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临床资料:23例中女17例,男6例。年龄18~69岁。临床诊断为美尼尔氏病18例,前庭神经原炎5例。均急性起病,有视物旋转和(或)自身旋转、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眼球水平震颤等表现,睁眼及转动头部时症状加重。部分患者有耳鸣或听力减退。二、治疗方法及疗效:利多卡因50mg加入50%GS 40ml内缓慢静注,每日1次,连用3~4次。均未用抗组织胺类、抗胆硷能类及镇静安定类药物。有水、电解质失衡者给予对症处理。本组患者多数在静注利多卡因后30分钟左右,眩晕、呕吐等症状明显缓解,可睁眼及转动头部。静注3次治愈者22例,仪1例静注4次方愈。少数患  相似文献   

2.
张爱兰 《中外医疗》2016,(35):57-59
目的:探讨前庭康复训练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残余症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3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42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行手法复位,其中86例有残余症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研究组则加用个性化的前庭康复训练,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5.34%,治疗满意度100.00%,6个月复发率2.33%,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74%,治疗满意度83.72%,6个月复发率11.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通过加用个性化的前庭康复训练,能够缩短病程,明显改善残余症状,有效的减少患者的复发率,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倍他司汀联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应用倍他司汀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前庭康复训练,两组均连续治疗1周.观察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两组眩晕障碍评定量表(DHI)评分以及治疗6个月后病情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前庭康复训练改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3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按密闭信封法分为2组,对照组46例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47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案上加用前庭康复训练,比较2组患者眩晕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74%和86.9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基本治愈率为51.06%,高于对照组的26.09%(P<0.05)。观察组干预后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分低于对照组,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Tinetti PO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残余症状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干预后基底动脉、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庭康复训练可明显减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报》2013,(10):1561-1562
目的:探讨利水燥湿熄风法治疗周围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85例周围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30例,在相同支持、对症等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给予自拟利水燥湿熄风汤治疗,水煎服,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水煎服,每日2次。两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随访观察1个月结束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4.55%,对照组有效率为76.67%,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水燥湿熄风法治疗周围性眩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前庭康复训练对原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6年3月至12月就诊于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的原发性BPPV且复位成功的100例患者,将其中复位24 h后仍存在残余症状的38例随机分为前庭康复训练组及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患者未接受特殊处理,前庭康复训练组接受Cawthorne-Cooksey前庭康复训练,两组均随访4周,每周由神经科医师进行1次随访,行眩晕残障问卷(DHI)量表评估患者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1~4周的DHI评分较复位后24 h评分均有好转(P均<0.05).复位后24 h及第1周随访时两组间DH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09、P=0.627),第2~4周随访时前庭康复训练组DH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复位后早期给予前庭康复训练可有效缓解BPPV复位后的残余症状,降低功能残障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眩晕症为临床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研究指出,将前庭功能锻炼应用于周围性眩晕患者的治疗中可取的更好的疗效.为进一步提高我院对周围性眩晕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对前庭功能锻炼在周围性眩晕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展开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前庭性眩晕是指由于空间定向发生障碍,人体与环境的空间关系发生错觉,形成一种与实际并不存在的自身或环境的运动幻觉。前庭性眩晕是常见的疾病,多采用药物和手术治疗,但只能减低前庭神经代偿功能,不利于前庭功能的最终恢复。而前庭功能的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对眩晕的耐受能力和生活质量。本文就康复训练方法和机制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观察转椅旋转试验对急性周围性眩晕患者前庭眼动功能的评价作用。 方法选择急性周围性眩晕患者146例,分为双向旋转异常组18例、向左旋转异常组67例、向右旋转异常组61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在半暗室环境中,应用视频眼震图检测仪观察转椅旋转急停试验检测指标增益、时间常数、增益不对称比、时间常数不对称比的变化情况。 结果向左旋转时,向左旋转异常组和双向旋转异常组的增益和时间常数低于对照组,向右旋转异常组的时间常数低于对照组(P<0.01);向右旋转时,向右旋转异常组和双向旋转异常组增益和时间常数低于对照组(P<0.01)。向左旋转异常组向左旋转时增益和时间常数低于向右旋转时(P<0.01);向右旋转异常组向右旋转时增益低于向左旋转时(P<0.01)。向左旋转异常组和向右旋转异常组的增益不对称比和时间常数不对称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转椅右转增益、转椅增益不对称比是周围性眩晕的影响因素(P<0.05)。 结论转椅旋转试验能够对急性周围性眩晕患者的前庭功能状态作出客观评价,可以提供前庭系统受损后的动态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前庭康复时长及日频次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耳鼻喉科门诊BPPV复位后患者120例,依据不同前庭康复次时长和日频次分为A组(15 min/次,3次/d)、B组(15 min/次,6次/d)、C组(30 min/次,3次/d)和D组(30 min/次,6次/d),每组30例。分别在治疗开始时、治疗2周和治疗4周时对4组进行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和中文版前庭康复获益量表(vestibular rehabilitation benefit questionnaire,VRBQ)评价,分析各组疗效。结果 不同康复治疗总时长效果的比较,治疗开始时,4组DHI总评分、眩晕残障程度、VRBQ总评分及前庭康复获益程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2周和治疗4周时,4组DHI总评分、眩晕残障程度及VRBQ总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  相似文献   

