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麻醉时,把血管收缩剂加入局麻药中,可使运动和感觉阻滞时间延长。单纯血管收缩剂注入静脉和椎管内可产生神经损害,这种损害是由于儿茶酚胺引起的脊髓血管收缩所致。蛛网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出现某种神经损害,虽然麻醉药的直接神经毒性可能引起,但血管收缩剂造成的脊髓局部缺血也可能与此有关。本试验试图定性,定量研究局麻药和血管收缩药对脑,脊髓血流的影响。实验用猫38只,分为7组,分别于蛛网膜下腔注入1ml不同的试验药物:1) 利多卡因15mg;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大鼠内脏抗伤害作用与中枢γ-氨基丁酸受体A(BABAA)的关系。方法49只雄性SD大鼠,体重180~240g,随机均分为7组:腹腔异丙酚10mg/kg体重组(Pi.P.)、侧脑室荷包牡丹碱0.25μg组(Bici.c-v.)、脊髓蛛网膜下腔荷包牡丹碱0.25μg组(Bici.t.)、侧脑室与脊髓蛛网膜下腔荷包牡丹碱各0.125μg组(Bici.c.v./i.t.)、侧脑室预注荷包牡丹碱0.25μg+腹腔异丙酚10mg/kg体重组(Bici.c.v.+Pi.P.)、脊髓蛛网膜下腔预注荷包牡丹碱0.25μg+腹腔异丙酚10mg/kg体重组(Bici.t.+Pi.P.)、侧脑室与脊髓蛛网膜下腔预注荷包牡丹碱各0.125μg+腹腔异丙酚10mg/kg体重组(Bici.c.v./i.t.+Pi.P.)。侧脑室或/和脊髓蛛网膜下腔预注荷包牡丹碱后10min腹腔给药。采用结直肠扩张内脏痛模型,以腹壁明显收缩变平的最小扩张压力值为痛阈,观察给药前及给药后各时间点的大鼠痛阈变化。结果腹腔注射异丙酚10mg/kg体重,5min后结直肠扩张痛阈显著提高(P〈0.05,P〈0.01),10~15min达高峰,持续20min;侧脑室、脊髓蛛网膜下腔或侧脑室+脊髓蛛网膜下腔预注荷包牡丹碱后结直肠扩张痛阈均无明显变化(P〉0.05);侧脑室、脊髓蛛网膜下腔或侧脑室+脊髓蛛网膜下腔预注荷包牡丹碱后10min腹腔注射异丙酚10mg/kg体重,3组给药后5~20min内结直肠扩张痛阈也均有提高,但其增高值均明显低于Pi.p.组(P〈0.05,P〈0.01);且这3组之间最大镇痛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脑室、脊髓蛛网膜下腔、侧脑室+脊髓蛛网膜下腔预注荷包牡丹碱,均可部分拮抗异丙酚的内脏抗伤害作用,因而异丙酚的内脏抗伤害作用受脊髓与脊髓上中枢γ-氨基丁酸A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鸡尾酒神经保护剂N6对SD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和CHOP表达量的影响以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探讨鸡尾酒制剂对损伤脊髓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雌性SD大鼠被随机分为5组(n=12),假手术组(Sham组)、单纯脊髓损伤组(SCI组)、甲强龙30 mg/kg腹腔给药组(MP-a组)、甲强龙20μl蛛网膜下腔给药组(MP-b)和鸡尾酒神经保护剂20μl蛛网膜下腔给药组(Cocktail组)。采用NYU打击器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给药组造模成功后10 min即给予相应药物治疗。各组大鼠于治疗后72 h,提取损伤段脊髓蛋白,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GRP78和CHOP相对表达量,灌注后取损伤段脊髓做CHOP免疫荧光染色。各组剩余大鼠每7d进行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28 d时取损伤段脊髓,Luxol Fast Blue染色后观察髓鞘再生情况。[结果]与SCI组、MP-a和MP-b组相比,Cocktail组GRP78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CHOP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BBB评分在第14、21、28 d有明显升高(P0.05),髓鞘存留面积较大。[结论]采用鸡尾酒神经保护剂N6蛛网膜下腔给药的方法治疗大鼠急性损伤,可有效降低脊髓组织CHOP表达量,抑制内质网应激水平,促进髓鞘再生和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大白鼠模型在脊髓内镇痛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蛛网膜下腔内植入导管的大白鼠模型的制作和该实验模型在研究脊髓内镇痛作用原理中的应用。将体重约200g的大白鼠在全麻下行腰段椎板切除术,将微导管植入蛛网膜下腔,闭合创口使动物苏醒。通过测量和比较动物在蛛网膜下腔内用药前后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程度,可以对脊髓内固有镇痛系统以及外源性药物镇痛作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使用在动物颈、尾安装的两对刺激电极,可以显示药物在脊髓内的节段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与连续硬膜外阻滞相比,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起效快,且小剂量分次给药可达到预期的麻醉平面,麻醉效果满意,能满足长时间手术的需要,而且避免了全脊髓麻醉、局麻药入血、中毒等风险。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及穿刺技术的改进,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并发症(如腰麻后头痛、马尾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促使其应用日渐增多。国内少有行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报道。本研究拟选择妇科盆腔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阿片类药物的给药方法和蛛网膜下腔注药的进展,成为疼痛治疗进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吗啡的突出作用是镇痛,其作用于脊髓、延髓、中脑和丘脑等痛觉传导区的阿片受体而提高痛阈,疼痛出现前应用的效果较疼痛出现后应用更佳。由于吗啡的镇痛强度取决于脑脊液内药物浓度而非血浆浓度,因此微量的吗啡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与脊髓相应受体结合,即可达到强效的镇痛作用,且一次性成瘾率极小。在心脏手术中采用全麻联合区域阻滞的麻醉方法,在理论上的优点是降低应激反应,有利于快速拔管,可以降低对静脉鸦片类药物的用量,可以减少患者在ICU观察的时间和住院天数。本观察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在椎管内使用吗啡是否能有效地提供术后镇痛,使患儿早期拔管,提高肺功能。  相似文献   

