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通过观察大鼠行为学与检测疼痛相关的神经递质含量,探讨柴芎头痛颗粒治疗偏头痛的药效学作用。方法 试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药正天丸3.20 g/kg组、柴芎头痛颗粒5.36、2.68、1.34 g/kg剂量组,共6组,每组12只大鼠。制备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模型。记录耳红开始及消失时间、挠头开始及消失时间;按Elisa试剂盒说明书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五羟色胺(5-HT)、5-羟基吲哚乙酸(5-HIAA)、β-内啡肽(β-EP)、多巴胺(DA)、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 柴芎头痛颗粒高、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可以明显延长抓耳开始时间、缩短耳红及挠头消失时间(P <0.01或P <0.05);高、中、低3个剂量组大鼠血清中5-HT、DA、β-EP含量显著升高、5-HIAA含量显著降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 <0.01或P <0.05);高、中剂量组可以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NO含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 <0.05)。结论 柴芎头痛颗粒对实验性偏头痛模型大鼠具有显著镇痛作用,可以有效预防与治疗偏头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观察痛宁胶囊对偏头痛大鼠下丘脑、脑干一氧化氮合酶(NOS)及五羟色胺(5-HT)表达的影响,探讨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研究药物组(痛宁胶囊高、中、低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法复制大鼠偏头痛模型.30min后研究药物组给予痛宁胶囊药液高、中、低剂量灌胃.阳性药物对照组按照6mg/kg给予琥珀酸舒马普坦药液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均给予等容积的蒸馏水灌胃.造模4h后取脑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下丘脑、脑干NOS、5-HT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对照组大鼠下丘脑、脑干NOS表达明显增强,而5-HT表达显著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痛宁胶囊尤其是高剂量组能显著抑制偏头痛大鼠下丘脑、脑干增强的NOS表达,而且能明显上调5-HT的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痛宁胶囊尤其是高剂量组与阳性药物组比较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痛宁胶囊可以降低NOS的表达及上调5-HT的水平,这可能是其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芎麻汤及其提取物(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物)对硝酸甘油所致偏头痛大鼠行为学症状及血浆中5-HT、NO含量的影响,初步筛选芎麻汤的有效部位.方法 将80只雌雄各半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模型空白组(B组)、石油醚提取物组(C组)、二氯甲烷提取物组(D组)、乙酸乙酯提取物组(E组)、正丁醇提取物组(F组)、芎麻汤组(G组)、布洛芬组(H组),每组10只.除A组外,其他组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10mg/kg)复制偏头痛大鼠模型,给予芎麻汤及其提取物后,分别观察各组大鼠挠头次数,测定各组血浆中5-HT、NO含量.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挠头次数显著性增加,血浆中5-HT、NO均显著性升高(P<0.01);与模空组比较,芎麻汤组、芎麻汤的正丁醇提取物组均可明显抑制模型大鼠挠头次数(P<0.05),显著性降低模型大鼠血浆中5-HT、NO含量(P<0.01).结论 芎麻汤及其正丁醇提取物具有治疗硝酸甘油所致大鼠偏头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胡金芳  付合明  袁雪海  霍璇  安梦培  冯玥  申秀萍 《中草药》2017,48(20):4187-4191
