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爽  张楠 《当代护士》2022,(6):47-50
目的探究母乳口腔运动结合声音刺激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效果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本院出生的10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口腔运动护理,观察组采用母乳口腔运动结合声音刺激护理;对比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指标、口腔运动功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过渡时间和胃管留置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经口喂养3天后的喂养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1周和干预2周后的吮吸正常形态、失调形态、障碍形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呕吐、腹胀、口腔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母乳口腔运动结合声音刺激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可有效改善其喂养状况和口腔运动功能,同时降低喂养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初乳口腔涂抹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NICU病房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接收的90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初乳口腔涂抹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初乳口腔涂抹干预后,干预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组的各项喂养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院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1.11%、2.2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89%、15.56%(P0.05);干预组早产儿出生第5d的sIgA和LT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在常规护理时给予初乳口腔涂抹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早产儿的免疫功能,降低喂养不耐受及院内感染发生,改善喂养情况,缩短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亲母初乳、捐献母乳、生理盐水3种口腔涂抹剂对提高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缩短喂养进程及改善临床结局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1月在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出生并入住NICU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化分组方法,每组各32例。3组均在早产儿发育支持护理的基础上,分别给予亲母初乳、捐献母乳、生理盐水口腔涂抹,记录3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的时间和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计算喂养进程,并记录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在出生后第7天,亲母初乳和捐献母乳口腔涂抹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口腔反射维度得分高于生理盐水口腔涂抹者(P0.05),且其在出生后第14天,经口喂养能力总分及口腔反射、非营养性吸吮维度得分均高于生理盐水口腔涂抹者(P0.05);亲母初乳口腔涂抹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均短于捐献母乳和生理盐水口腔涂抹者(P0.05),亲母初乳口腔涂抹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喂养进程短于捐献母乳口腔涂抹者和生理盐水口腔涂抹者(P0.05)。3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P0.05),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亲母初乳和捐献母乳口腔涂抹均可提高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缩短喂养进程;且亲母初乳口腔涂抹的效果优于捐献母乳口腔涂抹者;同时亲母初乳和捐献母乳口腔涂抹均可降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且不增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张敏欢 《妇幼护理》2022,2(18):4240-4242
目的 观察口腔运动与初乳免疫疗法联用于低出生体重儿所取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就治于我院的低出生体重儿58例为研究样本.以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低出生体重儿划归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联合口腔运动照护干预,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接受初乳免疫疗法联合口腔运动干预.分析对两组的喂养不耐受率、喂养成效以及喂养护理满意率.结果 试验组喂养不耐受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喂养成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家长的喂养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初乳免疫疗法与口腔运动联用于低出生体重儿的照护中,能降低喂养不耐受率,提升喂养成效和家长的喂养护理满意率.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0):1775-1776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刺激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影响。方法选取产科出生的66例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抗感染、鼻饲等支持治疗,试验组加以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刺激。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结局(经口喂养起始时间、留置胃管时间、腹胀消失时间、3个月后体质量),以及3周内早产儿口腔感染及喂养不耐受(呕吐、腹泻)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早产儿经口喂养时间、留置胃管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个月后体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早产儿3周内呕吐、腹泻、口腔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刺激为早产儿的有效辅助喂养方式,可有助于提高早产儿吸吮功能,缩短鼻饲至经口喂养的过渡时间。  相似文献   

6.
刘晓  朱珠  周晖  张爱霞 《护理研究》2014,(34):4286-4289
[目的]对28周~32周早产儿的喂养准备和喂养表现进行描述,以了解早产儿的一般喂养状况。[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院NICU收治的孕28周~32周出生的适于胎龄儿,采用鼻饲—经口喂养—全经口喂养的喂养方式,根据其胎龄、体重、口腔运动能力和疾病状况等决定管饲和经口喂养的开始时间、奶量、间隔时间和奶量的增加速度等;观察早产儿各喂养进程的开始时间、体重、奶量、口腔运动能力和喂养耐受情况等。[结果]胎龄越小,早产儿的健康状况相对越差,口腔运动功能协调性及早产儿喂养准备行为的出现越晚;出生(1.31±1.37)d后开始管饲喂养,口腔运动功能评分(5.75±5.14)分,(11.26±2.67)d开始经口喂养,(23.43±2.61)d达全经口喂养;随着日龄、体重的增加和经口喂养的锻炼早产儿口腔运动能力迅速提升,奶量增加,喂养不耐受情况减少。[结论]胎龄29周左右的早产儿已经可以耐受胃肠内喂养,喂养方式、开奶时间、加奶速度等需根据早产儿的胎龄、日龄、体重、口腔运动能力、喂养准备行为和疾病状况等条件做适当调整;体重较轻、胎龄小的早产儿应延长管饲喂养阶段,口腔运动能力低的早产儿应控制奶量的增加速度,以防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综述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口腔运动干预的概况及口腔运动刺激的干预方式与方法,主要包括早期微量喂养、按摩干预、口腔支持、吞咽功能训练、非营养性吸吮,分析口腔运动干预的时间、干预部位、顺序及频率。认为进行口腔运动干预,可明显改善其口腔运动功能,加快喂养进程,促进体重增长,减少住院时间及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护理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组间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将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医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92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非营养性吸吮+口腔按摩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效果、生长发育情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和家长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体质量高于对照组,头围、身长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胃管留置时间、全胃肠营养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4.35%)低于对照组(2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满意度中操作技术、沟通态度、喂养方式、喂养效果、护理安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按摩护理能够提升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效果,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有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促进家长满意度提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用母乳进行口腔护理对管饲喂养早产儿口腔清洁度喂养不耐受及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95例管饲喂养早产儿(其中5例患儿家属要求自动出院),根据置管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单双号,其中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观察组45例,选用母乳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45例,选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口腔护理。比较两组管饲喂养早产儿口腔清洁度、口腔感染发生率、喂养不耐受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胃管留置时间、矫正胎龄37周体重增长百分比。结果:观察组管饲喂养早产儿矫正胎龄37周体重增长百分比、口腔清洁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管饲喂养早产儿口腔感染发生率、喂养不耐受发生率、NEC发生率、胃管留置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乳口腔护理应用于管饲喂养早产儿可有效清洁口腔,减少口腔感染。微量母乳遗留于口腔可通过早产儿吞咽动作进入胃肠道,促进其胃肠道功能发育成熟,增强其抵抗力,缩短从管饲喂养过渡到经口足量喂养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及NEC发生。  相似文献   

10.
