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DSA、术前栓塞在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DSA在明确上矢状窦旁脑膜瘤血供情况、引流静脉代偿及矢状窦阻塞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病人的病历资料,比较术前未进行DSA检查组、DSA检查组和DSA加栓塞组之间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手术全切肿瘤程度情况。结果DSA检查组和DSA加栓塞组较未进行DSA检查组手术全切率高(P< 0.05);DSA加栓塞组较未栓塞组术中失血少(P< 0.05);各组间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别(P> 0.05)。结论术前行DSA检查可以明确矢状窦旁脑膜瘤的血供、引流静脉代偿及矢状窦阻塞情况,能指导术前栓塞以减少术中出血,并为手术全切脑膜瘤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选择性血管栓塞在颅底肿瘤切除中的应用.方法对32例颅底肿瘤(嗅沟脑膜瘤8例,鞍结节脑膜瘤3例,蝶骨嵴脑膜瘤12例,三叉神经鞘瘤9例)行术前选择性血管栓塞,使用明胶海绵微粒栓塞供瘤血管,栓塞后72 h内手术.结果栓塞后复查造影,示肿瘤供血动脉末端紊乱血管消失,肿瘤染色面积减少75%以上;术中观察肿瘤均较栓塞前明显缩小,出血少.结论选择性血管栓塞术为手术切除肿瘤提供了明确的解剖定位,可减少术中出血,提高肿瘤全切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术前对富血运脑膜瘤进行介入经动脉超选择栓塞的安全性、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本院治疗的34例脑膜瘤患者,术前均经全脑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富血运脑膜瘤,其中12例使用明胶海绵栓塞,15例使用PVA颗粒栓塞,7例未经栓塞直接手术,栓塞3~5 d后进行开颅手术切除肿瘤,记录患者的栓塞程度、开颅切除肿瘤的出血量及肿瘤切除程度。结果 栓塞术后明胶海绵组肿瘤染色完全消失3例,大部分消失9例; PVA颗粒组肿瘤染色完全消失9例,大部分消失6例; 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2组无与介入栓塞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PVA组出血量为(350±135)mL,明胶海绵组出血量为(475±265)mL,未栓塞组出血量为(660±350)mL,3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PVA组肿瘤全切14例,次全切除1例; 明胶海绵组全切11例,次全切除1例; 未栓塞组全切7例,次全切0例。结论 富血运脑膜瘤在术前进行介入栓塞能减少术中出血,降低全切难度,但并未能明显提高全切率,对于栓塞材料而言,PVA颗粒的栓塞效果比明胶海绵颗粒更好,两者均可作为富血运脑膜瘤切除术前栓塞的材料使用,术前的介入栓塞能作为富血运脑膜瘤的一项可行的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4.
共19例大中型脑膜瘤患者经微导管超选择性术前栓塞治疗后再行肿瘤切除术,其中达完全栓塞者2例、大部分栓塞8例、部分栓塞6例、少量栓塞3例。完全栓塞患者术中出血量(215.84±62.42)ml、手术时间(2.15±1.01)h、肿瘤切除程度均达SimpsonⅠ级,与其余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大中型脑膜瘤采取超选择性术前栓塞治疗可减少术中脑膜瘤血供、降低术中出血量,有利于顺利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显微外科手术联合术前栓塞术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颅内AV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采用显微外科手术联合术前血管栓塞治疗(研究组),20例单纯采用手术治疗(对照组),比较2组手术疗效。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术后GOS评分、神经功能缺失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Ⅲ~Ⅳ级颅内AVM研究组全切率89.3%,对照组为58.8%,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V级颅内AVM 2组全切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联合术前栓塞术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脑膜瘤术前栓塞治疗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膜瘤术前栓塞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25例颅内脑膜瘤患者先行脑膜瘤栓塞,然后显微手术切除肿瘤;MRI检查评估栓塞和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25例脑膜瘤中,大脑凸面脑膜瘤2例,矢状窦旁脑膜瘤2例,蝶骨嵴脑膜瘤4例,鞍结节脑膜瘤3例,桥小脑角脑膜瘤3例,岩骨-斜坡脑膜瘤5例,脑室内脑膜瘤1例,中颅窝脑膜瘤4例,小脑幕脑膜瘤1例。栓塞后肿瘤血管染色完全消失16例,染色明显减轻9例。25例脑膜瘤患者均在栓塞后3~5d手术,病灶均被全部切除,术中平均出血150~500ml。栓塞后增强MRI检查显示除1例患者外,其余患者肿瘤病变内均无增强影像。结论脑膜瘤术前栓塞治疗会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系统在颅底中央区脑膜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应用神经导航手术操作系统进行显微外科治疗的颅底中央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本组针对不同类型的颅底中央区脑膜瘤,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设计个体化的手术入路,术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避免损伤重要结构,进行有效的肿瘤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28例,次全切除7例。术后早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11.4%,包括动眼神经麻痹1例,脑内血肿1例(行血肿清除术后恢复良好),脑脊液漏1例,颅内感染1例。本组无死亡病例。随访6个月~2年,次全切除者中复发2例。结论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设计个体化的手术入路,术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精细操作,颅底中央区脑膜瘤大多可以获得成功的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8.
