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胃肠道疾病和口腔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尿素(14C)呼气试验检测11788例体检者,第1组5410例胃肠道疾病组,第2组4312例口腔疾病组,第3组2066例健康组,分别比较Hp感染率,观察其相关性。结果:在11788例中胃Hp感染率为58.53%,第1组和第2组中Hp感染率均高于第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p感染与胃肠道疾病和口腔疾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的关系。方法:选择无牙周疾病和全身疾病(上消化道疾病除外)的受试者50例.在胃镜检查或呼气试验前进行口臭测试及口腔相关指标检查,然后进行胃镜活检和呼气试验检测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使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0例受试者经鼻测法测试有口臭28例,无口臭22例。各项牙周指标表明,受试者均牙周健康。χ^2检验表明,有、无口臭的受试者中,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分别为57.1%和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方程显示,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方程中唯一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可能与牙周健康者的口臭有关。  相似文献   

3.
引起口臭的主要物质是挥发性硫化物,硫化氢和甲硫醇是其主要成分。幽门螺杆菌可产生硫化氢和甲硫醇气体,即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非口源性口臭有关,且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可缓解口臭,但有关幽门螺杆菌导致口臭的机制尚无定论。胃食管反流病与口臭明显相关,且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较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口臭现象更普遍,症状更严重。50%的消化不良者存在着口臭,经治疗,口臭症状消除十分明显,但消化不良与口臭间的相关性亦无定论。研究口臭与胃肠道疾病的关系,有助于口臭病因学的研究,口臭疾病的防治,帮助口臭者克服社交障碍,解除其生活中的困扰,也可以从口臭的角度去协助各类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其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鼻嗅法对27例消化科已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进行口臭值的检测及用^14C尿素呼吸试验仪对口腔科30例口臭者进行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被检者牙体、牙周基本健康,无鼻咽部疾病及严重肝功能不全、无糖尿病。结果:27例幽门螺杆菌感染者的口臭检测率为93%。30例口臭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90%。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可能有较大的相关性,是引起顽固性口臭的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口腔内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内Hp感染以及与牙周炎的关系. 方法 通过13 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法和幽门螺杆菌唾液测试法对120例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进行胃内和口腔内Hp的检测,并对患者进行牙周检查,分析口腔Hp感染与胃Hp感染的关系以及与牙周炎的关系. 结果 120例有消化道症状的患者中,胃Hp阳性患者口腔Hp的阳性率为87. 7%,胃Hp阴性患者口腔Hp的阳性率为42. 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7. 715,P<0. 001);牙周正常者、轻度牙周炎患者、中度牙周炎患者和重度牙周炎患者中口腔Hp感染的阳性率分别为45. 5%、55. 3%、81. 5%和82.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1. 711,P<0. 01). 结论 口腔Hp感染与胃Hp感染密切相关,可能是胃Hp感染的来源;口腔Hp感染也与牙周炎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明确牙周基础治疗与口腔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 ,Hp)存在的关系。分析胃Hp与口腔Hp的基因型 ,以明确胃与口腔的Hp是否具有同源性。 方法 :选择 5 6例有慢性中度牙周炎且胃镜活检Hp感染阳性患者分为 2组。提取所有口腔样本中的DNA ,PCR扩增 ,比较药物治疗组与药物治疗加牙周基础治疗组治疗前后 2组口腔Hp检出率的差别。对比分析其中 5位患者和 1位家属胃和口腔PCR产物的序列。结果 :2组患者不同的治疗后口腔Hp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别 ( 3 .0 %vs 2 6.1% ,P <0 .0 5 )。胃和口腔Hp的序列相比较 ,相同者 1例 ,可能相同者 1例 ,有 1~ 4个碱基不同者 2例。 1例患者及其家属口腔中均检出Hp ,两者的序列有 3个不同。 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有助于口腔Hp的根除。口腔中有可能同时存在多个Hp菌株 ,口腔Hp与胃Hp感染的复发或再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探索口腔扁平苔藓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口腔扁平苔藓患者(扁平苔藓组)69例和口腔黏膜慢性炎症患者(慢性炎症组)28例,在初诊时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其中32例患者(扁平苔藓组23例,慢性炎症组9例)同时检测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抗体.结果 扁平苔藓组14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率为68.12%,慢性炎症组14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率为46.43%,扁平苔藓组高于慢性炎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70,P=0.046).23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中抗Hp抗体阳性检出率为52.17%,9例口腔黏膜慢性炎症患者Hp抗体阳性检出率为2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58,P=0.125).