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身炎症反应在肿瘤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可以很好地评估机体炎症反应与免疫反应的相对关系,已被认为是评估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预测因素。作者针对消化道常见肿瘤(结直肠癌、食管癌、胃癌),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肿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柳勤  何菱 《武警医学》2000,11(2):98-100
白介素-8(IL-8)是一种趋化活性物质,与其他细胞因子一样,IL-8具有多效性功能,是炎症性疾病的重要介质,它在抗感染、免疫反应调节以及抗肿瘤方面有重要作用[1,2]。炎症反应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中性粒细胞在炎性损伤部位的聚集。感染、创伤、局部缺血以及癌症等病理条件也可观察到大量中性粒细胞的聚集、浸润。中性粒细胞的这种定向迁移对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等宿主防御机能起关键作用。对IL-8的深入研究将对炎症疾病、感染的发生发展、肿瘤免疫以及所有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疾病的认识具有推动作用,同时为设计新的抗炎症、抗…  相似文献   

3.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血液循环中最丰富的白细胞,在免疫防御中起着核心作用,因此在炎症和癌症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应用潜力.纳米医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其生物相容性、提高靶向特异性、降低不良反应,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生理环境.基于中性粒细胞的纳米载体通过同源识别不仅可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还可大大增强靶向作用特性,有希望在炎性疾病和癌症...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嗜中性粒细胞核象移动检测技术以40例非伤寒型败血症为对照组,对50例伤寒病早期中性粒细胞核象移动测定结果同肥达氏反应及血培养结果对比分析,其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0%、32%及48%、P<0.001。抗体滴度同中性粒细胞核象移动指标间相关性分析,发病初期呈显著性负相关(r=-0.785、t=8.82、P<0.001);发病极期二者呈显著性正相关(r=0.858、t=11.595、P<0.001);恢复期二者呈显著性负相关(r=-0.901、t=14.393、P<0.001)。即细胞核象异常早于抗体升高之前直到恢复期。伤寒组同非伤寒型败血症组核象移动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法简便快速,早期伤寒检出率高,故可用于伤寒早期预测性诊断及预后观察,同时可用于伤寒与非伤寒败血症早期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细胞因子白介素-6和白介素-10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对离体健康人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了解它们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例健康志愿者,采取外周静脉血并分离中性粒细胞,每例分离的中性粒细胞平均分为4等份,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对照组)、IL-6、IL-10、IL-6+IL-10,孵育24 h后,用AO/EB染色法计算每个样本中中性粒细胞的凋亡率、坏死率,并比较各组间凋亡率、坏死率的差异.结果与刘照组相比,IL-6组的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L-10组中性粒细胞凋亡率则没有显著差异(P>0.05);IL-10可对抗IL-6抑制中性粒细胞凋亡的作用(IL-6+IL-10组47.95±9.83 VS IL-6组35.80±8.59,P<0.01).与对照组相比,IL-6组的中性粒细胞坏死率显著增加(P<0.01),而IL-10组中性粒细胞坏死率则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IL-6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凋亡,增加中性粒细胞的坏死,促进中性粒细胞参与的炎症反应.IL-10不影响正常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但可抑制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参与的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PMN)是炎症反应的重要标志,在炎症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性粒细胞凋亡异常(增加或减少)或时相改变(延迟或提前),引起功能及数量上的改变,可能是参与组织损伤过程中过度炎症反应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性粒细胞 (polymorphonuclearneutrophil,PMN)激活是体外循环 (Cardiopulmonarybypass,CPB)炎症反应的关键因素。CPB过程中 ,PMN被多种因素激活 ,释放多种炎性介质、趋化因子 ,并与其它炎性细胞相互作用 ,形成多层次、网状激活放大效应。核转录因子κB是PMN激活信号转导最后共同通路之一。对PMN激活分子机制的深入了解 ,为CPB中多层次、特异性药物干预、控制炎性反应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王伟  尤婷玉  张励 《临床军医杂志》2010,38(2):221-221,223
病人,男,33岁.体检发现白细胞增高.于2003年9月22日入院.查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胸骨无压痛,肝肋缘下未及,脾肋缘下9 cm.RBC 2.7×1012/L,Hb 90g/L,WBC 160.0×109/L,BPC 276×109/L, 白细胞分类:原始粒细胞0.04,中幼粒细胞0.27,晚幼粒细胞0.18,中性杆状核细胞0.20,中性分叶核细胞0.22,嗜酸粒细胞0.02,嗜碱粒细胞0.0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抗甲状腺药物(ATD)所致不同程度粒细胞缺乏症疗效的差异。方法40例明确诊断为甲亢(Graves病)的患者,服用ATD前血常规中性粒细胞数量正常,服用ATD后3~16周,病人中性粒细胞计数0.09×109/L~0.46×109/L(2次细胞计数)。依据中性粒细胞缺乏的轻中重度将患者分ABC三组。A组16例,B组14例,C组10例三组患者立即停用抗甲状腺药,给予升白安和利血生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50μg 1次/d皮下注射。第1次G-CSF,4~24 h复查血象,以后每天复查血象,直至血中性粒细胞≥2.0×109/L考虑停药,有症状患者同时加用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结果中性粒细胞轻度、中度缺乏患者其粒细胞计数可逐渐上升至正常范围,重度粒细胞缺乏患者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较轻中度缺乏的患者明显延长。中性粒细胞重度缺乏患者经过以上治疗,应用G-CSF4~24 h中性粒细胞不升,以后中性粒细胞上升较慢,其中7例患者粒细胞达正常水平,另3例患者因甲亢危象严重感染死亡,死亡前1 d中性粒细胞仍然不升。结论(1)G-CSF对轻中度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效果明确,且对前者的疗效优于后者。(2)G-CSF对重度粒细胞缺乏恢复时间延迟,疗效不满意。(3)第1次注射G-CSF 4~24 h中性粒细胞计数是评价G-CSF是否有效的指征。  相似文献   

