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的效果。方法随机将64例接受无痛纤支镜检查的患者分为2组,每组32例。对照组静注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观察组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结果 2组患者镇静前、纤支镜至隆突及清醒时的血压及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进镜时及纤支镜至声门时的血压及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苏醒时间和诱导时间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有助于稳定纤支镜检查患者的术中血流动力学,不良反应少,患者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复合不同靶浓度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效果.方法 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15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按照数字随机分为三组,P5.0组、P5.5组和P6.0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行全凭静脉麻醉,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3.0 ng/ml靶控输注,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5.0、5.5、6.0 μg/ml靶控输注,两者效应室靶浓度达到目标浓度时开始检查,检查结束停止用药.检查期间采用高频喷射通气供氧,频率150次/分,推动压力0.2 MPa,I:E为1:1.5.记录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1 min(T1)、纤维支气管镜至鼻道(T2)、至声门(T3)、至隆突(T4)、至主支气管(T5)、至叶支气管(T6)、灌洗活检(T7)、术毕(T8)、患者睁眼(T9)和清醒(T10)时的MAP、HR、SpO2、NT值.记录麻醉诱导时间(从用药到检查开始)、检查持续时间、呛咳情况、患者睁眼和苏醒时间.记录利多卡因表面麻醉、麻黄碱静注、尼卡地平及艾司洛尔静注的例数.在T0、T8、T10三个时点分别抽取患者的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PO2和PCO2值.结果 三组MAP、HR、SpO2波动均在正常范围内.P6.0组的麻醉诱导时间、睁眼时间和苏醒时间明显高于P5.0组和P6.5组(P<0.05).P5.5组和P6.0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P5.0组(P<0.05).P5.5组术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P5.0组和P6.0组(P<0.05).三组患者舒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5.5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明显少于P5.0组和P6.0组(P<0.05).三组均未出现SpO2<85%或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三组间PO2和P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5.5 μg/ml复合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3.0 ng/ml靶控输注,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麻醉术麻醉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4.
静吸复合麻醉中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系统的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腹腔镜手术病人静吸复合麻醉中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系统(Minto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性能。方法15例择期行腹腔镜手术,采用血浆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吸入异氟烷和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瑞芬太尼血浆目标浓度逐渐升高,每次浓度改变间隔时间30 min,目标浓度分别为3、6、9 ng/ml。于麻醉诱导前(空白对照血浆)和瑞芬太尼目标浓度改变后30 min时从桡动脉置管处采集血样,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全血中瑞芬太尼浓度。采用执行误差(performance error,PE)的中位数(median performance error,MDPE)、PE绝对值的中位数(median absolute performance error,MDAPE)和摆动度(wobble)评价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系统的性能。结果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系统的MDPE、MDAPE和wobble分别为8.78%,16.11%和14.55%。实测浓度与目标浓度呈正相关(r=0.891,P=0.000),线性方程为Y∧=1.1046X 0.1837。结论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系统(Minto药代动力学参数)在临床应用浓度范围内能满足临床麻醉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在腹腔镜手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分析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时的血压、心率以及术毕停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开手术室时间。结果:麻醉诱导时收缩压由诱导前的(142±25)mmHg降至(103±21)mmHg,平均动脉压由(99±18)mmHg降至(65±15)mmHg,心率由(78±16)次/min降至(65±14)次/min,插管前后血压和心率无显著变化,无一例有插管反应。术毕停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13±6)min,呼之睁眼时间(9±5)min,拔管时间(14±7)min,定向力恢复时间(15±6)min,离开手术室时间(21±9)min。结论:瑞芬太尼与丙泊酚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手术时,麻醉诱导平稳,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恢复迅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接受LC的70例老年患者分为2组,每组35例。观察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对照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持续静脉输注麻醉。通过警觉/镇静评分系统(OAA/S)对麻醉效果进行评定,并比较2组患者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结果 2组患者术中、术后各个时间段OA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LC时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效果优秀,安全性高。麻醉撤药后患者苏醒快,利于老年人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7.
