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中风后遗症病因病机的探讨和砭石疗法治疗作用的归纳,分析砭石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可行性.发现砭石疗法在治疗中风后遗症上有温阳益气,养筋荣脉,宣导气血,疏通经络的效果,同时有简便、无创等比常规疗法更突出的优势,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值得在临床上试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临床上观察手针配合砭石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效果。方法:3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均采用手针配合砭石疗法治疗。以上治疗10次为一疗程,患者每天接受治疗1次,连续针刺5天后,休息2天,每疗程结束时进行临床疗效、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变情况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结果:手针配合砭石疗法总体有效22例,总有效率达73.33%。与治疗前比较,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MBI评分升高(P均〈0.01)。结论:手针配合砭石疗法可明显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临床上观察砭石疗法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并与针刺疗法进行疗效比较.方法:6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均接受砭石疗法,对照组均接受针刺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对2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所有60名患者治疗前后大便控制和膀胱控制评分均为0.其它日常生活功能因子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砭石疗法对中风后遗症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接受砭石疗法;对照组接受针刺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对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60例患者治疗前后指令、意识刺激、水平凝视评分均为0分,不参与统计.每组患者经治疗后其他神经功...  相似文献   

5.
砭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1万年左右的细石器时代,砭石疗法最初见诸文字记载即是在马王堆汉墓古佚医书与《黄帝内经》。后来出现了专门论述砭术的《砭经》,全面概述了砭术要点。以此书为标志,砭石成为一种独立的治疗方式。传统砭石主要有刃形砭石、锥形砭石、针形砭石、圆柱形砭石、类圆形砭石等。研究者们为了满足人们对疾病多样化治疗方式的需要,和施术者操作便利的需求,在秉承古砭石疗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与泗滨浮石的物理特性,根据按摩、温熨、罐疗等不同功用需求,开发了砭板、砭锥、砭镰、电热砭石仪和砭罐等多种新砭具。传统砭石疗法主要包括刮刺、热熨、按摩三种操作,现代研究者在传统砭石疗法操作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感法、压法、滚法、擦法、刺法、划法、扣法、刮法、扭法、旋法、振法、拔法、温法、凉法、闻法、挝法等多种砭石疗法操作。砭石疗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有: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微循环。砭石疗法可用于治疗中风后偏瘫、中风后失眠、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后循环缺血等脑血管疾病,还可以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肌梗死、心包积液、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砭石疗法目前在临床已经逐步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康复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针灸辅以运动疗法对40例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治愈率75%,有效率97.5%.结论:针灸配合康复运动疗法对治疗中风后遗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
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蹇涩是中风常见的三大后遗症,笔者在临床中采用推拿疗法对中风后遗症进行治疗.针对中风后遗症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3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属于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病范畴,该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该病已成为诸多死亡因素的首位,并且患有该病的人中有86%的患者都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而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减少致残率是医学界一个有待完善与解决的问题.临床上多有应用传统的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报道[1].本院从2005年2月至2007年3月年以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3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黎  王东红 《光明中医》2012,27(8):1594-1595
目的 观察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针刺为主配合运动疗法对84例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治愈率41.6%,总有效率达96.4%.结论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治疗中风后遗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检索整理近十年来关于腹针疗法改善中风后遗症的相关研究,探讨薄氏腹针疗法对中风后言语功能障碍、肩手综合征、抑郁、失眠等后遗症的疗效,探讨腹针疗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以期对今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拔罐、偏瘫肢体推拿、关节功能训练治疗加患者主动锻炼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电针、拔罐、偏瘫肢体推拿、关节功能训练治疗加患者主动锻炼治疗中风后遗症22例,和未主动锻炼29例患者作对照.结果:经2个月治疗后,能主动锻炼的患者经Barthel记分法均大于60分为良.没有主动锻炼的患者评分小于60分为中或差.结论:电针、拔罐、偏瘫肢体推拿、关节功能训练治疗加患者主动锻炼治疗中风后遗症,优于只被动的接受治疗组.  相似文献   

12.
通过检索“芒针”临床研究文献,分析总结其临床应用特点。芒针的临床主要适应症是前列腺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风及其后遗症、胃下垂、肩周炎、三叉神经痛。芒针在以上各疾病中的常用穴各异,不同穴位有不同针刺深度,各疾病治疗频次以每日1次常见,不同疾病的疗程各不相同。使用芒针前需严格消毒,进针时要掌握针尖方向和针身刺入深度,行针勿用力过猛,出针应顺势缓慢,在胸背部、小腹部使用芒针时要防止刺伤脏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风后遗症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心疗、体疗、食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药疗)、理疗五法结合(五位一体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和临床总结。结果:3-6个月治疗,通过临床评价,治疗有效率迭80.6%。结论:应用五位一体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是一种较全面的综合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采用头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率为53.3%(48/90),总有效率93.3%(84/90)。病程3个月以上与病程在3个月以内的疗效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轻症患者与中症、重症患者的针刺疗效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病情的轻重程度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及时的采取头针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遗症能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砭石热熨背部辅助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2011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砭石热熨背部辅助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临床总有效率实验组93.33%,对照组73.33%;实验组肺通气功能指标的改善、血清免疫球蛋白Ig E、PEF、PEF变异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砭石热熨背部辅助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效果较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效果显著,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藏医白脉疗法对脑卒中后遗症康复治疗的可能机制及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采用传统文献分析的方法,分析当前脑卒中的临床治疗趋势,以及藏医白脉疗法的内涵及治疗特点。结果:藏医白脉疗法采用内外并治的方法,调节脑卒中患者体内“隆”失调的状态,临床疗效较好。结论:藏医“白脉疗法”符合当前脑卒中从整体论治的治疗思路,且简单易行,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浮针疗法对3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视觉模拟量表(VAS)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患者肩手功能损伤程度、疼痛程度、运动功能等进行评定,治疗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3%,显效率为30%;治疗后患者上肢的损伤程度、疼痛症状、运动功能等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具有良好疗效,且安全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方法多样,疗效不一。体针、头针、电针、针灸推拿、针药等各有利弊,应据不同病症选择,或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做到优势互补,密切结合临床,考虑适应证及禁忌证,辨证施治。针灸治疗方法虽形式各异,眼针治疗报道较少,且方法相对不成熟不全面;针刺应与心理学相结合。针灸作为一种"绿色"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方法:将88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颅压控制、稳定血压、吸氧、控制水电解质平衡、药物治疗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