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余晓 《全科护理》2021,19(6):804-807
目的:探讨基于治疗干预评分系统-28(TISS-28)与护理工时测量的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模型的构建,为科学配置重症监护室(ICU)护理人力资源夯实基础。方法:利用随机法,抽取133例本院ICU 5周内接收的病人,利用TISS-28评分与护理工时测量,利用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构建TISS-28评分与直接护理工时二者的关系模型,再利用相关公式构建TISS-28评分和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数量的数学模型。结果:TISS-28分数与病人需要的护理工时成正比,即评分越高则病人需要的护理工时越长;直接护理工时和TISS-28评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12,呈线性正关联;所构建的人力资源配置数量和TISS-28模型:需要的护士人数=Σln[42.5×(TISS-28i)-124.3]/286.12。结论:构建的人力资源配置数和TISS-28评分数学模型能快捷预测出ICU需要的护理人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治疗干预评分系统-28(TISS-28)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护理工作量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应用TISS-28评分软件,选择ICU病人24h内病情最重时进行评分,并记录ICU每天护士岗位职数。[结果]每位病人每天TISS-28评分为29.11分±8.29分,ICU每天总的TISS-28评分为236.38分±73.75分,每天满足病人直接护理需要的护士岗位职数为17.87人±5.93人,而实际每天护士岗位职数为13.45人±2.70人;ICU护士每天人均TISS-28评分为52.84分±14.00分;1周中每天的总工作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周中每天护士人均护理工作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SS-28可准确、简便地测量ICU护理工作量,ICU护士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ICU护士人力资源现状与所需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治疗干预评分系统-28(TISS-28)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护理工作量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应用TISS-28评分软件,选择ICU病人24h内病情最重时进行评分,并记录ICU每天护士岗位职数。[结果]每位病人每天TISS-28评分为29.11分±8.29分,ICU每天总的TISS-28评分为236.38分±73.75分,每天满足病人直接护理需要的护士岗位职数为17.87人±5.93人,而实际每天护士岗位职数为13.45人±2.70人;ICU护士每天人均TISS-28评分为52.84分±14.00分;1周中每天的总工作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周中每天护士人均护理工作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SS-28可准确、简便地测量ICU护理工作量,ICU护士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ICU护士人力资源现状与所需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TISS-28评分与病人护理分级、护士层级管理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的协同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12月ICU收治住院天数1d的病人作为对照组,2016年1月─12月ICU住院天数1d的病人作为试验组,通过应用TISS-28评分对病人进行ABCD护理分级,对护士实施层级管理并进行TISS排班模式。[结果]在开放床位相同的情况下,试验组的护士人数增加,收治的病人增多,床护比增加,而护患比减少;且试验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病人满意度、护士工作满意度及医生对护理的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SS-28评分与病人护理分级及护士层级管理在ICU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协同应用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 目的 探讨治疗干预评分系统(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scoring system-28,TISS-28)在五官科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应用TISS-28对上海市某三甲医院2013年1—10月五官科住院病人进行测评,并记录五官科每天护士岗位职数及护理工作量。 结果 住院病人每天TISS-28评分为47.71分±4.08分,五官科每天总的TISS-28评分平均为242.38±71.86分;每天满足病人直接护理需要的护士岗位职数为18.17±4.93人,而实际每天护士岗位职数为15.45±1.27人;五官科护士每天人均TISS-28评分为51.19±14.1分。统计结果1周中每天的总工作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周中每天护士人均护理工作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治疗干预评分系统-28(TISS-28)和护理活动评估量表(NAS)评分调查重症监护室(ICU)护理工作量现状,以期了解智慧ICU平台下护理人员护理工作量的分配情况。方法:检索国内外文献,基于TISS-28和NAS条目初步构建ICU护理工作量测量条目函询问卷,采用德尔菲法对来自10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10名护理专家进行2轮专家函询,确定测量条目。在2周内采用现场实时测量法对4个外科重症监护室病人的护理工作量进行一对一跟随记录,并统计各类项目所占用的工时以及构成比。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2轮专家函询权威系数分别为0.89,0.91,最终确定了14类护理工作量测量条目。4个重症监护室占工作总时间比例较大的护理项目各不相同,其中护理评估、治疗项目、基础护理、器官支持及行政管理工作占比较高。4个监护室直接护理工时相较间接护理工时占比高。结论:通过ICU护理工作量的测量发现不同专科ICU护理工作量有差异,可为科学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范玲  王蕾  邢琳琳 《护理研究》2012,26(21):1986-1987
