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肾阳法治疗消渴病,首创于张仲景。后世医家虽对此多有争议,然温肾阳法一直作为治疗消渴病之大法,广泛运用于消渴病临床。随着对消渴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及对其并发症防治的进展,对消渴病病机认识已走出“阴虚燥热”之藩篱,温肾阳法更受到重视。现将温肾阳法治疗消渴病的源流及临床运用要点阐述如下:1温肾阳法治疗消渴病的源流1.1肇基于《内经》 《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之渊源,篇中虽未明言消渴病与肾阳虚之关系,然多处论及消渴病病机。将消渴病分为脾瘅、消渴、消瘅三阶段,并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肾脆则善病消瘅易…  相似文献   

2.
吕仁和教授根据《内经》的相关论述及临床经验,将消渴病按症状特点和病机的演变分为三期:脾瘅期、消渴期及消瘅期。脾瘅期以阴虚为主,治疗以补脾胃、滋阴为主;消渴期以阴虚化热为主,治疗以健脾益胃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热证用药;消瘅期久病入络,耗伤气阴、血瘀为主,治疗以调理气血为主,兼补五脏之不足。结合《内经》中对消渴病的论述,探讨吕仁和教授分期诊治消渴病思想的源流。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在古代被称为消渴病,分为上中下三消,分别表现为上消多饮、中消多食、下消多尿,同时可见消瘦等等。随着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治疗提早介入导致目前消渴病患者的证与古代有了一定的变化。临床可见,90%的多年消渴病患者的大便失调,其中便秘者居多。笔者发现,临床上面通过从二便论治可以有助于患者血糖的稳定和脾胃功能的恢复。下面简单论述之。  相似文献   

4.
在继承前代医家对消渴病认识的基础上,张从正提出了"三消当从火断"的学术思想,并对消渴病的传变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在治疗消渴病方面主张"调下并用"同时兼顾饮食、情志、节欲的调护,丰富了消渴病诊治的理论体系,为临床诊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玉女煎治疗消渴病—中消。方法:回顾分析李小娟教授应用玉女煎治疗消渴病—中消2则。结果: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应用玉女煎治疗消渴病—中消,临床有效。  相似文献   

6.
郑伟达教授论治消渴病以肾为重中之重,辨证时强调辨体质、辨年龄、辨标本、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本证与并发症,治疗以清热生津、益气养阴为基本大法。针对病情,因人制宜,经常选用清热泻火、健脾益气、滋阴补肾、补肾涩精、活血祛瘀等治法,总以调整机体阴阳气血、燮理气血阴液升降出入为纲。另外,郑教授认为三消临床表现虽异,但其基本病机则一,临证时将三消截然分开无益于治疗。用药处方时应直捣黄龙,病急则药急,病缓则药缓,但消渴病多以养为要。  相似文献   

7.
金元时期,消渴病的中医证治体系日趋成熟,用药日渐精确。用统计学方法,对22种金元时期医学著作中治疗消渴病的方药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当时治疗消渴病的7类20种主要药物,这种治疗消渴病的用药倾向,体现了金元医家对消渴病的证候分型及治法,反映了对消渴病病机、病位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是现代社会一种发病率高、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我国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见解,现代医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结合临床,提出一系列新的见解,并取得确切疗效。古代医家经典中,《黄帝内经》中辨消渴病的不同阶段,张景岳提出的火亏致消,明辨虚实,开温阳法之先河,刘河间、朱丹溪、程钟龄的消渴病三消论治对后世影响较大;现代治疗消渴病,可分为按上中下三消论治,分脏腑论治、分阶段论治、辨证分型论治等几种论治方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络为法,化瘀也可荡涤痰浊。在治疗的同时不忘本病是气血阴阳亏虚日久而致脉络壅滞而发,故须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称糖尿病为“消渴病”,亦有“善渴”、“消瘅”、“肺消”、“膈消”、“三消”、“上消”、“中消”、“下消”等名称,繁杂不一,但以“消渴病”命名最为通用。中医学对消渴病的认识和诊疗有着悠久的历史,消渴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并明确指出消渴病“饮一溲二”、“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中医将糖尿病称之为消渴病,并提出较为传统的"三消"治疗法来治疗,《丹溪心法》将三消分为上消、中消、下消3种。虽然这种治疗方法疗效显著,但越来越不适应2型糖尿病,即不依赖于胰岛素。因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不一定伴有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治疗消渴病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分析中医药治疗消渴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精选本》中治疗消渴病的所有复方203首,把每首方中的单味药及其性味、归经、功效输入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景203首方剂共使用211味药物1415频次,其中使用频次在50次以上的主要有麦冬、甘草、天花粉、人参、茯苓、黄连、黄芪,以益气养阴清热药为主;按中药学功效分类统计,以补虚药与清热药居多;在性味方面则以性寒的甘、苦、辛味药物居多;从药物归经方面看,则以归肺、胃、脾、肝、肾、心经药物居多。结论中医药治疗消渴病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三消辨治,应从多角度、多脏腑入手进行共同调理,不断丰富消渴病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2.
王丽娟 《西部医学》2009,21(2):315-316
目的 探讨消渴病辨证护理方法。方法将消渴病按肺热津伤、胃热盛、肾阴亏虚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证型,辩证施行不同的护理方法。结果通过对消渴病的辨证护理,取得满意的医疗护理效果。结论对消渴病采取按主证分型辨证护理的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医疗护理效果,减轻病人痛苦,值得临床护理推广。  相似文献   

