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家兔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后窦旁皮层组织水肿变化、水通道蛋白-4(AQP4) 的表达及其变化。方法建立家兔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的动物模型,用干湿重法、免疫组化方法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窦旁皮层组织脑水肿、AQP4蛋白和AQP4mRNA的表达及其变化。结果家兔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后,家兔可长期存活而无死亡;窦旁皮层组织4 h出现脑水肿,8 h到达高峰,以后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轻,长期组脑水肿接近于假手术对照组。家兔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后窦旁皮层组织存在AQP4蛋白的表达,结扎后4 h AQP4表达显著高于正常水平,8 h达到峰值,其表达水平以后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回落。AQP4的表达与脑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778,P<0.01);而窦旁皮层组织也存在 AQP4mRNA的表达,其结果与AQP4蛋白的表达相似。AQP4mRNA的表达与脑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885,P <0.01)。AQP4mRNA与AQP4蛋白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753,P<0.01)。结论家兔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后窦旁皮层组织存在脑水肿,AQP4蛋白与AQP4mRNA在兔脑中有表达。两者的表达增强可能与上矢状窦中1/3及其回流静脉结扎后脑水肿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AQP4可能参与结扎后脑水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鼠液压脑损伤后皮层微血管损伤情况及其与伤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n=6)、假手术组(n:6)、损伤组(n=18),其中损伤组分为伤后6h、24h、72h三亚组,每亚组6只。利用液压冲击法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显微镜下观察直接损伤侧和非直接损伤侧皮层微血管损伤隋况,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评价血管密度改变,干湿重法检测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结果大鼠皮层微血管损伤后6h可见血管支行迂曲、扩张、充血,伤后24h可见少量血栓形成,损伤后72h可见有较多血栓形成。损伤组CD34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P〈0.05),而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P〈0.05),而后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O.05)。损伤组直接损伤侧皮层微血管损伤较非直接损伤组严重,而且伤后24h较伤后6、72h严重。结论颅脑损伤后脑微血管损伤为全脑性血管损伤,这可能是伤后脑水肿形成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大鼠弥漫性颅脑损伤后脑水肿和病理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鼠弥漫性颅脑损伤后病理学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成年健康SD雄性大鼠100只,以自由落体法建立大鼠弥漫性颅脑损伤模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及外伤后1h、3h、6h、12h、24h、48h、72h、7d和14d等10组.检测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并观察脑组织中炎症反应、毛细血管和神经元的结构变化。结果外伤后脑皮层组织含水量呈上升趋势.3h含水量有较大幅度升高,24h达高峰,其后下降,14d时仍处于较高水平,伤后6、12、24、48和72h组与对照组相比.脑组织含水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组织炎症反应、毛细血管和神经元结构变化与脑水肿变化相平行。结论弥漫性颅脑损伤后发生缺血、缺氧.导致微循环障碍,最终血-脑屏障结构破坏,神经细胞的代谢活动紊乱,使脑组织发生继发性脑损伤。弥漫性颅脑损伤后脑水肿是造成继发性脑损伤病理学变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海水淹溺性肺水肿对大鼠创伤性脑水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水淹溺性肺水肿对创伤性脑水肿的影响。方法将72只大鼠随机均分为9组:①侧方液压打击致单纯颅脑创伤1h组:⑦单纯颅脑创伤6h组:③颅脑创伤合并淡水淹溺1h组;④颅脑创伤合并淡水淹溺6h组;⑤颅脑创伤合并海水淹溺1h组;⑥颅脑创伤合并海水淹溺6h组;⑦单纯颅脑创伤6h电镜组;⑧颅脑创伤合并淡水淹溺6h电镜组;⑨颅脑创伤合并海水淹溺6h电镜组。检测①~⑥组大鼠伤区脑组织含水量及Na^+、K^+、Ca^2+含量,并行病理学检查;⑦~⑨组行伤区脑组织电镜检查。结果与单纯颅脑创伤组和淡水淹溺组相比.颅脑创伤合并海水淹溺组脑组织含水量和脑组织中Na^+、Ca^2+的含量显著性增加,K^+含量则显著性降低.颅脑创伤后的病理及超微结构改变加重。结论海水淹溺性肺水肿可加重创伤性脑水肿与继发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鼠重型颅脑损伤后高温对伤灶区脑组织乳酸、Na+-K+-ATP酶和脑水肿的影响.方法 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颅脑损伤组、伤后高温组,每组又按处死时间点(伤后4 h、1 d、3 d、5 d和7 d)分为五个亚组,每亚组6只.取伤灶区脑组织测含水量、乳酸含量和Na+-K+-ATP酶活性并行电镜检查.结果 高温组脑组织含水量和乳酸含量在伤后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颅脑损伤组和假手术组(P<0.05),而Na+-K+-ATP酶含量显著低于颅脑损伤组和假手术组(P<0.05),电镜检查发现高温组神经细胞肿胀、血脑屏障破坏程度较颅脑损伤组明显加重.结论 颅脑损伤后高温增加脑组织乳酸生成,同时Na+-K+-ATP酶活性下降,脑水肿加重,故在颅脑损伤后应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内,避免体温升高.  相似文献   

6.