10.
光动力作用对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免疫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光动力作用对人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酵母菌粘附试验,观察光动力作用对正常人中性粒细胞的粘附功能的影响,以及在光动力作用下,正常人红细胞对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促进作用。实验将正常人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分离后、短时间暴露于小剂量的血卟啉衍生物及红光下,通过光镜观察活化的中性粒细胞与致敏酵母多糖的免疫粘附。结果:小剂量光动力作用可以显著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免疫粘附功能,其C3b受体花环率为(22.52±5.79)%,明显大于对照组(1.33±4.56)%(P<0.01),同时可增强红细胞促进中性粒细胞的粘附吞噬功能。结论:小剂量光动力作用可以促进人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红细胞表面C3b受体活性,增强其免疫粘附功能。  相似文献   

11.
高原缺氧状态下,机体应激所释放的各种细胞因子能够激活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活化后释放弹性蛋白酶等致炎因子,引起组织损伤,甚至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因此,深入了解中性粒细胞激活与其释放的弹性蛋白酶在致机体损伤过程中的信号转导机制至关重要,以便进一步阐明中性粒细胞及弹性蛋白酶对MODS的诱导作用,为MODS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输尿管结石引起梗阻从而导致输尿管黏膜层发生炎性反应变化对结石自行排出的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分析小于8 mm的输尿管结石自行排出率与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之间的关系,回顾2001-01至2014-01在武警新疆总队医院287例被诊断为输尿管结石且结石小于8 mm的患者。4周后通过影像学复诊判断结石是否排出。根据患者血清CRP水平分成3组,根据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低分成2组。分析CRP水平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输尿管结石自行排出率之间的关联。结果 输尿管结石自行排出率在低血清CRP水平组、中等血清CRP水平组和高血清CRP水平组分别为:94.1%、70.0%和50.0%。输尿管结石自行排出率在正常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组中的通过率分别为94.5%和83.1%。结论 当输尿管结石患者血清CRP水平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时,可及早考虑侵入治疗,如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或输尿管镜碎石术。  相似文献   

