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以往我们曾在胃大部切除术病人术前、术中记录了病人指(趾)血管容积脉搏波幅的变化.在动物实验中记录了电刺激内脏大神经时腹肌肌电反应,证明了这两项生理指标对探讨內脏疼痛反应的规律和评定临床腹部手术的针麻效果上具有一定价值.本文利用胃牵拉反应的动物模型记录了腹肌  相似文献   

2.
实验在37例未麻醉的家兔身上进行,用悬吊砝码重量的方法牵拉其胃,以呼吸运动、腹肌肌电为牵拉反应的指标,观察比较电针“足三里”(双侧),背部“八椎下”两旁和面部“丝竹空透攒竹、瞳子髎透四白”,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20例针麻胃、胆、子宫手术时内脏牵拉反应的临床表现进行了观察,结合用RM-85型多导生理记录仪全程描记术中呼吸波、指脉波、瞬时心率、腹直肌肌电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60例胃手术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25例针麻与23例局麻组胃手术对比,从临床评级、表现及内脏各主要手术段的呼吸波、指脉波、瞬时心率、腹直肌肌电积分图变化的综合评级比较均未见明显的统计学差别,从而认为针刺有一定的抑制效应。作者进一步利用麻醉学的方法分析了内脏牵拉反应的传入途径。在10例局麻浸润腹壁诸层的基础上,用1%普鲁卡因30毫升封闭胃小弯,对比封闭前后胃肠牵拉反应的临  相似文献   

5.
陈永跃  黄仲荪 《针刺研究》1989,14(1):123-124
作用胃窦部电活动的两种波形,束状波和慢波作为胃运动功能指标观察了电针对胃运动的影响。1)在清醒家兔电针双“足三里”穴对胃电两种波形的影响都取决于电针前胃电的活动水平,即电针对话跃的胃电表现抑制作用,对低水平的胃电表现兴奋作用,而对适中的胃电则没有影响。电针“脊中”穴对胃电没有影响。2)用恒定强度电针双“足三里”穴对肌松制动家兔胃电主要表现抑制效应。3)戊巴比妥钠使胃电束状波完垒消灭,电针双“足三里”可以明显促进束状波的恢复。结果表明电针“足三里”穴对胃运动表现明显的调整作用,并促进麻醉后胃运动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一新胃电参数:胃电差值。它反映胃由静息状态到负荷刺激后机能变化情况及胃对负荷刺激的反应能力。经对脾胃病人和正常人的观察对照,结果得出:脾胃病证型不同胃电差值也不同。实热型胃电差值为较高正值,虚寒型胃电差值为负值,二者间及二者与气滞型、正常人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气滞型与正常人胃电差值均为较小正值。此结果以胃体部参数较显著。胃电差值作为脾胃病分型的客观指标更能反应脾胃运化功能和潜在的胃病。  相似文献   

7.
本工作观察了30例练放松功者在练功时的脑电、肌电、呼吸、皮肤电、指端血管容积、心率和皮温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练功时上述各项指标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脑电α波增加,肌电发放减少,呼吸周期和幅度变异系数变小、呼吸频率和心率减慢在每个练功者身上均可发生,故认为这些是鉴别入静程度所必需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心经经脉与心脏相关联系的电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培晶  朱兵 《针刺研究》2005,30(4):238-242,245
目的:探讨心源性牵涉痛区(沿上肢内侧面分布)和心经与心相关的神经科学机制。方法:采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刺激心经和肺经穴位对心交感神经诱发反应及刺激大鼠心交感神经,在心经的“青灵”“少海”和肺经的“侠白”“尺泽”穴位上记录的反射性肌电反应。结果:左心经穴位刺激诱发心交感神经发放的阈值低于右侧心经引起心交感神经反应的阈值,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用相同强度的串脉冲分别刺激心经和肺经穴位,可诱发心交感神经不同强度的激活反应。在左侧和右侧心经穴位上刺激诱发心交感神经放电高于同样强度刺激肺经穴位上诱发的心交感神经放电(P<0.05)。刺激心交感神经引起同侧心经反射性肌电反应的阈值低于引起肺经反射性肌电的阈值(P<0.02)。刺激左心交感神经,不同强度的刺激可引起心经穴位明显的肌电反应,而肺经穴位的诱发肌电反应则很弱。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两经穴位肌电活动都呈上升趋势。结论:和肺经穴位相比,相同强度的电针刺激心经穴位可引起更大的心交感神经兴奋;反之,心交感神经刺激可引起心经穴位最大的肌电反应。  相似文献   

