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以逼尿肌无力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尿动力学检测和离体逼尿肌条牵拉实验,动态观察电针的效应。方法 1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药物组,每组40只。采用液氮冻伤方法建立逼尿肌无力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不做造模处理,仅给予开腹后缝合;模型组逼尿肌无力造模成功后不予治疗;电针组逼尿肌无力造模成功后,予电针次髎、会阳穴;药物组逼尿肌无力造模成功后,予皮下注射0.1%新斯的明0.02 mL,每日2次。为了进行动态观察,每组又随机分为4小组(对应不同时段分为处理后2 h、24 h、48 h、72 h),每小组10只。采用尿动力检测技术分析膀胱动力学特征,离体逼尿肌条牵拉实验分析膀胱离体逼尿肌条收缩性。结果造模后大鼠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较假手术大鼠增加(P0.05);经过电针及皮下注射新斯的明治疗后逼尿肌无力大鼠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均较模型组降低,平均排尿速度较模型组升高(P0.05);且电针治疗后2 h大鼠平均排尿速度高于其他3个时间段(P0.05)。逼尿肌无力模型组大鼠离体逼尿肌条收缩幅度和频率均低于假手术组(P0.05);电针及皮下注射新斯的明治疗后逼尿肌无力大鼠离体逼尿肌条收缩幅度、频率均较模型组升高(P0.05),且电针治疗后2 h离体逼尿肌条收缩幅度大于其他3个时间段(P0.05)。结论电针能改善离体逼尿肌条收缩功能,改善膀胱尿动力。且电针的效应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治疗后2 h逼尿肌无力大鼠平均排尿速度和离体逼尿肌条收缩幅度的改善效应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八正散加减对痔瘘术后湿热下注型尿潴留患者排尿时间及自行排尿能力恢复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06例痔瘘术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3例。两组均予听流水声诱导、心理疏导和膀胱区按摩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予溴新斯的明口服,研究组予八正散加减。检测尿动力学,评价膀胱功能和中医主要症状评分,记录排尿情况,比较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尿动力学参数最大尿流量(Q-max),最大尿率时逼尿肌压(Pdet-Q-max)升高(P0.01),最大尿意膀胱容量(VMCC),残余尿量(PVR)降低(P0.01),逼尿肌受损、膀胱低顺应性和膀胱感觉缺失发生率降低(P0.05),排尿无力、小腹坠胀和倦怠乏力症状评分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Q-max,Pdet-Q-max升高(P0.01),VMCC,PVR降低(P0.01),逼尿肌受损、膀胱低顺应性和膀胱感觉缺失发生率降低(P0.05),自行排尿、完全通畅排尿、排便、进食时间缩短(P0.01),排尿无力、小腹坠胀和倦怠乏力症状评分降低(P0.01),总有效率升高(P0.05)。结论:八正散加减可促进膀胱尿液排出,减少残余尿量,缩短自行排尿时间,提高自主排尿能力的恢复,有效治疗痔瘘术后湿热下注型尿潴留。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坦索罗辛联合癃清片治疗膀胱出口梗阻逼尿肌无力的有效性.方法:26例男性BPH患者经尿动力学检查证实逼尿肌收缩无力,平均67.2岁.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13例口服坦索罗辛,对照组13例口服坦索罗辛,持续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I-PSS评分、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和膀胱残余尿量.结果:无因药物不良反应撤出者.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I-PSS、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和残余尿量分别为12.2±2.3、15.8±3.3mL/s、15.2±2.3mL、18.8±4.3mL和15.2±2.3、16.3±4.1mL/s、13.4±3.1mL、25.8±5.7mL.两组比较,除最大逼尿肌压力无明显差别外,联合治疗组平均I-PSS评分、最大尿流率以及残余尿量等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坦索罗辛联合癃清片可有效改善BPH并逼尿肌无力患者的下尿路症状,增加最大尿流率,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其作用机理是多因素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阳极阻滞电刺激术刺激骶神经根对恢复脊髓损伤性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价值及机制。方法选取新西兰清洁级白兔54只,均经尿流动力学检查证实无异常。随机选择18只作为对照组(假手术),其余36只采用脊髓完全夹闭法造成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白兔按是否植入电极分成电刺激组18只与神经源性膀胱组18只。电刺激组予以长期电刺激,刺激时间为30 min/次,6次/d,刺激4周。检查3组尿动力学情况,评估膀胱功能。结果对照组术前术后未见逼尿肌收缩现象,尿动力参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膀胱充盈期压力曲线较为平滑,无排尿期反射;神经源性膀胱组术后膀胱逼尿肌漏尿点压、静息压升高,逼尿肌活动亢进且收缩多为无效,在排尿过程中出现逼尿肌-括约肌失调,残余尿量增多且排尿量减少,膀胱体积明显减少,排尿效率与膀胱顺应性均下降;电刺激组膀胱静息压有所上升,膀胱充盈中逼尿肌收缩较佳,漏尿点压有所降低,且括约肌在排尿中肌电图十分稳定,排尿量有所增加,残余尿量相应减少,排尿效率以及膀胱顺应性均增高。结论阳极阻滞电刺激法可以明显减少残余尿量,增大膀胱体积,有助于排尿率的提升,可降低逼尿肌压、漏尿点压以及膀胱静息压,对恢复膀胱功能及重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链脲佐菌素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的膀胱逼尿肌形态学的影响。方法:雌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糖尿病葛根素治疗组。以高糖高脂饮食及小剂量链脲佐菌素(30 mg/kg)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在模型成功的Ⅱ型糖尿病大鼠中随机再分为糖尿病无干预组(12只),16周后制备逼尿肌标本,在光镜下观察膀胱逼尿肌在常规HE染色、VanGieson氏苦味酸酸性品红染色膀胱黏膜、固有层及膀胱肌层改变,和石蜡切片明胶镀银染色观察神经纤维的改变。结果:16周后葛根素治疗组大鼠的血糖值、膀胱湿重、膀胱相对重量比糖尿病组显著改善,苦味酸酸性品红(V-G)染色膀胱逼尿肌间胶原绝对含量葛根素治疗组较糖尿病组明显下降。