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为进一步探索DO的成骨方式和新骨改建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标本取自6只山羊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形成的新生骨组织及其邻近原骨组织,用扫描电镜观察骨组织断面的超微结构,同时用X线能谱仪测定新骨Ca/P原子个数比及其动态变化。结果牵张间隙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大量新骨组织生成,其骨质密度和钙、磷元素含量随牵张后固定时间的延长而趋于正常骨组织。结论山羊下颌牵张成骨形成的新生骨段可逐渐改建为具有正常结构的骨组织。  相似文献   

2.
山羊下颌达张成骨的超微结构观察及新骨钙磷元素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进一步探索DO的成骨方式和新骨改建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标本取自6只山羊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形成的新生骨组织及其邻近原骨组织,用扫描电镜观察骨组织断面的超微结构。同时用X线能谱仪测定新骨Ca/P原子个数比及其动态变化。结果:牵张间隙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大量新骨组织生成,其骨质密度和钙、磷元素含量随牵张后固定时间的延长而趋珩正常骨组织。结论:山羊下牵张成骨形成的新生骨段可逐渐改建为具有正常结构的骨组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两焦点、三焦点对山羊下颌骨缺损进行牵张,比较两种牵张成骨方式的新骨成骨量。方法:将8只成年山羊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只,分别采用两焦点和三焦点牵张成骨术进行骨缺损修复。牵张结束后固定8周,处死动物取牵张区新生骨组织标本进行X线检查、组织学检查、骨密度分析。结果:两实验组牵张区新骨生长的质无明显区别,在量的比较上,三焦点组X线检查、组织学检查、骨密度测定的结果均好于两焦点组,骨密度测定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焦点牵张成骨在大面积颌骨缺损的修复中新骨的成骨量好于两焦点牵张成骨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山羊下颌骨缺损进行两焦点与三焦点牵张,比较两种方式的新骨成骨量。方法将8只成年山羊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只,分别采用两焦点和三焦点牵张成骨术来进行骨缺损修复。牵张结束后固定8周后处死两组动物取牵张区新生骨组织标本进行X线、组织学、骨密度分析。结果两组牵张区均有新骨形成,质无明显区别,在量的比较上,三焦点组X线、组织学、骨密度测定的结果均优于两焦点组,骨密度测定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焦点牵张成骨在大面积颌骨缺损的修复中新骨的成骨量优于两焦点牵张成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中不同牵张速率对术后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12只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只,在对动物右下颌骨行骨皮质切开术后进行牵张,第1组动物以0.8mm/d的牵张速率进行牵张,第2组动物以1.6mm/d的牵张速率进行牵张,第3组动物以2.0mm/d的牵张速率进行牵张,随机选取实验组4只动物未手术侧正常下颌骨作为对照组。将各组新骨组织和对照组下颌骨组织分别进行骨密度检测和三点弯曲测试,对采用不同速率进行骨牵张后动物下颌骨新骨的生物力学强度和骨密度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0.8mm/d牵张组新骨骨密度值显著高于其余各牵张组,0.8mm/d牵张组新生骨三点弯曲实验指标均大于另2牵张组。结论:采用0.8mm/d的牵张速率进行牵张能最快促进新骨形成,提高成骨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颌骨牵张成骨中牵张器的最佳拆除时机。方法:12只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只,在对动物右下颌骨行骨皮质切开术后进行牵张,第1组动物在牵张后固定期第6周处死,第2组动物在固定期第8周处死,第3组动物在固定期第10周处死,随机选取实验组4只动物的未手术侧下颌骨作为对照组,将各组新骨组织和对照组下颌骨组织分别进行压缩实验和三点弯曲实验,观察新骨生物力学强度随固定期时间延长的变化规律。结果:随着固定期时间的延长,新生骨抗压缩和抗弯曲实验各项力学指标值逐渐增大;固定期6周组和固定期8周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10周组与对照组之间各个指标对应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牵张后固定期10周时新生骨的机械强度已接近于正常下颌骨骨组织,固定期10周可能是较为适宜的牵张器拆除时机。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分析口内牵引成骨修复下颌骨体部缺损新骨形成的超微结构特征和矿化成分 ,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标本取自 4条beagle实验犬下颌骨应用口内传送牵引成骨术产生的新生骨组织和邻近原骨组织 ,用扫描电镜观察新骨区的超微结构特征 ,并用X线能谱仪计算机系统测定新生骨Ca/P质量比。结果 :①下颌骨缺损完全封闭 ,牵引间隙有大量新生骨组织生成 ,骨质密度近似正常骨组织。传送骨盘与基骨界面骨性融合。②牵引间隙新生骨平均钙磷质量比 1.80 ,传送骨盘平均钙磷质量比 2 .0 2 ,传送骨盘与对侧基骨连接部位钙磷质量比 1.67。新生骨和传送骨盘与对侧已骨连接部位的钙磷比率显著低于传送骨盘。结论 :beagle实验犬应用口内传送牵引成骨术在原位产生的新生骨段 ,术后 3 5周可矿化、改建为接近成熟的正常骨质结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活血化淤补肾壮骨中药对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山羊16只,随机分为中药组及对照组,每组8只.行单侧下颌骨牵张术,以自制延长器固定.经7 d延迟期,以0.5 mm/次的速度牵张,2次/d,连续10 d.中药组动物自术后第一天口服自行制备活血化淤补肾健骨中药,1次/d,至实验结束.固定4周后处死动物,留取标本,行X线检查、组织学观察、骨组织计量学分析.结果:中药组新生骨组织X线密度高于对照组,成熟骨质区域增大,成骨细胞数、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活血化淤补肾健骨中药能有效地加速骨牵张中新生骨质的生成与成熟.  相似文献   

9.
