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卫生组织要求,无偿献血工作努力的方向是发展一支固定的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其中一条就是献血者每年至少献血1次。我们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对阿克苏地区2006~2008年的无偿献血者资料进行了分析,全面了解阿克苏地区无偿献血者的分布特点,以便更好地开展无偿献血的宣传、动员、招募工作,逐步建立一支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保证临床安全用血。  相似文献   

2.
正纵观近几年,我国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增加,临床血液和血液制品使用量持续增长,无偿献血工作得以持续良性发展。但是,献血过程中出现的献血不良反应引起的血液采集不足量、耗材浪费、无偿献血者心理负担和积极性下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采供血工作者〔1〕。为了不断壮大无偿献血者队伍,缓解临床用血供需矛盾,各地越来越重视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护理和  相似文献   

3.
黄聪 《内科》2009,4(2):320-321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无偿献血事业迅速发展,实现了从有偿献血、义务献血向无偿献血的平稳过渡,大部分地区的临床用血完全来自无偿献血。要想把无偿献血工作做的更好,就要加大宣传力度,告知献血前的注意事项,以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而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献血者的积极性和热情,对无偿献血工作产生不良影响,为避免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建立一支固定、安全的献血队伍,确保临床用血需要,除了考虑如何为献血者提供舒适的献血环境和做好献血前后心理护理外,笔者发现献血不良反应与时间段有关系,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本血液中心在互助献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原因,探求解决方法,以期提高无偿献血率。方法:对比统计2011、2012年1-7月的本血液中心无偿献血及互助献血的情况,对其献血量、体检不合格者数量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总结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普遍问题或家属质疑的问题。结果:互助献血者的体检不合格比例>15%,明显高于采血车,其合格不献血率、持无效证件率明显高于自愿无偿献血者,人均献血量低于自愿无偿献血者。结论:互助献血面临比自愿无偿献血复杂的情况,需要引起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患者亲属互助献血与街头自愿无偿献血相关因素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患者亲属互助献血与街头自愿无偿献血的差异。方法:对2类不同献血类型的相关因素对比分析。结果:①患者亲属互助献血人员构成与年龄及受教育程度无关,而自愿无偿献血者以25岁年轻人为主体,献血积极性与文化程度高低成正比,且比例明显高于互助献血者。②互助献血献血反应发生率及卫生部规定的4项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阳性检测率明显高于自愿无偿献血者。结论:患者亲属互助献血多从亲情和友情角度出发,多属有目的的被动献血,只能做为无偿献血血源紧缺及偏型的暂时补充,目前无偿献血的宣传工作,应针对不同人群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使这部分人自愿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洛阳地区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动机,为制定本地区无偿献血者招募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知信行(KAP)理论设计问卷调查表,随机选取在4个市区采血屋、6个县区采血屋参加献血的献血者,由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回收问卷。针对1 472份献血者完成问卷的献血动机部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放问卷1 683份收回问卷1 472份,有效回收率87.44%。1 472份被调查者中,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献血者献血动机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及初次献血者与重复献血者献血动机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者不同献血动机的构成比与献血次数、文化程度、职业的关联性较大,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多元化的献血策略和招募体系,持续巩固积极动机的激励作用,加大无偿献血队伍发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用血需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觧和掌握重复献血者的献血动态情况,评价现行无偿献血宣传、招募工作的效果,制订和调整新形势下的招募策略,为建立一支固定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提供科学决策参考。方法:2008年8月—2010年1月调查在本中心流动采血车献血3次以上2713名自愿无偿献血者的献血情况及检测结果,调查内容包括献血品种、献血量、献血次数及血液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等。结果:2713名重复献血者中,首次献全血200ml、400ml人次的比例分别为51.42%和48.58%;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加,400ml全血采集人次的比例逐渐递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占献血总人次的66.37%;血小板捐献的人次也相应增加,但只占调查总人次的1.97%。血液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明显优于其他类型献血者(P〈0.01)。结论:重复献血者对无偿献血持有积极的动机;无偿献血知识认知度较高,反复献血行为积极;多次定期献血,血液的质量与安全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8.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市的无偿献血工作稳步发展,无偿献血率从1998年的不足30%上升至2007年的100%。笔者长期从事无偿献血者招募和血液采集工作,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病例时有发生,笔者在工作中遇到因献血不良反应诱发歇斯底里(又名癔症)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随着无偿献血知识逐步深入人心,街头献血比例逐年提高,临床用血基本来自于街头采集,但并不能达到100%。街头献血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是应急性差,如遇台风、特大交通事故等导致血液贮存不足或医院用血量大幅度增加时,街头献血无法及时满足临床用血需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献血人群中梅毒感染现状与流行趋势,为无偿献血招募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本地区2003—2012年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近10年海宁市献血人群总体梅毒阳性率为0.52%,且呈逐年增长和年轻化的趋势。结论:为保障输血安全,必须加强无偿献血,尤其是年轻献血者的健康教育和献血前咨询,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并严格检测,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1.
引起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开展无偿献血以来,在日常采血过程中,发现了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个别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发生的一些献血不良反应,不仅给献血者增加了心理负担,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再次献血的勇气和热情,为了提高固定无偿献血者队伍的比例,减少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对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节约血液资源,预防和控制无偿献血中献血不足量的发生,尽可能减少血液报废,笔者统计了本站2004年1月~2006年12月3年间共采集无偿献血31 794人次,其中发生献血不足量为117例次,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统计资料2004年1月~2006年12月本站无偿献血者的献血记录资料,其中男19 640例,女12 037例,符合国家GB 18467-2001《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年龄18~55周岁。1.2献血不足量的定义献血过程中各种原因导致采血未达到国家标准GB 18469-2001《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规定的200 ml和400 ml,并含实际保养液的±10%。1.3统计学处理采用…  相似文献   