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老年病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BIS监测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在老年病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探讨适合于老年病人的最佳丙泊酚一瑞芬太尼靶浓度.方法 选择ASA Ⅰ-Ⅲ级、年龄≥65岁老年病人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1)组,丙泊酚血浆Ct(Ctpro)2 mg/L;(2)组,Ctpro 3 mg/L;(3)组,ctpro 4 mg/L.三组的瑞芬太尼血浆Ct(CtR)都是5 μg/L.用TCI泵进行丙泊酚分步诱导,当Ctpro达所设值时,开始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注琥珀胆碱插管,观察BIS变化.术中维持每组所设Ctpro和CtR.如果HR<50 bpm,静注阿托品;SBP<基础值的30%,静注麻黄碱;SBP>基础值30%或者HR>90 bpm,增加Ctpro.术中观察麻醉前、诱导、插管、插管后5 min及术中血液动力学变化;麻醉诱导及术中阿托品、麻黄素的使用情况;术毕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SBP:第(1)组病人插管时、插管后5 min及术中SBP明显升高,与麻醉前相比P<0.01;第(2)组和第(3)组病人诱导、插管后5 min及术中SBP明显降低,与麻醉前相比P<0.01,其中第(3)组更明显.HR:第(1)组病人诱导时HR明显降低,而插管时却明显升高,与麻醉前相比P<0.01;第(2)组病人诱导和插管后5 min明显降低,与麻醉前相比P<0.01;第(3)组病人诱导、插管及术中均明显降低,与麻醉前相比P<0.01.BIS:三组病人的BIS值在诱导、插管、插管后及术中与麻醉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1.麻醉诱导及术中第(3)组患者阿托品、麻黄素的使用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P<0.01.术毕三组患者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BIS监测下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应用于老年病人手术,术毕清醒快、拔管早,术后并发症少.其中麻醉诱导阶段Ctpro3.0 mg/L+CtR5.0 μg/L组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麻醉维持阶段ctpro2.0 mg/L~3.0 mg/L+CtR5.0 μg/L组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全麻在经尿道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80例在全麻下行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组(R组)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F组),每组40例。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 min、10 min和停药后10 min的DBP、SBP、HR、SpO2。记录患者手术时间、苏醒时间、离室时间。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患者在麻醉后5 min、10 min的SBP和DBP较术前下降明显(P0.05)。R组患者苏醒时间和离开手术室时间较F组短(P0.01)。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全麻应用于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手术,苏醒迅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老年患者瑞芬太尼分步靶控输注复合异丙酚麻醉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分步靶控输注全麻对老年患者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时应激反应抑制、循环和苏醒的影响.方法 60例ASA Ⅰ一Ⅲ患者随机分成4组,每组15例.麻醉诱导时A组、B组、C组和D组分别给予0.06 ms/kg芬太尼、血浆靶浓度4.0μ/L输入芬太尼、血浆靶浓度4.0μg/L输入瑞芬太尼及血浆靶浓度从2.0μg/L分阶段增至4.0μg/L输入瑞芬太尼,同时给予血浆靶浓度3.0μg/L异丙酚及维库溴胺完成麻醉诱导.除B组在胆囊取出后停止芬太尼输入外,各组所有药物均在术毕时停止输入.予10、T1、T2、T3和T4点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及测定血清皮质醇、醛固酮和血糖浓度.记录苏醒拔管时间、术毕至出恢复审时间、拔管时OAA/S评分和从术毕至OAA/S评分达5分时间.记录麻醉手术过程中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情况.结果 4组患者在麻醉诱导时MAP及HR均有不同程度下降,C组最为明显,MAP及HR分别下降至(59±12)mm Hg和(54±6)次/min(P<0.05);4组患者苏醒拔管时MAP及HR均增加,A、B两组增加显著,分别增高至(113±13)mm Hg、(81μ8)次.min和(110μ12)mm Hg、(80μ7)次/min(P<0.05);A、B两组T4点皮质醇、醛固酮浓度比T0点明显增高(P<0.05);C组阿托品、麻黄碱、艾司洛尔和乌拉地尔使用总次数为20次,比其余3组明显增加(P<0.05).C、D两组拔管时间、出恢复室时间和OAA/S评分至5分时间比A、B两组明显缩短(P<0.05);C、D两组拔管时OAA/S评分明显高于A、B两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TCI可有效抑制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和上腹部手术等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苏醒迅速且质量高,分步TCI时循环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11.