应用牵张成骨术整复腭裂骨质缺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观察牵张成骨术整复腭裂过程中 ,新骨组织形成与改建活动的特点 ,探讨新骨生成的规律。方法 :家猫 14只为实验对象。其中 12只建立人工腭裂实验模型。实验组 (动物 10只 ) :以 0 .4mm× 2次 /d的速度与频率牵张整复腭裂缺损。于术后固定期 2、4、6、8及 12周 ,观察期结束前 6d ,各对 2只动物肌注四环素标记 ( 30mg/kg)。 6d后取标本 ,切片行荧光显微镜及组织学观察 ,并与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 (动物各2只 )结果对比。结果 :实验组标本牵张区新骨组织均为膜内成骨 ,由中央向外分为胶原纤维区、新骨形成区及改建成熟区 ;随时间发展 ,新生骨逐渐取代纤维组织并改建成熟。软组织也得到相应伸展。对照组裂隙无自行修复。结论 :应用牵张成骨术矫治腭裂骨质缺损 ,以原位产生新骨 ,增加骨量的方式推移骨运送盘封闭腭裂裂隙。在良好固定条件下 ,新骨形成与改建活跃 ,最终整复腭裂骨质缺损并适应功能需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的新骨生成进行动态定量组织学观察,探讨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新骨生成的规律。方法:采用牵张成骨术延长10只山羊双侧下颌骨10mm,于术后第10、15、25、35和45天各处死2只动物;另选取2只山羊.不实施手术作为正常对照组。用骨组织形态法评价新生骨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用四环素荧光标记法间接测定新骨的中成速率.外用方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从10天组到45天组的平均骨小梁体积分数、平均骨小梁厚度、平均骨小梁数目和新生骨小梁体积密度比均表现为向正常对照组阶梯式递增(P〈0.05),而平均骨小梁分隔距离和新生骨小梁表而积密度则表现为向正常对照组阶梯式递减(P〈0.05)。从15天组到45天组,成骨细胞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破骨细胞活性则表现为向正常对照组阶梯式递增(P〈0.05)。从15天组到45天组,新骨生成速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3个数量级的差异(P〈0.05)。结论:在下颌骨牵张过程中,新生骨小梁由少到多,从幼稚到成熟:新骨生成过程持续活跃:骨吸收改建过程逐渐增强:牵张期新骨生成速率快于固定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根据下颌骨缺损类型,设计个体化内置式圆弧牵引器,通过三焦点牵引成骨技术修复下颌骨缺损畸形。方法:对患成釉细胞瘤行下颌骨部分切除的患者,确定手术切除范围及修复后下颌骨形态,在快速原型模型上设计个体化内置式圆弧形牵引器,应用三焦点转移盘牵引方式,在肿瘤切除同期行牵引成骨手术,牵引前间歇期7d,牵引参数为0.4 mm/次,2次/d,固定期6个月。拆除牵引器后,二期行牙列修复。结果:牵引器植入后牵引过程顺利,固定6个月后X线片显示新骨形成均良好,但2个转移盘间见纤维愈合,拆除牵引器时需行钛板内固定。牙列修复前,发现下颌骨形态略小、矢状向后缩,再次行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前移下颌骨,到达设计位置并稳定后,行覆盖义齿修复。结论:个体化内置式圆弧牵引器可以有效修复下颌骨大型缺损,避免传统骨移植手术造成的供区创伤,但在前期设计时,需要适当矫枉过正。  相似文献   

12.
