、18、24个月后复查.结果:共28枚Replace种植体植入,其中窦底提升3-6mm后(平均4.6mm)植入27枚,上颌窦穿孔后同期植入种植体1枚,全部一期愈合,术后3月X线片显示种植体与新骨形成紧密的骨性结合,术后3-6月完成种植修复,效果理想.术后24个月留存率100%.结论:上颌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的病例中采用上颌窦内提升,结合原位取骨、植骨,同期牙种植的方法能有效解决骨量严重不足时牙种植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颌窦内提升术并同期种植患者术中植骨的必要性。方法对就诊于我院的30例患者共36颗种植体,随机分为对照组(不植骨)和实验组(植骨),均采用内提升术和同期种植体植入。评价2年后的种植体存留率和种植体周围骨增加情况。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2年后的种植体存留率分别为89.5%和88.9%;两组上颌窦内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分别增加(2.5±0.7)mm和(2.8±0.8)mm,两组指标均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是否植骨对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的远期效果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8.
Bio-Oss骨粉在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上颌窦内提升,Bio-Oss骨粉植入同期牙种植术修复单个上磨牙缺失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0例上颌第一磨牙缺失剩余牙槽嵴高度不足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Bio-Oss骨粉植入同期牙种植术.随诊观察1年.结果:6个月后,x线片显示植入Bio-Oss骨粉均已改建形成新骨,种植体与Bio-Oss骨粉改建形成的新骨形成紧密的骨性结合.种植体植入6个月后行上端修复,修复后随诊1年均达到种植成功标准.结论:上颌窦内提升Bio-Oss骨粉植入同期牙种植术修复单个上后磨牙缺失,操作简单,效果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牙种植术在上颌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5例上颌窦底牙槽骨剩余高度1.9-5.0mm(平均高度3.5mm)的牙缺失患者采用空心环柱形切骨锯在种植区切骨、取骨,用骨挤压器对上颌窦底提升后,将圆柱状骨芯研磨成颗粒后,将自体骨颗粒或混合羟基磷灰石的颗粒植入上颌窦底,再置入种植体,术后1、3、6、12、18、24个月后复查.结果:共29枚种植体植入,其中窦底提升5-8mm后(平均6.45mm)植入27枚,上颌窦穿孔后盖膜植骨同期植入2枚.分别植入18枚Replace和11枚Xive种植体,全部一期愈合,术后3-6月大部分病例的X线片显示种植体与新骨形成紧密的骨性结合,术后1.5-6月完成种植修复,效果理想.术后18-30月留存率100%.结论:上颌牙槽骨高度严重不足的病例中采用上颌窦内提升,结合原位取骨、植骨,同期牙种植的方法能有效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严重不足时的牙种植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经牙槽嵴进顶行上颌窦底提升术时使用或不使用骨替代材料的临床效果及义齿功能的使用情况。方法:2013-01—2014-09期间,于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患者共57例、73枚种植体。其中23例、34枚种植体在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同时使用骨替代材料。34例、39枚种植体在经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同时未使用骨的替代材料。分别在术后3、10 d,义齿负载后6~18个月进行随访。通过临床观察和CBCT影像学检查对患者种植术后软硬组织进行评估,采用视觉测量尺(visual analog scale,VAS)获得患者满意度。结果:经牙槽嵴顶提升同期植入骨替代材料的研究组可用骨高度为2.01~7.53 mm,平均值(5.62±1.61)mm,平均提升高度为(7.30±1.95)mm;未植入骨替代材料的研究组可用骨高度为3.98~9.24 mm,平均值(6.29±1.47mm),平均提升高度为(3.33±1.27)mm。术后经植入骨替代材料的25名患者中,8例患者出现软组织红肿,占34.78%;未植入骨替代材料的34名患者中仅3例患者出现术区软组织红肿,占17.65%。两组患者均无面部肿胀、术区软组织红肿及愈合不良等情况。未植入骨替代材料组患者的满意度度平均值为7.29,较同期植入骨替代材料组患者的满意度5.61相比更高。义齿负载6个月以上,两组的种植义齿周围软组织探诊深度值以及种植体周骨组织吸收量的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牙槽嵴顶行上颌窦底提升术时,无论是否使用骨替代材料,在影像学检查中上颌窦内均可见新骨形成。与使用骨替代材料相比,经牙槽嵴顶行上颌窦底提升术时不使用骨替代材料,患者的术后反应小,患者的主观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上颌窦冲顶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及种植特点。方法 43例患者,牙槽嵴顶距窦底骨高度为5~10mm。经上颌窦冲顶提升术不植骨植入56颗ITI种植体。结果 术后X片显示上颌窦底抬高(2.50±1.70)mm。所有患者未发生上颌窦炎的并发症,种植体稳固,X线片显示骨结合良好。所有种植体术后3~4个月均完成种植修复,可正常负重;种植体存留率100%。结论 在选择好适应证及良好的手术操作配合下,上颌窦冲顶提升术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可以获得很好的种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种植体植入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永富  邹长萍 《口腔医学》2009,29(12):646-648
目的探讨采用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术进行上颌窦底提升及同期种植体植入的效果及技术特点。方法对56例患者共64枚种植体应用骨挤压技术经牙槽嵴顶入路行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术及同期种植体植入术。观察方法为临床检查和X线片检查。结果全部患者均在术后6个月完成义齿修复。随访时间8个月-5年,平均19.4个月,发现有3例鼻腔出血;义齿修复后种植体无松动及脱落。术后X线片检查种植区窦底高度平均提升(3.85±0.12)mm,种植体周围无阴影,形成良好的骨结合。结论闭合式上颌窦底提升术较传统的开放式上颌窦提升术简化了手术步骤,缩短了手术时间,减轻了患者术后反应,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窦底提升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术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患者种植修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至2012年上颌后牙区20例牙槽骨高度不足种植患者,采用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技术,同期植入27颗种植体,随访至少12个月。选择20例条件相近病例,行开放式上颌窦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作为对照组。结果 随访期间,26枚种植体均获得了良好的骨结合,种植修复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1枚种植体二期手术时,被纤维组织包裹,松动。种植体成功率96.30%。