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对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受到相当的重视。人体肠道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肠道内生存着几百种菌群。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会发生改变,因此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运用微生态制剂普遍受到关注。文章将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肠道菌群关系做一个系统的论述,并对中药对渍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菌群调节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作用的特点,通过调节免疫、抗炎、修复肠黏膜、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等机制发挥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具有调节免疫、抗炎、修复肠黏膜、抗氧化、调节肠道菌群等作用,目前对免疫调节方面的研究有新的进展,该文就近年来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在实验方面的研究予以概述。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由遗传、感染、外界及肠道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白头翁汤及其主药白头翁的提取物具有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其机制包括调节肠道免疫环境、抑制肿瘤生长、调节肠道微生态及保护黏膜屏障功能等.其相关研究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以及白头翁汤对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也对中医药治疗溃...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普遍认为UC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免疫异常、肠道菌群改变等多个方面有关。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同时益生菌在肠道免疫调节、控制炎症反应、改善肠道黏膜屏障等方面的优点已有许多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证明,并且广泛地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文章就益生菌制剂在UC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纳米中药对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颖  胡大康 《中国热带医学》2007,7(9):1552-1553,1560
目的研究纳米中药对大鼠急性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影响。方法利用苦寒泻下中药番泻叶,灌服大鼠,使其产生脾虚症状,再用冰乙酸化学刺激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病理模型。用肉眼观察整段结肠的黏膜改变情况;梯度稀释法行粪便菌群分析,了解几种代表性的菌群的改变;一般病理切片,行染色,观察镜下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发生溃疡性结肠炎时动物的体重、肠道内优势菌群双歧杆菌(BS)和乳酸杆菌(LBS)均发生显著性降低(P〈O.05),且伴随相关体征。结肠肉眼观察及病理切片检查的恶性改变。中药通过扶植肠道优势菌群缓解了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常态中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纳米中药小剂量即可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纳米中药殆疗组与常态中药治疗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纳米中药可以作为一种微生态调节荆,即从调整肠道微生态失衡角度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西药治疗本病疗效不尽如人意,易复发,而中药治疗本病有其独特优势。多项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腹胀、腹泻、脓血便等临床症状,减少结肠黏膜病变,改善病变组织炎症反应,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本文就半夏泻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临床上主要采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对该病进行治疗,但目前的临床用药存在易复发、药物抵抗等问题。雷公藤多苷是中药雷公藤的一种提取物,是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炎、免疫抑制等作用,有“中草药激素”之称。研究表明,雷公藤多苷对溃疡性结肠炎有明确疗效,其可从调节免疫细胞、抑制炎症反应、抗细胞凋亡、调节肠道菌群、抑制氧化应激和保护抗氧化系统等方面,发挥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雷公藤多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黄连是一味常用中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小檗碱、药根碱、黄连碱、表小檗碱等生物碱。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连具有抗菌、抗氧化、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广泛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胃肠道疾病。近年来,含黄连的复方、黄连及其中的生物碱类成分在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中取得一定进展。基于此,主要从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失衡、肠道菌群-宿主互作调控以及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角度,系统分析和归纳黄连及其生物碱类成分的抗溃疡性结肠炎机制,从而为黄连及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发现黄芩汤及其加减方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近年来,关于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多与免疫、信号通路、肠道菌群、氧化应激等途径有关。现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就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以下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以短期和长期记忆丧失、决策能力受损、健忘和认知障碍为特征的与年龄高度相关且呈进行性改变的神经退行性疾病。AD的发病和治疗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宿主的行为和认知功能密切相关,而肠道菌群多样性失衡可诱发神经系统疾病;因此,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成为干预AD发病与进展的新靶点。本文从肠道菌群的定义及其作用、肠道菌群与AD的关系、通过不同治疗方法调节肠道菌群干预AD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中药多糖是中草药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研究表明其可有效缓解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损伤,其治疗的可能途径调整肠道菌群、抗氧化、调节炎性因子水平、调控细胞凋亡、生长因子以及粘蛋白等多个方面,作用广泛,且天然无毒,其开发研究价值前景较好.  相似文献   

