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雁 《安徽医学》2013,34(5):630-631
目的超声观察分析36例室间隔缺损(VSD)自然愈合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超声诊断并随访36例VSD自然愈合患儿,观察患儿年龄、VSD的缺损大小、VSD部位及自然愈合的情况。结果 36例VSD自然愈合患儿6岁以下30例。VSD直径≤0.5 cm 29例,0.6~0.9 cm 6例,〉1.0 cm 1例。膜部26例,隔瓣后9例,肌部1例。绝大多数自然愈合的VSD为膜周部,且缺损口断端无明显强回声。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对室间隔缺损自然愈合作出明确诊断,小儿VSD自然愈合率较高,可超声随访至学龄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胸部平片与彩超对单纯性室间隔缺损(VSD)的测量对比评价VSD口径大小与心影增大的关系。材料与方法:30例单纯性VSD术前均经X线平片测量和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对缺损口径的测量。结果:缺损口径在0.6cm以上心胸比率在0.52以内,胸片显示心影大小形态基本正常。缺损口径在0.6-1.0cm,心胸比率在0.58以内,胸片显示轻度以上增大。缺损口径在1.0cm以上心胸比率在0.58cm以上,胸片显示心影近高度增大。结论:彩超与X线平片的测量对比为X线平片判断VSD口径大小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该文旨在探讨超声心动图与心导管检查对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SD)的定性与定量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对VSD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数与依据。方法:经手术证实的35例VSD,与术前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该组病例中,二维超声检查22例,与手术对照诊断特异性95.5%(21/22,术中见VSD直径0.5~3.5cm),说明二维超声对直径0.5cm以上VSD的位置和大小的定性与定量诊断是可靠和准确的;心导管检查24例,与手术对照诊断符合率83.3%(20/24)。二维超声与心导管检查对VSD的术前诊断与手术诊断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该组病例术后一年无死亡,与心导管准确提供肺动脉压力密切相关,肺动脉压力与VSD大小之间关系密切,即肺动脉压力高VSD直径大;VSD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当肺动脉压力与周围动脉比值≤0.90时,手术效果好。结论:二维超声心动图与彩色多谱勒一样能对绝大多数VSD作出准确诊断;肺动脉压力与VSD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63例VSD患者,其中53例为膜部型(17例合并膜部瘤),7例为嵴下型,3例为嵴内型。膜部型VSD使用对称型封堵器,其余类型的VSD使用偏心型封堵器,膜部瘤形成合并多孔型使用对称型封堵器或大边封堵器。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6~16(9.6±2.6)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根部2—6(3.9±1.7)mm。63例均封堵成功,成功率为100%。VSD封堵器直径6—16(10.5±2.6)mm。1例术中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随访6个月无明显变化。结论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创伤小,成功率高,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外科方法建立膜部,干下室间隔缺损(VSD)的动物模型。方法:6只成年草狗在全麻和气管插管下,左侧垫高45度卧位。经右侧第四肋问进胸,在胸腔内心超大血管短轴定位后,用改良的打孔器进行穿刺。经心超检查证实和测定最大分流速度和压力。结果:3只狗建模成功,2只建立了膜部室缺的模型。1只为干下室缺,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缺损直径1.8-3.6mm,最大分流速度1.8-4.0m,s,跨室缺压差为42~51mmHg。肺动脉压力为25—29mmHg。结论:采用改良的主动脉大隐静脉近端吻合器打孔器在心超定位后用外科手术方法成功建立狗膜部/干下VSD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膜部瘤(AMS)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统计VSD合并AIMS手术118例,合并其他畸形21例。采用切开隔瓣与未切开隔瓣对室缺进行修补,观察术后发生残余分流的情况。结果切开隔瓣致术后残余分流者2.91%,明显低于未切开隔瓣者6.67%。结论手术治疗VSD合并AIMS,应切开隔瓣,修补真正的室缺,可显著降低术后残余分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室间隔膜周部缺损(PMVSD)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及规律性。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69例PMVSD患者,根据VSD形态进行分型:Ⅰ型17例,Ⅱ型29例,Ⅲ型23例。所有病例在超声心动图检查之后均经心血管造影或手术证实。结果根据超声心动图特征对67例作出正确诊断,诊断准确率97.1%。PMVSD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及规律性明显:①Ⅰ、Ⅱ型PMVSD结构简明,左右室侧缺损内径测值基本相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显示一束左向右分流;Ⅲ型PMVSD呈典型的“乳头状”形态,右室侧缺损小或分隔成多个缺损口,CDFI显示一束或多束左向右分流。②超声心动图诊断Ⅲ型PMVSD应观察其基底部宽度、高度和顶部缺损大小以满足临床需要。结论PMVSD的超声心动图特征及规律性明显,超声心动图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结合对PMVSD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自 1999年 4月~ 2 0 0 3年 4月 ,我院采用微创伤右腋下小直切口进行心内直视手术 5 7例 ,效果良好 ,现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5 7例中 ,男 2 5例 ,女 32例 ,年龄1 5~ 17岁 ,平均 4 2岁。继发性房间隔缺损 (ASD) 2 8例 ,膜部室间隔缺损 (VSD) 9例。膜周部VSD 17例 ,隔瓣下VSD 2例 ,干下型VSD 1例 ,其中 2例ASD合并左上腔静脉 ,1例VSD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1 2 手术方法 :采用单腔气管内插管 ,静脉及吸入复合麻醉 ,取左侧卧位 ,右侧抬高 6 0°~ 80° ,右臂悬于头顶并固定于头架 ,右腋前线与第二、四肋交点…  相似文献   

9.
