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位变化以及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3种体位,即仰卧位、左侧卧位和右侧卧位,结合头部抬高15°和30°,保持每种姿势15 min后监测颅内压和脑灌注,同时实施护理干预。结果仰卧位和左侧卧位头部抬高15°颅内压升高而脑灌注压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右侧卧位头部抬高15°颅内压升高和灌注压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仰卧位、左侧卧位和右侧卧位头部抬高30°颅内压下降而脑灌注压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干预后不同体位颅内压下降而脑灌注压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73例患者护理总满意率为97.3%。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不同体位变化颅内压及脑灌注压存在差异,护理干预可降低颅内压和升高脑灌注压,并能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张华  肖立  高燕飞 《护理研究》2012,26(14):1324-1325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体位变化对颅内压(ICP)和脑灌注压(CPP)的影响.[方法]取12种不同体位,统计比较各种体位变化前后ICP、CPP变化.[结果]仰卧位头部抬高45°、仰卧屈膝位30°及45°可使颅内压明显降低,而左侧卧位头部抬高15°、右侧卧位头部抬高15°后颅内压则明显升高.左侧卧位头部抬高30°脑灌注压明显下降.[结论]不同体位可显著影响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颅内压(ICP)增高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是重型颅脑损伤的主要并发症。颅内高压如不能及早发现并解除,可引起脑代谢障碍、脑灌注压下降和脑疝形成等严重后果,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病死率达到92%~100%[1-2]。目前脑室内放置 ICP 监测管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被称为ICP 监测的“金标准”[3-4]。颅脑损伤后脑水肿早期,通过实时监测患者的颅内压(ICP)及脑灌注压(CPP)等重要指标,可保证脑组织有足够的血液供应,从而确保脑组织的氧供和糖分需要[5]。研究认为临床护理可影响这些指标的变化,其中患者的体位维持尤为重要[6]。本组选择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急救中心2015年5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51例重型颅脑损伤行脑室内 ICP 监测的患者,分别观察其头轴位平卧、头偏位平卧、头轴位床头抬高30°、头偏位床头抬高30°对患者 ICP、CPP 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位及头高位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某三级甲等医院颅脑外伤病区50例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在静息状态下,依次将病人置于仰卧位合并头位抬高0°、30°、45°,左半侧卧位合并头位抬高0°、30°、45°,右半侧卧位合并头位抬高0°、30°、45°,每种体位保持15 min。记录每种体位保持15 min时的颅内压、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并计算得出相应脑灌注压。[结果]同一头高位,病人三种卧位下颅内压、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同一体位,病人颅内压、平均动脉压、脑灌注压随头部抬高角度增加呈下降趋势,除脑灌注压在头高位30°与45°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外,其余指标同一卧位不同头高位数据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同一体位,病人头高位0°与45°相比,心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同一体位不同头高位、同一头高位不同体位,病人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床头抬高30°,有利于控制颅内压、平均动脉压,保持脑灌注压水平的稳定,且对病人生命体征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小丽  许红梅  王梅林 《护理研究》2014,(12):4373-4374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体位干预对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影响的研究进展,认为防止颅内压增高所致的二次颅脑损伤和维持病人充足的脑血流量是健康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李小丽  许红梅  王梅林 《护理研究》2014,(35):4373-4374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体位干预对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影响的研究进展,认为防止颅内压增高所致的二次颅脑损伤和维持病人充足的脑血流量是健康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袁丽  蒋红 《护理研究》2015,(10):1160-1162
综述了不同体位、吸痰、体温护理干预对颅内压的影响,提出需要在遵循证据的基础上开展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数据的影响。[方法]对6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颅内压监测,均采用Codman ICP监护仪,探头放置在硬膜下、脑室内或者脑实质内。实施监测过程中,颅内压明显升高的病人通过以下措施加强护理,比如镇静、调整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吸痰、协助排尿排便、防止引流管打折等措施,再观察病人颅内压的变化情况。[结果]共发现216例次ICP升高,其中97例次经过积极护理措施后,病人颅内压明显下降。护理干预前ICP21.42mmHg±4.69mmHg(1mmHg=0.133kPa),护理干预后ICP18.87mmHg±4.79mmHg,以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护理操作可引起颅内压变化,有效恰当的护理干预可以使颅内压监测数据更加准确,为临床诊疗提供更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监护的作用。方法:将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监护组和对照组各50例,监护组患者地后5h内或开颅术后行硬膜外ICP监护,同时行CPP监测;对照组未行ICP、CPP监护。结果:监护组治疗前后ICP、CPP的变化差异极显著(P〈0.001);监护组8例死亡,5例重残或植物生存,对照组死亡15例,重残或植物生存10例,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位变化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影响。