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鼻饲给药认知与护理现状,为有针对性地提高鼻饲给药护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2012年3—4月采取便利取样的方法对某院4个病区和3个专科监护室工作的83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护士对鼻饲药物认知情况,临床中鼻饲给药护理现状及影响因素,临床护士自评鼻饲药物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培训需求.结果临床护士对于分类鼻饲给药持不甚赞同的态度.目前临床上鼻饲给药操作不规范,仅有34%护士能够做到分类研磨溶解药物,有19%做到喂药前后温水冲管、分类鼻饲药物;主要影响因素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和缺乏这方面的培训.96%的护士认为有必要进行鼻饲给药方面的培训.结论临床护士对鼻饲给药缺乏正确的认识,目前临床上鼻饲给药操作不规范,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提示应认清主要影响因素,采取专题讲座和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药学理论知识培训,完善鼻饲给药操作流程和管理流程,通过鼻饲给药操作示范与考核加大培训力度,科学测算人力需求,研发新型药物,以提高鼻饲给药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两种鼻饲给药法的效果。[方法]76例经鼻饲给药病人共鼻饲给药240例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鼻饲给药120次,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鼻饲给药,实验组采用即刻鼻饲给药法。比较两组病人用药时间、肉眼见药物残留情况、使用鼻饲水量可控情况、堵管情况。[结果]实验组病人用药时间少于对照组组,使用鼻饲水量可控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即刻鼻饲给药法减少了用药时间,注入液体量得到控制,效果优于传统鼻饲给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ICU鼻饲营养患者管饲给药方法,观察鼻饲营养的耐受性和疗效,寻找鼻饲营养患者的管饲给药最佳护理方案。方法将2018年5月—10月本院ICU收治的40例鼻饲营养同时管饲给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鼻饲营养种类、口服给药要求,确定给药时机及给药方法,观察患者鼻饲营养的耐受性及管饲给药效果。结果 40例患者中有1例呕吐,3例腹胀,6例腹泻,4例胃潴留,其余效果较好。结论给ICU鼻饲营养患者管饲给予口服药物时,必须运用临床药理学知识选择合理的管饲给药时机,制定最佳给药方案,能提高用药安全和药物疗效,避免管道堵塞,减少药物的相互作用,提高鼻饲营养患者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4.
插胃管鼻饲是昏迷患者补充营养及给药的重要途径,而气管切开术是昏迷患者常实施的手术,所以在临床实践中给昏迷并气管切开患者插胃管的操作非常多见,但一次成功率相对较低,为此我们着意进行了这方面的摸索,收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基于证据的成人经鼻胃管喂养的临床实践指南,为促进鼻饲护理实践,保证鼻饲安全提供参考。 方法 以JBI 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严格按照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制定的方法,构建《成人经鼻胃管喂养临床实践指南》草案,采用 AGREE 系统对指南草案进行专家评审,根据专家评审结果和建议对指南进行修改,形成正式指南。结果构建的指南推荐意见涵盖了鼻饲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胃管的选择及置管、确定胃管位置的方式、鼻饲喂养、营养配方、鼻饲给药、鼻饲相关并发症等内容,最终形成19 个方面,99 条推荐意见的指南草案。指南的 AGREE 评价得分较高,符合临床实践指南编写原则,也适用于我国成人鼻胃管喂养临床应用的现状,是一份实用性的指导意见。 结论 成人经鼻胃管喂养临床实践指南是根据我国临床实际、患者意愿和偏好、专业人员判断以及最佳证据而形成的循证指南,可为鼻饲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证据转化和临床应用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给鼻饲的病人经胃管注入各种药物是常事,我们通常将所喂药物研碎后溶于水中进行鼻饲,但在操作时发现胶囊颗粒剂药物不易溶解,鼻饲后药物颗粒易滞留在杯底及注射器针栓前端,造成药物不能全部到达体内,有时会引起不必要的事端.  相似文献   

