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腹部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率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降低腹部手术全麻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率"的主题,随机抽取120例手术患者,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导致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主要原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进行效果检查。结果品管圈活动前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率为65.0%,其中术后(PACU)低体温发生率为33.3%,寒颤发生率为10.0%。干预后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率为27.50%,术后(PACU)低体温发生率为2.5%,寒颤率为0%。品管圈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圈员能力评分由3.3~4.1分提高至3.78~4.8分。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腹部手术全麻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率,并提高护理人员参与护理质量管理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规范化培训护士(简称规培护士)围麻醉期护理能力与专家对规培护士围麻醉期护理能力期望之间的差距,明确培训方向,有效提高规培护士的围麻醉期护理能力,降低麻醉风险。[方法]运用Delphi法构架出规培护士围麻醉期护理能力培养的条目,采用自行设计的围麻醉期护理能力培养专家咨询表、规培护士围麻醉期护理能力评价表进行问卷调查,并比较分析。[结果]规培护士在围麻醉期相关知识、临床麻醉监测、复苏期护理、舒适化医疗、麻醉辅助管理能力5个方面的护理能力均未达到专家期望值,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加强规培护士围麻醉期能力培训。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对病人围术期低体温的认知情况,以探讨围术期低体温的护理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全院手术室护士共40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组护士虽然知晓预防围术期低体温的知识,但体温监测与实际实施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加强手术室护士对围术期低体温的认知,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医疗护理现状的临床标准指导护士进行临床围术期低体温的主动护理实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主动加温装置对椎管内麻醉病人围术期低体温的干预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INAHL、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中主动加温装置对椎管内麻醉病人围术期低体温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9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9篇文献,共1 604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主动加温装置可以缓解椎管内麻醉病人术后核心体温降低[MD=0.39,95%CI(0.26,0.52),P0.000 01],降低病人低体温发生率[RR=0.64,95%CI(0.51,0.82),P=0.000 4]及寒战发生率[RR=0.40,95%CI(0.26,0.63),P0.000 1]。[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与常规保暖方式相比,主动加温装置可以缓解椎管内麻醉病人术后核心体温下降,减少病人低体温、寒战的发生率,进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等不良后果发生的风险,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围术期预防术中低体温的指导作用。[方法]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包括室温调节、减少体表及体腔热量的散失、应用各种加温设备、预防呼吸道散热、加强术中体温监测、适时与病人沟通、给予人文关怀、制作围术期体温管理指导手册。[结果]采取各种保暖措施后未发生术中低体温。[结论]基于循证护理,针对术中低体温的危害及原因进行分析,运用综合保暖措施干预术中低体温,可以减少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提高护士防范意识和手术室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围手术期低体温(inadvertent)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IPH)是指围手术期核心体温小于36.0℃。有研究显示,由于围手术期环境温度、躯体暴露、麻醉、术中出血、大量输血输液等因素,手术患者低体温发生率可达50%~70%[1]。而低体温会降低代谢率,减少心输出量,产生代谢性酸中毒,延长由肌松弛的持续,导致凝血功能的改变,并增加术后感染的发生率[2]。同时,低体温是失血性休克病人出血和病死率增加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保温措施,降低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是目前医护人员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次研究对76例失血性休克手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期体温保护,探讨体温保护对失血性休克手术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防低体温专项护理老年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4月—2020年3月医院就诊的76例老年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低体温预防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预防低体温专项护理专案管理措施,比较两组围术期各阶段体温情况及术后寒颤、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30min、手术结束时、术后30min内各阶段体温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寒颤、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患者采用预防低体温专项护理专案护理,改善围术期各阶段体温情况、减少寒颤、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正>围手术期非计划性低体温是指非心脏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的非计划性的体温低于36℃,其中35~36℃为轻度低体温,34~35℃为中度低体温,34℃以下为重度低体温[1]。体温作为人体五大生命体征之一,是影响机体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相关研究显示,普通外科全麻手术患者术后低体温的发生率为50%~70%[2]。多项研究[3-4]表明,在临床采取措施对低体温进行预防的大背景下,护士对非计划性低体温的知信行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结肠医直肠手术围术期低体温与手术部位感染(SSI)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将2008年7月-2010年10月在医院施行结肠、直肠手术的18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0例.观察组在常规围术期护理基础上加以一系列保温措施,观察两组低体温及SSI发生率,分析两者相关关系.[结果]观察组病人SS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低体温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结肠、直肠手术围术期低体温与手术部位感染有关,体温越低,SSI发生率越高,而保温措施可预防轻度低体温发生,降低术后S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在预防老年病人全身麻醉术后苏醒期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全身麻醉术后入恢复室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均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细节护理,观察记录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苏醒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3%,低于对照组的36%(P0.05)。[结论]对全身麻醉术后苏醒期老年病人实施细节护理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病人苏醒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专案在降低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AVF)血栓发生率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8年8月在医院血液透析中心透析的AVF病人为研究对象。