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食物不耐受儿童血清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的变化。方法 选择保定市妇幼保健院生长发育科食物不耐受患儿84作为A组,生长激素矮小症患儿78例为B组,同期健康体检儿童82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临床资料及血清GH、IGF-1、25-(OH)D水平变化。结果 对照组、A组、B组儿童身高、体重及BMI依次降低,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85、4.073、3.264,均P<0.05);对照组、A组、B组儿童血清GH、IGF-1、25-(OH)D水平依次降低,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72、10.796、5.238均P<0.05)。A组血清GH、IGF-1、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B组血清GH、IGF-1、25-(OH)D水平低于A组及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A组、B组儿童维生素D的营养级别明显下降,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079,P<0.05)。结论 食物不耐受儿童存在血清GH、IGF-1水平下降,25...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四川省江油地区12 岁以下儿童血清25- 羟维生素D[25-(OH)D] 水平, 为该地区儿童合理补充和预防维生素D 过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江油市某医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门诊12 岁以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共2 200 例,其中男性1 268 例,女性932 例。采用DiaSorin LIAISONXL?XL 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25-(OH)D 水平,比较不同年龄组、性别儿童血清25-(OH)D 水平差异。结果 在2 200 例检测样本中,维生素D 缺乏456 例,占20.73%;维生素D 不足616 例,占28.00%;维生素D 充足1 088 例,占49.45%;维生素D中毒40 例, 占1.82%。不同性别之间血清25-(OH)D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年龄组之间随着年龄的升高,儿童血清25-(OH)D 水平逐渐下降,其中4~7 岁组与2~3 岁组和8~12 岁组比较血清25-(OH)D 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仅0~1 岁血清25-(OH)D 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该地区0 ~ 12岁儿童机体维生素D 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应增加儿童维生素D 制剂和含维生素D 食物的摄入,同时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旨在控制维生素D 处于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黑龙江佳木斯地区6岁以下儿童血清维生素A(Vit A)、25-羟基维生素D[25(OH)D]、维生素E(Vit E)水平,为临床高危年龄段人群合理补充Vit A、维生素(Vit D)、Vit E及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将5 169名6岁以下儿童按年龄分为1岁组(732名)、1~岁组(831名)、2~岁组(693名)、3~岁组(1 164名)、4~岁组(1 008名)、5~岁组(741名)。完成问卷调查,抽取静脉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Vit A、Vit E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结果 5 169名6岁以下儿童血清Vit A水平为(0.28±0.087)mg/L、不足率为54.09%、缺乏率为13.46%,不同年龄段血清Vit 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70,P=0.001),其中1岁组血清Vit A水平最低[(0.25±0.071)mg/L],不足率为61.48%、缺乏率为19.67%。血清25(OH)D水平为(24.20±9.97)ng/mL,不足率为18.57%、缺乏率为17.99%;随着年龄的增大,血清25(OH)D水平逐渐降低。血清Vit E平均水平为(8.68±2.49)mg/L,不足率为21.53%,缺乏率为0.58%,随着年龄的增大,血清Vit E水平呈减低趋势。结论佳木斯地区6岁以下儿童Vit A、25(OH)D水平不容乐观,需要针对高危年龄段人群及时检测、合理补充,以预防维生素缺乏症的发生,而Vit E营养状况相对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孕中期孕妇血清25羟维生素D [25-(OH)D]、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的年龄、季节变化,以及其对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12月于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产检的4 830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年龄段分为≤25岁827例,>25~30岁2 069例,>30~35岁1 550例,>35岁387例;按照孕中期检测维生素水平时所处的季节划分,春季1 137例,夏季1 422例,秋季1 149例,冬季1 125例;根据孕中期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将孕妇分为对照组(健康妊娠,n=4 015)和GDM组(n=815)。于孕中期检测血清25-(OH)D、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季节这3种维生素水平,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及这3种维生素水平对GDM发病的影响。结果 与其他年龄段相比,≤25岁孕妇血清中25-(OH)D、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均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季中25-(OH)D、叶酸、维生素B1...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昆明地区儿童血清 25羟基维生素 D [25(OH)D]水平及维生素 D营养状态,为儿童合理补充维生素 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 2016年 11月 ~2019年 10月体检儿童 0~ 14岁 6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LC-MS/MS)法检测血清 25(OH)D水平,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及季节儿童血清 25(OH)D水平及营养状态。结果 600例 0~ 14岁儿童血清 25(OH)D水平为 27.44±8.82 ng/ml。血清 25(OH)D缺乏率为 19.33%(116/600),不足率为 47.67%(286/600),充足率为 33.00%(198/600)。女童的缺乏率( 24.83%)高于男童( 14.33%),儿童血清 25(OH)D的缺乏、不足和充足率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784,P<0.01)。6~ 14岁儿童血清 25(OH)D缺乏率高于 0~ 1岁、1~ 3岁和3~6岁儿童( 46.81% vs 5.88%,5.86%和 19.53%),血清 25(OH)D的缺乏、不足和充足率在不同年龄段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88.515,P<0.01)。