13.
穆鸿雁 《内科》2014,(2):204-205
目的了解本地区近3年自愿无偿献血人群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2010~2012年在河池市中心血站采血点参加无偿献血的人员,对无偿献血者登记的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无偿献血人员中男、女比例为1.41∶1;18~45周岁无偿献血者占82.70%,高中及以上文化48 533人,占64.77%;自由职业者22 359人,占29.84%,职员17 486人,占23.34%,农民10 240人,占13.67%,公务员4 513人,占6.02%,医务人员2 617人,占3.4%,学生、军人、教师献血人数较少,仅占6.14%;少数民族,占65.36%。结论河池市无偿献血人群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民族方面都有显著特点,制定献血招募策略时,应根据不同的目标人群制定不同的招募对策。  相似文献   

14.
<正>自1998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献血法》,越来越多的公民加入到自愿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在这支可贵的献血队伍中,少部分志愿者在献血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精神、身体、采血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周围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出现献血后头晕、心慌等不良反应,甚至献血不成功。为了减少献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无偿献血者对服务的满意度,保障无偿献血事业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调查襄阳市2006-2013年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情况,预测未来免费用血发展趋势。方法:对8年以来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情况进行收集、整理、统计。结果:无偿献血者用血返还金额在未来可能呈快速增长趋势。结论:建议加大财政对无偿献血工作的经济投入,减轻血站的用血返还压力,进一步促进无偿献血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南宁市互助献血开展的情况及发展趋势.方法 依据<南宁互助献血登记表>内容,将互助献血指定患者分为白血病患者、肿瘤患者、手术患者及其他类疾病患者四大类,统计互助献血指定患者人数、互助献血人数、指定患者用血量(分为血小板、红细胞、血浆)、互助献血量(分为全血、血小板),分析互助献血在南宁市开展的情况.结果 2009-08~2010-05南宁市互助献血人数随时间的推移呈逐步上升趋势,共有1 189例患者通过互助献血模式得到临床用血,使用血小板814个治疗量,红细胞3 140 U,血浆1 773 U;互助献血人数达3 047人,捐献机采血小板272个治疗量,全血4 489 U.白血病及肿瘤患者用血以机采血小板为主,手术患者需求以红细胞为主.结论 互助献血是志愿无偿献血方式的有益补充,是保障临床医疗用血需求的一种特殊献血模式,南宁市开展此项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应该把握好互助献血方向,使其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情况,以采取措施提高血液质量、保障输血安全。方法:2006年2月-2008年1月期间,对上海地区参加无偿献血的合格献血者再次献血情况进行跟踪;将重复献血者的第2次献血筛查结果与整体献血人群进行分类比较。结果:上海地区565 360位献血者中有516 011位(91.27%)首次献血筛查结果为合格,合格者中57 791(11.20%)位献血者再次参加献血;再次献血人群中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不合格比例及总体不合格人数比例分别为2.68%、0.11%、0.07%、0.02%、0.09%和3.00%,显著低于整体献血人群(P〈0.01)。结论:重复献血的无偿献血者是低危献血人群,应加大重复献血者队伍的组建力度,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8.
固定献血者 定义 固定献血者的定义:至少献过3次血,且近12个月内献血至少1次[1]. 背景 2009年修订的《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奖励办法》第九条规定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用以奖励积极支持无偿献血事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地、州、盟).其获奖标准第(二)为:当地献血人群中固定无偿献血者比例达到50%以上[2]. 固定献血者保留的意义 稳定的定期自愿无偿献血人群可以保障充足可靠的安全血液供应.血源性感染的流行率在自愿无偿献血者中最低,所以这些献血者是最安全的献血人群[3].  相似文献   

19.
正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安全血液来自于自愿、固定无偿献血者。预约献血是无偿献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科学使用移动互联网等新平台能更快、更好的推动无偿献血事业,引导献血者科学、合理安排献血,对献血服务流程的优化及创新具有深远意义。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的应用程序,几乎装载于所有的智能手机。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对外发布信息的新媒体窗口,可满足用户的获  相似文献   

20.
江山市近年来对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报废情况进行了分析,梅毒抗体阳性率达0.76%,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为降低血液报废率,探讨针对无偿献血人群实行献血前梅毒筛查的策略,对2010—2012年江山市9675名地方无偿献血者(部队献血者除外)的梅毒检测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