在建立稳定的大臣脑出血模型的基础上,用放免法测定不同脑区和垂体中DynA1-13含量,干湿重法测定含水量,旨在观察DynA1-13对脑出血后脑组织合水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大鼠尾核注射胶原酶,可造成稳定的脑实质出血;注射胶原酶后4,24,48h脑组织含水量均明显升高(P<0.01);在脑出血后4,24,48h,Dy-nA1-13含量,在皮质、海马与尾壳核均明显降低(P<0.05,P<0.01),而在下丘脑及垂体则明显升高(P<0.05,P<0.01);DynA1-13可减轻胶原酶诱导的脑出血后脑水肿(P<0.01),并呈剂量依赖效应。本研究提示:脑组织DynA1-13含量降低,可能是造成脑出血后脑水肿的一个重要原因,DynA1-13对脑出血后脑水肿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钙拮抗剂尼莫地平对实验性颅脑创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家兔落体致伤闭合性颅脑创伤模型,致伤后静脉给予尼莫地平治疗,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以干湿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荧光标记法测定神经细胞胞浆内游离Ca2+水平;经颅多普勒超声仪观察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并结合颅内压监测综合评定尼莫地平对实验性颅脑创伤的治疗作用.结果尼莫地平治疗组家兔神经细胞胞浆内的游离Ca2+水平显著下降,脑组织毒性损害表现减轻,大脑中动脉痉挛得到改善,脑水肿程度减轻,但颅内压变化与未用药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尼莫地平可阻断脑损伤后神经细胞"钙超载"引起的一系列病理过程,解除脑血管痉挛,改善脑血流量,具有保护脑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伤后急性期脑血流变化规律。方法利用激光多普勒脑血流仪(LDF)监测36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急性期的局部脑血流(rCBF)及颅内压(ICP),通过观察rCBF的变化趋势及LDF值与脑灌注压(CPP)的相关系数r,分析rCBF的变化及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结果在监测第一阶段(0-12h)16例(44%)为低灌注;在第二阶段(12-24h)9例(25%)为低灌注;在第三阶段(24h以后)6例(17%)为低灌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局部脑血流灌注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将CPP与LDF值的相关系数r作为评价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指数,15例(42%)至少出现一次自动调节功能受损,其中GCS 3~5分11例,GCS 6~8分4例。结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在伤后急性期多发生低灌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局部脑血流量逐渐上升。患者伤后多发生暂时性的脑血管调节功能受损,特重型颅脑创伤自动调节功能受损的发生率要高于重型颅脑创伤。  相似文献   

9.
研究背景颅脑创伤后继发性脑损伤包括脑组织缺血、缺氧和脑水肿,可进一步加重原发性损伤,影响预后。作为选择性易损区,海马对缺血和水肿尤为敏感,易出现不可逆性损伤。水通道蛋白1(AQP1)与脑水肿的发生关系密切,但迄今尚无颅脑创伤后海马AQP1表达变化及其相关作用的报道。本研究采用闭合性颅脑创伤小鼠模型对海马水肿过程进行观察,以探讨AQP1在相关病理生理学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自由落体法建立BALB/c系小鼠闭合性颅脑创伤模型,于创伤后不同观察时间点(1、6、24和72 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和脑组织含水量测定,并通过TUNEL法观察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QP1表达变化。结果成功制备闭合性颅脑创伤小鼠模型,并经神经功能评价和脑组织含水量测定证实存在重型颅脑创伤和脑水肿。