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不主时"和"脾主长夏"是中医对脾与季节关系认识的两个观点。"脾不主时"的本质是指脾不独主于一时,寄旺于四时之中而长养四脏,为后天之本,而"脾主长夏"本质则指脾与长夏之湿关系密切,长夏多脾病。虽内涵不同,但二者并不矛盾,在中医临床应用中相辅相成,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其理论发展,可更好地推动脾胃学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运气学说不只是在七篇大论,也不仅仅是疾病预测的问题。《黄帝内经》中到处都是五运六气,需要用五运六气来重新认识中医基础理论的许多原理。三阴三阳六气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精髓和特色体现。《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描述的三阴三阳,表述了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笔者据此绘制的“三阴三阳开阖枢时空方位图”和“三阴三阳太极时相图”可以作为理解中医阴阳学说的基本图式。五行即五运。把一年分作五个时段,就会依次出现以木、火、土、金、水为代表符号的五大类自然气息,是为一年中的五个主运。五行是五运的符号,五运是五行的灵魂。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首先是古代的自然科学模型,在中医学中是具体的医学理论。撇开五运六气,阴阳五行就成为抽象的哲学概念。天人相应是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灵魂,五运六气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有了五运六气,才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天人相应思想。  相似文献   

3.
脾的主时理论源于阴阳五行,成说于《黄帝内经》,其内容是以脾对应中土,并形成了脾主长夏、脾不独主时的2种时脏关系。脾主长夏是对应着大自然时序的变化规律,具有明显湿热盛的特点,据此,脾与外界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调节,应重视脾的夏季调养;脾不独主时说,是脾在空间方位上的时序变化模型,脾应四时而滋养着其他脏腑,因而脾脏的养护也应重在全年。"脾主长夏"和"脾不独主时"2种时令关系,明确了脾在四季时序中所通应的具体时间和在空间方位基础上的所主之时。此二说相辅相成,是脾主时理论的核心内容。脾主时理论对于疾病的治疗和养生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对脾的主时问题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即脾主长夏,脾主四季,脾主四季末各十八日。对此历代医家众说纷纭,但细究其渊源及内在机理却模糊不明,然脾之重要性由此可略见一斑。而笔者认为脾主长夏和脾不主时与历史上的四季历法与五季历法关系匪浅,至于脾主时问题的不同观点,实是产生于五行五季与阴阳四季逐渐融合过程的不同时期。本次笔者从历法发展与流变的角度着手,旨在阐释十月历对脾主时令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黄帝内经》里面,存在着"脾不主时"和"脾主时"两种不同的理论,这两种理论长期并存,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这一中医整体观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对脾在五藏中地位的不同认识,在脾胃藏象系统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脾不主时"的理论内涵和临床指导意义进行讨论,进一步认识中医脾胃学说的发展以及该学说对中医临床运用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文字学、音韵学、气象学、地理学等方面对长夏与季夏的关系、长夏的读音与长夏的主时几个问题进行探讨;长夏即是季夏,应读为直良切,意为短之对。长夏指夏季最后一个时段,包括小暑、大暑两个节气,属于"三伏天"范畴。脾主长夏与脾不主时两种说法不冲突,都是中医重视脾胃后天之本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干支探义     
探讨干支的意义,了解干支在五运六气理论中的作用。以文献检索、整理研究的方法,探究干支的起源、意义。天干和十二地支是中国上古时代对太阳和月亮运行周期的描绘,反映了自然界阴阳消长、生长化收藏的规律,用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中医运气学说,主要以60年为一个甲子周期,来推求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干支甲子反映了天文、历法、气象、物候的运动变化规律,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深刻内涵和人体生命的自然信息。干支在五运六气理论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干支配阴阳,干支配五行方位,天干化运,地支配属方位,地支化六气等内涵。干支源于古人对天象的观察,反映了阴阳消长的规律,干支纪法是运气理论的基础和渊源。  相似文献   

8.
“脾主长夏”是《内经》中脾主时令三种说法之一,在中医学理论当中,关于脾与时令的配属关系说法不统一,然而在《内经》中较多篇章持的观点是把脾所主之时定义成长夏(或季夏),文章从时脏配属理论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9.
运气学说即五运六气学说,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结合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揭示疾病发生、转归与气候变化规律的学说.五运即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的简称,六气指风、寒、热、湿、燥、火六种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0.
干支术数与中医病因病机之间存在何种具体联系,可能是困惑学界已久的问题,致使中医时间医学领域一直难以向前突破。文章以干支象思维、五行学说以及中医藏象为基础,探索干支及其组合与中医气血津液、脏腑、病因、病机之间的映射关系,以此建立一种在推理算法上有别于五运六气的新型中医时间医学推理模型,并阐述其应用示例、意义及优缺点。该模型结合了五行、术数、藏象、类象、历法等多个维度的知识体系,是中医时间医学领域的理论创新以及五行学说的拓展阐发,能够应用于中医辨证辅助诊断、病机预测、体质调养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11.
<正> 四、五运六气五运六气是中医运气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运,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气;六气,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类天气的总称。五运六气,亦是中医气学说的一个重要分支理论,它是古代科学家解释自然界变化,及其对万物生长发展过  相似文献   