9.
止敬 《家庭中医药》2006,13(8):38-39
人要活着,就得呼吸。呼吸是人生的第一需要。历来养生之道重视呼吸器官的运动与操练。 呼吸是一门学问。对呼吸进行科学训练,使呼吸运动趋于完善,能增强胸肌、胃肌、腹肌,还能抑制肉体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沮丧。比如忙于赶路,不小心踢在一块石头上,痛彻心肺。这时如用舌尖抵着上齿龈,深吸一口气,就可缓解疼痛。遇上险情,倒抽一口凉气,使心情慢慢地平静下来。北京的经络专家祝总骧提出锻炼经络的方法之一,就是“意守丹田,腹式呼吸”,坚持每天早晚各做几分钟。“意守丹田,腹式呼吸”,对呼吸是种新的锻炼。  相似文献   

10.
在27只麻醉制动的兔身上观察记录了电刺激孤束核区诱发胃电活动的变化和电针效应。实验结果表明:电刺激孤束核可诱发胃窦平滑肌电活动发生明显变化,以兴奋为主,并有一定后效应。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或注射阿托品后,诱发电位增强反应消失,提示胆碱能纤维参与了这种兴奋性效应。刺激孤束接区时引起胃电抑制的途径比较复杂,在切断双侧颈迷走神经或注射心得安后,这种抑制现象仍存在。电针双“足三里”穴可使孤束核刺激所诱发的胃电增强反应受到一定程度抑制。表明孤束核可能是参与调制胃电及其功能活动的脑干内中枢结构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上海针灸杂志》2009,28(5):304-304
过去认为“疼痛”仅仅是一种症状,随着理论认识的深化和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对疼痛的认识已发生了质的变化,疼痛已被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疼痛”不仅是许多疾病的主要症状,如胃肠穿孔、急性腹膜炎的急腹痛,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绞痛,肾输尿管结石的肾绞痛,脑肿瘤的头痛等。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30岁,工人。于1980年8月起患间歇性胃痛,腹胀、口苦、打呃、呕吐酸水、食欲不振,每天疼痛3~4次,经多方医治无效。以后病情加剧,疼痛难忍,呕吐频繁,曾在本院门诊按“急性胃炎”对症处理,病情缓解。但以后又反复发作。 1982年8月在我院作上消化道造影,报告为:“全胃失去常态,服钡后见双液平面,胃呈虾形,胃窦幽门反转朝下,幽门有轻度痉挛,满腹(胃、小肠、大肠)高度胀气,第1~2组小肠反应”。诊断为慢性胃扭转(伴瀑布形胃,排空功能不良)。同年10月又  相似文献   

13.
在24只清醒的箭毒化的兔进行实验,以多导生理记录仪同时记录海马电、脑电、心电和股动脉血压,并观察牵拉胃时的变化以及电针穴位对这些变化的影响。见到,躯体痛刺激(夹捏尾巴)和内脏刺激(牵拉胃)时海马电出现明显的θ节律,同时脑电表现去同步,血压的改变,前者升高,后者降低,证明躯体痛和内脏痛在中枢反应的本质是不同的。电针“胃俞”穴,诱导15分钟,在一部分动物见到海马电最初呈现θ节律,约1~2分钟即转为抑制性的综合波的形式,一直  相似文献   

