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李培旭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肾病专家,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40余载,治学严谨,学验俱丰,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临床疗效显著。李培旭教授针对病情注重辨证施治,从补益气阴为基础、升清降浊贯始终、活血通络是关键、健脾燥湿常配伍、温补脾肾收后功5个方面论治该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学习推广。  相似文献   

2.
正邵朝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肾脏病专家,第二、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40余载,学贯中西,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中对于消渴病肾病的治疗,疗效颇佳。作为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跟师于临床,现将邵朝弟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李培旭教授是全国第一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首届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近50载。李培旭教授遍访名家,博览群书,学贯中西,医术精湛,创制一系列经典方剂,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临证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性内科疾病,尤其擅长肾病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由各种肾脏疾病发展而来,其治疗难度大,临床病死率高,是难治性疾病之一。李培旭教授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有效延缓病情进展,且不良反应少、费用低廉,深受广大患者好评。通过整理,对李培旭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学术思想进行归纳和总结,从立足整体、天人合一,四诊合参、首辨虚实,健脾益肾、活血化瘀,升清降浊、扶正祛邪,衷中参西、以中为主,融汇古今、创制验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重视饮食、调护情志8个方面探讨其经验,供同道学习。  相似文献   

4.
吕仁和诊治消渴病的经验及从师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仁和诊治消渴病的经验及从师体会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100007)章红英关键词消渴病,三期辨证,二·五·八治疗方案,吕仁和教授导师吕仁和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善治糖尿病、肾病等多种疑难杂病。他在糖尿病的临床研究上独树一帜,建树颇丰。本文将介...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独特的六经辨证体系大大扩展了临床辨证疾病的范围。通过对临床中消渴病肾病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总结,发现其遵循由表入里、由轻到重的传变规律,与仲景疾病由三阳到三阴的六经传变规律相符合。本文借鉴仲景六经辨证的核心理论——"三阳三阴"理论,尝试以六经辨证体系辨证消渴病肾病,以六经辨证为依据立法指导消渴病肾病的诊疗及用药。  相似文献   

6.
吕宏生教授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系全国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名老中医吕承全教授学术继承人,曾师从全国著名肾脏病专家钱桐荪教授,从事肾脏病的临床工作40余年,在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吕宏生教授针对膜性肾病的病机特征,临床中采取温补脾肾法治疗膜性肾病,临床疗效确切,并筛选出了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功效的鹿茸和上肉桂2味中药,制成益泉胶囊,与中医的辨证方药配伍用于膜性肾病的治疗,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动-定序贯八法"理论是广东省中医院范冠杰教授基于消渴病中医临床诊治经验所创立的用于指导中医临床实践的思维方法。"动-定序贯八法"理论指出中医临床辨证应抓准"核心病机",动态把握病机的变化及其规律性,做到"动-定结合、变中有守",才能辨证准确,进而收到满意的疗效。这一思维的提出,对丰富中医辨证方法并指导临床辨证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何泽 《光明中医》2016,(3):331-334
南征教授,学验俱丰,在学术上坚持读经典,做临床,以继承为特色,为创新而继承。坚持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中西医综合治疗。在消渴病(糖尿病)临证中突出气血津液辨证,重视经络辨证,综合辨证。提出消渴病病位散膏新说;糖尿病肾病中医"消渴肾病"新病名;对糖尿病肾病提出了"毒损肾络、邪伏膜原"病机新理论。临证强调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固护散膏;重视解毒通络,调散膏、达膜原;擅用对药、虫类药。  相似文献   