膜部室间隔瘤(Aneurysm of the 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简称AMS)是室间隔膜部向右心室突出形成的动脉瘤。常与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简称VSD)伴随。现将我院1例临床资料完整并经手术证实的AMS分析报告如下。 病例摘要 患儿,男,10岁,因发现心脏杂音10年入院。患儿于生后1个月时医生检查发现心脏杂音。平时无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经食管超声(TEE)引导室间隔缺损(VSD)镶嵌治疗的价值。方法:封堵器型号根据TEE所测的VSD大小(mm)+1-2 mm。在非体外循环下小切口入胸,经TEE全程监测,在跳动的右心室表面导入封堵器关闭VSD。结果:6例患儿VSD成功封堵,4例膜周部VSD,2例肌部VSD,缺损大小3-10 mm,其中1例伴肺动脉高压。1例多发性肌部VSD合并完全性大血管转位患儿,因封堵器影响二尖瓣开放改为直接手术修补;1例患儿术后出现束支传导阻滞,未经特殊治疗自行恢复正常,余未见其他手术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30 min,术中出血5-20 ml,平均ICU住院时间24 h。患儿术后1-2 d出院,中期随访效果佳。结论:TEE在镶嵌治疗VSD中发挥重要价值,能全程监测和引导镶嵌治疗的进行及评价治疗效果。在TEE指导下,非体外循环镶嵌治疗肌部和膜周部VSD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膜周巨大室间隔缺损(VSD)的解剖关系和外科手术要点,以便外科医师更安全的修补VSD,方法:对20例膜周巨大VSD的解剖毗邻关系进行研究,并进行外科手术矫治。结果:(1)所有病例皆痊愈出院,无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发生,(2)膜周巨大VSD主要是因为形成膜部区域周边的肌部间隔缺失所致。(3)VSD与三尖瓣前,隔瓣,主动脉瓣和传导系统关系密切,His束从三尖瓣裂隙隙处穿过主动脉无冠瓣根部行走于VSD后下缘左心室面,(4)三尖瓣隔瓣裂隙和VSD顶点(12点)的关键,术中应注意对主动脉瓣,三尖瓣和传导系统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资料与方法 2006年3月~2008年3月收治室间隔缺损(VSD)患者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18.2±7.5岁,体重36.2±16.9kg。彩色多普勒确诊,无右向左分流。膜部10例,肌部2例,VSD直径大小4.6±2.6mm。术中所选封堵器6~12mm,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原因及防治。方法:选择VSD患儿152例,常规行介入手术治疗。对术中和术后发生并发症4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并发症41例(26.97%),心律失常18例(11.84%);封堵器脱落2例(1.32%),新出现瓣膜反流8例(5.26%),少量残余分流13例(8.55%)。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膜周部VSD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相对安全、近期临床疗效好.但应进一步加强心律失常、瓣膜反流及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假性膜部瘤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2003年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126例,其中假性膜部瘤26例。结果 26例均经右房切口手术。在增加回心血量时可见呈瘤样向右室内突出,残留的小孔直径在0.2~0.5cm,可见单孔、双孔、多孔,5例直接缝合,20例剪开隔瓣后见真正的室间隔缺损,直径在0.6~2cm,用涤纶片修补。结论 手术中探查确定真正室间隔缺损的位置,才能完整封堵缺损,矫正血流动力学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应用膜周部室隔封堵器关闭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应用价值。方法 膜周部VSD 15例,年龄3~14岁(平均5 .5岁) ,应用TTE在术前显示VSD大小及其边缘的解剖特点,术中指导封堵器的放置,术后评价疗效。结果 TTE测量缺损大小3.0~8.0mm (平均4 .6mm) ,与造影结果具有良好相关性(r =0 .75 88,P <0 .0 5 ) ;缺损距三尖瓣和主动脉瓣附着点均在3mm以上。在TTE监测下进行封堵术,封堵成功率93.3% (14 / 15 ,) ,其中包括5例合并假性室隔瘤形成者。封堵术后3例出现微量残余分流,2 4小时消失。