结论 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口腔扁平苔藓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在牙髓中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人牙髓标本中Hp的存在情况,探计Hp与牙髓病变的相关性以及Hp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方法:本实验分为5组,共计79例标本,前4组取根髓,第5组取龈下牙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Hp快速诊断试剂盒两种方法检测不同病情下人牙髓和牙石标本中的Hp。结果:经x^2检验各牙髓组间Hp检出率无明显性差异;而牙髓组与龈下牙石组间Hp检出率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发现在人牙髓中存在Hp,牙髓中幽门螺杆菌的存在可能是Hp不易清除和相关疾病易于复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张羽  陈曦  冯希平 《口腔医学》2016,(7):607-611
目的运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有无口臭人群进行检查和分析,探讨胃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口臭的关系。方法选择无牙周疾病和全身疾病(胃肠道疾病除外)的受试者共226人,以鼻测法将受试者分为口臭组和非口臭组,即病例组和对照组;两组对象的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和口腔健康状况相互匹配,无显著差异。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口气评估(鼻测法、Halimeter检测挥发性硫化物、Oral Chroma检测3种挥发性硫化物含量)、口腔检查、问卷调查及胃幽门螺杆菌病理检查。使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法,统计排除混杂因素后胃幽门螺杆菌与口臭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有226人纳入实验,其中病例组117人,对照组109人。病例组中,71人H.pylori感染,占60.7%;对照组25人H.pylori阳性,占22.9%(P<0.01)。在双因素分析基础上进行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H.pylori感染的比值比为4.6(P<0.01)。当以VSC≥110μg/L作为口臭诊断标准时,H.pylori感染在Logistic回归中的比值比为9.3(P<0.05)。结论口臭人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非口臭人群,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为口臭发病的影响因素,但其致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否是非口源性口臭产生的病因,还需今后开展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进行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牙周基础治疗与口腔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存在的关系。分析胃Hp与口腔Hp的基因型,以明确胃与口腔的Hp是否具有同源性。方法:选择胃Hp阳性并伴菌斑Hp阳性患者(6例)的胃黏膜、菌斑样本共10份(胃黏膜4份,菌斑6份)。对比分析其中5位患者和1位家属胃和口腔PCR产物的序列。结果:胃和口腔Hp的序列相比较,相同者1例,可能相同者1例,有1~4个碱基不同者2例。1例患者及其家属口腔中均检出Hp,两者的序列有3个不同。结论:口腔中有可能同时存在多个Hp菌株,口腔Hp与胃黏膜Hp基因型相同或基本相同,口腔Hp与胃Hp感染的复发或再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1.
口腔幽门螺杆菌对胃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明确口腔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对胃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 10 2例有上腹部症状、并经全口牙周检查有不同程度牙周炎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 ,每例均取口腔标本进行Hp检测。用二氧化硅微粒法提取所有样本中的DNA ,引物选用尿素酶C基因和CagA基因进行PCR扩增。结果 胃Hp阳性组的口腔Hp检出率 (n =5 8,4 3.1% )高于胃Hp阴性组(n =4 4 ,2 2 .7% )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5 8例胃Hp阳性患者经药物治疗后 4周进行胃Hp的复查 ,其中口腔Hp阳性者的胃Hp根除率 (6 4 0 % ,16 / 2 5 )低于口腔Hp阴性者 (72 .7% ,2 4 / 33) ;治疗后 1年 ,口腔Hp阳性者的胃Hp根除率 (36 .0 % )与Hp阴性者的根除率 (6 3.6 % )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胃Hp的根除率受口腔Hp存在的影响 ;口腔Hp阳性者的胃Hp根除率显著低于口腔Hp阴性者根除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临床类型的口腔扁平苔藓(OLP)中细胞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29例非糜烂型OLP、16例充血糜烂型OLP损害中STAT3的表达。结果:STAT3阳性表达分布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内。正常口腔黏膜、非糜烂型OLP、糜烂型OLP上皮层中STAT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00%(3/10)、75.86%(22/29)、93.75%(15/16);固有层中分别为0%(0/10)、65.52%(19/29)、100.00%(16/16);三种类型上皮层两两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有层两两之间相比,只有非糜烂型OLP和糜烂型OLP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AT3与OLP上皮层的炎症进程密切相关,对STAT3表达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探究OLP的发病机制和早期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3.