结论:在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葛根素具有保护膀胱逼尿肌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5例给予胰岛素及调脂降压营养神经等西药治疗;治疗组2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枇杷清肺饮加减治疗。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2个月后检测尿流率、残余尿、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及排尿期逼尿肌压。结果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残余尿量显著降低,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及排尿期逼尿肌压均显著增加;对照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无显著改善(P均>0.05)。治疗2个月后2组残余尿量均显著降低,最大尿流率及排尿期逼尿肌压明显升高(P均<0.0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腹部腧穴(中极穴、曲骨穴、水道穴、气海穴)对脑梗死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温州市中医院康复科治疗的脑梗死后急迫性尿失禁患者60例,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电针组采用常规针刺+电针腹部腧穴,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前、治疗后4周评估各项尿动力学指标。结果:在尿动力学储尿期,电针组治疗后的初尿感容量、初次急迫膀胱容量、强烈急迫膀胱容量、最大膀胱测量容量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升高,最大逼尿肌压力、最大膀胱压力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但对膀胱顺应性的作用不明显(P0.05);在尿动力学排尿期,电针组治疗后的排尿量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电针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对于改善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方面无明显作用(P0.05)。结论:电针腹部腧穴能改善脑梗死患者膀胱储尿期及排尿期各项尿动力学指标,提高膀胱的充盈感觉且增加膀胱容量,缓解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尿频、尿急、尿失禁、排尿量减少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针次髎对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44只,脊髓横断术后纳入37只,分为假手术组5只、模型组16只、电针组16只。电针组于大鼠出现尿失禁后给予电针双侧"次髎",每日1次,每次2h,共治疗14次。于治疗前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于末次治疗后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骶髓排尿中枢原癌基因c-fos表达的情况。结果:逼尿肌反射亢进大鼠的最大膀胱内压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最大膀胱顺应性降低(P0.05),骶髓排尿中枢c-fos表达增多(P0.05)。治疗后,电针组的最大膀胱内压明显降低(P0.05),最大膀胱顺应性明显升高(P0.05),骶髓排尿中枢c-fos表达较模型组减弱(P0.05)。结论:电针"次髎"穴能抑制脊髓横断大鼠的膀胱活动过度状态,可以降低骶髓排尿中枢c-fos的表达,表明C纤维活动减弱,这可能是电针"次髎"治疗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电针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SCI)后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就其可能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164例SCI后逼尿肌亢进型NB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82例,对照组每日进行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取穴以电针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个疗程后,分别记录患者3 d排尿日记,检测尿动力学及尿道括约肌EMG。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的3 d排尿日记指标如每日排尿次数明显减少(P均0.05),单次尿量及最大排尿量明显增加(P均0.05),尿动力学指标如Q_(max)和BC值明显增加(P均0.05),Pdet-Q_(max)和Pdet-max明显减少(P均0.05),尿道外括约肌T值明显升高(P均0.05),L值明显降低(P均0.05),Lg T/L明显升高(P均0.05)。除BC值外,治疗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电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能显著改善SCI后逼尿肌反射亢进型NB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机制与抑制逼尿肌的反应亢进,促进逼尿肌与尿道外括约肌的协调性活动,提高膀胱顺应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膀胱尿压测评系统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中的评价应用。方法: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前后,用膀胱尿压测评系统进行膀胱功能评估和功能训练,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膀胱残余尿量、首次膀胱充盈量、首次排尿感、强烈排尿感、膀胱压力、膀胱容量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膀胱尿压测评系统测得患者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改善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膀胱尿压测评系统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应用,能够准确评估膀胱功能、逼尿肌活动性和顺应性、并可以指导膀胱训练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八髎穴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脊髓损伤后OAB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2例予尿道膀胱镜下膀胱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八髎穴治疗。