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玉龙  王平  王志红 《光明中医》2014,29(2):311-313
目的 观察圣愈汤加味结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圣愈汤加味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推拿手法治疗,均以6天为一个疗程,观察两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比较各组患者DHI评分改善情况、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一个疗程和两个疗程后DHI评分及总体疗效愈显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治疗一个疗程和两个疗程后与治疗前比较,DHI评分及总体疗效愈显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两组均具有时间依赖性和高度安全性.结论 圣愈汤加味结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整颈三步九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5例按照就诊日期单、双号简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7例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38例采用整颈三步九法治疗。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即时分别采用眩晕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眩晕障碍评分量表(DH)I评分观察眩晕改善情况,治疗后2月随访时行门诊最后评分。结果:2组治疗后、治疗后2月VAS评分、DHI评分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整颈三步九法推拿较常规推拿手法更能有效地减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的症状,缓解患者由眩晕导致的功能障碍,提高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微调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将69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采用微调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颈椎牵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功能评分及椎动脉供血情况。结果:采用自身及组间对照,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前后通过经颅多普勒(TCD)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感兴趣侧椎动脉供血情况,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微调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颈椎牵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枕下肌群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性眩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局部物理因子治疗及常规颈项推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枕下肌群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眩晕障碍评分量表(DH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20/3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25/3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HI、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低(P<0.05),且治疗组DHI、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从枕下肌群推拿入手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眩晕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整颈三步九法配合圣愈汤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3月清远市中医院诊治的1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传统推拿手法配合盐酸氟桂利嗪片口服治疗,治疗组50例应用整颈三步九法配合中药圣愈汤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数及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均0.05),且治疗组症状与功能评分及改善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舒张期血流速度(Vd)、收缩期血流速度(Vs)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快(P均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Vs、Vd均明显快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患者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搏动指数(PI)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且治疗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PI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38/5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8/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颈三步九法配合圣愈汤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满意,安全、有效,临床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6.
观察与评价“整颈三步九法”在新疆地区治疗风寒阻络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门诊纳入240例风寒阻络型颈椎病的患者,男女性别不限,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试验组采用“整颈三步九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14次。两种手法操作由四名推拿专业副主任医师来完成。观察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疼痛(MPQ疼痛评估量表)的改善情况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16%与84.03%,临床疗效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与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有一定改善(P<0.05,P<0.01)。结论:改进后的“整颈三步九法”治疗风寒阻络型颈椎病较以往的手法更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而且操作简便,宜于向疆内其它地区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圆利针针刺颈部阳性反应点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圆利针针刺颈部阳性反应点治疗,每日治疗一次,一周2次,共治疗6次后观察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进行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结果 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8.33%,治疗后DHI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01)。结论 圆利针针刺颈部阳性反应点治疗颈性眩晕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配合五步调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福建省龙岩市中医院康复科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9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中药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配合五步调颈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功能评估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为(39.98±2.95)分,对照组为(30.14±2.27)分,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42,P<0.05);治疗组的改善指数为(0.41±0.04),小于对照组(0.23±0.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1,P<0.05)。治疗组治愈率+显效率为88.89%,对照组为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38,P<0.05)。结论中药配合五步调颈手法可改善颈性眩晕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施氏伤科颈及头面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确诊颈性眩晕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施氏伤科手法研究组和颈椎电牵引对照组,每组34例。评价治疗前后TCD中Vs的改变,以及进行颈性眩晕评估量表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后3周,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双侧椎动脉Vs值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改善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氏伤科颈及头面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有确切效果,可以作为改善颈性眩晕的治疗方法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林乾炤  蔡阁  高山 《新中医》2021,53(24):46-49
目的:观察益气聪明汤加味联合针刺及推拿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6 例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8 例。对照组给予益气聪明汤加味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及推拿治疗,2 组均治疗1 个月。比较2 组临床疗效;比较2 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纤维蛋白原(FIB)、总胆固醇(TC) 水平及眩晕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37%,高于对照组的81.58% (P<0.05)。治疗后,2 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治疗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FIB、TC 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眩晕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FIB、TC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眩晕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聪明汤加味联合针刺及推拿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大脑血液循环,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降低FIB、TC 水平。  相似文献   

11.
评价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1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推拿治疗颈性眩晕80例为治疗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西比灵)80例为药物对照组,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药物对照组为73.75%,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药物对照组主要症状体征治疗前后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推拿治疗能有效改善颈性眩晕的临床症状体征,疗效优于药物治疗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客观评价比较"整颈三步九法"与普通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将40名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试验组采用"整颈三部九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手法治疗,2组均为每隔日按摩1次,每次30分钟,7次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采用颈椎病主要症状及体征评分表及C4-5椎体角度位移度数,并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标准客观评价分析,得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整颈三步九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明显优于普通手法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颈部软组织松解配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疗效观察。方法:将86例颈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对照组42例,观察组行颈部软组织松解合整脊治疗,对照组予以药物治疗,分别治疗一个疗程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x线及经颅多普勒(TCD)的改变,判定其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患者的颈椎X线及经颅多普勒的检查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变,且有显著差异。结论:颈部软组织松解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与常规的药物治疗对照比较,有显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肌松调整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肌松调整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其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眩晕症状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TCD和X线表现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松调整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比较针刺四神聪为主和普通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10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5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四神聪为主治疗,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治疗,并以“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疗效判定.治疗周期为30 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2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25%(P<0.05);两组治疗后两组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两组比较,治疗组在眩晕、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等方面积分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示治疗后两组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积分降低更加明显(P<0.05).结论 针刺四神聪为主可更有效改善颈性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16.
缪克雷  徐夏薇  袁淑芬  占桂平 《新中医》2024,56(13):183-186
目的:观察正骨推拿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性眩晕肝阳上亢型患者 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取针刺治疗,观察组采取正骨推拿联合针刺治 疗,7 d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2个疗程。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 评估2组临床症状,判 定其临床疗效,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其颈部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高于对照 组77.08%(P<0.05)。治疗后,2组ESVC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ESVC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椎-基底动脉(V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 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增 加(P<0.05),观察组VBA、LVA、RVA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骨推拿联合针刺治疗 颈性眩晕肝阳上亢型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颈部血流速度,从而有利于病情转归。  相似文献   

17.
针灸推拿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结合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已明确诊断为颈性眩晕10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甲组(治疗组)给予针灸推拿治疗,乙组(对照组)仅给予推拿治疗,治疗方案均为1次,天,10天/疗程,连续3疗程。结果:针灸推拿治疗效果明显好于推拿治疗,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推拿治疗颈性眩晕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卧位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6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分别采用卧位整脊治疗和常规推拿治疗,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P〈0.05)。结论:卧位整脊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价天麻钩藤饮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收缩期峰流速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天麻钩藤饮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养血清脑颗粒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天,通过检查 TCD 观察治疗前后VA、BA 收缩期峰流速的变化。结论:天麻钩藤饮对颈性眩晕患者在 VA、BA 收缩期峰流速方面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仰头摇正手法结合岐黄针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方法: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予以仰头摇正手法结合岐黄针治疗,对照组予以推拿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2.25%,对照组72.25% (P<0.05).两组治疗后DHI评分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后3个月改善指数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