7.
包醛氧淀粉是一种尿素氮吸附药 ,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氮质血症。常规服法 :饭后以温开水溶化后服用 ,每日 2~ 3次 ,每次 5~ 10g。但对有明显吞咽困难不能经口直接进食 ,需通过鼻饲维持营养及给药的患者在通过鼻饲服用包醛氧淀粉时 ,用常规方法给药 ,鼻饲管易发生严重的堵管现象。其原因是药物用温开水浸泡后不能完全溶解 ,会出现颗粒或呈胶冻状 ,造成鼻饲管的底部小孔堵塞 ,给我们日常护理工作带来很多麻烦且给鼻饲患者带来痛苦。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 ,将鼻饲用包醛氧淀粉煮沸至澄清后冷却再鼻饲可以解决堵管问题。在临床上我们应用过大…  相似文献   

8.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常需为患者将药物研碎服用或者鼻饲,但是在操作中发现药物在研钵中研碎时费时费力,如研药者需要小心避免研药时药物颗粒溅出,以免影响服药剂量;研药后需用毛刷反复清扫研钵使药物粉末全部进入药杯;每次研药后需清洗晾干研钵、碾药棍及毛刷,若研药的患者多,每次研药间隙不便清洗等。  相似文献   

9.
张霞  赵秀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0):5008-5009
鼻饲法是通过胃管供给不能经口进食患者的喂食方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任何原因导致的不能进食均可应用此方法(胃出血、消化道出血除外),以方便患者摄人足够的蛋白质与热量、水分和药物。在临床护理中,因病情的需要,经常给患者鼻饲。为了便于工作,经过临床实践,我科设计了鼻饲记录卡,经临床应用收到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万静波 《天津护理》2004,12(4):216-217
对 2 0 2名儿科实习护生 ,指导其应用护理程序的给药方法。阐述了给药前做好自身、患儿、药物评估 ,给药中正确执行操作规程 ,给药后及时评价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护生能在短期内较系统掌握患儿的给药护理 ,杜绝了给药错误或缺陷而造成患儿不良反应或护理纠纷 ,保证了患儿疗效 ,增长了护生的药物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1.
鼻饲在外科护理中是常见的操作。由于胃管末端膨大,所以灌注时常常将注射器乳头上缠上胶布后进行,操作完毕后,将胃管末端抬高。这种方法对于胃肠内压力高的就不适用,水分、流质饮食、药液容易漏出;用的又是胶布,容易污染,易造成胃肠道炎,而且每次都需要重新更换,增加材料消耗,给病员增加经济负担。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笔者发现如下两种鼻饲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朱小丽  张英妹 《全科护理》2012,(33):3149-3149
在护理过程中,因病情需要病人需留置胃管补充机体营养需求。传统方法经鼻饲管注食、注药过程或结束时,需一只手反折鼻饲管末端,另一只手抽取食物或药物。此操作常常出现反折失败致胃胀或抽取食物、药物时被医护人员浪费或手污染,不但影响治疗效果、增加病人痛苦,还增加临床护理工作量。我们将精密输液器单手夹应用于鼻饲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鼻饲术是将胃管经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水分和药物,以维持患者营养和治疗需要的技术。精神病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的支配,常拒食、拒药,尤以女性精神病患者多见。为给患者补充必要的营养,临床对自知力缺失、拒食、拒药的精神病患者需实施鼻饲术,但在插鼻饲管时及鼻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本文对我院住院精神病患者行鼻饲术后的不安全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应用简易小标签区分多通路给药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抢救、治疗危重病人时,常需开通多路静脉通道,同时给予多种药物治疗,包括一些特殊药物,如升压药、呼吸兴奋剂等。而且危重病人往往需要插入多种管道,如胃管、导尿管,进行鼻饲、膀胱冲洗。下面介绍一下我们用简易小标签来区分多条给药通道的方法。取普通白色胶布5cm×2cm,将胶布向内折叠2cm,粘紧后在其正反双面,用红笔注明一些特殊药物的作用,如升压、呼吸兴奋,对于非静脉用药则写上给药途径,如鼻饲、膀胱冲洗。再将另一端以包裹方式粘贴于输液器的针柄处。此方法的取材方便,制作简单,成本低廉;明确区分给药途径和一些特殊用药,避免发生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鼻饲和口服水合氯醛2种给药途径在4岁以下儿童肛门直肠测压检查中的镇静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肛门直肠测压的婴幼儿,随机分为口服组(n=255)和鼻饲组(n=264),对比2组在服药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检查时间,睡眠时间,一次性喂药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镇静有效率以及满意度方面的差异。结果:口服组镇静失败20例,鼻饲组均镇静成功。口服组与鼻饲组患儿给药操作时间分别是(15.38±2.34)和(4.02±2.38) min(t=3.311,P 0.001);起效时间分别是(26.85±3.61)和(18.56±2.58)min (t=3.312, P 0.001);检查时间分别是(18.58±11.32)和(9.54±2.85)min(t=3.313,P0.001);睡眠时间分别是(58.61±22.67)和(48.54±18.85)min(t=3.101,P=0.002);一次性喂药成功率分别是47.06%和98.48%(Z=-13.225,P 0.001);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59.61%和21.97%(Z=4.502, P 0.001),满意度分别为(9.66±1.34)和(9.67±1.33)分(t=-0.677,P=0.367)。结论:水合氯醛鼻饲给药途径较口服给药途径在小儿肛门直肠测压检查中一次性给药成功率高、镇静效果好、操作快捷、起效快、睡眠时间短、安全性高,间接缩短了检查用时,且并未降低家属满意度,值得在小儿肛门直肠测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鼻饲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乔翠萍  付春香 《护理研究》2004,18(9):1645-1645
鼻饲是经胃管把食物或药物送入胃内的一种治疗方法,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意识丧失,不能经口进食及高分解代谢,常发生营养不良。采取鼻饲既可经胃管给药,也可经胃管进食,以保证营养,保持和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现将2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鼻饲的护理体会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7.
床旁药物治疗包括静脉输液、鼻饲营养液、持续膀胱冲洗、腹膜透析等不同的给药方法。静脉输液中有些药品如盐酸多巴胺、硝普钠、垂体后叶素、生长抑素等需要控制滴速,如果护士交代不清,会出现患者或家属自行调速的危险;对于同时需要进行膀胱冲洗、腹膜透析或鼻饲的患者,各种液体外观与静脉输液药物相似,  相似文献   