颅底中央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颅底中央区脑膜瘤治疗策略和手术的一些原则问题。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自1990年至2002年收治的生长于颅底中央区的脑膜瘤103例。结果 病变切除达到Simpson1、2级病例所占百分比为:鞍结节及鞍隔脑膜瘤94%(16/17),前床突及蝶骨嵴内侧脑膜瘤78%(28/36),岩斜区及蝶岩斜区脑膜瘤68%(26/38),海绵窦脑膜瘤58%(7/12)。死亡率约4%,术后早期严重井发症发生率16%。结论 对于颅底中央区难治性脑膜瘤,采取积极的外科手术态度和小心谨慎的操作,可使2/3或更多的病例获得全切除,而其中2/3以上病人获得良好生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巨大脑膜瘤术前栓塞方法、效果及联合显微手术治疗的优势。方法 自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颅内巨大脑膜瘤9例,术前应用超选性栓塞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术后3 d内显微手术切除脑膜瘤。结果 9例巨大脑膜瘤中,术前达到完全栓塞4例,大部分栓塞5例,无误栓等并发症;Simpson 1级切除5例,2级切除4例。术中出血均在500 ml以内,术中均未输血。术后1 d复查MRI示肿瘤完全切除。结论 颅内巨大脑膜瘤血供丰富,术前超选择性栓塞联合显微手术治疗,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提高肿瘤切除率,减少并发症,显著降低围手术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底中央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策略和方法.方法 收集147例颅底中央区脑膜瘤患者,根据肿瘤部位和生长方向不同,分别选择额下入路、翼点人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乙状窦前幕上下联合入路、远外侧入路等予以显微手术切除,对手术方法和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Simpson Ⅰ、Ⅱ级切除112例,Ⅲ级32例,Ⅳ级3例.1例术后颅内感染.30例脑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25例脑神经功能障碍较术前加重或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结论 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显微手术操作能提高颅底中央区脑膜瘤的全切除率和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选择性栓塞联合显微切除术治疗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以74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病例(时间范围:2015年1月~2017年12月)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分为栓塞显微组(37例,行开颅脑膜瘤切除术)和开颅手术组(37例,先行颈外动脉超选择性栓塞术后3~5 d行显微脑膜瘤切除术),对比栓塞显微组和开颅手术组临床指标(失血量、住院时间)、瘤切除情况(Simpson分级)、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随访情况(Karnofsky功能状态)。结果栓塞显微组的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开颅手术组(P0.05)。栓塞显微组的Simpson分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23例/11例/2例/1例)明显优于开颅手术组(Ⅰ级/Ⅱ级/Ⅲ级/Ⅳ级:14例/8例/8例/7例)(χ~2=10.763,P=0.013)。栓塞显微组的并发症发生率(8.10%)低于开颅手术组(24.31%)(P0.05)。栓塞显微组的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分布明显优于开颅手术组(χ~2=15.772,P=0.042)。结论与开颅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切除术相比,超选择性动脉栓塞联合显微切除术可更为有效的切除脑膜瘤,降低术失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源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颅底或窦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双源CT三维血管成像检查明确肿瘤与颅底血管或矢状窦之间的关系,根据肿瘤与血管关系切除肿瘤。结果 所有病例均能清晰显示脑膜瘤与周围血管、静脉窦之间的关系(包裹或推挤),术中所见与术前检查所见符合。术中对血管保护完全,无大出血,术后无脑梗死、脑出血。根据Simpson切除标准:2级切除16例,3级切除5例,4级切除4例。术后Karnofsky评分较术前平均提高20分。术后随访6~24个月,22例患者无复发;4例患者残留肿瘤复发,再次手术。结论 双源CT三维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脑膜瘤与周围血管、静脉窦的关系,有利于术中血管的保护,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术和显微外科夹闭术对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预后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10月收治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共10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夹闭组(52例)和栓塞组(52例),分别采用显微外科夹闭术和腔内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相关临床指标水平、术后GOS分级、mRS评分、生活质量、手术前后炎症相关指标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栓塞组术后总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夹闭组(P<0.05); 栓塞组住院总费用显著多于夹闭组(P<0.05); 栓塞组术后6个月GOS分级、术后6个月mRS评分、出院时SF-36评分及术后6个月BI评分显著优于夹闭组(P<0.05); 栓塞组术后7 d炎症相关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前(P<0.05); 同时2组瘤体破裂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夹闭组血管痉挛发生率显著低于栓塞组(P<0.05); 栓塞组颅内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夹闭组(P<0.05)。结论 腔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前循环颅内动脉瘤可显著加快术后康复进程,减轻病变严重程度,提高生存质量,降低炎症反应水平,并有助于避免颅内感染出现,而显微外科夹闭术应用则能够减少医疗费用,预防血管痉挛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前栓塞在巨大(直径超过7 cm)镰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8例镰窦旁巨大脑膜瘤的病例资料。