14.
试论肺与大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皆知“肺合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笔者拟从理论和临床进行探讨,就正于医林。一、肺与大肠的生理关系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而大肠为传导之府,凡经小肠泌别之糟粕,由大肠传导而下。大肠主“燥气”,使糟粕变为有形之粪块,定时排出体外。《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肺  相似文献   

15.
总结陆彦青教授以经筋理论和肌肉功能解剖为基础,灵活运用激痛点速刺结合三角肌排针透刺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经验。陆彦青教授认为肩周炎引起的疼痛和活动受限与颈肩部经筋受损形成筋结病灶点有关,结合肌筋膜激痛点理论,对受累肌肉的激痛点精准定位,以松解痉挛肌束、条索与硬结为重点,采用速刺和透刺法解痉挛、疏筋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疼痛及炎症反应终止,大幅度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弓状核与电针调节家兔胃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下丘脑弓状核与电针“足三里”穴影响家兔胃运动及胃电的关系。方法:选用霍耳效应慢性记录胃运动的方法,并同步记录胃电变化。结果:电针家兔“足三里”穴能明显抑制胃运动及胃电活动,弓状核区埋植不锈钢插管不影响电针抑制效应,损毁弓状核后电针抑制效应减轻。结论:弓状核参与针刺对胃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以胃电为指标,观察了具有不同磁场强度的磁Shi针作用于“足三里”穴后对家兔胃电活动的影响,用双极AgCl管极化电极引导胃窦和胃体肌电,输入SC2C-B胃肠电图仪以记录胃电,结果,在正常状态下磁Shi针对胃电活动的影响是具有一定强度阈值的,在病理性胃肠机能亢进时,磁Shi针对胃电活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在病理性胃肠机能低下时磁Shi针则有明显的使胃电活动增强效应。同时还表明,磁Shi针对胃电的  相似文献   

18.
呼吸的学问     
正人人都会呼吸,可是会呼吸不等于善于呼吸。呼吸也是一门学问。有意识地、科学地对呼吸进行训练,使呼吸这个运动趋于完善,不但能增强我们的胸肌、胃肌、腹肌,还有助于我们进行各种体育运动,唱歌跳舞,以至于安定情绪,深化构思。有趣的是,它还能抑制我们肉体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沮丧,比方说急于赶路,偶然踢到了一块凸起的石头,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采用刺激心下神经的方法,观察心包经及其所有相邻的肺经上穴位肌电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郄门”、“曲泽”及“天泉”等心包经上穴位的肌电在心下神经刺激后有明显增多,与刺激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孔最”、“尺泽”及“天府”等肺经上穴位的肌电则变化不大,与刺激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2)心包经上穴位诱发出肌电所需的刺激阈值低于肺经上的穴位;(3)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可以降低穴位处诱发肌电所需的心下神经的刺激强度。表明心包经与心脏之间存在特异性联系,而神经系统(中枢性及外周性)在其中发挥网络和介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 痿证古称“痿躄”,是以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难以站立,甚至肌瘦肉枯,卧不能起为主症。其发病特点:一是虚多实少,二是多以下肢为重,三是多无疼痛。由于此病危害大,且多常见,故古代医家对其颇为重视。《素问·痿论篇》从其命名、分类、病因病机,直至五脏痿的不同证候表现,都作了精辟地论述,提出了“独取阳明”的治疗大法。治痿何以独取阳明,怎样理解独取阳明?古人认识不尽相同。关于阳明,有的认为是单指胃经,有的认为是指胃与大肠。笔者认为,阳明二字实为一广义词,将其理解为脾、胃、大肠三者功能的综合较为适当。对“独取”之“独”字,释为单独、唯一,不如释为“重在”较好。这样,就可将“独取阳明”作为“重在补益或调理脾胃及大肠功能”来认识,似乎较为合理。痿证的成因,历代医家多归之为“五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