尹林  孙凯莹  许扬  张继生  蒋理 《口腔医学》2011,31(6):334-335
目的 探讨联合检测血清中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 、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及癌胚抗原(CEA)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集58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36例口腔良性肿瘤患者及30例健康人血液,分别检测血清中TSGF、SCC-Ag和CEA含量。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TSGF、SCC-Ag、CEA含量明显高于口腔良性肿瘤组和健康组(P< 0.05)。口腔鳞状细胞癌组TSGF、SCC-Ag、CEA阳性率分别为74.14%、55.17%、24.14%,联合检测阳性率为86.21%。结论 血清TSGF、SCC-Ag、CEA分别检测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诊断有一定意义,联合检测提高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唾液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胃肠疾病的关联性,探讨幽门螺杆菌唾液检测的意义。方法采用细菌培养法,分别对163例胃肠疾病患者的唾液(实验组)和27例非胃肠疾病患者的唾液(对照组)进行检测,并测定阳性样本的Hp分离菌株尿素酶活性及菌液pH值。结果 163例胃肠疾病患者的唾液中有24例(14.72%)检测出Hp,27例非胃肠疾病患者的唾液中有18例(66.67%)检测出Hp。实验组24例Hp分离菌株尿素酶活性高于对照组18例Hp分离菌株,pH值低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唾液中幽门螺杆菌致病性可能存在差异,唾液中尿素酶活性较高、菌液pH值较低的幽门螺杆菌可能与部分胃肠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Hp的唾液检测作为一种无创,无痛,安全的检测方法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贞芪扶正颗粒与曲安奈德联合治疗糜烂型OLP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04例糜烂型OLP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曲安奈德局部黏膜下注射,观察组曲安奈德局部黏膜下注射同时口服贞芪扶正颗粒剂,观察两组病变1、3、6个月后病损愈合情况和复发例数。结果:观察组在1、3、6月病损愈合及临床效果上均优于对照组,第1个月后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0.328,P>0.05),在第3个月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0.030,P<0.05),第6个月后两组差异显著(x2=0.001,P <0.01);观察组有3例复发病例,对照组有15例复发病例。结论:治疗糜烂型OLP,局部曲安奈德黏膜下注射同时口服贞芪扶正颗粒剂比单纯局部曲安奈德黏膜下注射疗效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与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的常见致病菌。牙周炎患者牙周袋内的低氧环境利于Hp的定植,并会随唾液的吞咽进入胃内,使牙周炎患者成为胃Hp感染的“易感人群”,增加胃Hp感染的概率;同时胃Hp可能通过胃食管返流的途径进入口腔,增加牙周炎发生、发展的风险。有学者认为,牙周基础治疗可使胃Hp感染率显著下降,对消化道疾病及牙周炎的防治产生积极的作用。文章就胃Hp与牙周炎的相关关系及二者之间相关关系发生的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SF1)在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及其癌变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初步探讨二者在OSF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35例OSF组织、10例OSF癌变组织中RUNX3、RASSF1A蛋白的表达及分布。结果:RUNX3在正常口腔黏膜组阳性表达率为90.00%(9/10),OSF组为85.71%(30/35),OSF癌变组为30.00%(3/10),正常对照组与OSF组无统计学差异,OSF癌变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及OSF组(P〈0.05)。RASSF1A在正常口腔黏膜组阳性表达率为80.00%(8/10),OSF组为62.86%(22/35),OSF癌变组为20.00%(2/10),正常对照组与OSF组无统计学差异,OSF癌变组织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及OSF组(P〈0.05)。结论:RUNX3和RASSF1A表达下调或缺失与OSF癌变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RIP,NF-κB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9例口腔鳞癌﹑17例口腔扁平苔藓﹑19例口腔白斑﹑12例正常黏膜中RIP和NF-κB表达情况。结论:RIP在正常口腔黏膜、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白斑、口腔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增,分别为50%(6/12),76.5%(13/17),84.2%(16/19),94.9%(37/39)(P〈0.05);NF-κB在正常口腔黏膜、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白斑、口腔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也依次递增,分别为75%(9/12),82.4%(14/17),84.2%(16/19),92.3%(36/39)(P〈0.05)。结论:RIP,NF-κB在口腔鳞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