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靶浓度的雷米芬太尼对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全麻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R0、R2、R4、R6四组,每组15例。病人进入手术室静卧5min取得基础数据后,给予血浆靶浓度为3μg/ml的丙泊酚,5min后依分组情况分别给予血浆靶浓度为0、2、4、6ng/ml的雷米芬太尼,3min后行气管插管,并记录数据至气管插管后5min。所有病人均未给予术前药,病人意识消失后给予0.1mg/kg的维库溴铵,研究中应用辅助或机械通气以维持PET CO2在35~45mmHg。记录每分钟的MAP、HR、BIS,并将病人人室后(T0)、给雷米芬太尼前(T1)、气管插管前(T2)及气管插管后5min内的最大值(T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6ng/ml的雷米芬太尼对BIS没有影响。R2组病人气管插管后存在插管反应,BIS明显升高,BIS变化趋势与MAP、HR变化趋势相一致。结论雷米芬太尼对BIS没有影响。BIS可以用来指导丙泊酚的用量,4ng/ml的雷米芬太尼是较佳的气管插管剂量。 相似文献
12.
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雷米芬太尼不同血浆靶控浓度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中的应用.方法 老年患者(≥65岁,A组)和青壮年患者(<60岁,B组)各40例,每组又随机均分为四个亚组:A1、A2、A3、A4、B1、B2、B3、B4,分别输注雷米芬太尼靶控血浆浓度为1、2、3、4 ng/ml,5 min后开始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浓度2.5μg/ml),10 min后给维库溴铵0.1 mg/kg,2 min后行气管插管.记录各时刻患者的BP、HR、Grant气管插管评分、BIS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相对于同浓度B组阿托品和麻黄碱的使用例数增多(P<0.05),A1、A2、A3组使用阿托品的例数少于A4组(P<0.05),A2、A3组使用硝酸甘油的例数分别少于B2、B3组(P<0.05),B2、B3组多于B4组(P<0.05).各浓度的雷米芬太尼均引起BIS的轻度下降,而雷米芬太尼输注后BP虽有轻度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插管评分,B1组明显高于其他亚组(P<0.05).相对于气管插管前即刻,气管插管后1 min与切皮后2 min各组BP均有上升,A3、A4和B4组BP上升、HR增快的幅度较小.结论 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与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全麻诱导,两者靶控浓度分别为2~3 ng/ml和2.5μg/ml比较合理,诱导效果满意,且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3.
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对肺叶切除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时雷米芬太尼对肺叶切除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雷米芬太尼用于开胸手术中安全、有效的血浆靶浓度。方法肺叶切除术患者40例,ASAⅡ级,年龄40~60岁,体重52~74kg。随机均分为R6组和R8组。麻醉诱导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为6、8ng/ml,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设定为3μg/ml,术中两组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不变。HemosonicTM100监测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患者基础值(T0)、切皮即刻(T1)、断肋即刻(T2)、开胸探查即刻(T3)、关胸即刻(T4)、缝皮完毕即刻(T5)时MAP、HR、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血流峰速度(PV)、血流加速度(ACC)、左室射血时间(LVET)、体循环血管阻力(TSVR)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结果与T0比较,R6组在T1、T2、T4、T5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较小;组间比较,R6组T3时MAP、HR、TSVR高于R8组(P<0.05);两组T1~T5时BIS均低于T0时(P<0.01),T2、T3时R8组BIS低于R6组(P<0.05)。结论在胸科手术中复合丙泊酚3μg/ml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可采用初始6ng/ml,在较强手术刺激时调至8ng/ml,以确保血流动力学稳定,从而获得较为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和人工控制输注(MCI)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麻醉效果、对呼吸循环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方法2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M组采用丙泊酚MCI;T组采用丙泊酚TCI。分别记录麻醉效果,诱导与苏醒时间,丙泊酚总用量,监测不同时间点的血压(B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术中体动、舌后坠、术后不良反应例数。结果两组患者麻醉与苏醒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丙泊酚总用量T组明显大于M组(P〈0.05),T组麻醉效果优于M组(P〈0.05)。丙泊酚诱导后血压下降程度M组大于T组(P〈0.05),术中出现体动及术后不良反应例数M组多于T组(P〈0.05)。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优于丙泊酚人工控制输注。 相似文献
15.
