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泻心汤类方出自《伤寒论》,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湿热内停之"痞满"证的一组方剂。包括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及黄连汤等,具有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的作用。千百年来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在临床上久用不衰。笔者在临床中研习《伤寒论》,认真学习历代医家对泻心汤类方的应用经验,临证揣摩,学有所悟,并将泻心汤类方辨证治疗胃癌并发症,常常效如桴鼓。现略举数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为"经方之祖",黄连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篇173条,此条是全文仅有的一条关于黄连汤方的信息。本方虽然原文信息论述较少,但其临床意义非常高,与半夏泻心汤等方剂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也有自身独特之处。对黄连汤就此条原文加以总结,包括病机、治法、组方、药物功效及药对,类方对比。  相似文献   

3.
仲景在其《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明确指出须去(?)重煎的方剂,计约12首,大致可分为柴胡汤类(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泻心汤类(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以及旋复代赭汤)、百合汤类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五泻心汤浅析邓程国广西北海市中医院536000北海市新建路五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其组方严密,药味简练,配伍灵活,煎服法讲究,是《伤寒论》泻心汤类方中治疗"痞证"的著名方剂,为世人所推崇。兹就五泻心汤组方中药对配伍特点浅析如下:1组方...  相似文献   

5.
易蓉教授擅用经方治疗妇科诸病,有其鲜明的辨证特色,以临床验案为主要形式,本文总结易蓉教授将《伤寒论》中泻心汤代表方剂半夏泻心汤用于治疗妇科诸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药物组成相似的方剂可归纳为类方,如桂枝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等.而桂枝汤作为仲景第一方,《伤寒论》原文论述时笔墨较重,临床应用也颇为广泛.本文通过分析桂枝汤类方的药物加减、药量变化及所治证候,阐述张仲景辨病、辨脉、辨证"三辨一体"和"证变、法变、方变"的临证辨治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形式概念分析数学理论,以《伤寒论》方药知识库中方剂、药物和方剂-药物关系为概念进行形式背景的生成,并根据清代徐灵胎《伤寒论类方》的分类方法(桂枝汤类、柴胡汤类、泻心汤类和杂法方类)进行形式背景的对象子块分割和优化,进而借用描述事物普遍性和特殊性层次的复杂概念网络生成方法,构建《伤寒论》方按主方分类相应的方剂配伍子群结构多层次复杂概念网络图,给出相应方剂(对象)和药物(属性)之间的关系结构可视化表示和解释。这是将信息科学与传统中医伤寒学结合的新尝试,有利于对传统分类方法的再学习和认识,进一步推动《伤寒论》学术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读宋版《伤寒论》第154条原文之时,发现历代诸多医家都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之中应有黄芩,但此结论显然与方后的药物位数"上二味"矛盾,如果是错笺造成黄芩的缺失,为何连药物的位数都错?这样的情况在《伤寒论》其他的条文中极为罕见。所以笔者又仔细研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通过文献考证以及仲景对黄芩的用药规律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大黄黄连泻心汤之中应无黄芩,《伤寒论》中的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金匮要略》中的泻心汤为两首不同的经方。  相似文献   

9.
正临床上常常根据病因病机,病位,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和解之法。如:和解少阳适用于少阳经证,调和肝脾适用于肝郁脾虚证或肝脾失调证,调和寒热适用于肠胃不和证。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经典方剂,出自《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但满而不同者,此为痞,柴胡不中用之,宜半夏泻心汤。"原方组成为半夏、黄芩、人参、干姜、黄连、甘草、大枣,用于治疗伤寒误下所致的"心下痞"证。泻心汤全方配伍,辛开苦降,泻  相似文献   

10.
<正>胃肠病是中国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半夏泻心汤是一张经实践检验的治疗胃肠病的经方。渊源半夏泻心汤源自《伤寒杂病论》,其寒热并用,补泻兼施,配伍巧妙。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各出现1次,《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中论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相似文献   

11.
泻心汤类方源自《伤寒杂病论》,包括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黄连汤等,以半夏泻心汤为中心,加减化裁为泻心汤类方,共计8方,14味药。泻心汤类方从其立法来看,温清并用、甘苦兼施,能调中焦阴阳之失衡,寒热之错杂,对胃肠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契合胃癌虚实寒热错杂之病机,对胃癌的治疗有重要的作用。于临床中研习《伤寒杂病论》,细揣古今医家之治验,略有所悟,文章就泻心汤类方来探讨胃癌之治疗。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中太阳病内容最为丰富,所占的方剂也最多,在全书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研究好太阳病篇的内容对掌握《伤寒论》全书非常重要。笔者跟随浙江省名中医牟重临主任中医师研习伤寒多年,牟师认为《伤寒论》太阳病主要按照八纲辨证,分寒、热、虚、实四证,各有其代表方,四证之中又可进一步辨证,如寒热之证进而辨虚实,虚实之证又可分寒热。  相似文献   

