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分析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讨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预防措施,提高输血安全性。方法:收集2014-01—2017-12上报到输血科的不良反应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回顾性分析近4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8 996例输血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135例(0.47%)。其中红细胞悬液输注发生93例(68.89%),血浆输注发生35例(25.93%),血小板输注发生4例(2.96%),其他3例(2.22%)由洗涤红细胞和冷沉淀输注导致。所有不良反应发生类型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FNHTR)最常见,占所有不良反应的60.00%,其次为过敏反应,占34.81%,输血相关性循环超负荷(TACO)占1.48%,疑似输血不良反应占3.70%。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率显著性高于无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P0.01)。血液成分与不良反应类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输血不良反应主要由红细胞悬液输注导致的FNHTR和血浆输注导致的过敏反应组成,除了2例诊断为TACO的严重不良反应外,没有溶血性及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等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和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根据不同血液成分或不同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采用相应措施进行预防,有利于减少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医院应加强医护人员输血不良反应监测及上报的培训,建立积极血液预警系统,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漏报,保障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过敏性输血反应的发病率及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监测2006-01-2014-09我院过敏性输血反应的发病情况,对监测期间发生的250例过敏性输血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输注血浆、血小板、红细胞及冷沉淀过敏性输血反应的发病率分别为0.255%、0.140%、0.014%和0.010%;270.2%的过敏性输血反应患者有输血史。结论:1我院过敏性输血反应的发病率低,引起过敏性输血反应的血液成分主要是血浆;2输血史是过敏性输血反应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统计武汉市第一医院近4年来临床对输血不良反应事件的回馈情况,对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发生率及处理措施进行分析,为预防输血不良反应,提高输血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统计2014-01—2017-12所有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对有输不良反应的类型、发生率、血液制品种类及处理措施进行整理分析。结果:4年共输29 077袋血液制品,发生79例输血不良反应,呈逐年下降,分别为0.31%(20/6 353)、0.30%(18/6 084)、0.26%(21/8 075)、0.23%(20/8 565);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红细胞及自体全血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3.92%(11/79)、1.27%(1/79)、35.44%(28/79)、49.37%(39/79)及0(0/79);发生32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9例过敏性输血反应,3例输血相关呼吸困难,2例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13例其他不良反应;发生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红细胞(21例),血小板(9例)较血浆(2例)多见,发生过敏性输血反应的血液制品分别为血小板(11例)、血浆(9例)、红细胞(7例)及冷沉淀(2例);1例输注血小板和2例输注红细胞发生输血相关呼吸困难;2例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均为输注血小板制品;自体全血无不良反应。结论:输血不良反应上报率较低,应完善不良反应回报管理制度,预防漏报不报情况;自体血液回输有利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有孕产史的患者输血需要提高警惕,密切监测输血反应;不良反应类型与血液制品种类相关,应根据输血适应证,合理有效用血。  相似文献   

4.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是临床常见的输血反应之一,其发生主要是由于输注含有白细胞的血液成分产生HLA抗体,引起同种免疫反应,导致发热等临床不良症状.近年来,随着去白细胞滤器在血站及临床逐渐普及应用,FNHTR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现对2006年12月我站新鲜冰冻血浆(FFP)的FNHTR发生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微柱凝胶实验检测受血者不规则抗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用微柱凝胶实验(MGT)检测受血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预防和减少临床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方法:采用MGT技术对需要输血者血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初筛抗体阳性标本采用MGT技术使用上海市血液中心提供的1~10号谱细胞鉴定不规则抗体特异性,2者相符为抗体阳性.结果:MGT技术检测申请输血患者5 692例,检出特异性抗体6例,全部为Rh抗体.阳性率为1.05‰,其中抗D 2例,抗E 2例,抗Ce 1例,抗cE 1例.结论:MGT技术检测受血者免疫性不规则抗体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靠,可以有效预防ABO以外抗体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MGT技术可以常规用于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配血过程前的影响,从而确定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对2013年期间3 511例临床申请输血患者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确定阳性检出者对临床配血的影响。结果:临床申请输血患者标本3 511例中检出不规则抗体34例,阳性率0.97%。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血型系统,Rh系统29例(85.29%);MNSs系统4例(11.77%);Kidd 1例(2.94%)。结论:鉴定红细胞抗体,则有可能检查出ABO血型系统之外的不规则抗体,而此抗体与相应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可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因此对术前备血和需要输血治疗的备血患者做抗体筛选试验,从而有利于为患者找到合适的血液输注,保证输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输血反应调查与建立血液预警系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医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探讨拟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的预警网络系统,把输血科和临床输血工作信息联系起来,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数据收集、储存、分析与处理.方法:应用以往输血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后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输注红细胞悬液的患者中输血不良反应率最高,以发热反应多见,而输注血浆和机采血小板引起的不良反应则以过敏反应常见.结论:采用输血新技术,拟建立输血不良反应的预警网络系统.科学、合理地利用血资源,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8.
