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至1989年末,日本已准确报告卟啉病626例(男357,女267,性别不清2),其中迟发性皮肤卟啉病(PCT)最多,为245例,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IP)162例(男31、女129,性别不清2),红细胞性原卟啉病80例(男53、女27)。AIP胆色素原脱氨基酶(PBG-D)低下所致者尿中δ-氨基-γ-酮戊酸(ALA)与卟吩胆色素原(PBG)明显增加。多以剧烈腹痛发病,  相似文献   

2.
δ-氨基-γ-酮戊酸(ALA)合成酶,又称琥珀酰辅酶A:甘氨酸C-琥珀酰基转移酶,是卟啉和血红素生物合成的第一种酶,其催化甘氨酸和琥珀酰辅酶A(CoA)缩合生成δ-ALA和CO_2。酶促ALA的合成最早是在具有光合作用的球形赤假单胞菌和鸟类红细胞的提取液中发现的。现已证明,  相似文献   

3.
作者经对被诊断为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IP)的2姊妹家系调查和红细胞尿卟啉原Ⅰ合成酶(PBG-D)活性的测定,证实有很强的遗传性,现报告如下。对先征者家系3代18人的腹痛发作进行了调查,测定了尿中卟啉前驱物δ氨基-γ-酮戊酸(ALA)、PBG及红细胞PBG D活性。结果表明,根据血缘家系图可知,包括先证者(Ⅲ-1和7)在内,曾有腹痛发作的有Ⅲ-1、Ⅲ-4、Ⅲ-7、Ⅲ-10 4名,推测AIP是先征者姊妹的父亲遗传的。此外,发  相似文献   

4.
5-氨基酮戊酸作为第二代光敏剂用于光动力治疗,尤其在肿瘤诊治和皮肤科疾病领域应用广泛。5-氨基酮戊酸可以口服给药,注射给药,以及皮肤局部给药,但是由于5-氨基酮戊酸易溶于水,在皮肤局部给药时皮肤吸收差,而在固体制剂、凝胶剂等剂型使用过程中作用时效短。因此该文结合5-氨基酮戊酸在临床上的应用,综述了近年来研发的5-氨基酮戊酸新剂型,如脂质体、微球、纳米粒等,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临床护理干预体会。方法选取58例尖锐湿疣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9例,对照组29例,实验组采用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对照组则采用CO2激光治疗,术后进行护理干预,3个月内复查,观察患者的疗效,复发率等各项指标。结果实验组经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后的治愈率为6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2%,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8.3%),其中主要为疼痛(27.6%),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1%),其中疼痛(13.8%)较实验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具有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小的特点,并且术后的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患者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T细胞受体(TCR)Vγ和Vδ亚家族的T细胞谱系分布和克隆性增殖情况。方法利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14例B-AL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3个TCR Vγ和8个TCR Vδ亚家族基因谱系的分布情况;进一步经荧光素标记和基因扫描分析TCR Vγ和TCR Vδ亚家族基因的互补决定区3(CDR3),以检测T细胞克隆性。10例健康成人外周血作为对照。结果 B-ALL患者外周血中TCR Vγ亚家族表达率降低,其中VγII亚家族表达率降低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B-ALL患者外周血中Vδ1(57.1%)、Vδ2(42.9%)和Vδ3(14.3%)亚家族表达率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0.006,0.001)。此外,在B-ALL患者外周血中可以检测到在健康人中未检测到的Vδ4(14.3%)和Vδ5(14.3%)亚家族;且Vδ6(28.6%)、Vδ7(21.4%,)和Vδ8(35.7%)亚家族表达率也高于健康对照组。B-ALL患者外周血中存在克隆性增殖的Vγ和Vδ亚家族T细胞,其中,Vδ8亚家族T细胞寡克隆增殖的发生频率最高(35.7%),其次为Vδ6(28.6%)和Vδ7(21.4%)亚家族T细胞。结论 B-ALL患者外周血TCR Vγ和TCR Vδ亚家族T细胞出现限制性表达和克隆性增殖,其中高频率出现的寡克隆性增殖的Vδ亚家族T细胞可能与体内存在的白血病抗原相关。  相似文献   

7.
趋化因子由一系列结构相似, 分子量约8-17kD,具有趋化功能的细胞因子组成.趋化因子是一个蛋白质家族, 在氨基端多含有一个或两个半胱氨酸,根据单胱氨酸的排列方式, 将趋化因子分为4个家族, 即CXC(α),CC(β),C(γ)和CX3C(δ).  相似文献   

8.