TUNEL检测显示,模型组小鼠伤后6 h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即升高[(44.26±15.18)%对(8.61±8.25)%;t=-9.676,P=0.002],至72 h达峰值水平[(61.62±26.55)%对(10.17±6.08)%;t=-5.018,P=0.01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模型组小鼠创伤后各观察时间点海马AQP1表达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以伤后24 h表达水平最高(0.69±0.32对0.15±0.07,t=-4.335,P=0.023;0.46±0.19对0.14±0.04,t=-4.113,P=0.004)。结论颅脑创伤后小鼠海马AQP1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脑水肿和迟发性神经元凋亡等病理生理学过程,AQP1可能成为继发性脑损伤机制研究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Nimodipine对冷冻伤性脑水肿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观察了冷冻伤性脑水肿不同时间大鼠脑含水量和伊文思蓝(EB)含量的变化,脑含水量与EB含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尼莫地平(Nimodipine,Nim)对冷冻伤性脑水肿脑含水量和EB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冻伤脑含水量和EB含量明显升高,应用Nim治疗后,脑组织水分含量和EB含量明显降低,脑水肿减轻。这为临床颅脑损伤应用Nim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TBA反应比色法,酶化学发光法,氢清除法分别测定脑匀浆中MDA、SOD以及皮层躯体感觉区的rCBF。结果表明双胸蚯蚓抗栓酶能明显减少MDA含量(P<0.01),使SOD活性升高(P<0.01)。改善rCBF(P<0.01)。表明其对脑缺血后神经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鼠气体冲击致脑损伤后脑水肿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后脑水肿的变化,并寻找在体研究脑水肿的方法。方法 气体冲击致大鼠中度颅脑创伤后,以干湿重法和多频率阻抗法监测伤后脑水肿的变化。结果 伤后3小时,伤区脑组织巳明显水肿,伤后24-72小时,伤区脑水肿达高峰,伤后7天基本恢复。多频率阻抗测试表明,伤后早期细胞外液电阻(Re)及其与细胞内液电阻(Ri)的比Re/Ri明显下降,提示发生了细胞外水肿;伤后6小时后Ri明显下降,Re/Ri明显增加,提示细胞内水肿的发生。结论 颅脑创伤后早期发生血管源性水肿,而随之发生细胞毒性水肿,两种水肿的发展使脑水肿于伤后24-72小时达高峰。多频率阻抗测试可在体监测脑水肿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白介素6(IL-6)在脂多糖(LPS)致大鼠脑水肿发病过程中的表达及纳洛酮对其干预作用。方法 SD大鼠84只,对照组(NS组)28只,0.2ml生理盐水颈内动脉注射;内毒素组(LPS组)28只,颈内动脉注射LPS 200μg;纳洛酮治疗组(NAL组)28只,颈内动脉注射LPS后10min、1h、2h、6h、12h及处死前2h腹腔注射纳洛酮lmg/kg。于不同时间点测定脑组织匀浆IL-6的含量。干湿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甲酰胺法测定伊文思兰(EB)含量。结果 LPS组脑组织含水量和EB含量显著高于NS组(P〈0.01)。NAL组脑组织含水量和EB含量显著低于LPS组(P〈0.01),但仍较NS组高(P〈0.01)。注射LPS后4h,LPS组脑组织IL-6含量即增加,于6h达高峰,与N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AL组IL-6含量低于LPS组(P〈0.05或P≤O.01),但高于NS组(P〈0.01)。LPS组脑组织含水量和EB含量呈正相关(r=0.743,P〈0.01),IL-6含量与含水量呈正相关(r=0.459,P〈0.05),IL-6含量与EB含量呈正相关(r=0.568,P〈0.05)。结论IL-6参与脑水肿的发生发展,纳洛酮可以抑制IL-6的生成,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14.