30例临床疑难配血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总结临床输血中遇到的疑难配血病例,使临床输血更加的科学、安全、有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9月—2009年10月共30例疑难配血病例。结果:在30例疑难配血病例中,不规则抗体阳性11例(包括10位患者以及1位献血员),自身抗体阳性8例(包括高效价冷凝集素5例),ABO亚型3例,ABO血型抗原减弱5例,肝素影响2例,ABO非同型骨髓移植患者1例。结论:受血者输血前血型的正确鉴定、不规则抗体的筛查、正确的交叉配血试验是为患者选择合适血液进行有效输注的保证,是降低或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保证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正>自从1817年英国医生Blundell第1次使用人血输注抢救大出血产妇成功,输血自此成为临床治疗的有效手段。然而随着输血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输血在取得临床效果的同时,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 non-ha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FNHTR)即为最常见的输血反应之一,其发生率在10%~40%〔1〕,指患者在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液回收机应用于急诊大出血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采用血液回收机进行自体血液回输的56例急诊大出血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单纯输注异体血的相同或类似急诊患者61例为对照组。对观察组术前、自体血回输前后及术后24 h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_2)等生命体征指标和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等血液指标进行检测,同时对2组术中失血量、异体血输注量、输血反应及输血费用进行比较。结果:①观察组自体血液回输后与回输前比较SBP、MAP及HR明显升高(P0.05),血压维持正常,SpO_2无明显变化;观察组自体血回输后及术后与术前比较24 h Hb、HCT、PLT升高明显(P0.05),PT及APTT无明显变化。②2组术中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异体血输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输血反应发生率和输血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液回收机应用于急诊大出血手术操作简单,快速有效回输自体血,减少输血反应和输血费用,具有重要的血液保护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并比较手工分少白细胞红细胞和悬浮红细胞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 582例患者分为输注悬浮红细胞组(1 450例)和输注手工分少白细胞红细胞组(1 132例),输注前测定Hb值,复查患者及献血者ABO和RH(D)血型并作凝聚胺法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后给每例患者进行血液学分析,检查Hb值,然后再进行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统计。结果:输注手工分少白细胞红细胞效果好于普通悬浮红细胞,并且输注手工分少白细胞红细胞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输注手工分少白细胞红细胞可以使输血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2.
肖素娟  曾钰莲  黄艳  莫金胜  林晓丹 《内科》2014,(2):233-234,237
目的探讨医院临床输血规范化管理和护理安全的质量控制。方法以《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用血管理办法》、《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为依据,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患者临床输血病历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我院3年内输血制品共470例次;输血前已做9项血液检查的患者占95%,100%的患者(家属)签署《输血前治疗同意书》;临床医生记录输血前指征、输注过程不良反应、输血后评价的完整率为97.5%;护士采集配血标本、血液领取和血液输注双方核对率为100%;护理文书记录输注血液名称、剂量、输注始末时间、不良反应的完整率为100%;输血袋统一回收处理并记录达100%;3年中出现以皮疹为主的过敏发应2例,畏寒、发热反应6例,均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未发生输血不安全事件。结论通过临床输血规范化管理和健全输血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与流程,能有力保障受血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避免医源性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前稀释式联合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在心脏手术中血液保护效果。方法:选择2013-03-2015-06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瓣膜置换术、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以采用自体输血的患者86例作为自体输血组,以采用库血输注的患者70例作为库血输注组。记录2组患者失血量、库血输注量以及自体输血组术前预存血量和术中回收血量。观察2组手术前后RBC、Hb、HCT、WBC、PLT、PT、APTT等血液指标变化情况。观察2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及预后情况。结果:1自体输血组共有71例依靠术前预存血和术中回收血渡过围手术期,15例因术中出血或术后引流血过多输注了库存血,而库血输注组70例患者中有68例输注了库存血。自体输血组平均库血输注量为(1.79±1.16)U,明显低于库血输注组(5.69±1.60)U(P0.05)。22组患者手术后第1天RBC、Hb、HCT、WBC、PLT、PT、APTT等血液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2组间手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自体输血组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情况,库血输注组发生发热反应2例和过敏反应1例。结论:在心脏手术联合应用术前稀释式和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可明显减少输注异体血量和输血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输血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异位妊娠术中洗涤式自体输血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1-03-2015-06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机进行自体血回输的33例异位妊娠急诊手术患者为自体输血组,以同期行异体血输注的同类患者45例为异体输血组。