用三焦点牵张成骨技术修复重建颏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应用三焦点牵张成骨技术修复重建颏部骨缺损的可行性及其方法。方法:选取4只成年恒河猴,通过下颌前份骨截除术形成颏部正中联合骨缺损。在两侧下颌体部各制备一个输送盘,并用自行研制的可调式多平面牵张装置使双侧输送盘向前内方向缓慢移动,并在颏部正中对接以修复重建颏部骨缺损。通过X线片与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检查双侧输送盘移动与新骨形成情况。在牵张结束的第8和16周分别处死2只动物,取下颌骨牵张区标本作组织学检查。结果:牵张结束后,4只恒河猴的颏部形态接近正常猴,X线片与螺旋三维CT片显示两侧输送盘远心端在正中成功对接。牵张结束的第8周,螺旋三维CT与实验组织学观察发现牵张间隙内均有新骨形成;两侧输送盘在下颌正中呈纤维连接,并可见活跃的成骨和改建活动。牵张结束的第16周,牵张间隙内新骨成熟,两侧输送盘下颌正中逐渐呈纤维骨性连接。结论:用可调式多平面牵张装置进行三焦点牵张成骨可以作为修复重建颏部骨缺损的一种选择手段。  相似文献   

13.
加快正畸牙移动速度,缩短正畸疗程是正畸学者所追求的方向之一。随着牵引成骨技术广泛应用于颅面部骨骼,上下颌骨的延长和牙槽骨垂直距离的增高等各个领域,并取得了较大进展,牵引成骨技术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就牵引成骨技术在正畸牙移动中的应用形式和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内置自动弹力牵引成骨装置的设计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完善记忆合金弹力牵引器的辅助固定导引装置设计,初步探索其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正弦波形记忆合金弹力牵引器、医用重建钛板、小型钛板配合构成内置式自动弹力牵引装置,构建牵引成骨重建下颌骨颏部约6 cm节段缺失的杂种犬动物模型,观察新型装置的应用效果。结果 实验设计装置可基本按照预想方式自动完成骨牵引,手术后2个月内即可形成节段再生骨,可延长截短的双侧下颌骨。结论 内置自动弹力牵引装置显示了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但在牵引力控制等方面还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牵张成骨垂直升高牙槽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牵张成骨垂直升高牙槽骨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对4例因外伤造成牙槽骨垂直向缺损,且缺损均>10 mm的患者采用垂直向牵张成骨术。其中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31~46岁。安放牵张器7 d后开始牵张,每天牵张0.9 mm,直到要求的高度。保留牵张器3个月后拆除牵张器。常规行术前、术后、牵张结束后,及拆除牵张器前X线检查。结果:4例患者均牵张成功,达到预定的高度,无一例感染,有一例成骨偏向舌侧。结论:利用垂直牵张成骨增加牙槽骨高度是治疗牙槽骨垂直缺损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S: This clinical case represents a particular application of vertic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of the mandible. The surgical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an iliac crest bone graft previously positioned on an anterior mandibular defect with the aim to restore the vertical height after a partial resorption in a trauma patient. CASE REPORT: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was applied because it was necessary to restore the mandibular height in a young male patient who presented with a post-trauma anterior mandibular bony deficiency. Because of the irregularity of the mandibular surface and the depth of the defect, the patient first underwent an iliac crest bone grafting that, after 3 months, showed partial resorption. Vertic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was performed on the grafted mandible in order to obtain a satisfactory bony height of the mandibular ridge. Then the patient was successfully rehabilitated by means of an implant-supported prosthesis. CONCLUSION: Vertic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appears to be a versatile surgical procedure, which can be applied as a secondary treatment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mandibular trauma sequelae.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腭骨外固定两维牵张器在腭裂修复中关闭骨裂隙和后退腭骨的可行性。方法:设计并制作两维硬腭骨牵张器,在离体犬颅骨模型上制造人工腭裂模型,根据机械移动原理和牵张成骨原理,在硬腭后部设计2块可相对移动的转移盘,在一定范围内使骨块向内和向后移动,进行两维牵张成骨,并进行了手术模拟。结果:研制的两维缝牵张器可将转移盘前后方向移动16mm,近中方向左右各移动4mm,牵张器固定牢靠,转运盘稳定,牵张控制准确,在离体模型上可实现关闭裂隙、后退硬腭的设计要求。结论:设计的外固定两维牵张器可以向后、内牵张腭骨,从而达到关闭裂隙和硬腭后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一种新研制的正畸牙齿快速移动装置进行临床应用前研究,以验证该装置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杂种犬6只,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后,随机选取一侧为实验侧,进行外科减阻游离手术后,粘结自制牵引装置。另一侧为对随侧以传统方法牵引下颌第一前磨牙向远中。结果:实验侧移动牙平均向远中移动3.78mm,与对照侧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实验侧支抗牙平均向近中移动0.42mm,与对照侧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O.01)。实验侧移动牙与下颌尖牙间离断处牙槽骨有大量新生成骨细胞。结论:新型牵引装置可以应用于正畸临床的牙齿快速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