作者观察4名急性问歇性卟啉病(AIP)的胆色素原脱氨基酶(PBG-D)活性减低和遗传性迟发性皮肤卟啉病(PCT)尿卟啉原脱羧酶(URO-D)活性减低迄今未明型双卟啉病患者。1.男,1927年生,诊断AIP;2.男,1942年生,诊断PCT;3.女,1916年生,诊断AIP;4.男,1929年生于南斯拉夫,诊断PCT。患者1~3生于德国。研究包括先证者的家庭成员,各患者均有肝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T细胞急性淋巴白血病(T-cell 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T-ALL)患者外周血TCR Vγ和Vδ亚家族T细胞的分布和克隆情况。方法:利用RT-PCR扩增9例T-ALL患者和10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3个TCR Vγ和8个Vδ亚家族基因的互补决定区3(CDR3),了解TCR亚家族Vγ和Vδ亚家族细胞的分布;阳性产物进一步经基因扫描分析CDR3长度,从而了解其克隆性。结果:9例T-ALL患者3个Vγ亚家族的表达率都明显低于正常人Vγ亚家族的表达率(P<0.05);Vδ亚家族中只有Vδ1和Vδ3的表达率低于正常人(P<0.05)。3例T-ALL患者出现克隆性增殖的γ/δT淋巴细胞。结论:T-ALL患者外周血TCR Vγ和部分Vδ亚家族谱系出现限制性表达和克隆性增殖。同时存在克隆性增殖γδ T细胞提示可能为γδ 白血病性T细胞克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脐带血和健康成人外周血TCR Vγ和Vδ基因谱系的分布情况及克隆性特点。方法利用RT-PCR法检测16例脐带血和10例健康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CRVγ(Ⅰ~Ⅲ)和Vδ(1~8)各亚家族的表达,了解各亚家族的分布和利用情况;阳性的PCR产物进一步经荧光素标记和基因扫描分析其CDR3长度,了解T细胞的克隆性。2例成人胸腺组织作为对照。结果脐带血T细胞的Vγ基因表达主要集中在VγⅠ和VγⅡ,而Vδ基因则平均表达(4.63±1.03)个亚家族,主要集中在Vδ1、2、3、8中表达。健康成人外周血T细胞除了1例不表达VγⅢ之外,其余均表达全部Vγ基因,而在Vδ基因中则平均表达(3.6±0.52)个亚家族,并以Vδ1、2和3为多见,Vδ4和Vδ5未能在外周血中检测到,而Vδ5和Vδ8的表达则明显低于脐带血(P=0.009,P=0.001);2例成人胸腺组织表达除Vδ4和Vδ6之外的其他Vγ和Vδ亚家族。基因扫描显示16例脐带血中有1例在VγⅠ和5例分别在Vδ2、Vδ4和Vδ6中出现寡克隆性,10例成人外周血中有9例在不同亚家族中出现克隆性T细胞,其余均呈多克隆性。结论脐带血TCRVγ和Vδ亚家族T细胞和健康成人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焦磷酸溴代醇(Br HPP)诱导的γ9δ2T淋巴细胞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体外杀伤作用,为胃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模式。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采用Br HPP联合白细胞介素2(IL-2)、anti-human TCRγ/δ联合IL-2两种方法进行γ9δ2T淋巴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在培养的第10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两种方法培养的细胞γ9δ2TCR等的表达,并对培养细胞上清进行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等细胞因子检测,最后用两种方法培养的细胞对SGC-7901进行体外杀伤实验。结果:Br HPP联合IL-2培养诱导的细胞γ9δ2TCR有较高表达为61. 60%,其中γ9TCR为65. 10%,δ2TCR为64. 10%; anti-human TCRγ/δ联合IL-2培养诱导的细胞γ9δ2TCR表达率较低为10. 70%,其中γ9TCR为98. 10%,δ2TCR为10. 60%;培养细胞上清IL-2、TNF-α、IFN-γ等细胞因子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 01),但两实验组之间比较没有差异(P0. 05)。Br HPP联合IL-2培养诱导的细胞对SGC-7901的杀伤活性为77. 06%,anti-human TCRγ/δ联合IL-2为78. 80%。结论:Br HPP联合IL-2培养诱导的细胞无论是γ9δ2TCR表达,还是IL-2、TNF-α、IFN-γ等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以及对SGC-7901的体外杀伤活性都比较高,证明Br HPP联合IL-2的方法诱导的细胞具备了γ9δ2T淋巴细胞的特征和功能,为γ9δ2T淋巴细胞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家属同步健康教育对痤疮患者行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4年1月在我院皮肤科门诊行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临床诊断为痤疮的患者及家属临床资料,按治疗病例序号,单数患者及家属为观察组,双数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5-ALA-PDT疗法及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家属实施同步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遵医行为及对痤疮认知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家属的同步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从而使患者获得最佳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3.