18.
李为民 《现代护理》2007,13(12):1155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给鼻饲的病人经胃管注入各种药物是常事,我们通常将所喂药物研碎后溶于水中进行鼻饲,但在操作时发现胶囊颗粒剂药物不易溶解,鼻饲后药物颗粒易滞留在杯底及注射器针栓前端,造成药物不能全部到达体内,有时会引起不必要的事端。我科针对此种情况探索出了避免药物滞留的方法,收到了很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方法取下口服胶囊套帽,将盛有颗粒剂胶囊口对准胃管末端直接倒入胃管内,然后用水冲洗胃管,如药量多可分次注入,每次倒入药物后注入适量水,以免药物残留胃管壁。2优点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大大避免了药物滞留现象及有效地…  相似文献   

19.
颅底骨折是颅脑损伤的一种,临床表现为鼻出血和鼻漏,为防止颅内逆行性感染,对有脑脊液漏者禁止在鼻漏侧进行留置胃管、鼻内滴药、鼻腔吸痰操作,以免引起颅内感染。但在治疗过程中,为了给患者提供必要的食物、药物、水分及观察患者是否有消化道出血,必须行鼻饲操作。2007年以来,我们为颅底骨折患者采用双人配合直视插胃管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陈萌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1):1342-1342
鼻饲患者服用药物时,应先将药物研碎溶解后再注入鼻饲管。临床一般做法是用研磨棒在研钵里研碎药物,然后粉末倒在鼻饲杯内溶解。此法药物在操作过程中有一定的浪费,且需要每个患者服完药后即清洗研钵与研磨棒,同时研钵与研磨棒是玻璃制品,容易打碎。笔者尝试利用药房摆药的一次性摆药盒来研碎药物,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收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