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TEN与甲状腺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TEN/MMAC1/TEP1基因是目前发现的第一个具有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PTEN基因位于染色体10q23区,与多种散发性肿瘤和几种家族性癌易患综合征有关.本文讨论了PTEN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PTEN在恶性肿瘤特别是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PTEN基因是最近新发现的抑癌基因 ,对PTEN/PI3K/AKT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有关键调控作用。PTEN在很多肿瘤中都有丢失或减低表达 ,与肿瘤的发生、进展、侵袭有关。本文对PTEN基因在泌尿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PTEN基因是最近新发现的抑癌基因,对PTEN/PI3K/AKT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有关键调控作用,PTEN在很多肿瘤中都有丢失或减低表达,与肿瘤的发生,进展,侵袭有关,本文对PTEN基因在泌尿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正>PTEN基因是近年研究发现的一个具有磷酸酯酶活性的抑癌基因,为抑制肿瘤生长所必需[1],而血管形成是实体肿瘤生长与增殖的基础,与许多恶性肿瘤的预后直接相关[2]。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的脑肿瘤之一,其中以星形细胞肿瘤最多见[3]。  相似文献   

5.
PTEN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PTEN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评价其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亲合素 生物素 酶复合物 (SP)方法检测 5 0例胰腺癌与 3 0例胰腺良性病变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 ,分析PTEN的蛋白表达水平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5 0例胰腺癌标本中均有PTEN蛋白表达 ,其中高表达 17例 ,低表达 3 3例 ;3 0例胰腺良性病变组织也全部检测到PTEN蛋白表达 ,但高表达者达 2 4例 ,低表达仅 6例 ,胰腺癌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良性病变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在胰腺癌中PTEN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相关 ,与肿瘤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结论 胰腺癌中罕见PTEN蛋白失表达 ,但有低表达的趋势 ,提示PTEN在胰腺癌发生、演变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崔平  段体德 《腹部外科》2005,18(5):319-320
PTEN是一种具有磷酸酶活性的抑制基因,它位于人染色体的10q23区,与多种家族性肿瘤综合征有关,它在许多恶性肿瘤中有频繁变异,而且它对肿瘤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价值[1]。对PTEN基因的深入研究是为有效的利用其抑癌作用。一、PTEN的特性及功能PTEN(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 e10)是具有双专一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已在多种肿瘤中发现其的突变或缺失。全长200kb的PTEN含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PTENcDNA的5’端的非翻译区中有多个CGC重复序列,为甲基化提供了调节可能。高甲基化使PTEN基因处于静止态,造…  相似文献   

7.
PTEN基因是迄今发现的第一个具有双特异性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通过对多条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去磷酸化调节,对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凋亡、粘附、迁移和血管生长等许多生物学行为有重要作用,该基因的突变失活与多种肿瘤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PTEN基因的突变失活在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对其研究可对HCC的预后预测、基因靶向治疗及新药开发提供科学的实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PTEN基因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克隆株VEGF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肿瘤抑制基因-PTEN诱导表达后对人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细胞株SK-MEL-31VEGF变化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MM细胞信号传导中的地位和分子生物学作用打下基础。方法:应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和病理学等技术,研究PTEN基因、反义PTEN基因转染人MM细胞株SK-MEL-31前后细胞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 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PTEN基因转染人MM细胞株SK-MEL-31经诱导表达后细胞内VEGF表达明显减少,而转染反义PTEN基因的细胞,其VEGF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PTEN基因的表达影响MM细胞侵袭和转移等肿瘤病理生物学行为,与细胞内VEGF的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9.
PTEN/MMAC1/TEP1基因在泌尿系肿瘤研究中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TEN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第一个具有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 ,本文介绍 1997年以来 ,由Steck等 3个研究小组克隆的一种新的抑癌基因 PTEN/MMAC1/TEP1基因的研究进展 ,定位在 10q2 3染色体上 ,并介绍了PTEN基因在正常组织中的作用和在肿瘤中抑癌作用的途径 ,以及在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中的突变和丢失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抑癌基因PTEN突变高发区外显子5(exon5)和外显子8(exon8)在胃癌组织中的突变频率,探讨其突变与胃癌临床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性分析(PCR-SSCP)方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PTEN基因的突变,对突变样本的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42例胃癌组织中检测到PTEN基因突变3例,突变率为7.14%(3/42);42例胃癌临床病理分期,Ⅰ、Ⅱ期突变率为5.88%(1/17),Ⅲ、Ⅳ期突变率为8.00%(2/25),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例相应癌旁正常组织未检测到突变。42例胃癌进行组织学分级,低分化腺癌突变率为12.00%(3/25),中、高分化腺癌突变率为0(0/1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PTEN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低分化腺癌中,而PTEN基因突变与胃癌病理组织学分级和临床病理分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10号染色体上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系化合物缺失(PTEN) 和粘着斑激酶(FAK)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9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TEN和FAK的表达.结果:PTEN和FAK表达的阳性率在Ta~1中分别为 71.43%(30/42)和 47.62%(20/42),T2~4分别为 37.04%(20/54)和 85.19%(46/54)(P< 0.05),G1~2分别为 48.65%(36/74)和 68.92%(51/74),G3~4分别为 63.64%(14/22) 和 68.18%(15/22)(P> 0.05),在初发肿瘤中分别为 58.67%(44/75)和 62.67%(47/75),复发肿瘤中分别为 28.57%(6/21)和 90.48%(19/21)(P< 0.05).PTEN阳性表达中FAK阳性表达 52.00%(26/50), PTEN阴性表达中FAK阳性表达 86.96%(40/46)(P< 0.05).