8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日间排尿次数、夜间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和每次排尿量变化,尿动力学变化,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及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表(OABSS)评分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日间排尿次数、夜间排尿次数及每日漏尿次数均较本组治疗前减少(P0.05),每次排尿量增加(P0.05),尿动力学参数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及膀胱顺应性升高(P0.05),充盈末期逼尿肌压力降低(P0.05),I-QOL评分升高(P0.05),OABSS评分下降(P0.05),且2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八髎穴联合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可更有效地改善脊髓损伤后OAB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其尿动力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尿流动力学检查在分析前列腺增生症病人的膀胱逼尿肌功能改变,指导 BPH 手术、客观评估手术疗效等方面的作用.方法选择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住院的前列腺增生症病人90例,按照膀胱压力容积分为三组,全部病人均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对术后排尿不佳者给予舍尼停及α受体阻滞剂(哈乐)辅助治疗,观察三组病人术前术后的最大尿流率.结果第一组术后最大尿流率平均值为17.31ml/s,排尿通畅,与术前最大尿流率相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第二组术后最大尿流率为平均值14.30ml/s,排尿通畅,与术前最大尿流率相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第三组术后最大尿流率平均值,为9.01ml/s,仍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结论对于早期中期膀胱顺应性、膀胱容量、膀胱感觉运动神经支配都良好者行前列腺摘除术,术后疗效满意;对晚期逼尿肌收缩乏力者手术治疗效果尚可,术后加用辅助治疗,排尿功能恢复较好,但伴有神经病变及高龄患者术后恢复较差.对逼尿肌扩约肌功能失调患者行前列腺摘除术临床满意率较差,多出现排尿困难、排尿断续及尿潴留,应慎重考虑.对前列腺增生症施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全面了解膀胱逼尿肌功能改变,对指导 BPH 手术、客观评估手术疗效及术后辅助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针对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大鼠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 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三阴交组、合谷组、中髎/次髎组,各10只。除正常组大鼠外均建立OAB模型。正常组、模型组不予干预,其余三组电针干预后再用0.9%NS进行膀胱灌注,观察干预前后各组大鼠尿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大鼠基础膀胱内压、收缩后膀胱内压升高,膀胱收缩时间、排尿间隔时间缩短,最大逼尿肌收缩压降低(P0.01)。电针治疗后,各组大鼠基础膀胱压无明显变化(P0.05);三阴交组、中髎/次髎组大鼠膀胱收缩时间、排尿间隔时间延长、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升高(P0.05或P0.01);三阴交组大鼠收缩后膀胱内压无明显变化(P0.05),中髎/次髎组较治疗前降低(P0.01);合谷组除最大逼尿肌收缩压降低外(P0.01),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三阴交组、中髎/次髎组大鼠之间各项指标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电针治疗OAB大鼠主要是通过刺激相关神经节段腧穴延长膀胱收缩时间及排尿间隔时间、升高最大逼尿肌收缩压、降低收缩后膀胱内压,从而改善OAB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疗效及对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将90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给予针灸联合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统计2组临床疗效,观察临床症状、尿动力学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最大尿流率(RMF)、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Qmax)、最大尿道压(PMU)、剩余尿量(VPR)、功能性尿道长度(LSF)、膀胱顺应性(BC)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RMF、PQmax、BC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PMU、VPR、LSF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灸联合大株红景天注射液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疗效佳,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尿动力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产后尿潴留患者在应用穴位敷贴和按揉法治疗后对其膀胱功能的影响及疗效的研究,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产后尿潴留患者8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2例,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式,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开塞露纳肛法,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穴位服帖联合按揉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后8 h内的首次排尿情况,采用Nidoc-970A尿动力学仪检查患者的膀胱初感容积、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同时统计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尿潴留情况均得到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首次4h内排尿18例,4~6 h排尿22例,6~8 h排尿2例,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均0.05);(2)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初感容积(135.56±29.24)m L、最大膀胱容量(365.69±55.42)m L、最大尿流率(17.05±5.39)m L/s、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37.16±4.26)cm H2O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3)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93%,而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均0.05)。