9.
早期糖尿病肾病属中医消渴肾病范畴,乃由消渴病日久不愈、毒损肾络所致。西医对本病的治疗缺少针对性,难以阻止疾病的进行性发展。何泽教授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大力提倡从毒损肾络论治早期糖尿病肾病,在临床上可有效减轻症状,阻断病情发展,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0.
李培旭教授从事中医肾病治疗五十余年,其治疗慢性肾脏病临床经验丰富且疗效甚佳。李教授创立了“肾有实证论”,倡“肾病升降失常说”及“穷必及肾说”,提出本病治疗宜遵循三因制宜、慢性肾炎久漏宜通、慢性肾衰久病宜补等的理论观点。文章总结李教授利用升清降浊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经验,阐述其临证思路和辨证方法,为中医药治疗肾脏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骨髓炎作为一种慢性感染性骨科疾病,因其治疗周期较长、迁延难愈的特点成为外科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动-定序贯八法"理论是范冠杰教授在长期治疗消渴病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对临床疾病的中医诊疗辨证具有启发作用。以"动-定序贯八法"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医传统经典对骨髓炎的病因病机以及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进行动态把握,从整体出发对慢性骨髓炎进行辨证论治,能够为临床治疗慢性骨髓炎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玉琴教授在治疗消渴病方面有独特的思路与卓越之疗效,在总结传统中医对消渴病病因病机认识、临床治验基础上,针对现代人生活及工作方式提出了"食毒"、"郁毒"学说来阐释现代消渴病病因病机,并提出辛开苦降根本大法治疗消渴病,临证取得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7,(6):1142-1143
肾病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肾脏疾病综合证候群,因其错综复杂的病因,缠绵难愈的病程,加上难以预防的并发症,目前已成为现代疑难疾病之一。既往多数中医家治疗肾病综合征多以温补脾肾法验之于临床,具有一定疗效,但当受感染、应激、药物剂量调整等因素影响时,往往收效甚微,甚至加重病情。洪钦国教授为岭南肾脏病名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医功底深厚,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颇有心得体会,认为在治疗上述情况时应遵"攻邪以扶正,解表为先"的治疗原则,审证求因,灵活辨证,实为执简化繁之法。  相似文献   

14.
高继宁教授从事临床工作近40年时间,多以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疾病,尤其对于小儿肾病综合征有着独到见解,目前国内外对肾病综合征(NS)的治疗,西医主要是应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而糖皮质激素也一直是公认首选治疗小儿肾病的一线药物,治疗多采用激素中长程疗法,高继宁教授提出了"扶正固本为基础,活血化瘀贯彻全程,清热、利湿、滋阴并用,积极防治外感疾病"的中医诊疗思路,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取得明显疗效,不良反应小,且可防止肾病复发,本文就以高继宁教授对小儿肾病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诊疗思路以及临床应用等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5.
邹本良  张燕 《北京中医药》2006,25(3):144-146
魏子孝教授主张现代中医临床诊治要与西医学的疾病诊断、化验指标、疗效评价相结合,使治疗更加客观、更具说服力,提出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医诊疗思路模式,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实践过程中,辨病、辨证有机结合,选方、用药思维缜密,思路清晰,并提倡中、西医配合治疗,对现代中医临床诊疗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医治疗膜性肾病,尤其是早期膜性肾病,可以避免激素的副作用,疗效良好。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是中医肾病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于肾病的研究极深,他认为膜性肾病作为慢性肾病的一种,常因体虚加之外感邪气而发病,其基本病机为肾虚血瘀,湿毒内蕴。辨证后根据"虚、瘀、湿、风"的轻重不同,灵活用药,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属于中医"消渴"范畴。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燥热常常累及肺、脾、肾三脏,因此中医治疗消渴病常以"三消"立论。吴颢昕教授认为现代的糖尿病与古代消渴病的证型已有所不同,临床辨证不可拘于一格,应突破三消辨证,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并认为气阴两虚、脾肾俱亏为糖尿病发病之本,且伏热为标、瘀滞为变,治疗上以益气养阴、健脾补肾为主,佐以清泻伏热、活血化瘀并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辨证施护在消渴病肾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消渴病肾病分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痰湿证、湿浊证七个证型,根据临床特点,对不同的证型进行辨证施护。结果:患者身体恢复快,康复效果好,住院平均日、医疗经费都较前下降。结论:中医辨证施护对消渴病肾病患者具有良好的调理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无症状IgA肾病患者临床多见,西医无特殊办法,中医治疗有一定优势,赵玉庸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IgA肾病主要病机为脾肾亏虚,瘀血阻络,采用病证结合方法辨证治疗,包括结合IgA肾病临床特点治疗、结合IgA肾病病理改变治疗、基础方结合实验室检查加减治疗等方面,疗效较好,故进行总结研究,为临床治疗此类患者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之准则,但临床亦可见症状不典型,仅因实验室指标异常而就诊者。对此,林丹教授认为当审病因,知病机,定病位,晓病性,断病势,予以论治,仍未辨证论治的指导。文章就林丹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无症状型的消渴病(临床又称为隐性消渴病)的诊疗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该病的辨证过程因详问病史,查找病因,分析病机,确定病位,知晓病性,判断病势这一临床辨证思路,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隐性消渴病,疗效甚佳,另嘱病人节饮食、调情志、动筋骨,偶可达临床痊愈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