13.
放射工作人员骨髓红细胞系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放射工作人员骨髓红细胞系超微结构观察黎学先,娄陵生,曾淑蓉,何方志,胡妮妮,李维信,徐晨,曹心杰,凌朝元电离辐射对人体造血系统的影响,临床上多采用外周血象的改变为指标。一般认为粒细胞数量减少及其形态改变,如中性粒细胞有核棘突、胞质空泡及中毒颗粒等: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及C反应蛋白(CRP)在烧伤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收治的92例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感染程度将其分为脓毒症组(31例)、局部感染组(21例)和非感染组(40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第3、7天测定并对比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及CRP水平,绘制中性粒细胞CD64、CRP及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对烧伤感染诊断价值的ROC曲线,分析其特异度和敏感度。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中性粒细胞CD64及CRP水平对比,脓毒症组明显高于局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P均0.05),局部感染组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治疗第3、7天3组患者中性粒细胞CD64及CRP水平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但脓毒症组仍明显高于局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P均0.05),局部感染组仍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CD64、CRP及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0.655及0.872;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46%、87.50%,明显高于中性粒细胞CD64的敏感度80.77%、特异度77.50%及CRP的敏感度71.15%、特异度67.50%。结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及CRP水平与烧伤患者感染程度密切相关,在烧伤感染的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且两项指标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5.
李申  郑小莉  高燕  刘佳佳 《西南军医》2011,13(3):518-521
细胞凋亡是指在一定生理和病理情况下,机体为维护内环境的稳定而发生的主动性细胞死亡过程,是程序性细胞死亡的一种主要形式.而由死亡受体与其配体相互作用是引起细胞凋亡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中Fas/FasL系统被认为是最主要的介导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中性粒细胞(PMN)是参与机体固有性免疫的主要细胞,一旦分化成熟便启动它的自发性凋亡程序.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促成炎症反应的无损伤性收敛.中性粒细胞凋亡的调控是一个受多基因、多因子、多条信号转导通路独立或交联作用的复杂网络.本文就Fas/FasL系统表达与中性粒细胞凋亡关系及其相关方面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抗宿主反应是一种与骨髓移植有关的严重兔疫并发症,它是输入免疫活性淋巴细胞后对受体的排斥反应。抗宿主反应的症状有似红皮病的皮肤反应,严重腹泻、肝脏增大及肝功异常。活检对明确诊断是有益的。白血病患者在诱导化疗时可引起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致命的感染,只有输入白细胞和有效的抗生素治疗,这些感染常常才能得到控制。虽然输入后的并发症很少,但已有输入后引起抗宿主反应的报道。作者报道了3例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经输入白细胞后出现的抗宿主反应,并且对就输入白细胞及其它血细胞成份引起的抗宿主反应的危险及预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以下简称NAP)活力观察的临床应用,国内已有报告。但多着重于白血病,鉴别白血病与类白血病反应或急性感染等方面,对常见疾病的观察则很少。  相似文献   

18.
本文总结我院23年来收治62例成人型变应性亚败血症临床和骨髓象特点:主要为长期发热、关节症状、皮疹、咽痛、肝脾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白细胞高、血沉快、粘蛋白增高、蛋白电泳α_2高,r高.抗生素治疗无效,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有效.骨髓象有核细胞极度增生或明显活跃,有的呈类白血病反应,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明显增高.据此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证明大蒜油具有诱发小鼠腹腔中性粒细胞的作用,大蒜油诱出的小鼠腹腔中性粒细胞与Cr标记的S180腹水癌细胞共同孵育后,其与癌细胞的结合能力和杀伤能力都高于糖原诱出的中性粒细胞及小鼠腹腔常驻巨噬细胞。结果显示大蒜油诱出的小鼠腹腔中性粒细胞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干扰素α-2b干粉吸入剂在大鼠体内的耐受性和初步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通过测定肺泡灌洗液中总蛋白含量、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比例来考察干扰素α-2b干粉吸入剂的耐受性;通过考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来评估干扰素α-2b干粉吸入剂的初步安全性。结果与完全对照组相比,空气对照组、空白干粉吸入剂组以及干扰素α-2b干粉吸入剂组的总蛋白含量及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比例均有显著性差异;与空气对照组相比,空白干粉吸入剂组在4h的总蛋白含量略有增高,干扰素α-2b干粉吸入剂组总蛋白含量及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比例均有显著变化;与空白干粉吸入剂组相比,干扰素α-2b干粉吸入剂组在4h时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的比例有显著变化;大鼠的肺组织均呈均匀的海绵状,未出现水肿现象,肺泡中亦未发现巨噬细胞,但24h时空白干粉吸入剂组及干扰素α-2b干粉吸入剂组的组织切片中出现少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本文制备的干扰素α-2b干粉吸入剂可能会引起轻微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