夏、冬季的儿童血清 25(OH)D缺乏率高于春、秋季( 22.00%,27.50% vs 12.80%,11.43%),不同季节血清 25(OH)D的缺乏、不足和充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492,P<0.05)。结论 昆明地区 0~ 14岁儿童血清 25(OH)D营养状况欠佳,应加强维生素 D健康宣传工作,提高儿童血清 25(OH)D的监测,特别关注 3~ 14岁阶段儿童维生素 D的补充。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北京地区60 岁以上老年人群血浆维生素A,D 和E 水平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性别、年龄和季节对维生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20 年12 月~ 2021 年11 月在北京航天总医院就诊的2 043 例60 岁以上老人的血浆维生素A,D 和E 水平, 按照性别、年龄和季节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2 043 例老年人群血浆维生素A,D 和E水平分别为438.20(328.40, 563.00)ng/ml,13.70(9.70, 19.55) ng/ml 和8 311.40(6 430.50, 10 602.70) ng/ml,缺乏/ 不足率分别为19.43%,92.61% 和10.13%。不同性别的维生素A 和E 水平及缺乏/ 不足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 =-1.37,-0.27;χ2=0.49,4.33, 均P > 0.05),女性维生素D水平低于男性,缺乏率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72,χ2=4.38, 均P < 0.05)。不同年龄组间的维生素A,D 水平及维生素A,D,E 的缺乏/ 不足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 =40.82,18.21;χ2= 35.20, 20.08, 23.39, 均P < 0.05),70 岁以上老人维生素A 和D 水平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缺乏/ 不足率明显升高。不同季节的维生素A,D 和E 水平及缺乏/ 不足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75.50 ~ 225.87,χ2=21.41 ~ 70.94,均P < 0.05)。秋季维生素A 水平最低,缺乏率最高。春季维生素E 水平最低,冬季缺乏率最高。冬季维生素D 水平最低,缺乏率最高。结论 北京地区老年人群血浆维生素A,D 和E 的缺乏/ 不足较普遍,尤其是维生素D,并且维生素水平与性别、年龄和季节有关。提倡老年人合理补充维生素,以满足机体需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复发性流产(RSA)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NK细胞、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本院的150例RS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血清25-(OH)D<50 nmol/L的11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血清25-(OH)D≥50 nmol/L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CD16+CD56+、CD3-CD16+CD56+、CD4+、CD8+及CD4+/CD8+,分析25-(OH)D水平与CD16+CD56+、CD3-CD16+CD56+、CD4+/CD8+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CD16+CD56+、CD3-CD16+CD56+、CD4+...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重庆市开州地区0~6 岁儿童25- 羟基维生素D[25-(OH)D] 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因25-(OH) D 缺乏或不足引起的相关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1 486 例0~6 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进行25-(OH)D 检测,从性别、年龄、季节方面分析25-(OH)D 水平,并对可能引起其缺乏或不足的相关危险因素 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1 486 例0~6 岁儿童血清25- (OH)D缺乏率为21.6%(321/1 486),不足率为29.54%(439/1 486),充足率为48.86%(726/1 486),男女儿童间25-(OH)D 缺乏、不足和充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2, P >0.05);3~6 岁儿童25-(OH)D 水平显著低于<1 岁、1~2 岁和2~3 岁儿童(26.18±7.52 ng/ml vs 29.66±8.88 ng/ ml,31.36±9.83 ng/ml and 30.84±8.24 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19.529,P <0.01),不同年龄段的儿童25- (OH)D 缺乏率、不足率和充足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730,P <0.01);夏、秋季儿童25-(OH)D 水平高于春、 冬季(33.11±9.29 ng/ml,32.73±9.46 ng/ml vs 27.28±8.82 ng/ml,26.51±7.23 ng/ml),不同季节的25-(OH)D 缺乏 率、不足率和充足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9.795,P <0.01 )。单因素分析显示:单独母乳喂养、未规律服用维生 素D 制剂、挑食或厌食、户外活动时间< 2h/ 天、父母文化程度低、反复腹泻是引起受检儿童25-(OH)D 缺乏或 不足的影响因素(χ2=5.823,25.758,10.531,5.666,6.973,4.707,均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挑食或厌食、反 复腹泻是引起0~6 岁受检儿童25-(OH)D 缺乏或不足的独立危险因素(χ2=85.690,6.392,均P <0.05)。结论 开州 地区0~6 岁儿童25-(OH)D 缺乏或不足的情况较为严重,应在春、冬季和儿童在3~6 岁阶段进行维生素D 制剂补充; 加强儿保教育,纠正引起儿童25-(OH)D 缺乏或不足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成年女性血清维生素D代谢物与睡眠时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数据库中20~65岁的9 353例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定量检测25-羟基维生素D[25(OH)D]、25-羟基维生素D2[25(OH)D2]及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等血清维生素D代谢物;按照睡眠时间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睡眠不足组和非睡眠不足组。调整年龄、种族、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经济状况、体质量指数(BMI)、慢性病状况和抑郁评分后,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血清维生素D浓度与睡眠时间的关联性。结果 9 353例女性研究对象中,3 189例(34.1%)女性睡眠不足,包括20~44岁女性1 627例(51.0%)和45~65岁女性1 562例(49.0%)。血清25(OH)D3及25(OH)D每增加10 nmol/L,睡眠不足的发生率分别下降5.5%与5.7%[OR=1.005 5, 95%CI为1.003 6...  相似文献   

10.