记录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回收血量、异体血输注量、不良反应及输血费用等;观察自体输血组围术期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生命体征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及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变化情况;对2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和预后比较。结果:1自体输血组在异体血输注量、输血反应发生率和输血费用显著低于异体输血组(P0.05);2自体输血组回输后及术后24hSBP、MAP及CVP明显升高(P0.05),HR明显下降(P0.05),WBC、Hb、HCT、PLT、SpO2明显升高(P0.05);3自体输血组伤口拆线时间(5.0±1.9)d,住院时间(5.7±2.1)d,明显少于异体输血组的拆线时间(6.6±2.2)d和住院时间(7.4±3.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血液回收机对异位妊娠急诊手术患者进行自体血回输,不但可快速回收回输自体血,还可显著减少输血反应和输血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具有重要的血液保护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襄阳地区所有送检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的标本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分析不规则抗体的分布特征,了解各种不规则抗体的临床意义,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确保输血安全。方法:对2010-2012年间襄阳地区各医院送检的不规则抗体筛选阳性标本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分析抗体类型与疾病分布情况。结果:不规则抗体阳性标本共106例,同种抗体70例,自身抗体36例;抗-E抗体比例最高(62.86%);疾病分布以血液疾病及肿瘤疾病为最多。结论: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选择相配合的血液输注能有效的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对安全输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与探讨剖宫产术中应用回收式自体输血(IC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06—2018-05在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行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异体血输血组(ABT)和自体血回输组(ICS),每组各60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术中出血量、异体血输入量、自体血回输量及主要凝血功能指标、手术后输血反应的发生率。结果:①2组产妇年龄、孕周、妊娠并发症、出血量和输血总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2组人均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输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ICS组术中输注红细胞的量少于ABT组(P0.01)。③与输血前比较,2组患者输血后24 h PT、APTT、TT均下降,FIB均上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2组均未发生羊水栓塞。ABT组共7例(11.7%)发生输血反应;ICS组仅1例(1.7%)发生皮疹。2组输血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血回输对于有大出血风险产妇的剖宫产术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同种抗体分布、是否发生输血反应及其与年龄、疾病状态等因素的关系来评价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同种免疫状况。方法:对3 172例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用全自动分析仪进行红细胞同种抗体筛查,对筛查阳性者进一步鉴定其特异性,然后分析红细胞同种抗体类别及产生患者输血史、妊娠史、年龄、疾病状态、是否发生输血反应等。结果:在3 172例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共检出7例红细胞同种抗体,发生率约为0.22%,其中RH系统4例(3例抗-E、1例抗-cE)占57%,MNS系统2例(均为抗-M),约占29%,Lewis系统1例(抗-Lea),约占14%;恶性肿瘤早期和中期各有4例和3例;40~50岁年龄组4例,其他年龄组各1例;7例患者均有输血史或(和)妊娠史;输血前后均未发生输血反应。结论: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同种免疫发生率较低,这可能与患者的年龄、疾病状态及所接受的治疗等因素相关;产生的红细胞同种抗体以有临床意义的抗Rh类抗体为主。  相似文献   

18.
283例临床输血反应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发生的输血反应。方法:对2006年1月-2009年9月期间输注各种血液成分的住院病例进行调查。结果:该期间共有41545人次的住院患者输注了111462U的各种血液成分,主要是去白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观察到283例发生了输血反应,反应发生率为0.25%,其中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和过敏性输血反应占98.59%;不同的血液成分中,输注去白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16%、0.42%和0.30%。结论:急性输血反应主要是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和过敏性输血反应,以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反应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人群Rh E抗原分布及受血者抗-E抗体检出率,探讨临床常规检测RhE抗原的必要性。方法:①采用盐水法和凝胶卡法对某医院2015-09—2016-01献血者、2015-01—2015-12受血者进行ABO及Rh(E)血型鉴定;②采用凝胶卡法对2015-01—12受血者进行抗体筛查,并对抗-E阳性者测定抗-E效价;③查阅输血资料,统计RhE(-)受血者输注RhE(+)血的情况,并鉴定输血后的Rh(E)血型。结果:①2 591例献血者和33 826例受血者,Rh(E)阳性率分别为43.69%(1 132/2 591)和42.64%(14 424/33 826);②33 826例受血者,抗体筛查阳性264例(0.78%),其中抗-E为108例占抗体筛查阳性结果的40.91%;抗-E效价主要分布在4~16之间;③接受RhE(+)血的受血者中,RhE(+)468例(48.75%),RhE(-)492例(51.25%)。106例RhE(-)受血者输入RhE(+)血后,50例(47.17%)RhE血型鉴定结果变为双群。结论:为实现RhE同型输血,降低输血抗-E产生率,减少输血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精准输血水平,临床输血检验中除常规鉴定ABO血型和Rh(D)血型,常规鉴定Rh(E)亦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患者输注血小板发生输血反应,以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提高输血安全。方法:通过分析122人次输血反应的反应类型、输血效果、可能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针对性的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结论:合理制定输血方案,保障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