目的探讨六经头痛片治疗偏头痛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sc硝酸甘油复制大鼠偏头痛模型,观察大鼠搔头次数和搔头反应潜伏期;采用酶联免疫实验(ELISA)检测脑组织中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水平及血清中β-内啡肽(β-E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的量,采用生化法测定血清中一氧化氮(NO)量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模型组大鼠在sc硝酸甘油后1~3 min即出现搔头,且次数频繁。与模型组比较,六经头痛片1.4、0.7 g/kg组可显著减少偏头痛模型大鼠的搔头次数(P0.001),并呈剂量相关性,能够明显延长大鼠搔头反应的潜伏期(P0.01);六经头痛片1.4、0.7 g/kg组可显著升高模型大鼠血清β-EP、ET及脑内DA的量,显著降低血清CGRP的量和NOS活性,六经头痛片1.4 g/kg组可明显降低血清NO的量,对脑内5-HT、NE的量基本无影响。结论六经头痛片有显著的治疗偏头痛作用,可以升高血清β-EP、ET、DA的量,降低CGRP、NO的量及NOS活性,其作用机制与收缩血管及中枢镇痛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痛宁胶囊对偏头痛大鼠血浆一氧化氮(NO)和5-羟色胺(5-HT)浓度的影响,探讨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神经学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成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研究药物组(痛宁胶囊高、中、低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法复制大鼠偏头痛模型。30min后研究药物组给予痛宁胶囊高、中、低剂量药液灌胃。阳性药物对照组按照6mg/kg给予琥珀酸舒马普坦溶液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予以等容积的蒸馏水灌胃。造模4h后腹主动脉采血,NO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5-H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阳性药物对照组及痛宁胶囊高、中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偏头痛大鼠血浆NO的浓度,且能明显升高血浆5-HT的浓度(P〈0.05)。与阳性药物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降低NO浓度及升高5-HT浓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宁胶囊可以调节偏头痛大鼠血管活性物质和神经递质的水平,可能是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加味散偏汤的镇痛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加味散偏汤高、中、低三个剂量(35.64,17.82,8.91g·kg~(-1)·d~(-1))、舒巴坦组(5mg·kg~(-1)),连续灌胃给药5 d。硝酸甘油致偏头痛大鼠实验,末次给药30min后,除空白组以95%的乙醇2mlg·kg~(-1)皮下注射外,其余各组均ih硝酸甘油10mg·kg~(-1),复制大鼠偏头痛模型。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测脑组织中5-HT,5-HIAA含量。结果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造模后,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30min各组大鼠前肢挠头次数较空白组均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造模后60min舒巴普坦组和加味散偏汤高剂量组大鼠挠头次数均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味散偏汤高、中剂量组能明显减缓耳红出现时间(P0.01,P0.05),与舒马普坦组比较加味散偏汤高、中低剂量组能显著缩短大鼠耳红消失时间(P0.01),且中剂量组作用更为显著;与模型组比较,下丘脑中5-HT向5-HIAA的代谢减少,5-HT含量增加,尤以中、高剂量组明显(P0.01)。结论加味散偏汤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可增加脑中5-HT含量,减少脑中5-HT向5-HIAA的代谢,发挥对偏头痛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头痛安(由川芎、白芷、乳香、天麻、冰片等组成)对偏头痛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GNT)诱发偏头痛大鼠模型,并予头痛安滴鼻干预,从行为学药效指标和β-内啡肽(β-E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等生化因子两个方面观察头痛安对偏头痛模型大鼠的影响。结果对比空白对照组,模型组(GNT剂量为10 mg·kg~(-1))大鼠有明显的耳红、挠头、爬笼等偏头痛的行为学症状,同时脑组织中的β-EP降低,血浆中的CGRP、ET含量升高;对比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正天丸组)和头痛安各剂量组大鼠耳红和挠头的消失时间缩短,在30~180 min内各个时间段的挠头次数和爬笼次数减少,β-EP升高,而CGRP、ET含量降低;其中头痛安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上述指标改变明显,尤以高剂量头痛安效应最显著,类似于甚至优于正天丸。