随访1个月~1年(平均7.9个月) ,未发现封堵器移位和残余分流。结论 室隔封堵器用于经导管关闭儿童膜周部VSD效果良好,TTE在病例筛选、封堵器选择和放置以及在术后进行疗效评估及随访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室间隔膨出瘤是一种并不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但一般临床检查不易确诊。有作者报告占膜部间隔缺损的1/3。我院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ZDE)结合多普勒心动图(PDE)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膜部膨出瘤(IVSA)合并室间隔缺损三例,均经手术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国产双盘闭合伞封闭膜部室间隔缺损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8例膜部VSD,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5~28岁,平均年龄(13.8±5.6)岁;均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得VSD为(6.2±3.3)mm(3.6~10.6mm);术中左室造影测得VSD为(6.1±1.6)mm(4.1~10.0mm)。应用国产双盘闭合伞对上述病人经导管封闭。术中采用经胸超声监测闭合伞的释放。术后即刻、1周、1个月、3个月复查心电图、胸片、TTE。结果28例病人均一次封堵成功。其中1例超声及左室造影示少量云雾状分流,48h后复查UCG分流消大。另1例闭合伞释放后脱落,卡在右髂总动脉,再穿刺左股动脉建立轨道后封闭成功,脱落伞经手术取出;还有1例出现一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随访3个月无心律失常、无溶血、无栓塞、无心内膜炎,封闭伞位置良好,无分流,主动脉瓣及房室瓣未受影响。结论国产双盘闭合伞封闭膜部VSD近期疗效好、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经心导管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7例房间隔缺损(ASD)、9例膜部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监测下行经心导管封堵术。结果:15例ASD、9例VSD封堵成功。2例因ASD太大缺乏合适尺寸的封堵器而终止手术。术后即刻,1d、1、3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结论:超声心动图在筛选病例,选择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器关闭及评价手术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我院在1996年8月~1998年8月行小切日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先心病)48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Ilde床资料本组48例,占同期先心病手术患者(165例)的29.l%,其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4~17岁。全组患者心胸比率0.56士0.05(0.44~0.72)。房间隔缺损(ASD)25例,室间隔缺损(VSD)15例,ASD并发VSD3例,法乐四联症(TOF)4例,二尖瓣关闭不全(MI)1例。均经查体、X线、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检查确诊。2手术方法常规体外循环(CPB)术前准备,静一吸复合麻醉。右胸抬高45"卧位,右上肢屈肘悬吊于手术支架上…  相似文献   

20.
邓盛  刘邕波 《医学文选》2002,21(1):37-38
我院自 1 985年 2月至 2 0 0 0年 3月共收治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 ( VSD) 2 71例 ,现就停跳与不停跳下行 VSD修补的选择及残余漏发生原因和防治进行讨论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1 5 6例 ,女 1 1 5例。年龄 9个月至 35岁 ,平均 1 1 .8岁。缺损类型 :膜部缺损 2 1 5例( 79.3% ) ,干下缺损 5 5例 ( 2 0 .3% ) ,肌部缺损 1例( 0 .37% ) ;VSD伴重度肺高压 ( Pp/Ps>0 .90 ) 2例 ,浅低温不停跳修补室缺 5 6例 ,中低温停跳修补室缺2 1 5例。缺损直径 0 .2~ 2 .0 cm,浅低温不停跳组室缺直径 <1 .2 cm,且均为膜部偏流入道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