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中药是构成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内涵,传统中药自制剂,院内制剂尤其是中药丸剂是传统中药继承和创新的瓶颈,坚定不移的发展传统中药又是中医发展的基础,以人为本,中医将“病”放在“天人相应”的中医理论框架中,“天人病相应”“天人病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中医和谐理论的基础,坚定不移地发展传统中药,有利于中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丸散膏丹自制剂,伴随中药汤剂走过了几千年历程,在中药大家族中,汤剂,丸散膏丹直至现代化的中药片剂、冲剂、注射剂。中药自制剂始终处于中药金字塔的基坐部分,是连接国药准字号的中间环节,也是仪次于汤药的主导剂型。由于丸散膏丹药力较汤剂平缓,持久,具有“简便廉”的特点,发展并推广中药自制剂是中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由单方独剂到复方中药,是中药进步的象征;汤剂,中药自制剂,中成药,中药自制剂占临床用药半壁江山,作为承上启下的中药自制剂,同样是中药创新的基础环节,除此别无它路。 中药创新离不开鼓励中药自制剂发展,舍近求远,对中药自制剂采取非鼓励措施,只会使中医疗效及中医事业受到严重阻碍。一边是中药自制剂,一边是中药现代化。选择传统与现代并举才是中药发展的正确道路。中药单体研究不能代替中药自制剂及中药复方研究。辨证施治,辨证是医,施治是药,中医离开中药是不可想象的。辨证施治是实事求是,是围绕着病情变化遣方用药,辨证施治是病和药,是矛盾的集合体,两者互为依存,构成中医理论的最基本观点。矛盾和谐,对立统一是中医辨证观的理论核心,循环思维,反向思维,变向思维构成了中医理论区别于西医的关键内涵,天人相应,整体互动,动态平衡构成了中医生态医学的基本法则。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科学内涵,阴阳五行不但具有汉字的符号意义,而且具有中国文化的象形文字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是科学,中医理论是指导,临床医疗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肢解中医理论,片面理解中医(非系统性),理论脱离实际,中医中药脱节(中药自制剂缺位),是目前中医发展的误区。  相似文献   

3.
中国中医药报刊出了于友华“中医技术发展缓慢的反思”与“福建中医学院筹建纯中医诊疗中心”,对于中医现代化无疑是一种促进,福建省人民医院作为综合医院创建纯中医诊疗中心,更让人重视。与时俱进,在中医现代化领域出现的多种模式,我们要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心态去看待。中医学术、中医技术,发展中医技术确实已到了时不我待的关键时期,中医理论学术与医疗技术的创新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发展中允许各种理论与技术共生共存共同发展,是中医现代化的基本指导方针;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多种创新都应得到支持,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存在与学术争鸣,是中医学术与技术发展的前提条件;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协力攻关,是中医发展的又一前提,必须解决好中医现代化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实为中医发展保驾护航。中医药制剂问题是制约中医发展的瓶颈,中药与制剂脱节,中医处方权只剩下汤剂权,而丸散膏丹等制剂权基本失去,中医重在疗效,只靠汤剂能体现疗效么?对中医来说,医药不分家,借药品安全,否定中医使用中药数千年的历史,使中医成为无源之水。传统中医制剂,“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汤、丸、散、膏、丹、酒等剂型,历代医家又有很大发展,明代《本草纲目》所载剂型已有40余种”。中医开方,药房制剂或开方制剂一人兼任,中药自制剂伴随着中医走过了五千年,这就是中医的历史,‘中医重在疗效,医药互为依存,对中医来讲:医药不分家,这就是中医药的特殊性。近百年来,随着西医的竞争,中医西化,用管理西药的一套方法去管理中药,造成中医和中药脱节,中药和制剂脱节,以前中医一个人能干的事,现在几个人干,近年来,中医只剩下汤剂权,而丸散膏丹自剂权则失去,动辄上千万元的新药研制费是中医个人所不能胜任和承担的。临床中使用的片剂及注射剂往往不能满足临床医疗需要,使中医创新受到难以承受的压力;中医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中药新制剂创新缓慢。一边是常用中药创新停滞,一边是尖端新药不能适应临床需要,应该说;中医制剂权是制约中医发展及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传统丸散膏丹和中药现代化是中药发展的两个方面,传统丸散膏丹是生存和现实问题,中药现代化是发展问题。处理好生存和发展是中医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7):F0002-F0002
本刊转发《健康报》,社长兼总编辑王硕“肩负发展中医药的历史重任”一文,更使我们认识到发展传统中药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医事业的巨大影响。“注重从确有疗效的院内制剂中开发中药新药,注重对名优中成药为二次开发,努力担负起发展中医药的历史责任。”传统中药自制剂,院内制剂的开发和普及将是发展中药注射剂的基础。[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孙欣峰 《国医论坛》2010,25(4):48-49
和谐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与核心价值。中医药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其理论体系的各个层面都体现了“和谐”理念。和谐概念的实质与中医学中“天人相应”,“阴阳平衡”等思想一脉相承,用和谐理念指导中医教学既符合中医理论的主旨,又符合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6.
冯晓玲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796-2796
一个好的中药制剂可以带动一个中药专科的发展,甚至于整个中医专科医院的崛起和兴旺。因此,提高中药制剂质量,研制出一些疗效稳定、质量可靠、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成为中医专科医院和特色中医专科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成为了医院药剂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中药制剂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相似文献   