结论:PTEN和FAK的阳性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分期有关,与分级无关,PTEN可下调FAK的表达,在复发肿瘤中PTEN表达下调,FAK表达则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3例HCC组织和癌周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53例HCC中PTEN蛋白阳性率(52.8%)和阳性强度明显低于癌旁组织(92.5%)(P〈0.01,P〈0.05);HCC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与HCC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HCC分化愈差,PTEN蛋白表达愈弱;PTEN蛋白表达还与癌拴形成有关(P〈0.005)。结论:PTEN的异常表达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其表达水平有可能作为反映HCC进展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TEN基因在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法将PTEN-shRNA转入表达PTEN的M231乳腺癌细胞中,构建PTEN基因沉默的细胞株M231-1548和M231-3001,检测PTEN基因沉默后M231乳腺癌细胞株黏附、转移及增殖能力的改变。结果:转染后M231-1548和M231-3001乳腺癌细胞PTEN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其黏附能力明显下降,而迁移、侵袭能力及在三维培养中形成克隆的能力增强。结论:PTEN基因可以促进细胞黏附,抑制细胞增生、迁移和侵袭,对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PTEN基因的缺失可以作为评价乳腺癌患者的进展、转移等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张力蛋白同源、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及增殖性核抗原Ki-67在人胸腺瘤发生、浸润和转移中表达的生物学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5例胸腺瘤患者中PTEN、EGFR和Ki-67的表达,用5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者的正常胸腺组织作对照。结果5例正常胸腺组织中,PTEN全部为阳性表达,EGFR仅微量阳性表达,Ki-67无1例阳性表达。45例胸腺瘤组织中,从良性胸腺瘤、侵袭性胸腺瘤到胸腺癌,PTEN阳性表达率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08,P=0.020);EGFR、Ki-67表达率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32,0.018,7.006,P=0.030);PTEN、EGFR和Ki-67的阳性表达率与胸腺瘤的肿瘤性质、Masaoka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参数有关(P〈0.05);PTEN与EGFR、Ki-67的表达呈负相关(r=0.632,-0.653;P〈O.01),EGFR与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r-0.807,P〈O.01)。结论胸腺瘤的发病分子机制中存在多种基因变异,PTEN的失表达和EGFR、Ki-67的过度表达在其发生、浸润和转移中起一定的作用;PTEN、EGFR和Ki-67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共同影响着胸腺瘤的发生、发展,三者的检测有助于对胸腺瘤的早期诊断,并判断其恶性程度、侵袭和转移能力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PTEN、FAK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owerVision两步法)的方法检测4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8例正常膀胱黏膜标本中PTEN、FAK蛋白的表达,分析各个指标和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膀胱癌组织中PTEN、FAK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05%、66.7%,与正常黏膜对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肿瘤的分期分级的升高,PTEN的染色强度具有下降趋势,FAK蛋白的阳性表达呈上升趋势,二者呈负相关。结论PTEN、FAK蛋白表达在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协同作用,二者的协同检测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6.
PTEN与基质金属蛋白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PTEN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技术检测80例胃癌组织中PTEN、MMP2和MMP9表达,同时检测20例正常对照组胃粘膜中PTEN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PTEN高表达率35/80(43.8%)显著低于对照组20/20(100. 0%)(P<0.01);PTEN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显著相关;胃癌组织中 MMP2、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80(51.3%)、29/80(36.3%),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期显著相关;PTEN与MMP2、MMP9表达显著负相关,与病人预后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PTEN高表达者术后累计生存率显著高于低表达者,PTEN高表达者术后3年、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低表达者;MMP2、MMP9阳性表达者术后累计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者,MMP2、MMP9阳性表达者术后3年、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者。结论:胃癌组织中PTEN表达显著减少,PTEN 与MMP2、MMP9表达显著负相关,PTEN可能通过调控胃癌组织MMP2、MMP9表达,抑制胃癌的浸润和转移,影响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及其与p53、10号染色体上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物( PTEN)和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收集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标本68例,其中WHO-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42例,WHO-Ⅲ级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26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分析肿瘤组织中1p/19q缺失状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肿瘤组织中p53、PTEN和MGMT蛋白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其与1p/19q联合缺失的相关性.结果 68例少突胶质细胞肿瘤中,染色体1 p、19q缺失率及1p/19q联合缺失率分别为67.65% (46/68)、61.76%( 42/68)、57.35%(39/68).1p/19q联合缺失率在Ⅱ级和Ⅲ级少突胶质细胞肿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p/19q联合缺失在额叶肿瘤的发生率(76.67%,23/30)明显高于颞叶(45.00%,9/20)及其他部位肿瘤(38.89%,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19q联合缺失与患者性别及发病年龄无明显相关(P>0.05).p53和MGMT蛋白表达与肿瘤分级呈正相关,而PTEN表达与肿瘤分级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p/19q联合缺失与p53和MGMT蛋白低表达相关(P<0.05),而与PTEN蛋白表达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在少突胶质细胞肿瘤中,染色体1p/19q联合缺失与p53和MGMT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抑癌基因甲基化检测结直肠癌患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应用甲基化特异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法(MSP)法分析抑癌基因高甲基化对诊疗结直肠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MPS法检测20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术中癌旁组织及癌组织中的抑癌基因hLMH1、p15、p16甲基化的发生率。结果 20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血清及术中癌组织的hLMH1、p15、p16甲基化发生率为61%—97%;癌旁组织略低;术后1周血清中hLMH1、p15、p16与术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而正常对照组抑癌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均为0。结论 MSP法的建立,直接检测结直肠癌患者的抑癌基因的高甲基化状态,有助于临床判断和动态观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