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通过方氏头针结合Rood技术对中风早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进行干预,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按照1∶1∶1比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予常规针刺治疗,B组:予方氏头针治疗,C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方氏头针配合Rood技术治疗,3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2、3、4疗程结束后,分别采用ADL评分、NIHSS评分、Ashworth量表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ADL评分比较,第2、3疗程结束,C组与A、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4疗程结束,A、B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NIHSS评分比较:第2、3疗程结束后C组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4疗程结束后C组与A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C组与B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A、B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Ashworth量表评分:与自身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A、B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简式Fugl-Meyer评分比较:第4疗程结束后,C组上肢FMA评分与A、B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第3个疗程结束后,C组下肢FMA评分与A、B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第4个疗程结束后,C组下肢FMA评分与A、B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临床疗效比较:B组与C组比较,虽无统计学差异,但方氏头针与Rood技术组总有效率更高,与A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方氏头针联合Rood技术治疗中风早期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疗效确切,与单纯使用常规针刺或方氏头针比较,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毫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毫火针组、普通针刺组各40例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Ashworth痉挛量表等级评分变化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变化。结果:2组Ashworth量表等级评分疗效比较,总有效率毫火针组为87.5%,优于普通针刺组的75.0%;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方面,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升高,且毫火针组优于普通针刺组。结论 :毫火针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效果确切,且优于普通针刺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温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标准的6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取温针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传统针刺法治疗。结果 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温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确切优于传统针刺法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浮针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浮针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120 例中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60 例。治疗组采用浮针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30 d 后采用 Ashworth 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简化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 Barthel 指数(Barthel Index, 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结果:治疗后,治疗组 Ashworth 评分、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BI 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浮针配合电针可明显缓解偏瘫肢体的痉挛并且优于对照组。结论:浮针配合电针可有效地缓解脑卒中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5.
《陕西中医》2015,(11):1518-1519
目的:探讨芒针透刺法对中风后偏瘫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对芒针透刺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肌张力Ashworth量表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进行评分。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透刺法能显著改善中风后偏瘫肌张力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温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温针治疗,对照组应用电针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温针治疗可有效的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通过随机对比方法观察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和其配合早期拮抗肌群针刺干预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探讨早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对60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共治疗4周后,观察其Ashworth评分、CSI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ADL—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上述四项评分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表明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调和阴阳法针刺配合早期拮抗肌群穴位针刺与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对于脑卒中偏瘫均有疗效。与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组相比,其配合早期拮抗肌群穴位针刺对偏瘫肢体痉挛的发生和程度,疗效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崔秀芳 《光明中医》2016,(17):2540-2541
目的探讨方氏头皮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观察组(36例),两组均给予体针治疗,治疗组在体针治疗基础上加用方氏头皮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并且治疗后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方氏头皮针配合体针临床效果显著,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比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针刺结合Bobath技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观察运动功能评测表(Fugl-Meyer Assesssment, FMA)和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治疗前后的变化,进一步判断其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用随机数字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留针30 mins,每日1次,6天为个疗程,每个疗程隔1天,5个疗程后评价疗效。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Bobath技术。每次训练治疗30~40 mins。每日1次,6天为1个疗程,5个疗程后评价疗效。观察治疗前后FMA、MAS量表评分差值的变化,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总体疗效的改变。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FMA、MAS量表评分均有改善(P 0.05),治疗组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8%,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能够减缓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肌肉收缩,降低肌张力,Bobath技术能够增加患侧肢体的协调运动模式,针刺结合Bobath技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能够有效降低患侧肢体痉挛程度,提高日程生活能力,疗效显著,为临床医师治疗该病提供了新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邱林  ;刘艳春 《河南中医》2014,(9):1827-182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Bobath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评分量表对患者的肌张力进行评分、用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用日常生活活动(ADL)指数法评价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评定步行能力及步态分析。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2.2%,观察组有效率为95.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Ashworth肌张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χ2=4.75,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FAC、上、下肢Fugl-Meye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Bobath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针刺能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肌张力、提高肢体运动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康复,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头针结合促进技术治疗中风偏瘫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头针及促进技术,对照组仅采用促进技术.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定及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治疗组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头针结合促进技术对改善中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将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针灸科治疗的12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观察组采用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肌张力及肌痉挛状态、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shworth量表评分、肢体肌痉挛状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和B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肢体肌痉挛状态,降低肌张力,促进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放血加动气针法治疗中风后手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中风后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放血加动气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方法,治疗前后采用肌张力Ashworth分级量表评分、Fugl-Meyer功能量表的手功能评分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评估。结果:3个疗程后治疗组疗效、肌张力、手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放血加动气针法是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单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综合疗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肢体运动功能(FMA)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MAS分级)情况.[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治瘫针刺方对缺血性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存质量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方法将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治瘫针刺方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改善患者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脑卒中影响量表(SIS)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瘫针刺方可改善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存质量,是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汤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神经保护治疗。治疗组加用化痰通络汤口服及普通针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15 d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7%,对照组为83.3%;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优于对照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化痰通络汤联合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吴威 《上海针灸杂志》2011,30(5):321-323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侧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侧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等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治疗中风偏瘫侧足内翻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与电针治疗中风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脱离4例)上肢痉挛的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t DCS组19例、电针组18例和对照组19例,3组均给予常规运动训练;t DCS组还加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电针组加用电针治疗。实验前后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Brunnstrom分期和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中的上肢部分对患侧上肢进行评定,观察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3组患者评分改善幅度均优于治疗前(P0.01,P0.05)、t DCS组和头针组优于对照组(P0.05),t DCS组改善幅度较电针组明显(P0.05)。结论:t DCS或电针配合适当的运动训练可显著改善中风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且t DCS改善效果优于电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王氏十二针针刺联合西药治疗缺血性中风肢体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中风肢体偏瘫的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并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和脑苷肌肽、血塞通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王氏十二针(双侧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针刺留针30 min,1 d1次,每周治疗5次,休息2 d。两组均治疗4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在临床疗效、NDS评分及Fugl-Meyer运动评分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王氏十二针针刺联合西药治疗缺血性中风肢体偏瘫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徐安瑜  徐应倩  黄璐 《新中医》2021,53(3):135-139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结合推拿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临床症状、肢肌张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分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2组均予以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联合推拿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2组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肢肌张力改善情况(Ashworth评分)、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Fugl-Meyer评分)、神经功能恢复(改良RANKIN量表)及生活质量(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上、下肢肌张力Ashworth评分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Ashworth评分分级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RANKIN量表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RANKIN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疗法结合推拿可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肢体肌张力与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