13.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为张仲景寒温并用之代表方剂,该方具有辛开苦降,寒温平调之效,用于治疗脾胃升降失序,寒热互结于心下之证,可见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微腻,为临床常用之有效方剂。本文从《伤寒论》原文论述半夏泻心汤证病因病机及其组方特点,重点介绍李秋贵主任医师临证应用半夏泻心汤化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呃逆、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的经验与体会,指出心下痞、呕逆、大便不成形是本方证候特点,临证只要抓住脾胃升降失序、寒热错杂的基本病机,投以本方化裁治之,均可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中医处方,法度谨严,同一方剂,药物加减,剂量多少,作用迥异,因此,一个方剂是否有效。除了具有严格的组成配伍外,尚与药物的剂量有直接关系。清代王清任说:“药味要紧,份两更要紧,”日人渡边熙说:“汉药之秘,不可告人者,即在药量,”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药之用量,堪为后世楷模,其中有严格的原则性和规律性。以《伤寒论》的半夏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为例,两方半夏、黄芩、人参、黄连、大枣用药相同,不同的则是甘草的用量:前者用量是三两,后者是二两,二方皆用于误下之痞证,但甘草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伤寒论》治疗便秘的遣方用药规律,为合理使用经方、提高临床便秘疗效提供借鉴。方法整理《伤寒论》中治疗便秘的方剂,对"便秘"相关词的出现频数,治疗便秘方药使用频数、频率,以及药物四气五味、脏腑归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伤寒论》中与"便秘"相关词的经文达78条,治便秘方剂共21首,药味精简,最多不超过10味,除去蜜煎方后,共运用了34种药物。药物以归脾经的最多,达23.91%;五味之中以苦辛寒温之品居多。结论《伤寒论》治便秘善用苦辛寒温之品,以从脾、胃、肺论治为主,调理脏腑气机升降是治疗便秘的一个重要方面,尤重下法与和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方剂计量学方法提取、解析《伤寒论》方剂之药对配伍关系。方法选取《伤寒论》方剂88首,统计用药频数,将频次较高药物进行相关分析、聚类分析,提取其中的药对;引入方剂计量学新立药对分析法,解析药对的配伍特性与运用情况。结果《伤寒论》88首方剂,全部用药431药次,共得不重复用药60味,其中29味频次较高者为常用药。对29味常用药进行相关分析,得378对两两药物组合,其中龙骨与牡蛎、生姜与大枣等18对药之两药间相关系数较高(r﹥0.40),可视为初选药对。对29味常用药进行聚类分析,以甄别初选药对,从中确定生姜大枣、人参半夏、黄芩黄连、麻黄杏仁、白术茯苓、栀子豆豉、龙骨牡蛎、枳实厚朴、粳米知母等9组药为《伤寒论》方剂之常用药对。解析9组药对,计算其运用频度、配合强度、离对比,以揭示其配对亲和程度及其独立性或依存性关系;分析其成对和离对运用功效,以表明其运用时机。结论《伤寒论》方剂药对为后世医家用药之典范,迄今仍被广泛使用;方剂计量学之药对分析法可以为方剂药对的研究和运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载,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大枣组成,该方寒温平调,辛开苦降,具有消痞除满之功。是和解少阴之代表方剂之一,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甚广。  相似文献   

18.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是治痞证之名方;《金匮要略》也有该方剂相关论述。《金匮要略》言:“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呕、利、痞为其三大主证。该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7味药物组成,具有和胃降逆、开结消痞之功。笔者在临床上对半夏泻心汤的“呕、利、痞”三大主症一抓到底,加以变通推广,融会贯通,对多种疾病的临证治疗,每每得心应手,效如桴鼓,此举数则验案与大家共飨。  相似文献   

19.
《广西中医药》2015,(6):47-48
<正>桂枝汤为《伤寒论》中第—方,具有解表和里、调补阴阳之功效,被历代医药方家誉为"群方之冠"。桂枝汤类方是以桂枝汤为基础加减化裁而来的一组方剂,包括桂枝新加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等。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研习《伤寒论》,认真学习历代医家对桂枝汤类方的应用经验,临证揣摩,学有所悟,并以桂枝汤类方辨证治疗产后病,常常获效。现略举数例。1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痛  相似文献   

20.
再论半夏泻心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金匮要略》也有该方剂相关论述.该方是治痞证之名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7味药组成.由于各医家对半夏泻心汤证的病因病机认识以及施治原则不尽相同,因而对各药在方中功效的解说也有所差异,其中以半夏、干姜较为突出.半夏味辛性平,能行能散,从该方证由寒热互结,中焦升降失常导致痞满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该方主要取半夏辛温消痞开结之功效[1].而以痰饮内生,结于中焦而致气机痞塞为病机关键的医家则强调重治痰涎,取半夏除湿化痰之功[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