7.
<正>鞘内植入式给药装置(port)是一种完全埋置在体内的输液系统,用于持续或反复蛛网膜下腔输注药物,也可用于硬膜外腔持续或反复注药。近年来随着在重度疼痛治疗中蛛网膜下腔输注镇痛应用的增多,该装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缺乏相应的应用指导,为此江苏省疼痛学会组织有关专家对该项技术的应用做了多次专题讨论,综合意见如下:  相似文献   

8.
晚期癌症常伴随顽固性疼痛,即使经标准三阶梯治疗后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得不到有效缓解。而且,口服阿片类药物会引起恶心、呕吐、便秘等副作用,加重患者的痛苦,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在口服给药无效的情况下,蛛网膜下腔药物输注系统是一个较合理的选择。最近,本科与神经外科合作,对一例晚期癌性疼痛患者施行了蛛网膜下腔给药物系统的植人及治疗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 α2 受体与 M受体在大鼠脊髓抗伤害效应机制上的相互关系。方法  SD大鼠蛛网膜下腔埋入导管并留置。经导管分别将生理盐水、可乐定、新斯的明、可乐定 新斯的明、卡巴可、可乐定 卡巴可注入蛛网膜下腔。以热水甩尾反应阈值为观察指标 ,观察注药前后的抗伤害效应效果。结果 可乐定、新斯的明、卡巴可均可产生时效相关的抗伤害效应 ;可乐定与上述药物合用的抗伤害效应强于单一应用。结论 可乐定、新斯的明、卡巴可大鼠蛛网膜下腔内应用均可产生抗伤害效应 ;脊髓内 α2 受体与 M受体在抗伤害效应上存在着相加效应  相似文献   

10.
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注射阿片类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灰质后角中有丰富的阿片样受体,它提示麻醉性镇痛药在颅脑外也有作用部位。将几种阿片类药物注射至脊髓,能产生良好的镇痛作用。早期,硬膜外和蛛网膜下腔注射阿片类药物主要用于癌肿疼痛病人。近来,大量文献报道用于术后疼痛。本文旨在对硬膜外和蛛网膜下  相似文献   

11.
脊髓麻醉(spinal anesthesia,SA)是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产生的效果,但如果过量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可导致高位脊髓麻醉甚至全脊髓麻醉,危及患者生命[1]。我们在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相似文献   

12.
硬膜外注药术后止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十余年来,有关脊髓受体和硬膜外(或蛛网膜下腔)注药止痛、消除术后不良反应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综述如下。一、吗啡类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物动力学表1为典型的局麻药和吗啡类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脂溶性和解离度(以pKa 表示)是决定药物透过脂膜能力的主要因素。所有吗啡类药物和局麻药的分子量小(低于580),不是穿透生物膜的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阻滞在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矫形手术中的应用(附406例次临床总结)钟江红,罗群福,温小平蛛网膜下腔阻滞是否适用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矫形手术尚存争议。一般顾虑到局麻药可能加重脊髓前角灰质的原有病变,麻醉后可能后遗长期麻痹,而将其列为禁忌证[1]。我...  相似文献   