早产儿喂养准备和喂养表现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晓  朱珠  周晖  张爱霞 《山西护理杂志》2014,(12):4286-4289
[目的]对28周~32周早产儿的喂养准备和喂养表现进行描述,以了解早产儿的一般喂养状况。[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院NICU收治的孕28周~32周出生的适于胎龄儿,采用鼻饲—经口喂养—全经口喂养的喂养方式,根据其胎龄、体重、口腔运动能力和疾病状况等决定管饲和经口喂养的开始时间、奶量、间隔时间和奶量的增加速度等;观察早产儿各喂养进程的开始时间、体重、奶量、口腔运动能力和喂养耐受情况等。[结果]胎龄越小,早产儿的健康状况相对越差,口腔运动功能协调性及早产儿喂养准备行为的出现越晚;出生(1.31±1.37)d后开始管饲喂养,口腔运动功能评分(5.75±5.14)分,(11.26±2.67)d开始经口喂养,(23.43±2.61)d达全经口喂养;随着日龄、体重的增加和经口喂养的锻炼早产儿口腔运动能力迅速提升,奶量增加,喂养不耐受情况减少。[结论]胎龄29周左右的早产儿已经可以耐受胃肠内喂养,喂养方式、开奶时间、加奶速度等需根据早产儿的胎龄、日龄、体重、口腔运动能力、喂养准备行为和疾病状况等条件做适当调整;体重较轻、胎龄小的早产儿应延长管饲喂养阶段,口腔运动能力低的早产儿应控制奶量的增加速度,以防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口腔涂抹初乳对小于34周早产儿营养进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小于34周早产儿1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86)和对照组(n=84)。试验组使用母亲初乳进行口腔涂抹,每3 h涂抹1次,每次总量02 ml,连续7 d。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涂抹,其余干预措施与试验组一致。收集并记录两组患儿住院期间营养指标,比较两组早产儿的禁食天数、开始肠内营养时间、达全胃肠道营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喂养不耐受率、恢复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住院天数的差异。结果试验组达到全肠胃道营养时间及静脉营养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出生体重天数早于对照组(P005),患儿喂养不耐受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纯母乳喂养天数、出院时纯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对照组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乳口腔涂抹可改善小于34周早产儿的营养进程,缩短患儿静脉营养时间和达到全胃肠道营养的时间,缩短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降低NEC的发生,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天数更长,出院时纯母乳率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腹部按摩结合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将3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常规护理加以腹部按摩结合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2周,观察比较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极低出生体重儿恢复至出生体重的天数。[结果]观察组发生喂养不耐受4例(21.1%),对照组发生喂养不耐受11例(55.0%),观察组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喂养不耐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极低出生体重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8.07d±1.67d)明显短于对照组(9.74d±1.8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部按摩结合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可有效预防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喂养不耐受,促进低体重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及行为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0例早产儿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每天接受2次口腔运动干预,持续7 d,记录两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及实现全口喂养的时间、计算过渡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等,记录两组早产儿体重增长情况,喂养不耐受情况及两组干预前5 min及干预后1 h行为状态。[结果]干预组从开始经口喂养到实现全口喂养的过渡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相比,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留置胃管时间、体重增长等均无明显区别,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5 min行为状态得分无明显区别,但干预后1 h干预组行为状态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运动干预可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进程,调节早产儿行为状态。  相似文献   

14.