13.
消渴之名,虽首见于《内经》.但多称之为“消瘴”,其论是重“消”轻“渴”:仲景弃消瘅等名,始以消渴为病名,弥补了消瘅病认识的不足:消渴病名是主症和病机的高度概括,是一种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症或见形体消瘦的虚热性疾病,类似Ⅱ型糖尿病,与以形体消瘦为特征的消瘴病不尽相同。仲景对消渴病烦渴多饮、小便反多、大便坚等症予以强调,他最早记载了消渴病有便秘症,丰富了消渴病主症的认识,还最早记载了消渴病可合并肺痿、小便不利及水气,与现代糖尿病呼吸系并发症(肺结核)、糖尿病合并神经源膀胱及糖尿病肾病较为相似,他提出的治法与方药对现代临床治疗仍有指导意义。仲景以阴阳气血虚损立论,认为消渴当属虚劳病范畴,突出脾肾气阴两虚为消渴病病机所系.以治肾治脾为本,重在滋阴化气、益气生津,开后世消渴病从肾论治及补脾益气法治渴之先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中医药治疗消渴病相关方剂进行用药规律总结,以期在此基础上探索治疗消渴病的新方。方法:通过搜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消渴病的相关方剂,并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为平台,分析治疗消渴病方剂中常见的药物、配伍规律及发现新方。结果:搜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有关消渴病方剂共343首,通过对343首方剂的分析,明确药物出现的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演化得出药物配伍70个及获取新方3个。结论:通过总结治疗消渴病相关方剂中的常用药物配伍及组方用药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治疗消渴病的新方,为临床治疗消渴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973课题组前期构建的消渴病"三位一体"(概念-命题-专论)理论框架中治疗消渴病(阴虚燥热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消渴病(阴虚燥热证)以及为新药的研发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通过对973课题组前期构建的消渴病"三位一体"(概念-命题-专论)理论框架进行整理归纳并收集数据,结合"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管理系统(V2.5)",行关联规则、聚类、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统计分析出用药组成及规律;双人筛选并录入信息,构建出973消渴病"三位一体"(概念-命题-专论)理论框架中治疗消渴病(阴虚燥热证)的中药数据库,对该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及用药频次统计,组方规律、药物组合分析。结果:共纳入证候、方药本体条文209条,涉及中药220味,分析出本体条文中单味药频、常用药对,并演化得出新方4条。结论: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总结出973消渴病"三位一体"(概念-命题-专论)理论框架中治疗消渴病(阴虚燥热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及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6.
试论消渴病临床面貌与概念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2型糖尿病患者约85%的人肥胖或超重,90%伴高血压及(或)血脂紊乱,50%以上无症状。与糖尿病相应的中医“消渴病”从病因学、体质学、症状学、起病与发病过程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据此建议将消渴病分为“显消病”和“隐消病”,治疗以减肥消脂、补气化痰、活血化瘀、养阴固本四法。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在医学文献中属“消渴”范畴。古代医学家在治疗上按上中下三消分治,如《河间六书》、就将消渴病分为三消,云:“消渴之疾,三焦受病也,有上消中消下消”,也有按阴虚燥热遣方用药的,如邹滋九在《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按语中说:“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还有强调以肾为本,补肾为主治疗的,如赵献可《医贯》云:“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近年来不少医家根据卫生部93年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消渴篇分四个证型论治,即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血瘀气滞证,笔…  相似文献   

18.
以《内经》"二阳结,谓之消"的理论剖析消渴病的发病病机,并结合"三消"论中消渴病发病不同阶段的病机演变与临床表现剖析"二阳结"思想在古代组方中的多重内涵,以及"二阳结"思想对古代消渴病饮食调摄的深远影响;同时分析近现代名老中医对"二阳结"病机理论的传承与内涵的迁移及扩大,丰富消渴病从脾胃系统论治的立法组方思路。  相似文献   

19.
刘完素的《三消论》是现存最早的消渴专书,它对消渴病诊治的主要贡献在于详实的论述致病机理,指出起因为肾水阴虚及脾胃虚燥,显相则为心火实热,较强调三消渴病的共同病机,不拘泥于三焦辨证,以寒湿之药补肾脾之虚,兼清心阳之实热,运方灵活且常以一方通治多消,对消渴病的诊治理论产生承先启后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软件,分析973课题组前期构建的消渴病"三位一体"(概念-命题-专论)理论框架,探讨出中医药治疗消渴病(胃火炽盛证)的组方用药规律,同时为现代临床治疗消渴病(胃火炽盛证)的新药研发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将973课题组前期构建的消渴病"三位一体"理论框架中涉及证候、方药的消渴病理论框架条文进行标准化、数据化、电子化处理,建立数据库,以此来获得规范的数据资料,由双人筛选并完成任务,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管理系统(V2. 5)"对筛选出的消渴病(胃火炽盛证)的数据使用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改进的互信息、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高级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出治疗此病的用药规律,包括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布以及用药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和新方等。结果:经筛选得出治疗消渴病(胃火炽盛证)的条文为107条,涉及到中药164味;确定条文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药对及常用组合,并衍生出新的处方6条。结论:973消渴病"三位一体"(概念-命题-专论)理论框架中治疗消渴病(胃火炽盛证)的用药应以黄连、天花粉、麦冬、石膏等寒性药为主,应以清胃火为治疗原则,为临床用药规律及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