[目的]根据病人护理需求的工时测定,探讨责任护士的配置数量。[方法]选择某三级甲等医院20个病房单元病人819例,通过工时测量法,计算出不同护理级别的病人所需的平均护理工时,从而计算出每个护理单元需要配置的责任护士的数量。[结果]不同护理级别的病人所需的平均护理工时不同,从而可得到每个护理单元配置不同数量的责任护士。[结论]通过不同护理级别的病人所需的平均护理工时测定,可以科学、合理地配置责任护士的数量。临床护理管理者可根据护理单元中各护理级别病人的数量,科学调配责任护士,保证优质护理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治疗干预评分系统-28(TISS-28)、改良版护理活动评分量表(NA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Ⅳ(APACHEⅣ)对于重症监护室(ICU)护士管床分配的适用性。[方法]采用3种评分系统于2016年12月15日—2017年6月15日对贵州省某大型三级甲等医院ICU 180d360个班次的护理工作量进行评分,评估病人330例,收集量表14 355份,根据各量表的评估分数计算每个护士管理病人数量。[结果]3种评分系统评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改良NAS与APACHEⅣ评分呈正相关(P0.001);改良NAS在ICU护士病人管理分配方面优于TISS-28与APACHEⅣ,即改良NAS预测分数段在40.9分~52.9分可参考护患比为1∶2.5,52.9~62.4分可参考1∶2.0,62.4~68.0分可参考1∶1.5,68.0~98.4分可参考1∶1。[结论]NAS在计算护患比时更便捷,量表内容可直接反映护理工作量,改良NAS在评估ICU护士病人管理分配方面更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治疗干预评分系统(TISS 28)与直接护理时间的相关性,建立回归模型,从而预测护理人力资源的需求,动态合理调配护理人力.方法 从重症监护室随机抽取样本63例,记录其TISS 28评分分值和24h直接护理时间,通过回归拟合数学模型.结果 ①不同TISS 28评分分值患者直接护理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患者直接护理时间与TISS 28评分分值有较强的正相关;③建立了TISS 28评分与护理人员配置的关系模型.结论 所建立的TISS 28评分与护理人员配置的关系模型在护理人力资源配置预算上具有有效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冯新艺  周佳  张惠霞  黄小兰  沈华  朱晓 《全科护理》2020,18(21):2706-2708
[目的]探讨基于医学信息系统(HIS)护理工时的护理人员人力配置与动态调配效果。[方法]自2018年起,医院建立基于HIS护理工时的护理人员人力配置与动态调配。比较基于HIS护理工时实施人力调配前与调配后护理人员日人均工时、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结果]2018年护理人员日人均工时及日人均主动加班时间均高于2017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8年护理人员对人力资源调配的满意度及病人对护理人员主动服务的满意度均高于2017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8年护理质量评分高于2017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基于HIS护理工时的护理人员人力配置与动态调配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及病人的满意度,均衡各病区人力资源,改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ICNSS)在ICU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将12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应用ICNSS计算每班护理工作量,护理组长依据小组内的人力资源进行配置;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床位分配方法,护理组长根据组内成员工作年限分配一定数量的床位。比较两组病人入住ICU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护士对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满意情况和病人、家属对ICU护理工作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在入住ICU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士对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满意度和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ICNSS评估ICU护理工作量并配置护理资源,可提高护理质量及护士的满意度,同时也能提高病人及其家属对ICU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王芳 《全科护理》2012,10(13):1195-1195
[目的]探讨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方法]将80例ICU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病人采用平均分床法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进行护理。比较两组病人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人和家属对护理工作质量满意度的评分。[结果]观察组病人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应用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能够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及质量,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验证基于ABCD法的临床护理人力分配方法的有效性,在现有人力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满足病人的护理需求,提高护理人力的使用效率和临床护士对临床护理人力分配的满意度.方法 同时应用ICU病人ABCD护理分级和治疗干预评分简化版(TISS-28)评分进行研究资料收集,根据病人ABCD护理分级进行合理的床位分配,观察ABCD分级,病人所需的护理工作量与其同时进行的TISS-28评分是否呈正相关;干预方案使用前后护士满意度、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变化.结果 ABCD法能够有效地区分病人所需的护理工作量,与其同时进行的TISS-28评分呈正相关;使用干预方案前后护士满意度、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应用ICU病人ABCD护理分级进行护理人力资源分配,能均衡护士间的工作量,减少护士过重负荷的比例,提高护理人力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病人自理能力评分与护理工作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Barthel评分量表评估病人的自理能力,依据病人自理能力分为完全需要照顾、大部分需要照顾、少部分需要照顾和生活基本自理4组,采用工时测算法测算住院病人的每日直接护理工作量。[结果]不同自理能力病人所需直接护理工作量不同,完全需要照顾组和大部分需要照顾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3类直接护理项目中10类直接护理工作量与Barthel自理能力评分存在负相关(P0.01)。