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TCI)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择期心脏手术患者150例,以丙泊酚TCI、雷米芬太尼3~5μg/kg诱导,丙泊酚-雷米芬太尼2~8 ng/ml TCI维持,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于50±10.观察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恢复良好,无术中知晓.结论 雷米芬太尼[效应部位浓度(Ce)2~8 ng/ml]复合丙泊酚[血浆浓度(Cp)1~2μg/ml]用于心脏手术的麻醉安全有效,血流动力学平稳,有利于术后早期气管拔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预先给予右美托咪定对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全麻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诱导前15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8μg/kg,C组则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观察注药前(T1)、麻醉诱导前(T2)、插管前即刻(T3)、插管后即刻(T4)、插管后3min(T5)、拔管后即刻(T6)、拔管后3min(T7)的BIS、MAP、HR、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变化;记录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麻醉恢复情况,随访术后延迟性呼吸抑制、术中知晓情况。结果 T2时D组BIS明显低于T1时和C组(P<0.01);与D组比较,T2、T4、T6时C组MAP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5或P<0.01);T4、T6时C组的E、NE浓度明显高于T3时和D组(P<0.01),而D组则无明显变化;D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明显少于C组(P<0.05);D组拔管期间体动、呛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1),两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预先静注右美托咪定0.8μg/kg可产生明显的镇静效应,有效抑制患者的应激反应,减少麻醉药的用量,且不延长麻醉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7.
丙泊酚或异氟醚麻醉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或异氟醚吸入麻醉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胃切除手术的患者30例,ASAI或Ⅱ级,随机分成丙泊酚TCⅠ组(Ⅰ组)和异氟醚吸入麻醉组(Ⅱ组),每组15例。丙泊酚、芬太尼诱导后,Ⅰ组丙泊酚TCI维持麻醉,Ⅱ组异氟醚、氧化亚氮低流量吸入维持麻醉。麻醉中以听觉诱发电位(AEP)和脑电双频指数(BIS)作为麻醉深度指标,记录麻醉前(T1)、诱导插管后5min(T2)、切皮(T3)、探查(T4)、术毕拔管后5min(T5)时BP、HR、AEP、BIS、血浆肾素活性(PRA)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值。结果与T1时比较,T2时两组PRA、AngU和BP均显著下降(P〈0.01),T3、T4时Ⅰ组PRA显著下降,而Ⅱ组AngⅡ显著增高(P〈0.01)。T3、T4时Ⅱ组PRA均显著高于Ⅰ组(P〈0.01),T3、T4和T5时Ⅱ组AngⅡ显著高于Ⅰ组(P〈0.05)。T4时Ⅱ组BP和HR显著高于T1时(P〈0.05)。T5时Ⅰ组BIS显著低于Ⅱ组(P〈0.05)。结论丙泊酚TCI可抑制RAS,应激反应轻,优于异氟醚吸入麻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眶壁骨折修复术中应用瑞芬太尼丙?白酚全凭静脉麻醉与舒芬太尼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临床麻醉效果的差异性,探讨眶壁骨折修复术更为合理的麻醉方法.方法 对应用眶壁骨折修复术治疗的132例眶壁骨折患者,根据麻醉方案分为观察组66例和对照组66例.观察组采用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对照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跟踪随访,对比两组的临床应用情况.结果 麻醉诱导后,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的MAP为(112.85±27.61) mmHg,显著高于对照组(100.27 ±22.78) mmHg;观察组的HR为(75.56±6.47)次/min,显著高于对照组(70.54±6.27)次/min,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睁眼时间为(4.97±2.43) min,自主呼吸时间为(4.89±1.83) min,拔管时间为(6.37±2.17) min,镇静效果评分(OAAS)为(3.45±0.89)分,不良反应发生率(18.1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常规静吸复合麻醉相比,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TCI全凭静脉麻醉不仅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麻醉效果,而且安全性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目的观察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的效果。方法全身麻醉下腰椎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组(Ⅰ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Ⅱ组)。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的负荷量分别为1μg/kg和1mg/kg,雷米芬太尼以0.5μg·kg-1·min-1速率输注。麻醉中通过增减雷米芬太尼0.1μg·kg-1·min-1输注速率调整麻醉深度。丙泊酚按5∶4∶3方案输注,即5mg·kg-1·h-1输注10min,4mg·kg-1·h-1输注10min,20min后3mg·kg-1·h-1恒速输注。观察两组气管插管反应、麻醉效果、苏醒质量。结果两组麻醉效果相同,均可抑制气管插管反应(P<0.01),且Ⅰ组较Ⅱ组明显(P<0.05)。Ⅰ组苏醒质量较Ⅱ组好(P<0.01),不良反应较Ⅱ组高(P<0.01),术中无知晓。结论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两个注射泵静脉麻醉,采用负荷量加两种以上速率输注全凭静脉麻醉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