结论大鼠皮下注射GNT能有效诱发出偏头痛行为学症状,这种血管性偏头痛的发生可能与大鼠体内β-EP、CGRP、ET等的作用有关,高剂量头痛安可能通过调节这些血管活性物质和神经递质,抑制血管扩张和神经源性炎症反应而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痛宁胶囊(全蝎、钩藤、紫河车)对硝酸甘油诱导的偏头痛模型大鼠下丘脑、脑干即刻早期基因c -fos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琥珀酸舒马普坦组、痛宁胶囊高、中、低剂量组,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法复制大鼠偏头痛模型,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下丘脑、脑于c-fos蛋白表达的情况,并运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阳性细胞的平均面积,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模型对照组大鼠下丘脑、脑干c -fos蛋白表达明显增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痛宁胶囊尤其是高剂量组能显著抑制偏头痛大鼠下丘脑、脑干c-fos蛋白的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痛宁胶囊可以降低c -fos蛋白的表达,从而进一步减弱下丘脑、脑干神经元的兴奋性,阻止痛觉信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姜天麻炮制前后对硝酸甘油诱导的大鼠偏头痛的影响。方法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复制偏头痛大鼠模型,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中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脑组织中5-羟色胺(5-HT)、多巴胺(DA)等含量;以生化法测定血浆中一氧化氮(NO)含量,对比各组别动物行为学及生化指标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挠头次数明显增多(P0.01);血浆NO、CGRP含量明显升高(P0.01),而ET、DA、5-HT含量均降低(P0.01),说明模型复制成功。与模型组比较,正天丸对照组、生天麻组、姜天麻组在0~30、30~60 min两个时区的挠头次数明显降低(P0.01);正天丸对照组中NO、CGRP含量明显降低(P0.01),ET含量升高(P0.05),DA、5-HT含量升高尤为明显(P0.01);生天麻组中NO含量降低,而ET、DA含量升高,组间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5-HT含量升高尤为明显(P0.01),CGRP含量明显降低(P0.01);姜天麻组中NO、CGRP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ET含量升高(P0.05),但5-HT、DA含量升高尤为明显(P0.01),说明天麻经姜制后,对偏头痛的影响作用增大。结论天麻对硝酸甘油诱导大鼠偏头痛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NO、CGRP和提高ET、DA、5-HT的含量,以改善偏头痛症状,且姜天麻较生品作用强,说明炮制后药效增强。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天麻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痛宁胶囊对偏头痛模型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下丘脑c-fos,c-jun表达的影响,探讨头痛宁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偏头痛模型组、西比灵(1.04 mg·kg-1)治疗组、头痛宁高、中、低剂量(760,380,190 mg·kg-1)治疗组。sc硝酸甘油(NTG)制备偏头痛大鼠模型,给药后4,6 h 2个时间点取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下丘脑c-fos,c-jun表达水平。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下丘脑c-fos,c-jun阳性细胞数增多(P<0.01,P<0.01),4 h多于6 h。与模型组比较,头痛宁高、中剂量治疗组和西比灵治疗组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下丘脑c-fos,c-jun阳性细胞数减少(均P<0.01)。头痛宁低剂量治疗组无明显变化。结论:头痛宁胶囊可以减少由硝酸甘油诱导的致痛物质c-fos,c-jun的表达,从而抑制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下丘脑痛觉信息的传递,发挥治疗偏头痛的作用。其中,以头痛宁高、中剂量治疗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天舒胶囊效应部位组对偏头痛动物模型的镇痛作用,并从神经生化代谢紊乱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西比灵组、天舒胶囊组、天舒胶囊效应部位3个剂量组,每组10只。