7.
广义的中医理论应包括高度抽象的基础理论、独到的诊疗技术、丰富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同时浩如烟海的现代相关研究也应涵盖于其中。由于中医理论在中药研究与应用、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或提示作用,在新形势下,中医理论的概念和内涵应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时代性。创新和把握中医理论的概念和内涵,对研究开发现代中药新药,有效应对“洋中药”、“植物药”、“天然药物”、“化学合成药”对我国中药市场的挑战,保护和发展民族医药工业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中医理论与中药现代化国际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义的中医理论应包括高度抽象的基础理论、独到的诊疗技术、丰富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同时浩如烟海的现代相关研究也应涵盖于其中。由于中医理论在中药研究与应用、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或提示作用,在新形势下,中医理论的概念和内涵应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和时代性。创新和把握中医理论的概念和内涵,对研究开发现代中药新药,有效应对“洋中药”、“植物药”、“天然药物”、“化学合成药”对我国中药市场的挑战,保护和发展民族医药工业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际上传统与现代结合医学发展非常迅速,其中中国传统医学是其主要的部分。自2003年2月开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安德生肿瘤中心开展了旨在共同建立国际中医癌症治疗中心的国际合作。结果发现,中医学走向国际化存在着必然性和艰巨性。结论认为,要使中医学更快、更顺利地走向世界,首先要了解和解决中医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其次,要坚持四个原则:1.科学态度第一原则;2.中医理论主导原则;3.开放与创新原则;4.多学科协作原则。中医学中理论精华,例如“阴阳和谐(平衡)”、“辨证论治”、“脏腑五行生克”、“天人相应(合一)”、“谨守病机”、“上工治未病”等以人为本治疗疾病重要理念必将为世界医学作出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凝胶剂的含义、特点、质量要求,以及凝胶剂的发展概况的阐述,提出了凝胶剂在中药制剂中应用的思路.凝胶剂是一种适用于皮肤、黏膜及腔道给药的外用剂型,能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符合中医“内病外治”的理念,适应中药复方制剂的生产现状,是中药传统外用药剂较为理想的剂型.  相似文献   

11.
中医理论现代化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学属于应用科学范畴。中医理论由两大部分组成:即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哲学理论部分)及中医理论的主体内容(医学理论部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精气神”、“五运六气”等学说,来源于哲学,也是中医理论的哲学部分。“阴阳”学说强调“阴阳互根”、“阴阳平衡”;“五行”学说将世界万物概括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物质,并以“五行生克”来认识世界万物;“天人合一”学说包括两方面内容:“天人相应”和“天人合一”;“五运六气”学说是古代原始的预测学及时辰医学;“精气神”学说是对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与宏观认识。中医理论的主体部分,包括“脏腑”、“经络”、“辨证施治”、“四诊八纲”、“理法方药”,以及中药理论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性味归经”等等。“脏腑”学说是古代对解剖学与生理学的综合概括。“经络”学说是古人对信息传导、网络调控及管道运输的宏观认识与总体理解。“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一大特点,但随着疾病谱与医学模式的改变,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两者共存,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防病治病的有效性。中药现代化、中医现代化及中医理论现代化,就是要求中医学与中医药事业“与时俱进”、“持续发展”,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和人才培养。因此,树立良好学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求同存异,正确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是中医事业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用整体的动态的观点去看待循证医学和辨证论治,深入理解中医网络理论及中医感应理论在临床辨证论治中的应用,克服循证医学的局限性,丰富辨证论治的内涵。用进化论、相对论,辨证论去丰富现代中医学,从而推动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必须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疾病的关系,在中医理论框架下,用辨证施治的思维方法推动临床医疗保健事业。  相似文献   