13.
人参为传统补益中药,具有免疫调节、抗疲劳、抗肿瘤等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参中活性组分与肠道菌群存在互动调控,可能是揭示其潜在作用机制的新途径。回顾了肠道菌群介导的人参皂苷及多糖组分的代谢,并从人参活性组分调节肠道微生物的角度探讨了其在防治溃疡性结肠炎、肥胖、2型糖尿病、缺血性脑中风等疾病中的机制。肠道菌群与中药组分相互作用研究的深入将会推动对人参药效机制的研究,为相关中药的创新研究及开发提供新思考。   相似文献   

14.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迁延难愈的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西医尚无良好根治手段,中医药对于减轻肠道 炎症、调节肠道免疫水平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近年来,清热解毒中药及复方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取得诸多进 展,该文从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历史沿革、清热解毒中药及复方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等方面对清热解毒中药及复方 治疗 UC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对 UC的临床治疗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显示,肠道菌群的结构紊乱不仅影响着消化系统疾病,而且与呼吸道疾病密切相关,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失衡或紊乱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该疾病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有可能从微生物层面揭露其发病机制。中医药基于基础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及"肺病治肠"等方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自身的特色,现许多研究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肠道菌群的关联性出发,从调节肠道菌群失衡方面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可能性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UC)为一种机制尚不明确的慢性结肠炎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难治易复发。肠道菌群的紊乱与UC发病密切相关,益生菌制剂可以明显改善肠道菌群结构,进而对UC起到治疗作用。益生菌制剂日益成为UC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对近年来益生菌制剂治疗UC的成果、相关机制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困境及不足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目前尚缺乏病因学治疗。本病的发生机制与免疫学机制有关,因而近年来多采用免疫治疗,如硫唑嘌呤、左旋咪唑、胸腺素等。苏联哈利夫医师曾发现免疫球蛋白对直肠粘膜的再生过程有良好作用,同时对肠道菌群紊乱也有调整作用。作者用人体免疫球蛋白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9例,年龄19~55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肠道菌群改变及双歧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78人,分成二组,治疗组:口服丽珠肠乐胶囊.对照组:口服氟哌酸胶囊,柳氮磺胺吡啶栓,直肠给药.疗程一个月.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的肠道内细菌数量双歧杆菌、乳杆菌显著下降( P<0.01),肠球菌显著增加(P<0.01).结果:经丽珠肠乐治疗后,肠道内主要细菌的数量恢复正常,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肠道粘膜病理及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改善上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微生态调节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相似文献   

19.
董洪杰 《当代医学》2021,27(4):136-137
目的 探讨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肠炎宁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肠道菌群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高于治疗前,大肠埃希菌数量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显著,可调节肠道菌群,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闫曙光  惠毅  李京涛 《重庆医学》2015,(35):5033-503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 )是以结肠上皮黏膜的持续性损伤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临床难治性疾病[1‐2]。大量证据表明肠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结肠上皮黏膜的维护和修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肠道上皮细胞系统的增殖和分化失常时会诱发多种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甚至结肠癌等)[3‐5]。肠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主要受Notch、Wnt和BM P等细胞内信号通路的调节[6‐8],其中 Notch信号通路是黏膜层再生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是调节肠道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以及参与肠道上皮细胞的维护,保持肠道上皮细胞抗菌活性的关键通路[3,9]。此外,Notch信号通路在淋巴前体细胞向T淋巴细胞的分化以及 T 淋巴细胞向 T h1或 T h2效应淋巴细胞的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0‐11],而 Th1和 Th2效应淋巴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分化控制调节的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 )‐2、肿瘤坏死因子‐γ(IFN‐γ)、IL‐4、IL‐10表达失衡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