皮下注射硝酸甘油(NTG)注射剂复制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观察注射硝酸甘油后60 min内大鼠行为反应,6 h后取血及脑组织检测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β-内啡肽(β-E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结果:天舒胶囊组、天舒胶囊效应部位高、中剂量组动物挠头次数显著减少,血浆和脑组织中NOS、NO含量显著降低,脑组织中β-EP含量显著升高,CGRP含量显著降低,使之始终趋于生理状态下的平衡水平。结论:天舒胶囊效应部位组具有缓解偏头痛症状,可通过有效调节NOS、NO、β-EP和CGRP的含量来达到治疗偏头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赵永烈  王玉来  高颖 《光明中医》2010,25(2):213-215
目的研究芎芷地龙汤对偏头痛模型三叉神经脊束核c-fos和β-EP蛋白共存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为4组:生理盐水组、模型组、舒马普坦组、中药治疗组。皮下注射NTG注射剂复制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经药物干预后在4h、6h两个时间点取材,采用免疫组化双标染色法测定三叉神经脊束核c-fos和β-EP的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兴奋状态及其共存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c-fos阳性细胞数增多,两个时间点的阳性细胞数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模型组β-EP阳性细胞数4h增多,6h减少,两个时间点的阳性细胞数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中药治疗组和舒马普坦组c-fos阳性细胞数减少,两个时间点的阳性细胞数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药治疗组β-EP阳性细胞数增多,两个时间点的阳性细胞数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舒马普坦组β-EP阳性细胞数增多,两个时间点的阳性细胞数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芎芷地龙汤可以减少由硝酸甘油诱导的致痛物质c-fos的表达,增加抗痛物质β-EP的表达,从而进一步减少三叉神经脊束核神经元的兴奋性,阻止痛觉信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中枢神经系统角度探讨了桃红四物汤对原发性痛经模型及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脑组织及血清中五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和去甲肾上腺素(NA)含量的影响,为桃红四物汤对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的调控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注射苯甲酸雌二醇(1 mg/kg/d)和缩宫素(1 ml/kg)复制大鼠痛经模型,冰水浴及注射肾上腺素(0.8 ml/kg)的方法复制大鼠急性血瘀模型。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浆及脑组织5-HT、β-EP和NA的含量。结果:在大鼠原发性痛经模型中,血浆中5-HT含量模型组(332±22ng/ml)高于空白组(130±1ng/ml)(P<0.05)。给药后0.918 g生药/kg剂量组降为190±15ng/ml,4.59 g生药/kg剂量组降低为181±5ng/ml(P<0.05),但各剂量组间差异不显著;脑组织中5-HT含量模型组低于空白组,给药后略有增高,但不显著。血浆中β-EP含量模型组(4.63±0.33 ng/ml)高于空白组(2.66±0.61 ng/ml)(P<0.01),给药后0.918 g生药/kg剂量组降为2.20±0.67 ng/ml,有非常显著性异(P<0.01),4.59 g生药/kg剂量组具有下降趋势;脑组织中β-EP含量模型组(0.21±0.02 ng/ml)低于空白组(0.33±0.05 ng/ml)(P<0.05),给药后0.918 g生药/kg剂量组略有升高,4.59 g生药/kg剂量组反而略有降低。血浆中NA含量模型组(58.31±6.81 ng/ml)高于空白组(25.44±9.70 ng/ml)(P<0.05),给药后0.918 g生药/kg剂量组降为33.34±7.69 ng/ml(P<0.01),4.59 g生药/kg剂量组降低为34.54±4.90 ng/ml(P<0.01),但各剂量组间差异不显著;在脑组织中模型组的NA含量略有降低,给药后反而下降。在大鼠急性血瘀模型中,血浆和脑组织中,5-HT含量模型组低于空白组,给药后恢复到正常水平。血浆中β-EP含量模型组略有增高,给药后含量增加;脑组织中β-EP含量模型组下降,给药后变化不大。血浆中NA含量模型组略有升高,给药后略有降低;在脑组织中NA含量模型组略有降低,给药后反而下降。