[方法]2012年8月—2016年12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6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所有病人都行开颅去大骨瓣减压手术,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体位干预,观察组给予抬高体位干预,记录颅内压和脑灌注压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开骨瓣时与清除血肿后的颅内压和脑灌注压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4天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0%,高于对照组(81.8%,P0.05),且观察组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为2.22分±0.84分,对照组NIHSS评分为4.11分±0.52分,均低于术前的7.30分±1.11分和7.33分±1.19分。[结论]术中抬高手术床头30°,有利于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颅内压和脑灌注压,从而提高预后疗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压疮是机械通气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患病率和死亡率极高,两种预防指南要求床头抬高角度存在冲突,分别为30°~45°和30°。为了解决临床工作者体位管理时的困惑,深入研究机械通气患者理想的床头抬高角度,文章就抬高床头45°、30°~45°、≤30°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压疮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为临床工作者在管理同时存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压疮风险的机械通气患者时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病人预防压疮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可能发生压疮的高危对象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重点加强基础护理。结果:在设备不够完善的条件下,压疮发生率为零,护理效果满意。结论:正确评估病人,对高危病人立足于早预防,有效的基础护理是预防压疮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周燕  程冉冉  李焰  张志涛 《护理研究》2012,26(23):2146-2147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ICP)及可溶性Fas(s - Fas)的影响.[方法]将4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局部亚低温治疗组(HT组)和常温对照组(NT组),各20例,NT组在常温36.5℃~37.5℃状态下给予常规治疗,HT组在直肠温度33.0℃~34.0℃状态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时间为1d~5d.[结果]两组治疗过程中ICP及s- F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降低ICP和S- Fas水平.  相似文献   

15.
周燕  程冉冉  李焰  张志涛 《护理研究》2012,(8):2146-2147
[目的]探讨局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压(ICP)及可溶性Fas(s-Fas)的影响。[方法]将4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局部亚低温治疗组(HT组)和常温对照组(NT组),各20例,NT组在常温36.5℃~37.5℃状态下给予常规治疗,HT组在直肠温度33.0℃~34.0℃状态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时间为1d~5d。[结果]两组治疗过程中ICP及s-F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降低ICP和S-Fas水平。  相似文献   

16.
刘媛  戴敏  张宇 《全科护理》2014,12(1):57-58
[目的]总结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行动态颅内压监测的观察和护理。[方法]对急性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压增高病人加强意识和生命体征的观察,动态监测并记录颅内压数据,排除监测的干扰因素。[结果]治愈18例,显效10例,好转5例,因术后并发症死亡3例。[结论]加强重症颅脑损伤病人行动态颅内压监测的观察和护理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7.
以往的研究已表明,抬高头部能降低增高的颅内压力。因此,对患有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疾患的病人冒着颅内压不断增高的危险,接受头部抬高体位的常规护理。急性肝衰竭所致的肝性脑病患者因脑水肿仍然是主要死亡原因,有些作者建议,对此类病人也应采取头部向上抬高30~60°体位护理。本文作者试图通过试验证实是否头高位能通过改变ICP来改善脑灌流压(CPP),或是头抬高后的体位使平均动脉压(MAP)降低,从而明显地降低了大脑的灌流量。作者测量了8例自服醋氨酚中毒引起暴发性肝衰竭伴少尿型肾衰竭所致的3-4级肝昏迷病人不同体位对ICP及CPP的影响。所有病人均采用过度通气(PaCO_2维持在26-34之间〔3.15-4.5kPa〕)。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联合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病人采取护理干预,观察组病人采取护理干预联合营养支持,比较分析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干预后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15d观察组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恢复良好、中残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重残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联合营养支持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病人9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分阶段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分阶段护理干预,比较两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护理效果、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74.85±8.35、60.85±6.73)、治愈好转率(91.84%)、满意度(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患者病情进展变化特点分阶段护理,能够有效提高病人的生存率,促进病人身心健康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颅脑损伤后急性脑肿胀是目前神经外科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文献报道高达87.2%[1].我院自1993年1月~1999年10月共收治颅脑损伤2 065例,发生急性脑肿胀76例占3.7%.按国内统一标准分型[1]和哥拉斯格(GCS)评分.根据临床表现76例患者的观察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