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用BC-58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LT)减少患者进行手工复检和涂片观察分析的原因。方法: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1年2月期间经血液分析仪检测的PLT〈100×109/L的患者382例。取全血涂片经瑞特-姬姆萨染色后镜检,观察PLT形态、数量、分布及凝集情况,并进行手工计数复检,再发布最终结果。结果:有39例假性血小板减少,外周血涂片PLT形态正常,平均每个油镜视野〉20个,可见血小板聚集,小丛易见,偶见大丛,手工计数PLT〉100×109/L。343例真性血小板减少,血涂片可见PLT数量减少,平均每个油镜视野0~15个,未见凝集,可见大血小板、畸形血小板,仪器检测结果为(56±36)×109/L,手工复检结果为(50±48)×109/L,P〈0.05。结论:对于机做PLT减少或仪器提示异常的患者标本需经涂片观察和人工复检方能发布结果,以提高PLT结果准确性,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血涂片复检、复查对初步纠正电阻抗法(PLT-I)引起的血小板假性降低的意义。方法:选取64例PLT-I计数血小板提示有血小板直方图异常的标本,分别用光学法(PLT-O)计数血小板和涂片镜检观察血小板数量和形态分布并间接计数血小板的数量,以PLT-O法计数血小板为参照,评价涂片间接计数法和PLT-I法计数血小板的准确性。结果:在64例标本中,1例患者存在小红细胞和红细胞碎片,14例患者同时存在小红细胞和大血小板,其余49例存在比例不等的大血小板,其中5例患者存在直径〉6μm的巨大血小板。对于存在大血小板的49例标本,PLT-I法与PLT-O法计数血小板相比,t=3.99,P〈0.01,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微镜间接计数与PLT-O法的相比,t=0.088,P〉0.05,2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涂片镜检复查对发现血小板减少及假性降低有提示作用,且显微镜间接计数对初步纠正由大血小板引起的血小板假性降低有明显意义。  相似文献   

3.
取32例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期患者(观察组)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血球计数仪测定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及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并与20例健康人(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PAF、PL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PV、PDW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认为检测血清PAF及血小板参数有助于RA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已注意到肝病时存在着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近年来进一步发现,这些变化与肝病时多种病理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血小板减少肝病中血小板减少十分常见.在肝硬化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监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血常规,评估多次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献血者献血前和献血后1个月和6个月血常规,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率、单核细胞比率、中性粒细胞比率、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等血液常规项目在机采血小板前后没有明显改变。结论:体检合格的血小板献血者,定期单采血小板对献血员的血常规和健康状况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研究认为心肌梗死患者若抢救延迟1小时,死亡率可达万分之十六,冠心病的病理生理及预后与红细胞及血小板参数相关,心肌特异性标志物的检测也有利于了解病情进展情况.我们通过对来我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中红细胞、血小板参数、心肌肌钙蛋白与肌酸激酶同工酶等多项参数及其内在联系进行研究,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史功刘玉兰王宏伟肖国民孙炳余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锐减,但有关血小板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的变化文献未见报道。为了探讨这两项参数在HFRS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刘燕玲  阚璇 《山东医药》2023,(16):80-84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MPV/P)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将225例MPP患儿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SMPP)组127例和普通肺炎支原体肺炎(GMPP)组98例,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用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探究两组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差异;分析各血小板参数水平与CRP、D-二聚体的相关性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SMPP组入院时的PLT2水平低于GMPP组(P<0.05),MPV2、MPV/P高于GMPP组(P均<0.05),两组PDW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PLT在病程中均呈上升趋势,但SMPP组ΔPLT1低于GMPP组(P<0.05),ΔPLT2高于GMPP组(P<0.05);病程初期MPV在SMPP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在GMPP组明显降低,病程后期两组MPV均下降,且SMPP组下降更明显(P<...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职工体检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异常结果分布特点及其潜在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行常规体检的在职职工650名的体检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性别不同,将其分为男性组与女性组,各325例。均采用静脉抗凝血进行血常规检查,对检测异常结果的分布特点与潜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女性组WBC、RBC、Hb减少异常检出率均显著高于男性组(P0.05);男性组RBC、Hb增高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组(P0.05);650名受检者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淋巴细胞异常率高达31.23%(203/650),但男性组与女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查是不可缺少的健康体检项目,通过血常规检测能快速筛查出贫血、红细胞增多、白细胞减少等疾病,为早期预防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2周捐献一次血小板对血常规指标的影响.方法 观察对象为65例每2周捐献一次血小板、每次捐献2个治疗量的自愿献血者,检测其献血前、献血后2周及连续献血6次后2周血常规指标变化.结果 捐献血小板后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与献血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2周捐献一次血小板对机体血常规指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用于血小板黏附,聚集等过程的抗血小板药物能有效地抑制体内血栓形成,预防和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缺血性脑卒中,抑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后的血栓形成,预防支架血栓形成。抗血小板治疗的作用靶点很多,本文主要对血小板上二磷酸腺苷受体,蛋白激酶受体,膜糖蛋白受体,血栓烷A2受体等受体及其拮抗剂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血小板的功能及血小板膜受体的类型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释放在动脉内血栓形成的过程中发挥  相似文献   