自然杀伤(NK)细胞的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K细胞是T细胞抗原受体阴性(CD_3~-即α~- ,β~-,γ~(-δ-))大颗粒淋巴细胞。他们通常表达某些细胞表面标志,如人的CD_(10)和NKH-1(Leu-19)以及小鼠的NK1.1/NK2.1。他们介导细胞溶解反应不需要靶组胞上MHCI类分子或MHCⅡ类分子的表达。某些α~(β+)或γ~δT淋巴细胞可能表达类似NK细胞活性的细胞溶解作用,特别是在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枫糖尿病(MSUD)患者血串联质谱亮氨酸、缬氨酸、LEU/PHE、VAL/PHE及尿液气相色谱2-酮-异戊酸、2-酮-异己酸、2-酮-3-甲基戊酸的检测数据及临床诊断为诊断枫糖尿病积累经验。方法分析2013年1月份至2017年5月份21例枫糖尿病临床患儿的血串联质谱(亮氨酸、缬氨酸、LEU/PHE、VAL/PHE)及尿液气相色谱(2-酮-3-甲基戊酸、2-酮-异戊酸、2-酮-异己酸)检测数据及临床诊断进行分析。结果 21例枫糖尿病患者中新生儿期发病的有15例(71.4%)、1岁以内发病的有3例(14.3%)、1岁以上发病的有3例(14.3%);临床表现常见喂乳困难、抽搐、反应差、尿异味、肌张力异常,实验室常规检查以代谢性酸中毒、高血氨、乳酸增高最多见;21例血串联质谱检测亮氨酸浓度在579.39~7172.76μmol/L(93~365)、缬氨酸浓度在325.97~1247.23μmol/L(61~307)、LEU/PHE在8.14~86.97(1.5~6.19)、VAL/PHE在1.88~19.28(1.3~5.9);15例枫糖尿病患者中尿液气相色谱检测2-酮-异戊酸、2-酮-异己酸、2-酮-3-甲基戊酸均呈现不同程度增高,2-酮-异己酸浓度在0.59~817.07nmol/(mg.肌酐)(0.48)、2-酮-异戊酸浓度在6.79~83.15nmol/(mg.肌酐)(0.1)、2-酮-3-甲基戊酸浓度在0.59~95.63nmol/(mg.肌酐)(0.28)。结论枫糖尿病多在新生儿期发病,临床表现以喂乳困难、抽搐、反应差、尿异味、肌张力异常为主;常规实验室检查可见代谢性酸中毒及血氨增高;血串联质谱以亮氨酸、缬氨酸显着增高、尿检2-酮-异己酸、2-酮-异戊酸、2-酮-3-甲基戊酸增高为诊断枫糖尿病的特异性标志物,临床上诊断枫糖尿病需将两种检测方法结合以减少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15.
 摘要: 激活蛋白-2 (Activating protein, AP-2) 转录因子家族包括AP-2α、β、γ、δ、ε五个成员,在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以及哺乳动物的胚胎发育中起到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激活蛋白-2与乳腺癌的发生相关,至少三个AP-2家族成员AP-2α、AP-2β、AP-2γ在乳腺癌中表达;抑制癌基因P53和WWox、转录共激活物DEK、癌基因HER2的表达、以及AP-2蛋白质修饰状态是调控AP-2在乳腺癌中作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李丽  付笑迎  吴长有 《免疫学杂志》2011,(5):369-372,385
目的检测卡介苗(BCG)刺激后,PPD+正常人外周血中分泌IFN-γ的TCRγδ亚群及其表型特征。方法分离PPD+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用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TCRγδ亚群;BCG刺激PBMCs后检测γδT细胞IFN-γ分泌水平,并分析BCG特异性γδT细胞表型特征。结果依据PBMCs中TCRγδ和δ2的表达,可将γδT细胞分为3个亚群,即δ2high、δ2low和TCRγδ中非δ2T细胞(non-δ2-γδT)细胞。其中,δ2high和δ2lowT细胞几乎全部(>98%)为CD45RO+,而non-δ2-γδT细胞中只有少部分表达CD45RO,其余大部分不表达CD45RO。δ2high和δ2lowT细胞表型类似,主要为CD45RO+CD62L-CD27-,而non-δ2CD45RO+细胞主要为CD62L-CD27+,non-δ2CD45RO-细胞几乎全部为CD62L-CD27-。BCG刺激PBMCs后,可诱导γδT细胞分泌IFN-γ,且主要为δ2high和δ2low细胞,而non-δ2-γδT几乎不产生IFN-γ。进一步分析BCG特异性γδT细胞的表型特征,结果表明,δ2high-CD45RO+IFN-γ+和δ2lowCD45RO+IFN-γ+细胞主要为CD62L-CD27-和CD62L-CD27+,为效应型记忆细胞。