结论:产后尿潴留患者应用穴位敷贴与按揉法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促进患者尽早自主排尿,具有高效的临床治疗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益肾通癃汤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80例宫颈癌术后尿潴留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益肾通癃汤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系统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77.5%(P<0.05)。两组残留尿量、VAS、膀胱最大容量、逼尿肌顺应性、最大尿流率、逼尿肌压力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膀胱初感容量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导尿管留置时间(10.27±1.82)d和剩余尿量(54.26±14.17)ml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尿管滞留时间(14.51±3.26)d和剩余尿量(95.68±18.54)ml(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肾通癃汤联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疗效显著,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5月~2017年8月收治的63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2)。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电针刺激疗法。记录两组治疗前后24h尿失禁次数、24h排尿次数、排尿量、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积、充盈期逼尿肌压力、逼尿肌漏尿点压和生活质量评分(QOL)。结果:治疗后,两组QOL评分、每次排尿量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24h尿失禁次数、24h排尿次数、充盈期逼尿肌压力、逼尿肌漏尿点压均下降,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排尿、贮尿功能,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郭华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4):21-21,57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膀胱病(DCP)患者的临床尿动力学改变。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68例确诊为DCP患者,其中无前列腺增生(BPH)的DCP31例,年龄(68.3±5.6)岁;有BPH的DCP37例,年龄(74.9±7.5)岁;另选择30例无下尿路异常的正常老年男性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并对各种尿动力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无BPH和有BPH的两组比较,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剩余尿量及最大尿道闭合压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与正常老年组比较,无BPH和有BPH的DCP组逼尿肌反射亢进发生率均显著增加,分别为75.3%vs.76.1%vs.12.3%,其最大膀胱容量明显减少,分别为(312.2±1018)mlvs.(296.2±129.5)ml vs.(542.2±119.3)ml。结论:DcP患者排尿异常应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有BPH的DCP患者逼尿肌排尿压、尿道闭合压和剩余尿量变化较无BPH的DCP患者更为明显,提示应同时治疗BPH。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解癃汤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对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医院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患者120例,其中在治疗期间接受解癃汤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的患者64例,为治疗组,接受传统膀胱功能训练进行治疗56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膀胱功能,尿动力学参数。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其膀胱逼尿肌收缩力、膀胱顺应性均高于治疗前(P0.05),尿道压、尿道闭合压和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膀胱逼尿肌收缩力、膀胱顺应性恢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尿潴留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解癃汤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膀胱的功能和尿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益肾通对前列腺增生症膀胱逼尿肌收缩力的影响。方法:将124例已行前列腺摘除术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仍存在排尿障碍、膀胱收缩力减退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3例口服益肾通(由肉苁蓉、补骨脂、黄芪、党参、王不留行、泽兰、乌药等组成),对照组61例口服模拟药胶囊。2组均以30天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主要观察膀胱逼尿肌收缩力、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等指标。结果:治疗组膀胱收缩力明显增强,最大尿流率提高,残余尿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益肾通可以增强前列腺增生症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并显著改善排尿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