2018年4月—2018年8月实施护理专案降低血液透析病人AVF血栓发生,比较实施前后病人AVF血栓发生率。[结果]AVF血栓发生率由护理专案实施前的0.35次/病人年降低至实施后的0.11次/病人年。[结论]实施护理专案可明显降低血液透析病人AVF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专案改善活动在预防护理人员针刺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专案小组,制定专案改善方案,按步骤实施,比较2015年、2016年护理人员针刺伤事件发生率。[结果]通过护理专案改善活动,2016年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7件,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为0.37%,比2015年下降100%,超出目标值12.9%。[结论]护理专案改善活动的实施提高了护理人员对职业防护的认识,解决了科室造成针刺伤的根本原因,有效降低了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新形势下麻醉护理质量管理的建设提供思路。方法设立麻醉护理质量管理小组,运用Donabedian的三维质量评价模式,从结构、过程、结果3个维度结合不同的质量管理工具进行麻醉护理质量管理。形成麻醉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雏形。结果 2020年我科麻醉监测护士均无护理不良事件及投诉或抱怨,患者满意度100%,且将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率控制在2%以内。结论为国内麻醉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谢飞  刘延淑  王雪  王娟  先会  田华菊  杨晓莹 《全科护理》2020,18(13):1640-1643
[目的]调查胃肠外科腹腔镜胃肠恶性肿瘤手术病人术中体温变化趋势和低体温发生现状,分析低体温对此类手术病人术后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行腹腔镜胃肠恶性肿瘤手术病人75例,使用iThermonitor无线体温传感器监测术中体温,根据术中是否发生低体温将病人分为低体温组(G1)和正常体温组(G2),分析两组病人基本信息、手术时间、出血量、输液量、术后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住院时长和费用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腹腔镜胃肠恶性肿瘤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65.33%;两组病人麻醉前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开始后两组病人体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术中输液量、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住院时长、住院费用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胃肠恶性肿瘤手术病人术中低体温发生率较高,低体温病人术中体温呈现“缓慢下降期—继续下降期—平台期”的特点,低体温会导致病人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免疫功能受影响。手术室护士须加强手术病人术中体温的监测与管理,促使病人安全度过围术期。  相似文献   

15.
正手术后低体温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围术期低体温可能会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的比率增高,凝血功能紊乱,增加患儿的痛苦和家庭医疗费用[1]。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防止围术期低体温的方法,包括预加温液体和使用充气式保温毯,注重呼吸道温、湿度管理和建立气腹前预加温CO2气体等,有效地降低术后低体温的发生率,改善手术患儿的预后[2]。现就预防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围术期低体温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普鹰  龚锦  岑刚  张莹  张敏  吴遐  朱光辉  裘正军  方芳 《护理研究》2011,25(31):2871-2872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中低体温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对2009年1月—6月实施的55例腹腔镜胃肠手术病人术中鼻咽部温度监测,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引起影响术中低体温的因素。[结果]55例腹腔镜手术病人发生术中低体温29例(52.73%),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术中低体温因素包括麻醉时间、手术时间、CO2总量、术中失血量、术中补液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麻醉时间和CO2总量是术中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腔镜胃肠手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较高,主要与麻醉时间和CO2总量有关;应针对相关因素对腹腔镜手术实施合理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专案在改善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护理专案小组,通过对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进行现状分析和要因分析,确立"降低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为改善主题,制订专案改善目标为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4%,制订相应的改善措施并实施。[结果]护理专案实施后,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的认知得分由(6.02±1.22)分提高为专案实施后的(8.45±1.12)分,防护行为得分由(25.22±3.92)分提高为专案实施后的(33.63±4.24)分,护理人员的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由14.65%下降为专案实施后的3.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问题进行护理专案改善活动,能够有效改善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认知和防护行为,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充气加温毯对预防神经外科开颅脑膜瘤切除术病人围术期低体温及手术部位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外科开颅脑膜瘤切除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充气加温毯保暖,对照组采用常规普通盖被保暖,术中用飞利浦腔温探头持续监测病人的直肠温度,同时记录病人术中输液量、冲洗液量、出血量,统计术中低体温、术后寒战、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及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病人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4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50,P=0.044);同时与低体温相关并发症(术后寒战)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围术期充气加温毯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神经外科脑膜瘤切除术病人低体温的发生率,确保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磁性护理在麻醉复苏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80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带气管导管入复苏室的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病人围术期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病人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磁性护理,进行详细的复苏期健康宣教及合理应对方式宣教。比较两组间麻醉复苏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在麻醉复苏期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指标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麻醉复苏期病人实施磁性护理,可降低麻醉复苏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病人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临床上一般将中心体温34℃~36℃称为轻度低体温。围手术期低体温是麻醉和外科常见的并发症,在实施外科手术的病人中,50%~70%可发生轻度低体温[1]。术中低体温,尤以体外循环手术、开胸手术的病人更易发生,腔镜手术病人的术中低体温也不容忽视。以往人们只注意到低体温对手术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