结论:桃红四物汤对原发性痛经模型及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脑组织及血清中五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和去甲肾上腺素(NA)含量有一定的调控作用,为桃红四物汤对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的调控机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头痛宁胶囊对偏头痛模型大鼠三叉神经节P2X3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模型组(偏头痛模型组)、西比灵组1.04 mg.kg-1、头痛宁高、中、低剂量组(760,380,190 mg.kg-1)。预防给药7 d。第7天ig 30 min后sc硝酸甘油(NTG,10 mg.kg-1)制备偏头痛大鼠模型,造模后3,6 h 2个时间点取材,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三叉神经节P2X3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三叉神经节P2X3mRNA表达数增多(P<0.01),3 h多于6 h。与模型组比较,头痛宁高、中、低剂量治疗组和西比灵治疗组大鼠三叉神经节P2X3mRNA表达数均减少(均P<0.01)。结论:头痛宁胶囊可能通过抑制由硝酸甘油诱导的P2X3mRNA过度表达,发挥治疗偏头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蒡芎疏风颗粒对实验性偏头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蒡芎疏风颗粒(Bxsfkl)对实验性偏头痛的影响。方法:将小鼠分为空白、模型、实验药物3个剂量和中、西药对照组,以Bxsfkl低、中、高(9.75,19.5,39 g.kg-1.d-1)ig给药干预5 d,检测各组小鼠的物理和化学痛阈值。利用硝酸甘油制造偏头痛模型,观察治疗后各组大鼠行为变化和血浆5-羟色胺(5-HT)测值,考察Bxsfkl对实验性偏头痛的效应。结果:在小鼠甩尾实验中,Bxsfkl高剂量组提高小鼠痛阈值,在30,60,90,120 min分别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小鼠醋酸扭体实验中,Bxsfkl中、高剂量组减少小鼠扭体次数,与空白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在硝酸甘油所致偏头痛模型实验中,Bxsfkl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耳红消失时间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大鼠挠头次数在30~180 min与模型组比较,均能缓解挠头次数,高剂量组有统计学意义;大鼠爬笼次数在30~180 min与模型组比较,其中高剂量组有统计学意义。大鼠血浆5-HT含量模型组为(43.99±5.49)ng.g-1较正常对照组(82.62±11.18)ng.g-1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血浆5-HT含量增加,且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xsfkl能明显提高小鼠的痛阈,显著缓解模型大鼠因头痛所致耳红、挠头、爬笼等现象,具有增加血浆中5-HT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三虫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硝酸甘油致大鼠偏头痛模型,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高、中、低剂量灌胃干预7 d,以苯甲酸利扎曲普坦为西药阳性对照药物,并予空白组、模型组进行对照。运用RT-PCR检测5羟色胺1B、1D(5-HT1B/1D)受体的基因表达。结果 1)对5-HT1B受体表达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中药低剂量组与空白组无显著差异(P0.05),中药中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西药组及联合用药组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中药低、中、高剂量组、西药组及联合用药组较模型组升高,但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2)对5-HT1D受体表达的影响:与空白组相比,中药中剂量组显著降低(P0.05),其余各组,与空白组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与中药中剂量组相比,空白组、中药低剂量组、西药组、联合用药组较中药中剂量组显著升高(P0.05),中药高剂量组与中药中剂量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5-HT1B/1D受体调节异常为偏头痛的发病环节之一。三虫半夏白术天麻汤可以提高偏头痛大鼠脑组织5-HT1B受体的基因表达,对5-HT1D受体的基因表达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临床运用,剂量不宜过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刺对皮质扩散抑制(CSD)偏头痛大鼠内源性镇痛系统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模型对照组(只使用氯化钾刺激大鼠皮层诱发CSD)、针刺预防组(建模前连续针刺大鼠太冲和阳陵泉穴10 d,建模后不再针刺)、针刺治疗组(建模成功后针刺大鼠太冲和阳陵泉穴3周)、针刺防治组(建模前连续针刺大鼠太冲和阳陵泉穴10 d;建模成功后继续进行针刺治疗3周)。