IL-8单抗对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害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抗IL 8单抗对兔脑损伤后脑内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以及对血脑屏障通透性和创伤性脑水肿的影响 ,探讨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害新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自由落体兔脑损伤模型 ,观察家兔抗IL 8单抗治疗前后脑组织中IL 8表达、中性粒细胞 (PMNL)浸润有无变化 ,同时检测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 ,并用胶体金示踪 ,电镜观察抗IL 8单抗使用前后血脑屏障通透性有无改善。结果 抗IL 8单抗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伤后脑组织中IL 8无表达 ,PMNL浸润也明显减少 (P <0 .0 1 ) ,血脑屏障通透性降低 ,脑含水量下降 (P <0 .0 5)。结论 颅脑损伤后早期给予抗IL 8单抗治疗 ,可抑制IL 8的表达 ,抑制IL 8趋化PMNL的作用 ,减少组织中PMNL的浸润 ,减轻脑损伤后脑内炎症反应 ,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 ,减轻创伤性脑水肿 ,从而改善继发性脑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亚低温治疗颅脑损伤后对脑组织中氧自由基变化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利用重锤法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在外伤后对大鼠分别进行33℃、31℃、29℃的亚低温治疗1小时,观察大鼠皮层中氧自由基代谢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结果 大鼠颅脑损伤后,伤侧及时侧皮层中MDA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经过亚低温治疗皮层中MDA水平明显下降,对侧皮层中MDA接近正常脑组织水平,伤侧皮层MDA水平亦下降。与单纯损伤组比较差异显著,但仍高于正常水平;同时脑水肿亦减轻。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抑制损伤后脑组织中氧自由基的产生是其保护损伤大脑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纳络酮(NAL)对家兔急性酒精中毒后外伤性脑水肿的治疗作用。方法 经胃管注入乙醇致家兔急性酒精中毒,自由落体打击法制作外伤性脑水肿模型,并在伤后30min静注NAL 2mg/kg,以后每隔60min重复注射一次。测定伤后4h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及脑组织含水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SOD活性增加(P<0.01),LPO含量降低(P<0.01),脑组织含水量减少(P<0.05)。结论 NAL有抗自由基作用并可减轻兔急性酒精中毒后外伤性脑水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定实验性脑损伤后血浆中一氧化氮含量、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研究其与脑水肿之间的关系.方法 大鼠随机分组,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中NO含量、NOS活性,及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并行还原型辅酶Ⅱ依赖性黄递酶(NADPⅡ-d)组化染色检测皮层及脑底NOS阳性细胞.结果 (1)TBI后血浆内NO含量、NOS活力即有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脑组织含水量在外伤后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与血浆中NO含量、NOS活力变化趋势一致.(3) NADPⅡ-d组化染色显示TBI皮层NOS阳性细胞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伤灶脑底也出现了染色块及浓染的细胞群与阳性纤维束.结论 大鼠TBI后NO含量、NOS活性的升高,与脑水肿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大鼠颅脑损伤后促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抗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脑保护作用。方法采用Feeney法制作颅脑损伤模型,将7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颅脑创伤组及NAC干预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分析假手术组、NAC干预组及颅脑创伤组IL-6和IL-10血清表达水平的变化,并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结果颅脑创伤组IL-6表达时相为高峰期时IL-10表达水平也较高,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而NAC干预组IL-6表达水平较颅脑创伤组自3h后相应时间点明显降低(P〈0.01),IL-10在3h后相应时间点明显升高(P〈0.01);NAC干预组伤侧脑组织含水量在3d和5d时较假手术组相应时间点脑组织含水量下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时间点伤侧脑组织含水量虽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C可能通过抑制颅脑损伤后促炎因子的过度表达,同时可提高抗炎因子的表达水平,从而减轻脑创伤后过度炎性反应,减轻脑水肿,发挥其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微创穿刺手术后穿刺轨迹周围脑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水平、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表达及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探讨灌注罗格列酮对颅脑损伤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5只健康雄性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和罗格列酮组,每组15只。家兔在颅脑损伤模型制作成功后,对照组不行微创穿刺手术,损伤组及罗格列酮组模拟微创穿刺手术,随后罗格列酮组穿刺轨迹区灌注罗格列酮。术后7 d,RTPCR法检测3组损伤周围脑组织PPARγ mRNA及CAT mRNA的表达,测量损伤周围脑组织含水量。结果损伤组PPARγ mRNA及CAT 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与损伤组比较,罗格列酮组PPARγ mRNA及CAT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损伤组损伤区周围脑组织含水量显著增加(P0.05);与损伤组比较,罗格列酮组含水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微创穿刺手术后穿刺轨迹区灌注罗格列酮能有效减轻家兔颅脑损伤,这种保护作用可能与增加PPARγ mRNA及CAT mRNA的表达、降低脑水肿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微透析技术观察颅脑创伤大鼠伤后2.5h内邻近受伤区侧脑室透析液中乳酸、脑血液量的变化及亚低温治疗效果。方法:28只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常温创伤线和亚低温治疗组,亚低温组动物于创伤后用冰袋进行全身降温,在脑温降至30℃并保持1h后,加热复温至37℃,将透析管插入邻近受伤区的侧脑室区,位于前囟后1.5mm,中线旁2.5mm,深度3.5mm,灌流速度为4μl/min,每30min采1管样本,后两组均于收集第2管样本后制作颅脑创伤动物模型,继续透析至2.5h,应用激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脑血流量的变化。结果:(1)对照组大鼠透析液中乳酸水平在各时限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常温创伤后1.5h内乳酸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亚低温组经低温治疗后,乳酸水平降低,与其余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2)常温创伤组大鼠,仅在伤后20min时出现脑血流量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其余各时限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亚低温经治疗后2h内脑血流量持续降低,与常温创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降低损伤区周围脑组织血流量,加速大量神经细胞对乳酸的代谢,从而起到神经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