杨结银  刘卫娟  范薇  刘静 《妇幼护理》2022,2(7):1597-1600
目的:对早产儿实行口腔运动干预,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2月在本院新生儿病区住院的早产儿122例,使用中文版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评分,根据评分分组处理:(1)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评分>30分,但未能成功进行直接哺乳的早产儿62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1共31例,常规护理+口腔运动干预的干预组1共31例,比较两组早产儿住院时体重增长速度、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完全直接哺乳开始时间;(2)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评分<30分的早产儿60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2共30例,常规护理+口腔运动干预的干预组2共30例。比较两组早产儿吮奶的熟练度、吮奶的速率、吮奶量、完全奶瓶喂养开始时间、住院时体重增长速度、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完全直接哺乳开始时间。结果:(1)口腔运动干预能提高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评分>30分早产儿住院时体重增长速度、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P<0.05)(2)口腔运动干预能提高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评分<30分早产儿的吮奶的熟练度、提高患儿吮奶的速率、增加患儿吮奶量、提高住院时体重增长速度、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完全直接哺乳开始时间(P<0.05)结论:对早产儿实行口腔运动干预,能缩短其由管饲喂养过度至经口喂养的过程,缩短早产儿转换到直接哺乳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母乳口腔护理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新生儿科入院未开奶的106例早产儿(出生胎龄≥28周,37周)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观察组采用母乳进行口腔护理干预。探讨实施两种不同口腔护理方法对早产儿喂养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禁食时长短于对照组,洗胃次数少于对照组,开始喂奶时间、吸吮力建立时间、达到全肠内喂养时间短于对照组,进食后每餐胃内容物的残留量低于对照组,每日体质量增长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各种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将母乳口腔护理应用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时,能缩短因喂养不耐受而禁食的时间、减少洗胃次数、提早开始喂奶时间、促进吸吮力建立,改善胃内容物的残留量、显著减少早产儿进食后胃肠道不适症发生率,较短时间达到全肠内营养喂养,改善早产儿发育状况,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6.
李娜  张华珍  魏丹  吴琼 《妇幼护理》2023,3(11):2637-2639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应用口腔感觉运动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的价值分析。方法 选取 2022 年 1 月至 10 月 在我院接生的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 78 例为研究对象。将 2022 年 1 月至 5 月接收的 39 例患儿纳入对照组。将 2022 年 6 月至 10 月收治的 39 例患儿纳入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口腔感觉运动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护理。比较两组喂 养效果、喂养不耐受与生长发育。结果 观察组胃管留置时间、全胃肠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喂 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头围、身长、体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应用口腔 感觉运动刺激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能够减少喂养不耐受,改善生长发育,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口腔运动干预对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作用。方法便利抽样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成口腔运动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口腔运动干预组给予口周、口腔等按摩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体质量增长情况、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达成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口腔运动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低(8.8%vs 35.3%,P0.05),每日增长体质量高于对照组[(14.78±3.26)g vs(10.36±3.13)g,P0.05],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11.32±1.17)d vs(14.85±1.43)d,P0.05]及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早于对照组[(13.25±2.72)d vs(15.36±2.38)d,P0.05],两组均未有明显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口腔运动干预可有效降低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并可促进其体质量增长,缩短体质量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口腔运动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的影响。方法:将出生胎龄≤34周符合入选标准的早产儿81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42例和对照组39例。干预组实施非营养性吸吮、口腔按摩刺激、口腔支持运动,对照组仅实施非营养性吸吮,比较两组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经口喂养阶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3周后体质量及住院天数。结果:干预组患儿开始经口喂养时间、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3周后体质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患儿开始经口喂养阶段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及住院天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按摩和口腔支持运动能促进早产儿吸吮能力的发育,尽快达到完全经口喂养,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9.
贺芳  郭晓萍  刘会  张喆  徐曼丽  江翠婵  杨依慧 《全科护理》2021,19(21):2981-2984
目的:探讨袋鼠式护理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生命体征及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出生胎龄≤32周的27例早产儿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选择2018年1月—2018年12月出生胎龄≤32周的26例早产儿为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袋鼠式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出院胎龄、出院体重、住院天数、每天体重增长及氧疗天数、喂养情况(开奶日龄、全经口喂养胎龄、母乳量、总奶量、母乳占总奶量比率、每天摄入母乳量)、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试验组早产儿全经口喂养胎龄小于对照组,母乳量、每天母乳摄入量、母乳占总奶量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早产儿实施袋鼠式护理中的心率、呼吸明显低于护理前后,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护理前后(P<0.05).结论:袋鼠式护理对稳定早产儿生命体征,促进母乳喂养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肠道舒适护理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将66例胎龄≤32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早产儿执行常规治疗护理,对干预组早产儿实施胃肠道舒适护理,观察两组早产儿喂养耐受、喂养情况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干预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36.4%)较对照组(81.8%)低(P<0.05),每日摄入更多奶量(P<0.01),更早达到足量喂养(P<0.05),更快恢复出生体重(P<0.05),每日体重增长较对照组亦大(P<0.01)。[结论]胃肠道舒适护理能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更快地发育与成熟,改善胃肠动力,提高早产儿胃肠道喂养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