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针刺前后大鼠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β-内啡肽(β-EP)、5-羟色胺(5-HT)含量变化,并利用免疫组化SABC法对针刺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区CGRP、β-EP、5-HT、c-fos的含量进行测定并比较。结果:(1)利用氯化钾溶液刺激大鼠枕叶皮层可成功建立CSD偏头痛模型。(2)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存在着行为学改变,血浆CGRP含量升高、β-EP和5-HT含量降低(均P0.01),脑干PAG区CGRP和c-fos阳性细胞数升高、β-EP和5-HT阳性细胞数降低(均P0.01)。(3)针刺预防组、针刺治疗组、针刺防治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行为学改变持续时间缩短,血浆CGRP含量降低、β-EP和5-HT含量升高(均P0.01),脑干PAG区CGRP和c-fos阳性细胞数降低、β-EP和5-HT阳性细胞数升高(P0.05或P0.01)。(4)与针刺预防组和针刺治疗组相比,针刺防治组大鼠的行为学改变持续时间减少更明显,血浆β-EP含量更低,CGRP和5-HT含量更高(P0.05或P0.01),脑干PAG区CGRP和c-fos阳性细胞数更低、β-EP和5-HT阳性细胞数更高(P0.05或P0.01)。结论:针刺可通过影响CSD偏头痛内源性镇痛系统有效防治偏头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清上蠲痛合剂对偏头痛大鼠的预防作用及对血清中β-内啡肽(EP)、降钙素相关基因肽(CGRP)、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分组方法及给药方式采用硝酸甘油(GTN)皮下注射法建立偏头痛大鼠模型,将成年健康SD大鼠36只,雌雄各半,体质量(188.29±7.60)g,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剂量:与等效剂量等容积),模型组(生理盐水剂量:与等效剂量等容积),清上蠲痛合剂预防组[等效剂量,7.46 g/(kg·d)],以上每组12只。预防组及模型组连续给药6 d后造模用药。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方法复制大鼠偏头痛模型,观察其耳红、甩头或挠头、爬笼出现时间、次数及持续时间等行为学指标后,采用酶联免疫法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EP、CGRP、NO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血清β-EP含量较正常组下降(P0.001);清上蠲痛合剂预防组大鼠血清中β-EP含量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血清CGRP和NO含量较正常组升高(P0.001),清上蠲痛合剂预防组能抑制上述改变(P0.05)。结论:清上蠲痛合剂能明显预防大鼠偏头痛发作,可能与调节机体CGRP、NO、EP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头痛安(由川芎、白芷、乳香、天麻、冰片等组成)对偏头痛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GNT)诱发偏头痛大鼠模型,并予头痛安滴鼻干预,从行为学药效指标和β-内啡肽(β-E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等生化因子两个方面观察头痛安对偏头痛模型大鼠的影响。结果对比空白对照组,模型组(GNT剂量为10 mg·kg~(-1))大鼠有明显的耳红、挠头、爬笼等偏头痛的行为学症状,同时脑组织中的β-EP降低,血浆中的CGRP、ET含量升高;对比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正天丸组)和头痛安各剂量组大鼠耳红和挠头的消失时间缩短,在30~180 min内各个时间段的挠头次数和爬笼次数减少,β-EP升高,而CGRP、ET含量降低;其中头痛安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上述指标改变明显,尤以高剂量头痛安效应最显著,类似于甚至优于正天丸。结论大鼠皮下注射GNT能有效诱发出偏头痛行为学症状,这种血管性偏头痛的发生可能与大鼠体内β-EP、CGRP、ET等的作用有关,高剂量头痛安可能通过调节这些血管活性物质和神经递质,抑制血管扩张和神经源性炎症反应而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息风止痛颗粒对偏头痛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复制偏头痛模型,测定血清5-HT、β-EP及脑干中NO含量;采用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法,测定小鼠睡眠率;采用亚硝酸钠中毒致缺氧法,测定耐缺氧生存时间。结果:息风止痛颗粒升高大鼠血清中β-EP、5-HT含量,降低脑干中NO含量;提高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小鼠的睡眠率;延长小鼠耐缺氧生存时间。结论:息风止痛颗粒对偏头痛有较好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