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2.
3.
早期复极综合征26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电图正常变异,发生率1.0%~6.1%,以男性居多。一般认为它本身虽无重要意义,但有时可误诊为急性心包炎、心肌梗塞,甚至有因伴胸痛而被开胸探查或行静脉溶栓的病例。在近年我院健康体检和门诊病人中,共收集到264例早期复极综合征,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264例中男性244例,女性20例,年龄15~60岁。均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变,心脏无阳性体征发现,且符合以下诊断条件:(1)J点抬高1~4mm;(2)ST段呈凹面向上抬高(弓背向下);(3)R波降支常有切迹或粗钝;(4)在ST段抬高的导联中,T波呈对称性增高,ST段和T波升支融合;(5)在心前导联常有快速过渡区与逆钟向转位;(6)抬高的ST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心电图变化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及鉴别诊断。方法对80例ERS的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ERS以男性多见(85%)。ST抬高及高耸T波改变以V3-V5导联最为明显,大多伴J波,ST-T改变较恒定,运动试验可使ST段暂时回落至基线。结论 ERS是以J波和ST-T改变为主要表现的心电图综合征,但易与有类似心电图表现的器质性心脏病相混淆。 相似文献
5.
6.
马红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3):146-147
早期复极综合征(ERS)是一种正常变异的心电图表现,绝大多数的ERS临床表现为良性,但目前除健康人群外,竞技性运动员及肥厚型心肌病、前降支肌桥、脊髓损伤等患者均可出现早期复极变异的心电图表现,打破了早期复极变异仅出现在 相似文献
7.
8.
李军丽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22):47-48
目的评估平板运动试验结合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早期复极综合征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5月至2011年0月8ERS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平板运动试验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将检查后的心电图波形变化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120例患者中平板运动试验结果105例呈阳性,阳性率为87.5%;动态心电图中112例出现ERS得ST段及T波改变,阳性率93.3%。两者结合后综合诊断符合率达到100%。结论动态心电图结合运动平板试验基本准确对早期复极综合征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好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早期复极综合征(ERS)酷似急性心肌梗塞、变异性心绞痛,然而临床意义与之不同的良性心电图改变,是一种正常变异心电图。1986年有人报告 ERS 占健康人的19.79%.由于 ERS 是以 ST 段呈“假性冠状性”抬高为主要特征的心电图改变,患者表现又可有胸痛、胸闷等症状,十分容易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相混淆。我科自1988年—1994年共收治 ERS 10例,男8人,女2人,年龄21岁~53岁,8.6岁,10例均无明显心血管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动试验对过早复极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有胸闷、心悸、心前区不适等症状且心电图呈ST段抬高,并排除器质性心脏病者,行平板运动试验(treadmill exercise testTET)检查。结果发现36例拟诊为ERS者通过TET,随着心率的增快,特征性的ST段抬高可逐渐回落甚至降至等电位线,休息后全部恢复原心电图特征。结论过早复极综合征ST段的抬高呈慢心率依赖性;平板运动试验有助于过早复极综合征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自然人群中早复极变异(ERS)的发生规律及流行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467例健康体检人群的心电图资料,根据劳动强度分为采煤工人组(A组)和机关人员组(B组),对比分析2组ERS发生率及与职业、性别、年龄、心率、导联分布的关系.结果 共检出ERS 40例,总发生率8.57%.其中A组27例,发生率21.95%;B组13例,发生率3.78%;B组男性共12例,发生率5.22%;女性共1例,发生率0.88%.青壮年早复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以上人群.胸导联ERS发生率高于肢导联及混合导联.ERS随活动引起心率的变化而变化,ST段抬高的幅度与心率呈负相关.结论 ERS发生率劳动强度大的人群高于轻度体力劳动者,男性高于女性,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心率增快可使ERS消失,胸导联ERS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探讨心电图在早期高血压病筛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6例早期高血压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78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对他们的心电图对照分析,统计两组心电图心电轴左偏、P波增宽、传导阻滞、Tv1〉Tv5(v6)、ST—T改变、左心室高电压、左心室肥大及左心房负荷过重例数,并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电轴左偏、P波增宽、传导阻滞、Tv1〉Tv5(v6)、ST—T改变、左心室高电压、左心室肥大、左心房负荷过重例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改变与早起高血压病有很好的相关性,是一种有效的筛查早期高血压病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测定外周血未染色大细胞比率(LUC%),以期提高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早期诊断率。方法选取我院58例确诊为MDS的患者,并设30例对照病例,比较外周血中LUC%和骨髓形态学报告。结果 58例MDS患者中54例(93.1%)外周血LUC%高于正常,其中有45例(83.3%)经初次骨髓穿刺诊断为MDS,9例(16.7%)经2~3次骨髓穿刺诊断为MDS。对照组30例中有1例(3.3%)外周血LUC%高于正常者。结论外周血LUC%的增高有早期诊断MDS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谢玉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1):18-19
目的:收集并分析急性脑血管病(ACVD)引起脑心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资料,总结其心电图形态改变的临床特点。方法以本院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1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致脑心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入院首次及1个月后复查ECG结果,对其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特征。结果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检查可出现房性早搏及ST-T段改变等异常表现,急性发作期心电图改变发生率约为76.8%。结论 ACVD致脑心综合征患者心电图改变呈现多样化。急性脑血管病并发脑心综合症病情危重,进展迅速,心电图检查对于确定其是否伴有心脏损害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以四肢无力为首发症状的GBS患者临床电生理资料: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F波,肌电图。结果 36例患者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40.28%,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60.42%;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MCV异常率分别为50.00%、53.53%、66.86%及72.22%;F波潜伏期延长21例,四肢肌肉出现正锐波、纤颤电位。结论 GBS患者运动神经损害较感觉神经损害重,下肢较上肢明显;肌电图检查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