12.
张海平  万欣 《山东医药》2009,49(46):85-86
目的观察血小板参数在原发性肝癌患者常规放疗前后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放疗前后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和血小板压积(PCT),观察并比较血小板参数在肝癌患者放疗前后的变化。另选36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对照组)。结果肝癌组PLT、MPV、PCT、P-LCR均较对照组高(P均〈0.05),而P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PLT、MPV、PCT较放疗前明显下降(P〈0.05),P-LCR、PDW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肝癌患者放疗后PLT、MPV、PCT下降明显。检测血小板参数有助了解肝癌放疗患者的骨髓造血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不同时段相关血常规的计数,探索采用Trima5.1血细胞分离机及配套耗材采集单剂量和双剂量血小板安全可行的间隔期。方法:把外周血小板计数为170×10^9/L~230×10^9/L捐献单剂量血小板(3.0×10^11个)的献血者30例定为1组,把血小板计数为250×10^9/L~300×10^9/L捐献双剂量血小板(6.0×10^11个)的献血者30例定为2组,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献血者采前、采后不同时段相关血常规计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组献血者在采后30min血小板计数较采集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采后15、30d分别对2组献血员进行血细胞计数,1组献血者血小板的计数已恢复到采集前的水平,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献血者采后15d,血小板计数仍未能上升到采集前水平,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采后30d血小板的计数已恢复到采集前的水平,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献血者RBC、HGB、HCT、WBC在不同时段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组献血者采后30min外周血小板计数全部〉100×10^9/L,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献血者机采前血小板计数〉170×10^9/L,捐献单剂量血小板的间隔期为15d是安全的;双剂量血小板捐献者采前血小板计数必须〉250×10^9/L,间隔期应为30d。  相似文献   

14.
15.
为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小板的变化及意义,我们对278例不同病期HFRS患者的血小板参数进行了测定,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HFRS患者278例,均符合卫生部1987年制订的诊断标准,血清抗-HFRS-IgM均阳性;其中男215例,女63例,年龄17~65岁。正常对照组60例,为健康查体正常者,男45例,女15例,年龄17~63岁。检测方法:取无名指末梢血,用日本产F-800型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数量(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结果:见表1。  讨论:MPV、PDW是反映血小板大小及其差异程度的参数。血小板大小一方面反映骨髓…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肾病中血小板的异常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糖尿病肾病阶段血小板发生了形态、数量、体积、释放和聚集反应以及前列腺素代谢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由于糖尿病肾病代谢异常所致,同时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时血小板的异常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血小板的功能可出现各种异常,这些异常表现与糖尿病血管病变密切相关。本文就血小板异常在糖尿病血管病变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痰涂片阴性肺结核流行病学意义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由传染性肺结核患喷出的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悬浮微粒传播给暴露的接触后,1%~2%的接触不久患活动性结核病,1/3接触成为潜伏感染,其中10%的潜伏感染可在其一生中任何时候发生结核病,另近2/3的接触没有被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现已公认痰涂片阳性患是主要的传染源,是造成结核病和结核病流行的关键。痰涂片阴性患的传染性如何?在结核病流行中起到什么作用?尚需作更多的研究,现仅就现有的资料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背景:孟加拉国结核控制项目.目的:评价抗酸染色涂片可疑阳性(IUATLD/WHO,高倍视野<10/100)的频度及诊断价值,评估现行阳性标准的适用性.设计:分析实验室登记数据库,病人记录和痰标本收集策略的诊断结果结果:可疑涂片阳性在可疑患者检查中约占10%,在随访涂片中约占50%.在可疑患者中,若以1-9AFB/100HPF为标准,约10%的可疑涂片不能被平行标本的抗酸染色可疑涂片阳性所证实,而采用10AFB/100HPF的阈值时该比例为则7.5%.如果采用ATS推荐的1AFB/100HPF的阳性阈值,只增加1.5%的假阳性率,但可增加10%的确诊阳性病例,阳性结果增加超过了增加第3次痰检的结果.由于强化治疗后期进行的随访痰涂片总是和治疗失败及部理想的转归联系在一起而显示其重要性.结论:涂片可疑阳性结果并不罕见,不应被忽视.在结核控制项目地区具有可靠的抗酸染色镜检及质控的情况下应采用更低的阳性阈值.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输注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临床发现,一些血液病患者因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倾向,在给予血小板浓缩液输注治疗后,出血倾向可好转,但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输注量的增加,出血倾向又复出现,甚至更加严重。为了解其中可能的原因,我们对采用血小板输注治疗的47例血液病患者,进行了血小板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