结论 BCG刺激PPD+正常人外周血PBMCs后,主要诱导δ2T细胞分泌IFN-γ,且该细胞表现出CD45RO+CD62L-效应型记忆细胞特征,可能在预防结核早期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驱铅治疗后铅中毒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受体信号转导分子CD3γ、CD3δ、CD3ε链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9例健康人及16例铅中毒患者临床上进行驱铅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γ、CD3δ、CD3ε链mRNA水平,以β2微球蛋白(β2M)基因为内参基因,根据相对定量公式2-△Ct×100%计算各基因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健康人和铅中毒患者驱铅治疗前后CD3γ、CD3δ、CD3ε链mRNA水平相关性。结果铅中毒患者驱铅治疗前后CD3γ链mRNA水平与健康人相比无明显差异;驱铅治疗前后CD3δ链mRNA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人,驱铅治疗后CD3δ链mRNA水平较治疗前更低;驱铅治疗前CD3ε链mRNA水平与健康人相比显著升高,驱铅治疗后CD3ε链mRNA水平有所恢复。健康人中CD3γ链与CD3δ链、CD3γ链与CD3ε链、CD3δ链与CD3ε链均无相关性;铅中毒患者驱铅治疗前CD3γ链与CD3δ链,CD3γ链与CD3ε链,CD3δ链与CD3ε链均呈显著正相关,驱铅治疗后仅CD3δ链与CD3ε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铅中毒患者CD3γ、CD3δ、CD3ε链mRNA水平呈不同趋势的改变,提示铅中毒后对机体免疫系统有一定影响并且在不同基因之间存在差异;驱铅治疗后体内铅负荷降低,CD3δ链表达水平仍然与健康人不同,说明驱铅治疗后机体的免疫功能仍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18.
T淋巴细胞生存与死亡的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淋巴细胞抗原受体(TCR)通常以异二聚体(α/β或γ/δ)的形式存在,大多数胸腺和外周T淋巴细胞表达TCRγ/δ,而只有5%以下的T淋巴细胞和某些内皮组织中的T淋巴细胞表达TCRγ/β[1]。TCRα/β的γ/δ分子胞内区都很短,只有3~5个氨基酸残基。因此,TCR分子本身不能传递抗原刺激信号,而由CD3分子传递。高度可变的TCR分子与恒定的CD3分子组成T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TCR/CD3),共同完成抗原刺激信号的传递。人的CD3分子由γ、δ、ε和ζ-ζ同二聚体组成,在所有的TCR 的T细胞中表达,在胎儿TCR-的NK细胞上…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进一步比较人外周血中γδT细胞及Vδ1^+、Vδ2^+、Vδ1^-Vδ2^-细胞频率、表型及功能方面异同,进一步了解γδ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流式细胞术检测TCRγδ、Vδ1、Vδ2、CD4、CD8、CD45RO、CD62L、Granzyme A。PMA+Ionomycin刺激前后检测细胞因子IFN-γ、IL-17A及转录因子T-bet、Ro Rγt水平。磁珠富集、流式分选和ELISA检测纯化细胞IFN-γ产生。结果根据γδT细胞受体(TCRγδ)δ链,将γδT细胞分为Vδ1^+,Vδ2^+,Vδ1^-Vδ2^-3群,TCRγδ高低表达与Vδ1、Vδ2表达相关。Vδ1^+、Vδ2^+细胞约有20%~40%细胞表达CD8,低表达CD4,而Vδ1^-Vδ2^-细胞约有60%表达CD8和20%表达CD4。约6%的Vδ1^+和30%的Vδ1^-Vδ2^-细胞表达CD45RO,而约有80%的Vδ2^+细胞表达CD45RO。刺激后,γδT细胞3个亚群均表达IFN-γ和IL-17,Vδ2^+细胞表达最高,3个亚群差异有显著性,与纯化细胞结果相符。3个亚群细胞均高表达转录因子T-bet和Ro Rγt,高表达颗粒酶A。结论人外周血中Vδ1^+、Vδ2^+及Vδ1^-Vδ2^-细胞在频率、表型及功能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均可产生高水平细胞因子IFN-γ,该结果将为γδT细胞进一步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0.
PPARs是核受体超家族中的一类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包括α、β/δ、γ1和γ2(PPARγ1的变异体,其氨基末端含有额外的30个氨基酸序列)四种亚型。PPARα是PPARs中最先被发现的.在肝细胞、心肌细胞及肾小管细胞内呈高水平表达:PPARδ的组织表达较为广泛;PPARγ主要表达于大肠细胞、脂肪细胞和脾细胞中。另外在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这三种受体也均有表达。此外,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处.也监测到了PPARα和PPAR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