实验组植入骨吸收量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选择合宜的外科操作技巧,在上颌萎缩后牙区采取闭合式上颌窦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方法能大大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取得很高的成功率以及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上颌窦底提升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颌窦底提升骨增量技术是目前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最为有效而可靠的方法,本文根据临床体会及当前国际上有关此方面技术的文献,对常见的上颌窦提升技术进行了介绍,对各种术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评论.上颌窦提升后同期种植可以缩短治疗周期,简化治疗程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本文对其发展及自身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介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上颌后牙区严重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 RBH)不足,即RBH在4 mm左右时应用单纯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2019年期间于南通市口腔医院种植科进行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的患者46例(51枚种植),分为不植骨组(21枚)、植骨组(15枚)、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 CGF)组(15枚),对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1年、2年的骨增量变化、种植体稳定系数(implant stability quotient, ISQ)、种植体机械及生物并发症等进行观察,并进行了术后即刻和术后2周患者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运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三组术后、6个月的ISQ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窦骨增量方面,三组和术前相比,骨增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和CGF组增量大于不植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问卷中,患者对于单纯经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具有更高的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评价上颌窦内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在上颌后牙区缺失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8年至2010年共完成上颌窦内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临床病例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8-65岁。术前CT示:牙槽嵴顶至上颌窦底距离为5-8mm,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平均提升上颌窦底高度3.8mm(2-5mm),共植入38枚种植体,种植体植入6个月后完成义齿修复。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上颌窦炎症,一例术中窦膜穿孔,将种植窝放入明胶海绵,同期植入种植体完成种植手术,术后3天术区疼痛,无其他明显症状。38枚种植体平均负载18个月,种植体稳定,行使功能良好,未见明显骨吸收。结论:对于骨高度不足的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方法可靠,具有好的疗效,可扩大种植牙的适应症范围。  相似文献   

18.
球囊上颌窦提升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球囊在上颌窦提升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2008-2009年内蒙古北方医院口腔科就诊的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行上颌窦内提升的病例共40位患者,45侧上颌窦共70颗磨牙缺失,所有病例均不吸烟,种植区骨质无感染,无牙周疾患,排除上颌窦炎症。上颌窦底垂直剩余牙槽骨高度3-8mm,平均高度6mm,年龄28-65岁,其中男18例,女22例,通过球囊提升上颌窦。结果:平均提升上颌窦底高度4mm,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结论:在严格控制适应证及掌握外科技巧的情况下开展球囊上颌窦内提升技术是可行的,可以取得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outcomes and radiographic data of transcrestal sinus floor elevation (TSFE) of residual alveolar bone ≤3 mm. Methods: Forty‐six patients, edentulous in one or both maxillary posterior segments,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 residual alveolar ridge was measured. TSFE without bone grafting was performed. Three months after the first surgery procedure, 66 implants were placed without grafting material. A presurgical distance from the alveolar crest to the floor of the maxillary sinus and the amount of new radiopacity between the sinus floor and alveolar crest were measured from the mesial and distal surfaces of each dental implant surface. Results: After a mean follow‐up period of 10.43 ± 5.01 years (ranged from 5 to 16 years), a survival rate of 95.45% was reported. Mean bone levels at implant placement were 7.12 ± 0.90 mm and, after 1 year, were 13.28 ± 1.23 mm. They were stable over time, reporting an up to 16 years' value of 13.07 ± 2.63 mm.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of this ret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confirme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TSFE procedure and the maintenance of bone levels without grafting procedures over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