[结论]病人自理能力是反映护理工作量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能反映临床护理工作量的各因素,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病人分类系统,以实现科学合理地配置和使用护理人力目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应用护理活动评估量表(nursing activities score,NAS)和治疗干预评分系统28版(simplified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scoring system,TISS-28)测量ICU护理工作量情况,分析两种量表间的一致性.方法 选择在自贡市两所医院ICU住院治疗的305例患者,同时应用TISS-28量表和NAS量表测量ICU护理工作量,分析两种量表间的一致性及测算两所医院ICU护患比.结果 两所医院应用TISS-28量表和NAS量表测量ICU的护理工作量比较,r=0.808,P<0.001;r=0.925,P<0.001,两种量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所测得两所医院的护患比比较,均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ISS-28量表和NAS量表内在一致性较好,具有简单、快速、有效的优势,可选择任何一种量表测量ICU护理工作量,为ICU护理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肖倩  徐振清  王军 《护理研究》2014,(14):1747-1749
[目的]为合理有效配置重症监护室(ICU)护理人力资源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治疗干预评分系统(TISS-28)对2011年4月—5月北京市某综合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胸血管外科、呼吸科、心脏科ICU护理工作量进行测评,每月随机抽取1周时间共14d进行测评,共评估病人716例次,合计1 432个班次的护理工作量。[结果]5个监护室工作量:神经外科(405.14分±32.15分)神经内科(230.07分±13.92分)胸血管外科(213.64分±47.15分)心脏科(153.00分±35.60分)呼吸科(122.14分±12.23分);神经外科ICU护士每班人均护理工作量较大(62.96分±9.22分),神经内科ICU每班人均护理工作量(38.35分±2.32分)较小,呼吸科ICU(48.86分±4.89分)、胸血管外科ICU(46.62分±9.38分)和心脏科ICU(44.64分±8.81分)每班人均护理工作量接近;神经外科ICU存在护士配比不足的状况。5个监护室护理操作频次居于前2位的项目均为心电监护、静脉输注2种及以上药物。[结论]部分ICU护士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护理管理者应对护理工作量进行科学测评,合理有效地配置监护室护理人力资源,以确保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工时测定和护理分级的神经外科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方法]自行设计护理项目观察表,对神经外科6个专业组不同护理级别病人每人每日所需的护理工时进行测算,借助医院信息系统获取2018年各护理项目频次,计算神经外科各专业组病人人均日护理时间和理论床护比。[结果]神经外科病人人均日护理时间为127. 89 min,一级护理病人人均日护理时间为143. 78min,二级护理病人人均日护理时间为64. 33 min,平均床护比为1∶0. 53。肿瘤组、出血组一级护理、二级护理病人人均日直接护理时间、理论床护比居前2位;功能组最低。[结论]基于工时测定和护理分级计算护理工作量,能科学、合理地配置临床护士人数;神经外科各专业组间护理工作量不同,所需配置床护比各异,应根据各专业组特点合理配置神经外科护理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8.
Barthel自理能力评分与护理工作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病人自理能力评分与护理工作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Barthel评分量表评估病人的自理能力,依据病人自理能力分为完全需要照顾、大部分需要照顾、少部分需要照顾和生活基本自理4组,采用工时测算法测算住院病人的每日直接护理工作量。[结果]不同自理能力病人所需直接护理工作量不同,完全需要照顾组和大部分需要照顾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3类直接护理项目中10类直接护理工作量与Barthel自理能力评分存在负相关(P〈0.01)。[结论]病人自理能力是反映护理工作量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因素,能反映临床护理工作量的各因素,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病人分类系统,以实现科学合理地配置和使用护理人力目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应用护理工时进行护理人力调配方法及效果。[方法]以医院信息系统(HIS)的医嘱平台为基础,建立护理工作量(以工时为单位)数据库,应用多元回归分析原理,找出工时与人力配置关系,应用于病区月基础人力配置和日临时调配;病区护士长按工时预测实施前瞻性排班。[结果]利用护理工时进行人力调配后(2014年),较应用前(2013年)各病区间护士人均工时异常点减少,护士日人均工时提高(P0.01),护士日人均主动加班时间增加(P0.01),护士对人力调配满意度提升(P0.01),病人对护士主动服务满意度提高(P0.01)。[结论]应用护理工时进行人力的动态调配,可使病区之间的护士人均工时达到均衡状态,提高了护士工作积极性,护士、病人满意度也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基于工作量分布特点改进ICU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为ICU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将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通过治疗干预(TISS-28)评分系统对护理工作量进行评估,参照TISS-28评分系统与护理人员配制关系模型对人力资源配置进行测算,根据测算结果安排护理人数。比较两组护士综合能力、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患者满意度及护士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护士规避纠纷能力、感染防护能力、应急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护理观察能力、专业技术水平及理论知识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护士人均日工作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及护士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工作量分布特点进行ICU管理模式改进,能有效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护士综合能力,缩短护士工作时间,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