成都地区学龄前儿童25羟基维生素D水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成都地区学龄前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为临床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2014年1~12月本院儿科保健门诊体检的学龄前健康儿童的血清25(OH)D水平,共180例。结果成都地区学龄前儿童25(OH)D平均水平为(32.69±14.30)ng/mL。不同性别间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血清25(OH)D水平在1~2岁达峰值,随着年龄的增长,25(OH)D水平逐渐下降,各年龄组25(OH)D水平以及25(OH)D缺乏和不足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季节25(OH)D缺乏和不足的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季25(OH)D缺乏和不足患病率低于春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都地区学龄前儿童25(OH)D缺乏和不足患病率较高,其中以3~6岁儿童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1.
邵娜  王硕  栗瑶  罗雪梅  谭传梅 《临床荟萃》2021,36(4):353-356
目的 探讨血清25-(OH)水平与儿童矮身材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儿童内分泌专科门诊就诊并诊断为矮身材172例(男94例,女78例,8.50±3.18岁),根据病因将其分为生长激素缺乏(GHD)组78例及特发性矮小(ISS)组94例;选择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的儿童175例作对照(男84例,女91例,7.65±1.1...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南通地区0~3岁婴幼儿25-羟维生素D[25-(OH)D]的水平,为科学合理指导婴幼儿维生素D的补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4年1~6月来该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常规检查的3 689例婴幼儿进行指尖末梢血25-(OH)D水平检测,并比较不同月龄及不同季度婴幼儿的25-(OH)D水平及缺乏率等。结果3 689例参与检测的婴幼儿25-(OH)D水平为(67.45±35.01)nmol/L,缺乏率为39.9%,不足率为28.9%,充足率为31.2%,缺乏、不足率合计为68.8%。0~2月婴幼儿25-(OH)D水平最高,2~6月其次,6~12、12~≤36月组依次降低,不同月龄婴幼儿25-(OH)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婴和女婴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2、2~6月两个月龄组婴幼儿在第一季度与第二季度的缺乏、不足率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4.477,P=0.000;χ2=29.211,P=0.000)。结论南通地区0~3岁婴幼儿25-(OH)D缺乏、不足率较高,尤其是6月龄以上婴幼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哮喘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病情控制、肺功能及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对218例哮喘患儿(哮喘组)和200名健康儿童(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绵阳市0~14岁人群维生素D(VitD)营养状况。方法调查对象为2564例在绵阳市中心医院门诊就诊的0~14岁人群,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其血清25-羟维生素D [25(O H )D ],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564例0~14岁人群25(OH)D为(30.63±12.78)ng/mL ,最低值为3.00 ng/mL ,最高值为70.00 ng/mL。VitD缺乏574例,占22.4%;VitD不足744例,占29.0%;VitD充足1246例,占48.6%。男性和女性的Vit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VitD水平逐渐降低,VitD缺乏率逐渐升高。1~2岁为VitD水平峰值阶段。结论绵阳市0~14岁人群VitD水平较低,6岁以后VitD缺乏情况更加严重。因此,应该定期进行VitD营养状况的调查,增加孩子户外活动时间,及时补充VitD。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MP)感染与维生素D(Vitamin D,VitD)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4年7~10月间就诊的650例0~13岁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其MP的感染情况,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中VitD水平。结果 研究对象的MP抗体阳性率为22.46%,MP抗体阳性组的VitD水平(中位数为28.06 ng/ml,范围为8.99~64.84 ng/ml)明显低于阴性组(中位数为32.48 ng/ml,范围为8.54~67.31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876,P=0.000); VitD减低组的MP抗体阳性率(27.86%)明显高于VitD正常组(1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22,P=0.004); MP与VitD呈负相关(r=-0.180,P=0.000)。结论 MP感染与VitD水平具有密切的相关性,MP感染可能导致VitD水平降低,VitD水平减低后也可能会导致MP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的临床与主要实验室特征。方法 收集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2013年6月~2015年2月收治的422例新生儿 ABO溶血病病例,应用微柱凝胶技术并结合胆红素及网织红细胞指标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422例患儿中第一胎388例,其中A型为206例,B型为216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P>0.05)。男性218例,女性204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6,P>0.05)。胆红素均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总胆红素峰值在116~465 μmol/L之间,尤以256.5~342.0 μmol/L居多,占38.9%(χ2=142.41,P<0.05 )。162例患儿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占38.5%(χ2=75.62,P<0.05)。溶血三项试验结果多为游离和放散试验同时阳性,占80.1%(χ2=146.98,P<0.05)。结论 新生儿ABO溶血病第一胎即可发病,溶血三项试验以游离和放散试验同时阳性居多。三项实验均阳性的患儿更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治该病,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