先行DSA检查,然后应用碘油超选择瘤内栓塞,24 h内进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18例中,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9例,Ⅱ级切除6例,Ⅲ级切除3例。术后未出现静脉回流障碍引起的脑肿胀。术后出现失明2例,经治疗后好转;出现肢体功能障碍3例,其中2例治疗后完全恢复,1例部分恢复。术后随访6个月,均无头痛;视力损害的2例中,1例视力基本恢复正常,1例视力明显减退;术后肢体功能障碍3例中,仅1例步态稍不稳。结论对巨大窦旁脑膜瘤,术前DSA及栓塞能充分了解肿瘤静脉回流情况及头皮代偿静脉走行,减少术后静脉回流障碍引起的恶性脑肿胀,可最大程度切断肿瘤血供,减少术中出血,利于快速瘤内减压、加快手术进程,提高切除术的安全性,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VR)技术在颅内静脉窦旁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及其辅助手术的疗效。方法连续收集颅内静脉窦旁脑膜瘤患者47例,包括上矢状窦旁脑膜瘤28例、大脑镰脑膜瘤14例、横窦和窦汇区脑膜瘤4例和乙状窦脑膜瘤1例。术前构建VR图像,评估肿瘤对静脉窦的侵袭程度和静脉侧支循环等级,做手术模拟,并对手术相关资料综合分析。结果 VR环境下,各组织结构均原位清晰显示,可全方位观察和手术模拟。静脉窦未受累9例、受压13例、狭窄13例、闭塞12例,形成侧支循环者分别占22.2%、23.1%、61.5%、100%。在VR技术指导下制订手术策略,肿瘤获得SimponⅠ级切除37例,Ⅱ级4例,Ⅳ级6例;随访4~18个月,45例恢复良好,远期生活质量评分(KPS)为(88.30±22.392)分,植物生存1例,肿瘤复发并死亡1例。通过统计分析,复发、术中出血及年龄仅影响患者短期预后,年龄不影响患者长期预后。结论利用VR技术对颅内静脉窦旁脑膜瘤与静脉窦、皮质静脉的关系进行术前评估,准确、全面、直观,术前应考虑患者年龄、手术史对预后的影响,对静脉侧支循环要尤其注意评估和保护,这是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2015年7月—2017年12月,行开颅夹闭术或介入栓塞术治疗的12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对所有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每例患者共进行4次MMSE评分:入院时(治疗前)、术后近期(术后2周)、中期(术后2个月)、远期(术后1年)。将患者按照手术治疗方式分为开颅夹闭组(42例)和介入栓塞组(80例),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术前、近期、中期和远期的MMSE评分;并对不同时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前MMSE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栓塞组在术后早期、中期及远期的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开颅夹闭组(均P<0.05)。开颅夹闭组患者在术后近期及中期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介入栓塞组(均P<0.05);但在术后远期,两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开颅夹闭术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近期及中期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介入栓塞术患者。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有助于减轻认知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显微手术治疗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均达到SimpsonⅡ级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发生再出血l例,癫(癎)2例.结论 显微手术全切除是治疗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大脑皮质中央区脑膜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技术切除大脑皮质中央区脑膜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大脑皮质中央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导航辅助确定肿瘤切除范围,利用肿瘤与脑组织之间的蛛网膜界面,整体或分块切除肿瘤,注意保护肿瘤周围重要组织。结果按照Simpson分级标准:Ⅰ级切除17例(58.6%),Ⅱ级切除9例(31.0%),Ⅲ级切除3例(10.4%)。无手术死亡。随访21例,时间3个月~4年,Ⅱ级切除1例、Ⅲ级切除2例在术后1~3年复发。结论术前影像学评估,术中应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大脑中央区皮质脑膜瘤,妥善保护大脑中央区血管、脑皮质、矢状窦,是提高大脑中央区皮质脑膜瘤手术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模型指导显微手术切除中央区镰旁脑膜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三维可视化模型指导下,显微手术切除的20例中央区镰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三维可视化模型下,所有患者的肿瘤与颅内重要静脉的关系均能清晰显示;术中所见与术前检查结果相符合,术中对重要静脉的保护完全。20例患者的中央区镰旁脑膜瘤均SimpsonⅠ级切除。术后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肢体肌力下降,后恢复;无死亡病例。随访6~4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三维可视化模型可清晰显示大脑镰旁脑膜瘤与周围静脉的关系。采用三维可视化模型制订个体化手术入路,有利于肿瘤的全切,避免或减少重要引流静脉的损伤,减少并发症及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颅内成血管细胞瘤栓塞剂术前栓塞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3年10月颅内成血管细胞瘤患者54例,行术前栓塞剂栓塞术治疗的患者24例作为观察组,另外30例采用传统手术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基本情况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335±21 ml,对照组为540±32 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8.35h,对照组手术时间为11.2 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3(95%)例为部分栓塞;观察组术后并发症脑梗塞、再出血、神经功能缺失各1例,发生率为12.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脑水肿、神经功能缺失各1例,发生率为6.7%,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0.05)。结论使用术前栓塞术治疗颅内成血管细胞瘤的患者栓塞程度较高,手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术后再出血、脑梗塞、神经功能缺失、脑水肿等并发症无显著性增加,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能作为治疗成血管细胞瘤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