13.
中医理论现代化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属于应用科学范畴。中医理论由两大部分组成:即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哲学理论部分)及中医理论的主体内容(医学理论部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精气神”、“五运六气”等学说,来源于哲学,也是中医理论的哲学部分。“阴阳”学说强调“阴阳互根”、“阴阳平衡”;“五行”学说将世界万物概括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物质,并以“五行生克”来认识世界万物;“天人合一”学说包括两方面内容:“天人相应”和“天人合一”;“五运六气”学说是古代原始的预测学及时辰医学;“精气神”学说是对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与宏观认识。中医理论的主体部分,包括“脏腑”、“经络”、“辨证施治”、“四诊八纲”、“理法方药”,以及中药理论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性味归经”等等。“脏腑”学说是古代对解剖学与生理学的综合概括。“经络”学说是古人对信息传导、网络调控及管道运输的宏观认识与总体理解。“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一大特点,但随着疾病谱与医学模式的改变,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两者共存,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防病治病的有效性。中药现代化、中医现代化及中医理论现代化,就是要求中医学与中医药事业“与时俱进”、“持续发展”,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和人才培养。因此,树立良好学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求同存异,正确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是中医事业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用整体的动态的观点去看待循证医学和辨证论治,深入理解中医网络理论及中医感应理论在临床辨证论治中的应用,克服循证医学的局限性,丰富辨证论治的内涵。用进化论、相对论,辨证论去丰富现代中医学,从而推动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必须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疾病的关系,在中医理论框架下,用辨证施治的思维方法推动临床医疗保健事业。  相似文献   

15.
用整体的动态的观点去看待循证医学和辨证论治,深入理解中医网络理论及中医感应理论在临床辨证论治中的应用,克服循证医学的局限性,丰富辨证论治的内涵。用进化论、相对论,辨证论去丰富现代中医学,从而推动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必须重视入与自然,人与疾病的关系,在中医理论框架下,用辨证施治的思维方法推动临床医疗保健事业。  相似文献   

16.
王中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11):F0004-F0004
用整体的动态的观点去看待循证医学和辨证论治,深入理解中医网络理论及中医感应理论在临床辨证论治中的应用,克服循证医学的局限性,丰富辨证论治的内涵,用进化论,相对论,辨证论去丰富现代中医学,从而推动中医现代化的发展。“天人相应,天人合一”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必须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疾病的关系,在中医理论框架下,用辨证施治的思维方法推动临床医疗保健事业。  相似文献   

17.
<正>中药制剂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汤时期已有了酒剂和汤剂,到秦汉时期则又有了丸剂、散剂、膏剂……,唐宋时期发展到共有20多种剂型,不仅有了口服制剂,而且有了栓剂、膜剂等多种的外用剂型。中药剂型的形成,是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正是基于这种理论,传统的中药剂型才有“汤者荡也,丸剂缓也,散者散也……”的认识,但在当时并不能正确认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现代生物药剂学的发展,为中药剂型的改进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医文化和中国茶文化都受到中国哲学中天人相应观、天人合一观、道法自然等的影响。天人相应观,是中医整体观的基础。天人相应观是中医文化的理论背景。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参,其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等方面,十分重视自然环境与人体的密切联系,强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天人相应观也是茶道的文化基础,茶道的美学基础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国茶文化的本质意趣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虽然天人相应在两种传统文化中有不尽相同的表现形式,茶文化的养生保健、养性涤心和中医药有着异曲同工的功效。  相似文献   

19.
在中药注册审评审批改革的政策背景下,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以下简称“医疗机构制剂”)具备人用经验,符合中医临床实践特点,在中药创新药研发中具有优势,因此,基于“临床经验方-医疗机构制剂-中药新药”的研发模式受到业界普遍关注。然而,在医疗机构制剂研发及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制约其向中药创新药转化的问题,导致人用经验的收集基础相对薄弱,用于支持中药新药研发的临床证据不足。笔者在梳理人用经验配套法规和相关技术要求、分析制约医疗机构制剂转化临床问题的基础上,从不断挖掘临床价值、完善信息系统建设、注重中医临床实践、发挥学科合作优势等方面为医疗机构在中医临床实践过程中开展高质量的制剂人用经验研究提供建议,通过实现基于“三结合”审评证据体系的医疗机构制剂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医疗机构制剂向中药创新药转化。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中医将亡于药”的担忧和“中药现代化就是西化”的观点,本文探讨了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利弊得失。结合多年中药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经历,作者提出了如何将中医理论和临床复方应用与中药的现代研究相结合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