14.
我科1999—2001年对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了脊髓蛛网膜下腔置管持续引流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环磷酸腺苷在大鼠脊髓背侧半切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hen XR  You SW  Jin DD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8):517-521
目的观察在体内给入环磷酸腺苷(cAMP)对大鼠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大鼠脊髓T10背侧半切伤模型,通过在脊髓损伤局部、大脑运动皮层、和蛛网膜下腔内给入cAMP,做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损伤区局部神经丝(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皮质脊髓束(CST)纤维、脊髓神经纤维及后肢运动功能评分(BBB)。结果cAMP在脊髓损伤局部和大脑运动皮层给入时,损伤区可见大量脊髓再生纤维,在蛛网膜下腔内给入时损伤区可见极少量皮质脊髓束纤维存在。cAMP组损伤区NF分布较多,GFAP较少。所有动物后肢运动在5~6周恢复正常行走,BBB评分的时间曲线在对照组和cAMP组之间没有明显区别。结论在体内给入cAMP能诱导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很多学者通过核磁共振观察统计脊髓圓锥末端位置的水平,发现其变化范围为T_(12)-L_3椎体,并与年龄、性别、体位、脊髓发育异常等多方面因素有关,而蛛网膜下腔阻滞时常选择L_2/L_3间隙穿刺,此法会增加脊髓损伤的风险并且有明确病例报道并提供了直接证据.蛛网膜下腔阻滞引起脊髓损伤与定位不准、穿刺针因素、穿刺技术和脊髓解剖位置有关.了解脊髓圆锥末端的位置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关系对于避免和预防脊髓损伤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大鼠脊髓株网膜下腔吗啡耐药时可乐定的镇痛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鼠脊髓部位吗啡耐药时可乐定的镇痛效应。方法 大鼠蛛网膜下腔埋管,以甩尾法测痛,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吗啡耐药动物模型。大鼠耐药后蛛网膜下腔分别注射吗啡和可乐定测痛。结果 蛛网膜下腔注吗啡15ug,镇痛效应百分比(%MPE)由耐药前的82.4%下降到耐药后的18.6%(P〈0.01);蛛网膜下腔注可乐定40ug,%MPE在耐药前为46.5%,耐药后为48.1%(P〉0.05)。结论 脊髓部位产生吗啡耐药后,蛛网膜下腔注吗啡的镇痛作用显著减弱,但对可乐定的镇痛作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M受体拮抗剂对脊骨α2受体抗伤害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鼠脊髓水平M受体拮抗剂阿托品、哌仑西对α2受体激动剂可乐定抗伤害效应的影响。方法 SD大鼠蛛网膜下腔埋下腔埋入导管并长期留置。实验时分别将生理盐水、可乐定、阿托品、阿托品+可乐定、哌仑西平、哌仑西平+可乐定经导管注入蛛网膜下腔,以热水甩尾阈值为痛反应指标,观察注药前后效果。结果 可乐定可产生量效、时效相关的抗伤害反应;注射阿托品后30~90分钟所产生的抗伤害效应。结论 在脊髓水平,α2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细胞移植数量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应用改良Allen′s法制备大鼠T10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四组:大剂量嗅鞘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组(A组,2×106个)、中剂量嗅鞘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组(B组,2×105个)、小剂量嗅鞘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组(C组,2×104个)、DMEM/F12培养液蛛网膜下腔移植组(D组)。术后即刻进行细胞移植,术后第4、10周行CBS功能评分及组织学检查,观察脊髓神经功能修复情况及损伤区神经纤维数量。结果:CBS功能评分示A、B组明显好于C、D两组(P<0.05);A、B两组间比较无差异,C、D两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组织学观察发现A、B组神经纤维数量多于C、D组。结论:急性期嗅鞘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安全有效,急性期移植细胞数量较大则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引流治疗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引流治疗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的手术技巧,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的患者进行后颅凹减压和蛛网膜下腔引流术。根据引流部位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行椎板切除术后从正中切开脊髓放置引流;B组从神经根下入路切开脊髓放置引流。结果:两种手术方法术后患者疼痛和感觉减退均明显好转,临床效果满意。1例手术后3周因颈椎不稳猝死,3例手术后上肢麻木加重。结论:Chiari畸形伴脊髓空洞在枕骨大孔减压的同时行空洞蛛网膜下腔引流术效果好,不足之处为手术切口长,椎板打开节段数多,少数患者术后上肢麻木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