11.
我科自1998年5月至2002年12月应用利多卡因治疗周围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资料完整的5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前庭康复训练治疗外周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通过对120例外周性眩晕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是否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血液流变学治疗、阻滞离子通道治疗、脱水治疗、抗氧化剂治疗、降低纤维蛋白原的药物治疗、抗病毒治疗、高压氧治疗以及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给予耳石复位治疗等,不进行康复训练.训练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2组眩晕症状改善情况和复发率,进行UCLA眩晕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分析.结果 训练组治疗后UCLA眩晕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训练组经过4周的训练,眩晕症状完全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组BB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对比,训练组无复发病例,对照组随访期间共8例患者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康复训练治疗外周性眩晕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疗效确切,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案对多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成功复位后残存症状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BPPV患者资料,共306例,纳入符合标准的多管型BPPV患者共58例,其中包括前庭康复训练组和前庭康复联合口服黛力新治疗组。收集患者病历资料,采用眩晕残障量表(DHI)对治疗前后的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和比较。结果:306例患者中有193例存在残余症状,多管BPPV患者58例,其中31例患者接受前庭康复训练,27例患者接受前庭康复联合口服黛力新治疗。治疗前各组DH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DHI-T、DHI-E评分均低于单纯前庭训练组(P<0.05)。结论:前庭康复训练联合口服黛力新治疗对多管BPPV患者成功复位后的残余症状有治疗效果,且疗效优于单纯前庭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4.
胡进  傅伟达  尤克  陆霞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0):1694-1696
目的 本研究通过收集继发性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和原发性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者之间的残余头晕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及眩晕障碍量表(DHI)分数的情况,从而更好地指导继发性良性发作位置性眩晕的临床治疗。 方法 收集2012年5月—2015年12月在嘉兴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确诊为BPPV并行耳石复位术成功复位的196名患者,根据BPPV的病因,将患者分为继发性BPPV组(73例)和原发性BPPV组(123例),比较2组之间的性别、年龄、复位前病程、残余头晕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及DHI分数。 结果 性别、复位前病程和年龄在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性BPPV组相比原发性BPPV组的残余头晕症状发生率更高(65.75% vs.49.59%,P<0.05),继发性BPPV组比原发性BPPV组有更长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11.54±4.15) d vs.(9.21±4.54) d,P<0.05],且继发性BPPV组相比原发性BPPV组的DHI分数更高(18.44±6.67 vs.14.79±6.00,P<0.05)。 结论 继发性BPPV组较原发性BPPV组残余头晕的发生率更高,持续时间更长,且DHI分数更高,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更重视继发性BPPV患者的治疗,尽早干预残余头晕症状,改善BPPV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三金眩晕宁片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患者的效果.方法:2002年7月-2021年7月收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余症状患者48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接受耳石复位法干预;对照组采用强力定眩片治疗;试验组给予三金眩晕宁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后眩晕障碍量表(DHI)各...  相似文献   

16.
17.
美国华盛顿消息:已经证实皮质类固醇可作为治疗急性前庭眩晕的一种首选疗法。这是加利福尼亚的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他们对这类药物治疗无耳蜗症状的急性前庭眩晕做了迄今唯一严格的临床评价。奥克兰Kaiser Permanente医学中心耳鼻喉科主任住院医师Laurence Ariyasu在美国耳鼻喉科-头颈外科学会的年会上介绍了这项研究结果。Ariyasu说使用皮质类固醇在免除通常提倡的需要住院和卧床休息控制这种病方面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此外该药没  相似文献   

18.
李文静 《西部医学》2017,29(6):813-816
【摘要】 目的 探讨前庭康复联合抗焦虑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数字法将108例BPPV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前庭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抗焦虑治疗,均干预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前庭症状指数(VSI)及生活质量评分。随访1年,比较两组眩晕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愈率9074%高于对照组6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HAMA评分、VSI评分、生活质量(功能、情感、躯体)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HAMA评分、VSI评分、躯体评分分别为(2.78±2.01)分、(18.16±7.54)分、(2.83±0.42)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47±3.68)分、(25.35±8.05)分、(3.95±0.3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1年眩晕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康复训练联合抗焦虑治疗能明显改善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症状及生活质量,且复发率低,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耳石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的影响因素,并探讨患者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对残余症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至12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海警总队医院收治的BPPV患者274例,均采用耳石复位方法治疗。根据复位治疗成功后第3天有无残余头晕症状,患者分为残余症状组107例和无残余症状组167例。分析患者残余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耳石复位治疗前后眩晕残障量表(DHI)评分和oVEMP各项参数。结果BPPV病程及发病月份为患者残余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耳石复位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半个月时,两组患者DH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位治疗1个月后,残余症状组DHI评分低于无残余症状组(P<0.05),oVEMP患侧的振幅比健侧增高(P<0.05)。结论耳石复位治疗后部分BPPV患者会有残余症状,残余症状可能与病程、发病月份、复位次数、是否合并内科疾病等因素有关,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干预。患者oVEMP的耳间振幅增高与残余症状有关,临床或可把oVEMP检测作为残余症状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4):69-73
目的 研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手法复位后不同残余症状的发生率,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确诊为BPPV的患者172例,收集临床资料,统计残余头晕、走路不稳、颈部不适发生率,并针对不同残余症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172例患者复位成功后出现残余症状者84例,残余症状发生率48.84%(84/172),其中残余头晕发生率57.14%(48/84)、走路不稳发生率60.71%(51/84)、颈部不适发生率29.76%(25/8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复位次数、焦虑状态是BPPV复位后残余头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病程、复位次数、焦虑状态是BPPV复位后残余走路不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病程、复位次数是BPPV复位后残余颈部不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BPPV复位后存在头晕、走路不稳和颈部不适三个主要残余症状,残余头晕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复位次数和焦虑状态,走路不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程、复位次数和焦虑状态,残余颈部不适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程、复位次数,这为早期针对性识别各残余症状提供帮助,有助于临床针对性治疗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