12.
农耕文化孕育了崇尚土德的五行观。"土爰稼穑","吐生万物",为"万物之母",而脾主运化,其中"化物"和"灌四旁"的功能类比于土,故脾在五行属土。人体的两大基本物质是气和血,其来源于脾运化之水谷精微;生命的基本特征是升降出入,而脾升胃降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脾具坤静之德、乾健之运,颐养形神,故为五脏之本。  相似文献   

13.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起源于上古五行、六府等文化,虞舜之时的六府就是五行的雏形,在夏启时期,五行概念已经形成,在周时提出了五运、六气的概念,到西周至春秋战国期间融汇阴阳学术,至西汉初期或之前形成了完备的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体系,并记载于《黄帝内经》中。这符合文明发展的脉络,也有一定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4.
《辽宁中医杂志》2017,(8):1616-1617
综观《内经》关于脾与时关系的论述,可以发现其主流思想是在"五脏模式"下的"脾之应时"说,包括"脾不主时""脾主四时"和"脾主长夏",而此外尚有在"非五脏模式"下形成的"脾之应时"说,即"脾主立秋至秋分四十五日"与"脾应三月、四月"。其中,在重土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脾寄望于四季各十八日的思想催生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病机理论,而脾主长夏说则影响最为广泛。  相似文献   

15.
脾五行属土,居中央。以灌四旁。“脾不主时”是摘自于《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本文通过对“脾不主时”历史沿革的分析,以及对其机理探讨,进一步阐述了四时五脏阴阳的理论。来说明脾虽不独主一时,但却一年四季,无时不主。任何脏腑组织器官在任何时令中都不能离开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滋养,故有“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也。”强调了“治病必求于本”、“脾健四脏旺”,提出在中医临床治疗慢性疾病时“脾为本”的基本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6.
1阐发五运六气学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顾植山教授是龙砂医学流派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顾教授认为~([1-3]):五运六气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现,《黄帝内经》整合了太极阴阳,开阖枢和五行学说三大基本理论,根基于中华文明的源头——黄帝文化。中医之魂在《黄帝内经》中。五运六气是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各种事物的运动变化都存在着周期性节律,主要表现为五运周期和六气周期,五周期和六周期的结合就产生了"五运六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北京市猩红热发病周期及其与五运六气周期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复Morlet小波对北京市1970—2004年35年间猩红热年发病率和六气发病率进行周期分析,探讨其与五运六气周期的关联性,分析波峰对应年份干支特点与运气学说的关系。结果 猩红热年发病率和二之气发病率均具有5年和28年两个主周期,5年主周期与运气学说的五运5年周期吻合,高发年份为金运。结论 五运周期与猩红热发病周期存在一定的吻合性;猩红热发病中存在五运六气学说中的准周期现象和多周期叠加现象。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藏象理论"以象测藏""取象比类"及"五行制化"的认识,我们提出"以象补藏"的观点,以"五行互藏"理论为指导,对中医外治疗法的五行"象"属性(金、木、水、火、土)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了五行藏象系列疗法。基于前期对四象脾土模型特点的认识,提出了"四象脾土六气调神论",针对四时六气脾胃枢机主事阶段不同体质状态人群的五行偏颇,依据"五行之人应五象疗法"的原则,选择相应方案实施治疗,达到"以象补藏"和五脏防治疾病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胡正芬 《国医论坛》2007,22(3):18-19
脾主时令的观点依据于中国古代的时空观.五行产生以后,时间、空间又归属到五行之中.根据脾主四时与脾主长夏两种观点的形成渊源,认为脾主四时是从土居五行五方之中央以养万物立论;脾主长夏是从土居五行时序之中央以主运化立论.脾主四时或脾寄旺于四季之末或脾主长夏在《黄帝内经》成书前或成书时并没有统一的说法,当人体五脏的概念最终确立后,它们之间的配属模式才最终产生.  相似文献   

20.
五运六气是以阴阳、五行、干支等为纲目,融合自然、生命多领域知识形成的中医理论,用以阐释自然、生命与疾病的时间规律,见于唐代王冰次注《素问》,堪称天人相应整体观念、三因制宜辨证论治思维的具体体现。尽管五运六气的理论表述局限于中运、主客运、主客气、司天在泉等传统形式,但其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